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現代對聯的平仄格律存廢問題,您有什麼看法?

天街之雲


謝敬!

大浪淘沙!道盡了歷史悠久的沉澱感,滄桑感!你非要說,民國時期一派似詩人的美文,硬斷開句兒,來當作詩歌,還興盛至今,以徐志摩為首的現代詩歌應運而生,留傳至今!人們奉尚佳品!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人們酣暢淋漓的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行為和想象,情思和寄託,用一種新的方式融為一體!這就叫現代詩歌!


不客氣的說,民國時期的那一派大才子們的詩,充其量就是現在的美文,把它用一種新的形式排列,斷句,再賦於浪漫的情調,加以韻色!就這樣民國時期的新鮮詩歌出爐了,不僅沒有平仄的約束,還瀟灑的受到人們的熱捧,直到今天若提起民國時期的才子們,我們還是津津樂道!崇拜有加!


所以說,現代對聯的平仄格律存廢問題,不是今天人們決定的,正由近代史上的著名學者們的創新,才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邏輯,那麼,為什麼現代詩歌受到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就是讓人們耳目一新,人人都能看懂,試問有幾個平常人能看得懂過去詩仙詩聖們的詩呢!所以說!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推陳出新!隨著時代的發展!說不定又有一種新天地,從而誕生,到了那個時候,過去式的平仄格律有可能被摒棄!這就是人們的思想在改變,不一定舊的規距就是好的!!




現代的人還是比較喜歡清新脫俗!簡而易懂的文學享受!!

所以,現代對聯的平仄格律的廢存,那只是時間的問題!我想在不久的將來!老式的平仄格律慢慢會退出歷史的舞臺!有才!能人異士一定會給對聯注入新鮮,鮮活的血液!使對聯更富有生命力,從而刷新對聯的新高度!載入史冊!!………!


(謝悟空!謝閱)!新年快樂!🌹🙏🤝!

(原創於2020年、1、26)!獻稿!


轉運中的幸福


進入今日頭條學寫對聯的人較多,目的也不相同,有想玩玩的,有想認真學習對聯的。我想凡是想認真學習對聯的,都是還需要遵守平仄規則的,否則就不是對聯了。

我覺得平仄並不是很難,真想學對聯的話,可以先學新韻。

我剛學對聯時,完全不懂平仄,就看了關於新韻的介紹,不過就是一、二聲是平,三、四聲為仄,因為我小學學的漢語拼音,都忘光了,幾聲也咬不準確,所以有時得問孫子、孫女,後來在網上查,學了半年,新韻自己念念叼叨的可以弄清楚了。

後來開始和聞道者老師學平水韻對聯,聞道老師出聯的平仄中都標的很清楚,按圖索驥就行了,不會的就在網上查一下,當然就不能信馬由韁了,經過長期積累,也記住許多長用字的平仄了。

但是學習按規矩對對聯,對自己的文學知識也有很大提高,因為遇到必須是平字的地方,想用相近意思的仄音字代替,還是很廢腦子的,也不斷擴大了自己的詞彙儲備量。

經過一年半的學習,現在我已試著寫格律詩和填詞了。

所以轟轟烈烈的關於對聯平仄的爭辯,我認為沒什麼必要,真正想學的人,下點工夫就能學會。

想用對聯娛樂一下的人,可以自行其是。


旁觀者嵐


說對聯,首先要說說格律詩。格律詩的興起只是在近代,唐代以前的古體詩是不講究平仄的,最起碼是不重視平仄的。其實詩是從對聯延生出來的。到了近代封建社會教育體制為了各種目的。把詩又提高了一個門檻。才有了平仄之說。其實平仄與地方文化是相沖突的。

就這樣把詩給禁個了起來。只有幾少部分人能夠學到精髓,也未必。所以說他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所獨有。與普通老百姓相距甚遠。

字在簡化,詩也應該與時代同步。實際也正在向那個方向發展。自由詩的擴展是迅猛的,它已經佔據了詩文化的半壁江山。年輕人寫格律詩的越來越少了,最後恐怕要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繼承了。

平仄限制了意境的發揮。現在許多文人,墨客都說,當意境與平仄發生碰撞時,平仄要讓道。是不是應該這樣認為,平仄並不重要。在詩裡,意境是人體。平仄之類只是衣服。沒有意境,詩還存在嗎?

