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上,有人說宋朝是“積弱”的朝代,為何《清明上河圖》卻顯示出如此繁 華的景象?

譖璨TDiz6670


根據這個問題我們要先了解宋朝的“積弱”的由來以及積弱在哪些方面,瞭解這這些才能更好的解釋《清明上河圖》顯示出繁華景象的原因。

在中國的歷史上宋朝給人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但是事實是什麼呢?

事實是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反抗外族侵略最不利的一個朝代,與周邊的各個少數民族政權都簽訂過不平等條約。所以我們才認為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 。“積弱”或許還說的過去,“積貧”就不見得了。

宋朝“積弱”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外的軍事上,在對外戰爭上表現出的疲弱不堪,多以失敗告終,最後簽訂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就是國家氣勢方面的積弱。

在對外軍事上的“積弱”主要就是軍隊無力保衛國家的疆土,軍事力量比較弱,以至於宋朝的疆域逐年縮小。北宋建立初,國土面積就很小,經過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才有28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比著漢唐相對弱小很多。後來宋朝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對遼國發動了高梁河戰役、雍熙北伐和君子館戰役,但是都已失敗告終。縱然有兩次防守戰役取得了勝利,也並沒有給宋朝增光添彩多少。最後宋朝還是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完成了澶淵之盟的約定,勝利對於宋朝來說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到了北宋靖康年間,朝廷竟然無力阻擋金兵的南下,皇族大臣盡皆被俘虜北去。成為了宋朝一朝最大的恥辱,宋朝剩下的皇室也只好南遷,坐擁半壁江山,偏安一隅於江南。這可能就是宋朝國勢積弱的最真實的寫照吧!

基於宋朝如此“積弱”的形式,又為什麼說《清明上河圖》有表現出來如此的繁華景象呢?這就是宋朝和其他朝代不一樣的地方,宋朝弱是弱了點,但是宋朝卻不“貧”。

因為在宋朝時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以農業賦稅為主,但是宋朝的商業稅卻佔到了全國賦稅的70%,比如:宋熙寧10年(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甚至在南宋紹興末年(1162年),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億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億貫或更多。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工商業很是發達,當時的京都開封可謂是店鋪林立、百業興旺,有了如此多的商鋪,肯定少不了人,在當時宋徽宗時期人口都已經有將近8000萬之多。京都開封人口都超過了100萬之多,而同時期的歐洲城市人口也不過只有十幾萬人口。從這些數字就足以說明《清明上河圖》為什麼會那麼繁華了。這與“積弱”的宋朝的戰力是沒有關係的,而是與宋朝的經濟息息相關。

<strong>


黎顧百年


我們在學校學習歷史中,幾乎言必稱漢唐。不以武功論世的宋朝,在人們腦海中落定了國貧武弱的形象。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貧”和“弱”,其實是今天人們對宋朝最大的誤解。

宋朝積貧積弱?

我認為,最基本的一個原因是,宋代是一個相對富足的時代。物質是精神追求的基礎,如果吃不飽飯,談何風雅?

儘管從軍事威力和勢力範圍來衡量,表面看宋朝是個虛弱的朝代。可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唯一一個不間斷延續超過300年的朝代。對比一下,唐朝290年、明朝277年、清朝267年。

但就經濟和社會繁榮程度而言,宋朝確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養、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宋代是一個值得我們換一種眼光重新打量的時代。明朝有個文人說:“宋民間器物傳至今者,皆極精巧。今人鹵莽特甚,非特古今之性殊也。蓋亦坐貧故耳。觀宋人《夢華錄》、《武林舊事》,民間如此之奢,雖南渡猶然。”他就從宋朝器物之雅,聯想到宋人生活之富足。

但是,今天有一些學者和網友,一說到宋朝,就會用“積弱積貧”來形容。“積弱”暫且不說,只說“積貧”的問題,如果宋朝積貧,那宋人靠什麼來維持風雅的生活?顯然不可能嘛。

宋朝在當時,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強大、富庶的國家,首都東京汴梁(開封)則是最大的國際大都市。據《宋史》記載,東京在冊居民有 20 萬戶,按人口來說足有百萬以上,而同時代號稱繁華的倫敦、巴黎、威尼斯呢?多的也不過數萬人而已。


