劉備為什麼說得到孔明如魚得水?

關運福


劉備說得諸葛亮如魚得水,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其實是把自己比作魚,把諸葛亮比作水。

而魚和水之間的關係是,魚依靠水而活,水對魚的作用很重要,魚不能離開水,魚一旦離開水就會死。但水卻不同,水並不一定需要魚,水離開魚一樣是水。

也就是說在劉備眼中諸葛亮對自己很重要,關乎著生死一樣的重要。

《三國志·諸葛亮傳》: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為何劉備會說出這樣的話,我們接下來仔細分析:

劉備說這話的背景時期:

當時劉備正處於創業發展階段,劉備手裡沒錢沒地又沒人,劉備最缺謀士人才。

劉備剛得的徐庶不久就失去這麼一個智謀人才,劉備突然感到前途陷入一片黑暗,在這艱難時期徐庶推薦了諸葛亮,劉備在這黑暗前途中又燃起了希望的光明。

諸葛亮對劉備的作用:

劉備沒有謀士人才,諸葛亮又善於這些,彌補了徐庶一走劉備謀士人才的空缺。

劉備當時主要在荊州地界發展,但缺錢缺資源。而諸葛亮在荊州的人脈資源豐富,諸葛亮與荊州牧荊州最大的勢力集團老大劉表,以及荊州軍方世族財團世族蔡、蒯家族,書香世家黃家是親戚關係,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

也就是說,劉備現在所缺的東西,諸葛亮都有,都可以滿足劉備所需的所有需求。

確實劉備也是在得到諸葛亮後,才逐漸的發展壯大起來。

諸葛亮為劉備策劃了三分天下的偉大藍圖:

劉備在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後,諸葛亮為劉備策劃了三分天下的偉大藍圖,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劃路線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與曹魏、孫吳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以說正是有了這個偉大的計劃,才讓劉備有了奮鬥的目標,不再向以前一樣亂竄。在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有了企劃書、有了錢、有了資源、有了人才,劉備要在荊州發展離不開諸葛亮在荊州的人脈關係。

總結:

在劉備最艱難的時刻,諸葛亮正好具備了劉備所需要的所有需求,讓劉備能在荊州逐漸發展壯大最終完成三足鼎立的偉大壯舉。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劉備得諸葛亮才猶如魚得水,這句話並不虛假,確實如此!


李子炎


金全有前來回答:劉備得到孔明以師禮待之,並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孔明此時才剛剛出山,26歲,小年輕一個,寸功未建,僅在隆中對給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劉備為何給予孔明麼高的評價呢?

一、孔明讓劉備有了奮鬥的目標

劉備自桃園結義以來,歷經坎坷,三起三落;第一次得徐州,被呂布得隙取走,住小沛後又遭呂布相逼,投奔曹操;第二次再得徐州,又被曹操打敗投奔袁紹;第三次得劉闢數萬人馬,在曹操與袁紹倉亭之戰中襲擊許昌途中被曹操打敗。後投劉表,在新野小城一呆就是七年,一次在和劉表飲酒閒聊時,面對自己碌砂無為,不覺潸然淚下。

自遇到諸葛亮後,在著名的隆中對中,諸葛亮給劉備明確了今後目標是取荊州和益州,創立自己的基業。與曹魏、東吳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目標就是一面旗幟,有了旗幟就可以使具有相同理想的有志之下聚集過來;有了旗幟就可以協調內部人員思想和行動的一致性;有了旗幟就可以振奮大家的精神;有了旗幟就可以讓大家覺得有奔頭,這面旗幟也變成了大家的共同理想,那就是匡扶漢室,克復中原。

二、孔明讓劉備有了前進的方向

在認識孔明之前,劉備不可謂不努力,但他缺乏方向,每天都在忙,卻不知自己為何忙,不知自己應該向哪個方向忙,而孔明的到來,指出了他不可與曹操爭鋒,劉備原來的失敗兩次都是與曹操作對,以當時劉備的實力與曹操相爭顯然是自不量力弄錯了對象,所以三次被曹操打得大敗。孔明提出了與東吳結盟的戰略方針,使劉備再不會到處亂鬥,而是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指引,後期劉備再有沒有犯過前期的錯誤。慢慢積聚了實力,取得了自己生存的基業,事實也證明了孔明的正確性。