再說對聯,平仄不重要。實虛之類的對稱還是要有的。對聯要和詩分割開來。分成兩派來發展。做為保留和捍衛格律詩的一分子。也許在幾千年以後,在對聯上能看到格律詩的影子。

水平有限。個人淺見。如遇高人不適,望請見諒與商榷。





玉蝶侵梅


對聯,又多稱楹聯,對子,楹帖,春聯等。對聯的歷史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學中,所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深得廣大普通百姓喜聞樂見。

對聯孕育於先秦,萌芽於漢魏,成長於唐宋,盛行於明清,中晚清則達到鼎盛。與格律詩詞同樣,具有高度的文學性和審美價值,實用性強,雅俗共賞。

首先對聯具有對稱之美,對偶的特點是兩兩相對,字字相襯,語義相關,字數相等。而且應該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並且還要成分相同,節奏一致,語氣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反。

對聯還具有音韻之美,要求一句之內聲調應該相間,平仄交替。同時又要求兩聯之間平仄相對,相互交錯。使對聯語調抑揚頓挫,起伏跌宕,呈現一種悠揚,凝重的音樂感。

對聯還具有修辭之美。經常用比喻,擬人,反覆,雙關,映襯等修辭的手法,以此增強藝術效果,增加聯句的文學感染力。對聯的詞彙,典雅優美,言簡意賅,

​ 基於對聯的上述特點,本人堅持對聯的格律規範必須延續古人的章法。否則對聯讀起來如同嚼蠟,沒了韻味。

​ 現代人還是有相當一部群體是喜歡學習寫對聯的。即可提高藝術鑑賞能力,又可以提高個人文學素質。但是也應該看到,好多寫對聯的人還是剛剛起步,對平仄格律沒有完全掌握,甚至分不清上下聯的最基本要求。往往造成錯誤。甚至連如何正確貼對聯,都心存疑惑,所以在普通家庭、門臉往往看到上下聯貼反,造成視覺汙染,讓人貽笑大方。

​ 對聯的平仄格律我們必須掌握以下幾點:

​ 1.合掌

合掌是指在一副對聯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時出現了詞義相似、相近、雷同,意思重複的字、詞。

有人以為上下聯意思相同才是對仗工穩,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對聯不管長短,字數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字符裡重複一件事,就沒意思了,所以,合掌是對聯的第一大忌。

2.重字

​ 是指不規則的重字,有規則重字是允許的,無規則重字是病聯。

3.失對

在對聯語言中,結構、詞性等應該對應的地方沒對應上,就是失對。失對包括聯內節奏失對、數詞失對、疊詞失對、詞性失對等。

4.失替

失替也是語病的一種,在同一聯 的詞語中,平仄應該交替、有規律的出現才對。上聯的第2第4第6個字應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聯的第2第4第6個字應該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聯對應的第2第4第6個字相對出現上下均是兩平或兩仄,就叫失替。

5.亂腳

​ 腳,是指上聯或下聯的最後一字。必須遵守上聯仄收尾,下聯平收尾,即上仄下平,違背了這個規律就是亂腳。

6.孤平

孤平是指下聯裡,除韻腳外,只有一個平聲的句子,其它都是仄韻,這就叫孤平,而且上聯的孤仄也是不可取的。

7.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對聯的大忌,在寫聯時很容易被忽視,不管幾言聯,只要尾部連三仄或連三平,都是對聯所忌諱的。這一點對於初學對聯的朋友尤需重視。

​ 以上幾點,是初學對聯的朋友都應該牢記於心的。遵守了上述七點主要規則,方可逐步掌握寫對聯的基本要求。也是本人對寫對聯應該遵守的平仄格律的看法。望大家指正。


承德青埂石


對聯現在都沒人玩了,除了新春貼一鑽祈福辟邪,郎誦詩聯大會更消失玩完了,煙花炮仗新春廣場年會也沒有了,中國現在除了飲食同建築古玩保留一些古元素,全西化了,不要要求太高了,玩詞對講詞性對稱己很不錯了!








嘉哥64


既然是“對聯”,總得“對”吧!如果平仄不對,怎麼能叫“對聯”呢?就叫“不對聯”?還是“半對聯”?對聯之所以叫“對聯”,就是因為“對”,沒有“對”,就無所謂“對聯”,對聯要對仗工整,平仄相合,音調和諧,仄起平落,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要虛對虛,實對實。

對聯的要求首先是詞要對仗工穩,其次就是韻律協調,而韻律的協調就在於平仄的相對,首先是“仄起平落”,就是上聯最後一字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字為平聲;其次就是平對仄,仄對平;第三就是五字聯、七字聯都是按照近體詩的固定格式來寫的。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韻律協調,才能達到對聯的美感。

如果要廢除所謂“現代對聯”的平仄格律,那為什麼不把對聯中要求的“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一起廢掉?為什麼不把對聯的書寫、張貼格式也廢掉,改為家家戶戶橫著寫,橫著貼?