宋朝人的生活,也隨著國家經濟的富庶強盛而安居樂業,極盡享樂。宋朝文化藝術的極大發達,也是隻有在物質豐富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宋朝取消了唐朝將居民區和商業行為嚴格劃分開來的“城坊制”,使商業和居民生活融為一體;同時又廢除了宵禁,酒肆、茶樓等商業場所從白天開到夜裡,又喧嚷到第二日,飲酒宴樂、吟唱歌舞、談文論畫,日日不斷,娛樂產業高度發達。甚至出現了“外賣”行業,不想出門玩樂也沒關係,有人給那些不出門的“宋朝宅”們送吃喝用度。

宋朝的汴京則是在按著人們的意願生長,汴河兩岸自發形成了眾多的貨物集散地,集市在最恰當的地方天然形成,《清明上河圖》講的就是這樣的一道風景。城牆外,商販自然而然地聚集成鎮,城內順著街道就開起各種商鋪子,美食一條街,服裝一條街,胭脂香粉一條街……重要的是,可以通宵地逛!曾經有官員給宋真宗上書,說,那些商販太自由了,應該給墟市定點規則。宋真宗倒反問說:那不是擾民嗎?有皇帝如此,民間的富人自然不在話下。也是從宋真宗開始,宋朝的工商稅逐漸超過農業稅,至南宋孝宗年間,非農業稅佔比超過了八成,這就意味著,農民起義基本不會動搖國家的根基。

▲《清明上河圖》中一手舉兩碗的“外賣員”|宋 張擇端繪(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宋朝制瓷、紡織、造船等等製造業發達,商業和小手工業蓬勃發展,使得宋朝“以工商惠國”的政策得以穩定實行。邊貿的發達,讓人口總量 1 億的宋朝人想買什麼都買得到。不論男女,當一個宋朝人,可能真的比想象中快樂啊。

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被西夏、吐蕃等阻斷,但宋人將目光投向了廣闊的海岸線,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迎來了真正的大爆發,宋神宗在位時,還推出了中國第一部“海外貿易法”——《市舶條法》。

不過事物都有兩面性,雖然“寄人籬下”,但是宋朝大力發展造船業,打通海上絲綢之路,加強與日本、高麗、琉球等地的國際貿易,並鼓勵招商引資,對市舶司中能招攬生意的有功人員,給予經濟獎勵,在誠信經營的道德前提下,通過對外貿易,最大化的支撐起了宋朝的國民經濟。這也算是“因禍得福”!宋代一共有4個首都:東京開封府、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試想哪個王朝能有如此壯舉;另外從清明上河圖中,我們也能真實的還原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

宋朝對外貿易的港口,一度有20餘處,而設置在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的五個“市舶司”更是擔當起貿易中心的角色,迎接著來自海外60多個國家的商船和貨物,其業務範圍甚至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經濟實力穩固提升,宋朝的文化、科技實力也孕育而生,宋朝的散文、詩歌、宋詞、書畫、藝妓文化廣為流傳;四大發明中,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源於宋代,宋代天文學、數學、醫學、深井鑽探技術更是早早的為後世子孫奠定基礎。只可惜中國曆代君王從不重視科學發展,反而被西方列強學去壯大自己,當西方的炮火指向中國胸膛的時候,清王朝統治者還可笑的稱其為“蠻夷”,不足一懼,真是可悲、可笑!

換一個角度看,宋朝並不積貧。從國家的財稅收入來看,宋朝很富有。我們來比較一下,唐代的最高歲入為天寶八年的5230萬(貫石匹屯),宋代的財政歲入是多少呢?北宋治平二年的數字是11600萬(貫石匹兩),而且其中的大頭來自非農業稅。宋代之後明清兩朝的歲入情況又如何呢?明朝弘治十五年,全國田賦正額約為2680萬石,佔全部稅收的75%;清代的歲入,從乾隆朝至道光朝,大體上都維持在4000萬兩左右的水平。不但歲入總額不如宋代,而且農業稅又恢復了統治地位。

從國民收入水平而言,宋朝也堪稱歷代中最為富庶的一個王朝。在漢朝,一戶中產之家的財產,為100貫錢;宋代的中產又有多少家產呢?一位北宋人說,“萬緡,中人十家之產也。”一戶中產家庭的財產為1000貫;另一位南宋人說,“三千緡,在今日亦中人之產也。”則家產3000貫才稱得上中產。換言之,宋代一戶中產的財產,是漢代中產家產的10倍乃至30倍。