三、孔明讓劉備增強了信心

劉備多次的挫折後,已經有點心灰意冷。在偷襲許昌失敗後,幾萬人的隊伍只剩下了一千人左右,在漢江的沙灘上,劉備對眾人的一番話可以看到他的心境。

玄德嘆曰:“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隨劉備。備之命窘,累及諸君。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諸君。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眾皆掩面而哭。

孔明來到以後,劉備食同桌,寢同舍,並以老師的待遇對待孔明,經常討論全國的形勢,使劉備開闊了眼界。讓劉備看到了自己未來可以大有作為,原先沉寂的心又一次被激活,劉備恢復了往日的信心和鬥志。

四、孔明讓劉備看到了自身的價值

劉備自二十八歲出道以來,並沒有過幾天舒心日子,不是寄人籬下就是被人打趴下,到40多歲仍一事無成,他當時根本就沒想過自己的前途,也不敢奢望自己能有多大的發展,一個人在屢遭失敗時你讓他展望前途,他肯定不會想到多遠,更多的人只想著當前的困難怎麼解決。孔明的到來,在替他分析了形勢後,指出他可以成為未來三國鼎立的一方,這讓劉備有點喜出望外,在當時屢敗的情況下,他根本就不會奢望未來會擁有一片基業,並能夠成主一方霸主,最後還能成為蜀漢皇帝。孔明的分析使他看到自己的價值,後來也勇於利用自己漢室宗親的地位開發自己的價值,最終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劉備說得到孔明確實如魚得水,並沒有誇張的成份,而是發自內心的感慨,情真意切。


金全有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需要結合劉備的早年經歷來說。

首先,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但家道中落,屬於落魄貴族。劉備小時候曾經和公孫瓚一起拜盧植為師,然而學成之後,倆人的發展情況簡直不可比擬。公孫瓚通過強硬手段對待北方少數民族,使得自己威震邊疆,很快成為北方軍閥之一,可以說是聲威赫赫。而劉備,卻是在征討黃巾後才混了縣尉之職,後來發生怒鞭督郵事件,而離職遠去。

早年的劉備由於人微言輕,而不得志,只能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公元194年,曹操為報父仇,征討徐州陶謙。這個時候的劉備確敢帶著手下千餘士卒去支援,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劉備著實讓天下諸侯震驚,聲望遠播,所以陶謙病重之時,希望傳位於劉備而不是自己的兒子。公元195年,成為徐州太守的劉備,有了自己人生意義上的第一塊根據地。

只可惜,好景不長,很快又被呂布攻襲,失去徐州,又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一直到劉備投奔自己的“遠房親戚”劉表,駐紮在新野,日子才勉強安穩。這個時候的劉備,武有關張趙,文卻只有孫乾,簡雍。然而孫乾簡雍並無經世之術。漂泊半生的劉備,雖然聲名在外,但是卻沒有一點資本可言,並且毫無方向可言,所以才會有“髀肉之嘆”。

而在遇到諸葛亮之後,諸葛亮一席隆中之語直接讓劉備茅塞頓開,“三分天下”之策,使得迷茫無助的劉備更加有信心。如果說早年的劉備因為人微言輕而仕途坎坷,但是隨著自己聲望的積累,失敗次數卻還是一次次的增加,劉備也意識到自己現在缺少的是一位可以為自己規劃未來藍圖的大才。而孔明正是這樣一位經世大才,這個才剛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所以劉備說得到孔明“如魚得水”。以上就是作者的觀點。


五毛侃史


這要從當時劉備的狀態來看這個問題,當時劉備依靠劉表寄居新野,兵不過數千,將不過關、張、趙等過著前途迷茫、朝不保夕的日子。如同無水之魚惶惶不可終日。幸遇水鏡先生告知“”臥龍、鳳雛二得一可成大業”。臥龍是誰?諸葛孔明是也啊!這時得到孔明可不就是迷途當中得遇一明燈,將死之魚得一活命之水麼?


阿魯科沁旗


劉備要是沒有諸葛亮的輔助是不可能得到荊州之地,也不可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沒有得到諸葛亮之前就是一個無頭蒼蠅四處亂竄,空有一身報復沒有施展之處。諸葛亮在隆中躬耕,就已經制定了戰略。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這才第一次聽說了隆中對。開啟了自己的爭奪天下的旅程,劉備自己說我得到諸葛孔明真是如魚得水啊!