為什麼有人主張要廢掉“平仄格律”,就是因為很多人都不懂平仄,甚至不懂漢語拼音,不懂什麼叫詞性,還要“愛好”寫對聯,既然什麼都不懂,不知道是怎麼愛好起來的?從古以來,寫對聯就是極少數人的愛好,沒法普及成為大眾化的能力。寫對聯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都是從小訓練而來,他們都是“童子功”,絕對不是“八十老兒學喇叭”所能成就的。

古韻律與現代韻律所不同的、最難區分的只有“入聲”字,而“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基本上平分到“陰、陽、上、去”四聲中了,“上、去”二聲不用去管它,因為它們同屬“仄”聲,只有“陰、陽”二聲中散落了幾百個“入聲”字。愛好者完全可以抄錄出來,並記住它們。再退一步說,你就用現代韻律,完全忽略“入聲”字的存在,也可以做到“協韻”,為什麼一定要廢除呢?再說了,你愛好什麼不好,一定要殘害“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對聯呢?


Elegant


我是一農民,只有中學文化,不知道什麼叫平仄,對聯是有時朋友提醒,平仄錯了只好刪除對聯,對有平仄的不對,我的觀點是,現代對聯不要什麼平仄,只要工整,上下聯意相通,語句通順,能喚起大家共鳴,為你好聯點贊,,能加關注就是對你的肯定就可以了。


用戶蘭香滿園


所謂"對聯",上下聯就是要相"對"。不相"對",怎麼叫"對聯"。

一、字數要相"對"(即相同)。

二、平仄格律要相"對"(即相反)。且上聯必須仄尾,下聯必須平尾。

三、詞性要相"對"(即相同,或者叫對仗)。

四、句式要相"對"(即相同或者說句式一致)。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要求。

綜上所述,對聯的平仄格律不能廢!否則就不是對聯!

對聯是幾千來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華夏子孫必須繼承發揚。


長青四季松


繼承,發展,刪繁,就簡!可以靈活應用,不必死扣平仄!對聯的基本要求是不可掉的,對仗是最啟碼準則。至於平仄,就不必“搖頭晃腦”假斯文了!個人之見,僅供參考。


老張9844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平就是現代拼音中的第一聲,平即四平八穩。仄,是現代拼音中的第二、三、四聲。從字面上,也比較容易理解“平”“仄”,平,就是沒有起伏,仄,就是傾斜有起伏。

我們知道,古代能讀書習字的多為有錢人家,文化這東西也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消受的。比,就拿書面語音文字來說,全文言文,之乎者也,光識字還不行,還得翻譯。這明明只是讓統治階級或者所謂的上流社會來看的,而農民等下里巴人是望塵莫及的。

平仄是怎麼來的呢?古時候自從有了詩文化後,文人墨客就會在一起詠詩作對,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關於平仄的模式,並由古代官方固定下來。這種文化,自然也是“朱門酒肉臭”的特殊階層的人才能去消費的,對於“路有凍死骨”的老百姓來說,他們連溫飽都成問題,還會去平仄賦詩作對?

萬事萬物都不是一層不變的。

文言文可以變成白話文出現在書本上,這在中國文化史是一個偉大的創新,因此,處於底層的廣大中國老百姓,再也不用擔心看不幢生僻古怪的文言文了。

同樣,古代對聯和詩是嚴格按平仄規矩作的,似乎神聖不可侵犯。

其實,沒有平仄的詩,同樣是優美的。現代詩不講平仄,人們讀了覺得更美。比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裡只有韻律,沒有平仄,卻讓人舒暢,把人帶入意境。

對於對聯來說,我認為只要字數相等,詞語對仗,朗朗上口,含意豐富,予人啟迪,沒必要去生搬硬套古代人咬文嚼字的平仄。就如古人不會坐飛機用手機一樣,時代變了,創新才能進步,不創新永遠只能用弓箭大刀長矛,哪兒有東風400?

對於詩和對聯的平仄規矩,正如書面語言取消文言文一樣,是完全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