再來看今日學者估算的一組數據:據香港嶺南大學教授劉光臨先生的統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於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於晚明2.88兩的,要到十九世紀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將國家財政收入與國民收入水平處於古代高峰期的宋朝說成“積貧”,這是不夠客觀、不夠公正的。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熱播,從劇中對於宋朝生活場景及劇中服飾的展現,也能引起了大家對宋朝文化生活的高度關注。

電視劇《鶴唳華亭》,名物、服飾、藝術、風俗一律從宋,而不少制度、禮儀,也均是出自宋朝。劇中對於對於宋朝的展示,透露著一種中華文化巔峰時的精緻。

專家往往能更加全面的看待中國的宋朝

但是在近代文人歷史學家眼中,宋朝並不是這樣的。

錢鍾書曾說: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幾個時代一向是相提並論的,文學就說“唐宋”,繪畫就說“宋元”,學術思想就說“漢宋”-——都數得到宋代。啟蒙主義思想家嚴復說:“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日本近代史學泰斗和田清先生指出:“唐代漢民族的發展並不像外表上顯示得那樣強大,相反地,宋代漢民族的發達,其健全的程度卻超出一般人想象以上。”日本文史家內藤湖南認為“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

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東洋近代史》中說:“中國宋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躍進,都市的發達,知識的普及,與歐洲文藝復興現象比較,應該理解為並行和等值的發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

美國經濟史學家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說:“宋代中國在重要技術、生產、商業發展方面和總的經濟發展方面尤為突出。”

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在《南宋社會生活史》一書中說:“13世紀的中國在近代化方面進展顯著,比如其獨特的貨幣經濟、紙幣、流通證券,其高度發達的茶鹽企業。……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

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中感嘆說:“在中國歷史上,這個時期所佔據的重要性絕不下於文藝復興時期之於西方的歷史。”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所名譽所長、英國科學院院士李約瑟博士認為宋代文化和科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可稱之為成熟時期。深奧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詩,哲學的探討和科學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術史上,宋代把唐代所設想的許多東西都變成了現實。”

一點感慨

若說為什麼宋朝國力如此,但卻仍然被逼退半壁江山、最終滅國?——那可能因為運氣不好吧……(開玩笑的)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在於宋朝多為步兵,而從北方進犯而來少數民族則都是在馬背上發展起來的遊牧民族政權,以步兵對騎兵,從根本上就存在著弱勢。但究是這般,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績也相比唐朝高出了不止一點點。並且,面對一個橫踏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宋朝頑強抗爭 45 年不滅,已經是那些年蒙古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歷史總是公平、公正的。可以想見,如果宋朝真的貧弱不堪,恐怕哪有 300 年,也許 30 年就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了。

參考文獻:

張文平,為什麼說宋朝是歷史上最令人激動的時代?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宋朝的文化可從宋詞與朱學禮教以及一些繪畫作品上可見一斑。他的經濟,經一些學者的研究統記,可以說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已達到登峰造極的成度。可由於他政治軍事的贏弱 ,造成四面環敵的局面。加之仕大夫生活奢靡與鋪張,大部分官員都淫浸在享樂之中,他們無暇於國家安危,沉醉於聲色之中不能自己,最終釀成了國破家亡的慘劇。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繁華,那只是表象,有研究者已從中看出了許多在預警的地方。

我們時刻牢記一一居安思危。


龔彥生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記錄了一千多年前的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在這幅畫卷裡描繪了各式各樣的人物以及商業、文化等活動,如果有人來到這裡,一定不會懷疑自己來到的是一個非常繁華的都城。根據當時的記載,那時的汴京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大都市了,僅僅是士兵便達到了“百千萬”,更有學者分析,汴京的人口至少在80-150萬之間,可以說是非常龐大的數字了。而文人墨客對於京城美食的記載更是讓人感受到東京城的繁華昌盛,照這樣看來,東京當時的生活是相當奢侈。但是這一幅圖畫的是真正的宋朝嗎?其實,繁華背後的貧弱才是真正的宋朝。