劉備是一個草根,名副其實的草根。他胸懷大志,卻無人輔佐。在諸葛亮沒來之前他就是一個剋星,跟誰混誰敗。跟了袁紹袁紹死了,跟了呂布,呂布死了。跟了劉表,劉表死了。輾轉到了荊州來到新野,總算是有了一塊自己的根據地,但是也只是有了一塊自己的根據地而已。想要擴大領地還是很難,直到諸葛亮來到手下才改變了劉備的一生流離,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諸葛亮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劉備的命運,他制定的戰略計劃為劉備後來的創業定下了基調,這是劉備從前一直都沒有考慮到的戰略計劃。劉備以後一直都是按照這個計劃一步一步來實施的,包括借荊州,佔益州,攻取漢中這些都是在計劃之內。正當所有的佔地盤計劃都已經準備就緒的時候,關羽丟了荊州,使劉備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這也是關羽死後劉備急於發動夷陵之戰的重要原因,可是天不遂人願,陸遜的一場狙擊戰破滅了劉備最後的希望。諸葛亮的戰略也隨之破產,縱使有天縱奇才也是無力迴天了。

諸葛亮的戰略是劉備一生最重要的戰略基調,沒有諸葛亮的戰略計劃,劉備是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的。所以劉備才說得到諸葛亮是如魚得水。


雨夜構想


魚兒離不開水,水是魚躍的舞臺,海闊憑魚躍,正是基於魚有了大海這個舞臺。

劉備在沒有得到孔明之前,卻是如一處涸澤之魚,東奔西走,居無定所。鎮壓黃巾起義,憑微功得一平原縣令,卻因不堪督郵欺辱,開始像沒頭蒼蠅一樣,四處投奔,先去公孫瓚,又赴北海,再入徐州,進小沛,投曹操,靠袁紹,古城會後,又依附劉表,據新野,寄人籬下。可以說,劉備多時的奔波,心中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規劃計劃打算,沒有一個目標,正是窮窘困極。就是後來得了徐庶,也只是過一天少三晌,徐庶也沒向他提出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在混混沌沌中,劉備經徐庶推薦,三顧茅廬,才得到了諸葛亮。諸葛亮的一翻隆中對,讓劉備茅塞頓開,眼前一片光明。在諸葛亮的規劃策謀下,劉備方有了明確的奮鬥目標,其雄心壯志才有了下手實施的環境步驟,劉備的事業也從此開創出了新的天地。因此劉備把得到諸葛亮比作如魚得水,絲毫不為過。

我們常說,某某人之所以成功,是受了高人指點。在人生拼搏中,在事業開創中,有時確實我們費盡心力,卻很難打開局面,當偶然受到一智者點撥,真的就豁然開朗,成功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過後也許會有人說,那人不就是出了點什麼什麼嗎?有什麼可值得稱道的?但是,人生就是如此,事業就是這樣,有了這點什麼什麼,就很容易成功,沒有了那點什麼什麼,你就無法達到成功的彼岸。這就是高人之所以高明的所在。劉備在亂世揚波逐流,奮鬥了大半生,卻依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無片瓦立椎之地,正是遇到了諸葛孔明,才被點破,如夢方醒,更何況諸葛亮也有恢復漢室之志,君臣相遇,志同道合,正是風雲際會,劉備自然會覺得“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


sunjin72976689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曆史上的一個奇才,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些詞語放在諸葛亮身上再合適不過了。

劉備在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也興奮的感嘆道:“孤之有孔明,猶如魚之有水也。”為什麼劉備會說出這樣一句話呢?諸葛亮對劉備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我們知道在得到諸葛亮後,劉備也的確一路順風順水、最終成就了帝業。在沒有追隨劉備之前,諸葛亮隱居於南陽臥龍崗,以耕作為主,但他胸懷大志,心繫天下,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yue)毅。當時人們卻並不瞭解他,認為他是自吹自擂,只有徐庶和崔州平認為他確有管仲、樂毅那樣的才能。

東漢末年的時候,劉備被曹操幾次追殺搞得喪魂落魄,只能投靠劉表,在新野屯兵。一心想幹一番大事業的他苦於勢單力薄,身邊又沒有謀士能為他出謀劃策。機緣巧合之下,他由徐庶口中得知諸葛亮的存在,被稱為“臥龍”的諸葛亮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為了得到諸葛亮的幫助,他三顧茅廬,終得一見,兩人談論起天下大事,見諸葛亮未出茅廬,卻能將天下形勢說個通透,劉備頓時相見恨晚,用十足的誠意請求諸葛亮出山以助他完成大業。

有了諸葛亮後,劉備從投棄荊州到佔據荊州五郡,然後入川佔據蜀地,與孫權平分荊州,各得三郡,最後劉備舉兵漢中,趕跑了曹操,稱為漢中王。 由此可見,劉備的種種成功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出謀劃策,正如魚兒離不開水一般。

有不同意見的朋友歡迎在下方評論我們一起來聊歷史。





馬力斯


劉備說得到孔明如魚得水,原因有兩個。第一,劉備手下沒有能夠治理屬地的人才,劉備太缺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了;第二,為了安撫關羽、張飛的不滿情緒。

劉備對於蜀地的治理並不在行

劉備半生的時間都在求存掙扎,在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的時候嚴格上來說劉備都算不上一路諸侯。到了荊州以後安定了下來得了徐庶,劉備的事業線才開始一路向上。手裡有兵有將,攻城掠地謀士有徐庶、武將有關羽、張飛、趙雲,但是在屬地治理上確一直沒有得心應手的人才。而徐庶也是看出這點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的本意是攻伐有自己坐鎮,治理屬地靠諸葛亮這樣劉備才有機會做強做大。



安撫關羽、張飛的情緒

諸葛亮出山初期在軍事上有徐庶輔助劉備,諸葛亮也只能在屬地治理上開展自己的工作。那麼內政治理上諸葛亮肯定會妨礙或者制約了一些劉備老部下的權限,而這些老部下就包括關羽、張飛,要改善內政就需要有法度,不然無拘無束還怎麼談改善內政。劉備作為君主,肯定是具備長遠目光的,諸葛亮的一番改善劉備肯定看到了希望,不然又怎麼會為了剛剛為自己效力諸葛亮而壓制早期隨自己的打天下的關羽、張飛。



總結: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劉備手下有打江山的,獨缺守江山的。所以劉備說得了孔明如魚得水。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劉備在遇到諸葛孔明之前,事業不順,一直在奔波流浪。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道德經》上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劉備父母為他取名字玄德,是大有深意的,劉備涿郡人,從小就胸懷大志,因為是中山靖王之後,所有血液裡一直流淌著漢高祖劉邦那種要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據記載,劉備還是個兒童的時候,和村裡玩伴玩耍的時候,就端坐在一顆像傘的大樹下,讓其它兒童對他進行朝拜,他的叔叔們“奇之”,於是出錢供劉備讀書,應該說,劉備從小就有很好的教育,這也為他以後建功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劉備雖然貴為“漢室宗親”,但是想想他的老祖宗中山靖王,據說兒子就120多,經過300多年,到劉備這代的時候,後代不知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人了,所以脫毛的鳳凰不如雞,祖宗的蔭庇幾乎消失殆盡 ,落魄的劉備只好賣草鞋為生,所以後來經常被曹操罵為“織蓆販履小兒”,劉備雖然落魄,但是《三國志》記載他身長七尺 ,兩耳垂肩,相貌堂堂,喜怒不形於色,從小有大志。當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的時候,劉備終於迎來施展抱負的機會,他拉起一支部隊打擊黃巾軍,並在打擊黃巾軍的戰鬥中嶄露頭角,在他拉武裝部隊的時候,遇到了兩個一生的好兄弟:關羽和張飛 ,用《三國志》評價,關羽和張飛都是勇將,皆萬人敵。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一路平黃巾,後來又參加了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戰,《三國演義》大篇幅描述關羽在這場戰爭中溫酒斬華雄 ,關羽在這場戰爭中勇冠三軍,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一下子變成威震八方的大英雄。雖然劉備同時擁有關羽和張飛兩位萬人敵,但是劉備的事業卻是磕磕絆絆,他先是投奔同門師兄公孫瓚,後來在太史慈的請求下帶領一兩千人的隊伍救孔融(就是小學課本里那個讓梨的孔融),劉備那時還沒有想到自己那麼有名,聽聞太史慈說孔融請他去救命,又驚又喜的說:孔北海也知備耶?劉備雖然實力很弱 ,手底下只有一兩千人,但是名氣很大,救完孔融後名氣就更大了,以至於徐州的陶謙在面臨曹操的進攻時,第一個想到救駕的居然是弱小的劉備,劉備徐州救陶謙是划算的買賣,不久陶謙因病去世,陶謙去世前將徐州交給了劉備,劉備平生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但是劉備並沒有守住徐州,先是被呂布恩將仇報偷襲趕出徐州,不得已投降曹操。曹操很敬佩劉備,左一個玄德公,又一個玄德公 ,從來不直呼其名,還上報漢獻帝封劉備為左將軍,曹操在梅子成熟時,專門請劉備吃梅子品老酒,可見曹操對劉備的尊重,但劉玄德豈又是甘居他人之下之人耶?況且曹孟德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把劉備嚇得靈魂出竅,所以劉備藉著帶兵去徐州打袁術的機會逃離了曹操。曹操怒不可遏,在和袁紹對戰的空隙突襲徐州,打得劉備拋棄妻兒和關羽張飛等部下,隻身北上投奔袁紹。想想看,連在曹操那樣禮賢下士的身邊都不安分 ,劉備又怎麼可能長期侍奉袁紹那個外寬內忌的假英雄,於是劉備又一次鞋底抹油 ,離開袁紹南下投奔了同為漢室宗親的荊州劉表,劉表被時人成為“八駿”之一,自然是有些雅量的,他對劉備很好。正是在荊州期間,劉備結識了諸葛孔明 ,孔明常自比管、樂,管仲為春秋頭號政治家,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春秋首霸,管仲理所當然的成為諸子百家裡的第一子——管子,而樂毅作為燕國將軍,帶領諸侯聯軍進攻齊國,佔領了齊國大部分國土包括首都臨淄 ,將齊國打的幾乎亡國,樂毅的軍事才能可見一斑,諸葛孔明居然敢自比管、樂,可見他的自信,水鏡先生司馬徽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以安天下 ,這裡的臥龍就是指的諸葛孔明,為了請諸葛孔明出山來輔佐自己,劉備三顧茅廬,二人之間才有了流傳千古的隆中對,孔明給劉備分析了當今天下大勢,並制定了事業發展的戰略方針,劉備心中才豁然開朗,劉備心道:原來老子一直在埋頭趕路,從沒有抬頭看天 ,難怪一直在迷宮裡轉來轉去,那時的劉備已經47歲了,大半生蹉跎年華顛沛流離的劉備想當時一定百感交集,淚眼滂沱。有了孔明的指路,加上劉備用人之明 ,關羽張飛之流的勇武,劉備很快佔荊州,入益州 奪漢中 ,三分天下劉備得其一 ,終成霸業,做了蜀漢皇帝。由此可見,關鍵人物在歷史時期的關鍵作用