宋朝從陳橋兵變開始算起直至1068年,其間經歷了百年的時間,經過了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宋朝能再次實現大一統,求得持續的穩定,已經實屬不易,而在這百年的光景中,宋朝的經濟、政治、文化也都取得了一些進步。如果宋朝各地的發展都如同東京一樣,那毋庸置疑北宋就是最繁華的盛世時代,但是遺憾的是,這些進步僅僅侷限

於東京,放眼望去整個北宋再也找不到如東京一樣的城市。

趙匡胤在建立北宋政權之初,就確立了革除弊病的條款,這個其實就是針對五代十國以來的地方割據、大臣擅權的問題,這時中央政府已經想要將汴京打造成為一個在政治、經濟各個方面都實力雄厚的中心,這樣便達到了地方無法與中央抗衡的目的,但是同時也造成了各地貧弱的窘境。

除此之外,募兵制度也導致了北宋的貧弱,那時中央百分之八十的收入全都用在了養兵之上,全國的兵力都以1:1的比例配置在京城和各地,可想而知都城的兵力是多麼的壯大。這樣打造出來的汴京,當然就是讓人十分羨慕的繁華都市,但是在其背後,是各地民不聊生的代價。

如果只看《清明上河圖》和文人墨客對於汴京的記載,那著實是令人羨慕的朝代,但透過表面去看真正的宋朝,便會看到一個冗官、冗兵、冗費的貧弱朝代,宋朝的軍事權力高度集中化使得文官抬頭,但這樣只會導致江山越坐越不穩,歷朝歷代都是打下來的江山,文化再炫麗,都城再繁華,終究都會被隨後的王朝掀翻,又如何可以生存?


小董較瘦


1、宋朝弱嗎?確實軍事很弱,兩宋319年比明朝多了43年,人口超過1.2億,卻從未完成國家完全統一;但是經濟,尤其商業上,宋朝非常發達,堪稱中國歷史第一!而且你敢想象,早先北宋神宗年間,宋朝的非農收入就佔據70%以上,為中國歷史之最!


這是偏見者最不該抹黑宋朝的一點。


我告訴你,清明上河圖還不是宋朝汴京最繁華的區域!後面再說。先繼續看經濟中最不能造假的數據——人口。


據葛劍雄等《中國人口史》估計,宋朝人口是中國佔比世界人口最多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首個過億的時代,巔峰時候約1.2億人(靖康之變前)。


而公元1100年,世界人口約有3.2億。所以宋朝人口占比世界37.5%!


作為對比,明清人口因為農業革命超過宋朝。但是同期佔比明朝大約為35%,清朝為23%,這說明,宋朝才是橫向對比下,中國歷史人口最多的時代!


因此,我認為,富宋當之無愧!gdp因人口基數巨大之故,亦可能為中國佔比世界最多的時代。



(1)、據《中國財政通史》:神宗熙寧年間賦稅總收人為7070萬貫,兩稅為2162萬貫,佔30%;其他稅收為4911萬貫,佔70%。


(2)、據《中國人口史》:自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至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的129年間,宋朝著籍戶數由642萬戶增加到2088萬戶,翻了3.25倍,人口約11275萬,年均增長率達到千分之9.2;此後繼續增長,達1.2億人。無論戶數、還是人口數量,都超越隋朝、唐朝。


(3)、據wj百科,公元1100年,世界人口數量約3.2億。



(宋代人口戶數一)

(宋代人口戶數二)


2、還不信?我給你看看宋朝人的經濟思想。


如歷經孝宗、光宗、寧宗的思想家、兵部侍郎葉適,是個抗金派,卻同樣反對重農抑商,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學習紀言》),主張扶貧不抑富,理財不聚斂;這與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權商賈”、李覯的“反對專賣,主張通商”,王安石的“理天下之財”一脈相承。


我們不比之前的漢唐,畢竟從後往前比不公平。你們再去看看200、300明朝思想家的較保守經濟思想,你就知道宋朝的經濟思想多開放了。



3、還不信?宋朝圖文記載。


更不必說國寶名畫《清明上河圖》,更不必說《東京夢華錄》、《夢梁錄》對繁華都城的記載。



而且據《東京夢華錄》說,宋朝最繁華的地方是四條御街,並非是汴河一帶,即是說,北宋、南宋要比我們眼前所在的地方還要繁華!


(我個人研究宋史,曾經標註的汴京地圖)


4、發達的經濟下,宋朝的黑點也非常明顯。


濤說亂世史用調度思想研究歷史,不捧殺、也不棒殺任何一箇中國曆史朝代。


富宋當之無愧,但軍事的孱弱、貧富分配不公卻是宋朝最大的黑點,富宋之外,還有文宋。


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不抑兼併、不立田制”的時代,這種情況下錢基本集中在皇帝、士大夫手中;據專家綜合分析,宋代農民的生產壓力大於均田制下的隋唐農民,每天都在為生計奔波忙碌,很多沒了土地,只能經商或者從事手工業。


如歷史大家錢穆所說,“人要對其本國曆史有起碼的溫情與敬意”,宋朝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一個讓我們又愛又恨的時代。


濤說亂世史


對於北京王朝“積弱”和經濟文化的高發展,應該如何看待?實際上“積弱”主要是從軍事上來評判的,這個判斷基本符合歷史事實。讓我們從北宋王朝皇帝發展軍事的政治態度和北宋邊患產生的原因兩方面來作一個簡單分析。實際上從五代王朝的歷史看,五代王朝都是短命的,沒有能逃脫“二世而亡”的宿命,基本上都是武將靠軍事實力奪取政權而當開國皇帝,皇位傳給二代,又被下一個武將奪取政權。到了後周,宋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黃袍加身”奪取後周皇位,五代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對其影響極深,宋太祖為了避免重蹈五代覆轍,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剝奪了武將手握重兵的權力。限制武將掌握兵權的實際權力,因此,北宋王朝對發展軍事重視程度和投入都不夠,造成了軍事的“積弱”。北宋後世皇帝都沒有改變軍事上的被動局面。另一方面,北宋王朝,對北方少數放政權和西部西夏政權沒有能力實現統一,造成北西部邊防線很長,且沒有重要的關隘可守,更沒有邊防防禦縱深,客觀上造成了軍事防禦的上的被動局面,主觀上和客觀上都造成了北宋軍事上的積弱。北宗王朝雖然軍事上乏善可陳,但在北宋統治的一百多年間,雖然邊疆侵擾不斷,賠款也是常有的事,但中原廣大地區,特別江南良都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中,經濟、文化的得到極大發展,千年前的北宋京城,人口超過百萬,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所以才能了張擇端畫筆下的“清明上河圖”,真實的記錄和反映宋朝都市的繁華和民民間百姓生活的各得其樂的景象。


李同民


國富不一定兵強!

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甚至往往是一個國家越富有,軍隊戰鬥力反而越弱。這很奇怪,但卻是歷史事實。

比如戰國末年,富庶的東方六國,被苦寒之地的秦國吞併。歷代富庶的中原王朝,常常被北方遊牧民族困擾。


世界上同樣如此,當年無比富有的羅馬帝國,被一群貧窮的蠻族消滅。歐洲第一富豪西班牙王國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打的落花流水。

當今世界土豪沙特,更是被也門胡塞武裝按在地上摩擦摩擦!

像美帝國主義這樣,國家無比富有,軍隊戰鬥力世界第一,長盛不衰幾百年的國家,真的是舉世罕見、古今罕有!

總得來講,工業革命以前,國家富裕程度與軍隊戰鬥力沒有必然聯繫,並不是國家富裕了,軍隊戰鬥力就強。

宋朝就是如此,國富而兵弱。

兩千年封建歷史,宋朝可以說是最富裕的王朝。偏偏很不幸,又是最慫的王朝!


宋朝為什麼有錢?

因為這個朝代比較開放和開明,允許做生意,允許搞海洋貿易。做生意嘛,當然來錢快了,所以國家賦稅蹭蹭的往上漲。大把大把的金子銀子進了國庫。

為什麼戰鬥力弱呢?