山裡人在異鄉


劉備和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君臣二人組,諸葛亮對於劉備而言,有三大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規劃戰略、荊州文士集團的認可、平衡內部派系

1、 規劃戰略---隆中對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整體狀態是“有志向沒方向”,心中想要匡扶漢室,手下有關羽、張飛這等猛將,但就是沒有明確的發展路線,不知道力氣往哪裡使。劉備在北方兜兜轉轉一大圈,在劉虞、陶謙、袁紹、曹操這些諸侯手下都打工過一段時間,事業發展一直不順利。

諸葛亮為劉備呈上了一份明確的戰略規劃---隆中對,清晰地指出劉備應當先擁有荊州,再謀劃益州,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進而尋找時機收復中原。這一戰略對於劉備可謂是撥雲見日,前方的路如何去走,一下子就明晰了。

2、 荊州文士集團的認可

劉備得到諸葛亮,並不僅僅只是得到他一個人,而是整個荊州文士集團的支持。諸葛亮是荊州年青一代士子的代表人物,他投入劉備麾下,是整個荊州集團對於劉備的認可。劉備能夠從荊州集團中獲得大量的人才,用來出謀劃策和管理內政,改變之前麾下文武力量不均衡的局面。事實上,向朗、馬良、龐統等等人才,紛紛投向劉備。

3、 平衡內部派系

當時劉備的帳下有這麼幾個派系:

一是北方武將派,關羽、張飛、趙雲等,隨著劉備南征北戰,功勳卓著;

二是老牌文臣派,孫乾、簡雍、糜竺等,雖然能力算不上絕頂,但是多年忠心耿耿,必須妥善安置。

三是新加入的荊州派,年輕有幹勁,又有主場優勢。

劉備要向站穩荊州,必須協調好這三方勢力。諸葛亮祖籍徐州,又屬於荊州集團,能治理內政,又通曉軍略,是劉備平衡麾下南與北、文與武各派系最好的人選。

綜上所述,劉備得到諸葛亮,可以說將之前所欠缺的短板全部補齊,有路線、有人才、有地盤,確實稱得上“如魚得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