第一,國家雖然有錢,但是並沒有真正用到軍隊和國防建設上來。

大家都知道,宋朝官員待遇非常非常好。據說包拯包青天的年薪高達2000多萬!宋朝的文官武將又特別多(叫做冗官),國家的錢都用來給文官武將發工資了。所以以前的史學家認為宋朝“積貧”!就是從這裡來的。

宋朝的軍隊也特別多,據說有八十萬禁軍。這麼多軍隊要養活,發給每個士兵的錢就很少了。用在武器裝備上的錢本來就不多,再經過層層盤剝,所剩無幾。

第二,宋朝的武將地位太低。

這個大家都很清楚。趙匡胤是武將出身,造反當了皇帝,反過來對武將非常不放心。就制定了種種制度約束武將。導致武將在前線打仗都沒有臨機專斷之權,事事靠請示皇帝打仗,戰場瞬息萬變,這樣貽誤戰機,不打敗仗才怪!

我們看兩宋三百多年,打仗打的最好的,就是靖康之亂以後十年中興四將。為什麼打得好,就是因為在當時一片混亂的情況下,他們能夠比較自由的指揮作戰。一旦兵權交給皇帝,宋軍又變成了屢戰屢敗的軟蛋窩囊廢!

第三,就是武器裝備。

漢唐強盛,就是因為漢軍唐軍的武器裝備太先進了。這才有一漢當五胡的盛景!能夠碾壓敵人。

宋朝雖然富有,但是武器裝備反而不如周邊的遊牧民族。


西羌、西夏有堅固的冷鍛甲、西夏有神臂弓,金國鐵浮屠。另外他們都有非常多的戰馬。

宋朝呢?戰馬缺乏。這就是重大缺陷。但還不致命。關鍵是鎧甲不如人,強弩不如人,騎兵不如人。後來雖然引進了神臂弓。但是武器裝備與周邊遊牧民族處於同一水平,難以彌補騎兵的巨大差距。導致屢戰屢敗。


上將噯福斯


我是九州君,這個問題截取筆者曾經撰寫的青雲文章《從宋元“崖山海戰”入手,試論“崖山之後無中國”的宏觀歷史偏見》的部分內容可以很好的予以解答。

軍事上四處受氣的“弱宋”

太祖趙匡胤從五代十國的紛亂之中建立了宋王朝,為避免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之亂象,採取重文抑武方針,強化中央集權並剝奪武將兵權,藉此鞏固皇權。在通過極具藝術的“杯酒釋兵權”解決了眼前最棘手的武將兵權威脅之後,趙匡胤心理明白,僅此而已,並不足以讓皇權永固,必須繼續改革,消除遠期隱患。於是在第一謀臣趙普提出的“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建議之下,趙匡胤在鞏固皇權方面深化改革,採取了針對性極強的舉措,大致如下:

九州配圖:杯酒釋兵權

  • 首先,實行“更戍法”,將兵分離,有效削弱武將兵權。針對一直以來的將領固定帶兵容易形成依附坐大的隱患,太祖實施了兵制改革,推行“更戍法”,做到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所謂“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說得就是這種情況。這種將兵分離制度,有效杜絕了武將兵變的風險。

九州配圖:更戍法示意圖

  • 其次,制其錢糧,收歸國有管理,有效削弱地方藩鎮的儲備力量。自中唐以來,地方藩鎮及州郡常以種種藉口,截留應上繳中央的賦稅,久而久之,形成了財政上的“留使”“留州”制度,不僅給國庫造成很大損失,同時為藩鎮割據提供了財力支撐。宋太祖為改變當時現狀和杜絕隱患,強力推行“制其錢穀”的財稅體制。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發佈詔令,下令各州除必要經費外,其餘財賦中屬貨幣的部分要全部奉送到京,不準無故佔留。此後,“粟帛鹹聚王畿”,地方藩鎮失去了對抗中央的經濟後盾。這一舉措,從經濟基礎層面極大消除了藩鎮將領起兵造反的可能。
  • 再次,文官代替武將管理地方,進一步消除武將割據力量形成的風險。太祖大批起用文官,委派文官取代武將到各地掌管行政,同時設立嚴格的監督機制。“重文抑武”的風氣漸漸形成,這對於穩定國家向治世過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也進一步消除了地方武將割據的風險。

這些舉措在穩固皇權上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宋朝國祚延續三百餘年,雖二度傾覆,皆緣於外族入侵,是唯一一個沒有禍起蕭牆、亡於內亂的封建王朝。

然而,正所謂盈虧同源、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些國策實行之後,傳統兵制被閹割太盛,其弊端愈發明顯的暴露出來。將兵分離的“更戍法”極大的弱化了宋朝軍隊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直接體現在了戰鬥力上。而戰鬥力的嚴重弱勢直接在宋朝三百年曆史上與北方政權之間的較量上得到了鮮明的印證。先是與遼國和西夏的拉鋸中漸漸處在下風,最終以一個“澶淵之盟”和“以遼制夏”勉強維持住了疆域的完整;緊接著公元1125年又被新崛起的金國大舉入侵,造就靖康之恥,直接導致北宋滅亡。此後,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在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然後強大的蒙古鐵騎橫掃亞歐大陸,公元1235年蒙古帝國南下攻宋,在處處受壓、頑強抵抗了近半個世紀後,於公元1276年臨安淪陷,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

九州配圖:靖康之恥

後人對於宋朝的“靖康之恥”印象太過深刻,由此自然而然的覺得趙宋王朝在歷史上就是個“積貧積弱”的形象,其實是讀史不細,從一些個體事件來以偏概全罷了,存在嚴重的誤讀。實際上,趙宋王朝雖然在軍事國防上的實力確實比較孱弱,但卻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等方面創造了高度繁榮、文明璀璨的局面。

令人驚歎的盛世文明

國學大家陳寅洛在《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一文中對趙宋王朝高度讚揚:“華夏民族的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著名史學家鄧廣銘、漆俠在《北大宋史專題課·第一課·宋朝在中國的歷史地位》中這樣提到:“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此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亦不在少數。筆者從經濟、人口、科技、文化、人文等方面概括如下:

  • 首先,在社會經濟層面。有宋一朝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繁榮之程度是此前歷朝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在趙汝適所著《諸蕃志校釋》(楊博文注)中提及,宋朝在航海業、造船業成績非常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同時,因為國土面積較小,宋代對南方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客觀上促成南方經濟的繁榮。據史料測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這一點,我們從後世流傳下來的《清明上河圖》可見彼時街頭之繁華盛景。

九州配圖:清明上河圖街景(截選)

  • 其次,在國家人口層面。特別是時期,“澶淵之盟”之後,北宋朝獲得長達近一個半世紀的和平穩定時期,輔之以國內所推行的“與民生息”之策,以及占城稻的大力推廣,國家人口總數得到了快速的恢復,從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的12600萬。此外,這也得益於宋朝國內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相對最少,極大減少了人口基數的意外滑落。
  • 再次,在科技發展層面。宋朝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推動下,科技創新蔚然成風,一些改變了世界的發明譬如活字印刷術、指南針以及最早的火箭、火槍和最早的紙幣都是在兩宋時期出現的。兩宋的科技成就不僅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也在當時的世界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這不,李約瑟博士曾把沈括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夢溪筆談》則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實際上,兩宋時間,其科技創新的領域還有很多,本文不多作一一列舉。

九州配圖:活字印刷術

九州配圖:宋朝的科技發明

  • 第四,在文化學術層面。特別是北宋時期,儒學得以復興,傳統經學經過發展進入了“宋學”的新階段,產生了以朱熹為代表的新儒學派即理學,儒、道、佛三家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相互交匯的深入發展。同時,北宋時期興起了“古文運動”,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佔了六家,詞達到全盛,話本在中國文學史上開闢了新的紀元。此外,史學體裁方面也得到了長足發展,著作豐富,史家輩出,可以說是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書院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如書法、雕塑、石刻、繪畫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九州配圖:古文運動代表人物

  • 第五,在人本理念與實踐層面。宋太祖趙匡胤曾立下一個秘密誓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宋朝崇尚“虛君共治”的理念,認為天下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天下,也是“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皇帝的職責是修德垂範,選賢任能,治理天下的重任則由群臣共擔,完善的審批和彈劾機制,讓皇帝並不能為所欲為。朝廷設置有慈幼局(孤兒院)、居養院(養老院)和漏澤園(公墓)、安濟坊等全套國家福利機構,雖然不可能兼顧到每一個人,但朝廷對於“民為本”的真諦和理解並付諸行動卻是少有的。宋朝監獄裡設置有醫院,倡導基本的人權保障:“欲生之者,吾心也,當死於法,而不當死於病也。”自上而下這樣的“人本”價值體系的引導下,人生而為人的基本權利和對他人的體恤之情萌生遍佈社會的各個角落。在《夢梁錄》一書中這樣記載,富貴人家會沿路考察孤苦艱難,到夜裡以碎金銀插於門縫。如此既不傷貧者尊嚴,也達到濟貧的目的。路上發現病倒的人,旅店必須收留,開支可以找縣衙報銷。在節日期間,即便是皇帝御駕巡遊,遊人也不必清場,而是保持同歡共慶、與民同樂。如此場景,何處尋。

九州配圖:慈幼局

九州配圖:居養院

以上五點,為大家儘量呈現出一個令人驚歎的盛世景象,但最能讓筆者所感慨的,還在於宋朝在人文理念和實踐上的成就,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芒。有宋一朝雖不完美,但卻有人情與溫度,百姓能夠真切的感受著富足、祥和、尊嚴、自由的幸福,必然會在內心產生強烈的粘性。這也對“崖山海戰”之時,十萬軍民跟隨小皇帝長途跋涉最終以身殉國的情景做了最好的註腳,此情不再難以理解。

總結

因此說,中國傳統上,有人說宋朝是“積弱”的朝代,而實際上通過《清明上河圖》我們可以發現真實的宋朝的弱勢僅僅在於軍事領域,而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歷朝歷代以來最為繁盛的。


九州歷史雜談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當初說書人也認為,宋朝是一個積弱的朝代,但是如果給給你一張地圖,你就會發現,宋朝並非積弱,反倒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個處在這樣的地理環境,能夠延續國祚319年,實屬不易,反觀唐朝,也不過是289年,高下立判。

我們知道,宋朝的疆域沒有長城能夠抵禦遊牧民族,只有黃河天塹,但是黃河天塹背不過是包圍了半壁江山,一半還被遼金佔據,西邊還有西夏和大理國。

可想而知宋朝的壓力有多大。所以宋朝一直處於防禦守勢,而宋朝對外的戰略在加大防禦的過程當中,向遼金等威脅比較大的國家,上供歲幣,在這裡大家不要說這是宋朝的軟弱,宋朝若真的軟弱的話,為何多年和遼金髮動戰爭?這只不過是一種戰略而已,曾經有人算過,宋朝每年向遼金提供歲幣絲綢也不過那麼一點點,比起連年戰爭所花銷的軍費來,也不過是九牛一毛,這樣不僅僅可以避免和遼金髮生衝突,而且還可以建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

再者說來,這點錢,真心在經濟強大下的宋朝不算個什麼,這些錢對於宋庭來說,頂多算是多養了一名二品官員。

至於《清明上河圖》上所顯示的,確實是宋朝時期,經濟繁榮的體現,當時的海運已經開始出現,宋朝與南海方向各國之間的交易也是非常的繁瑣,國內也是一片欣欣向榮,只是宋庭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向遼金低頭罷了,我們簡單跳躍式的來看,在對抗蒙元的時候,南宋毫不含糊,它竟然成了對抗蒙元存活最久的朝代,這一點我們應該認同的。


北派說書人


宋朝的積弱,主要是從國家層面來說,從軍隊建設層面來說,一是削弱地方軍隊力量,強化中央禁軍的力量。北宋從建國始,太祖吸取唐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教訓,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把軍隊集中到中央來,把最好的物質也供應給中央禁軍,時間一長,地方軍隊戰鬥力逐漸變弱。

二是缺乏武將。太祖制定以文治國策略,直接削弱了武將的作用,大力推崇科舉考試,取文士,卻忽視武舉,導致武將人才匱乏。一百多年,也就有個狄青,武舉出身,帶兵打仗樣樣行,威震西陲,但始終不被重用,甚至多次被懷疑。武將人才匱乏,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軍隊戰鬥力大大弱化。

從國家財政方面來說,長期對契丹、西夏等上貢,以保持國內和平,這無疑相當於抽走了一半的脊樑骨,讓人無法直立行走。時間一長,國力必然越來越弱。

對下層普通百姓來說,唐代以來,不斷興起的商業貿易,到宋代更加興盛。商業可以彌補國家財政之不足,北宋政府不像之前漢高祖、漢文帝等皇帝那樣禁止商業。所以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圖》那樣熱鬧的民間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