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清《毛詩名物圖說》(滿倉工作室藏)


任何物事在古代似乎都有很多稱呼,讓後人摸不著頭腦。茶,又名“檟、蔎、荈、茗、荼”。茶之謂茶,也可以看作是隋唐一統以後的某種文化的演進。另一個可以列比是“貓”字。唐以前是沒有貓字的,由此很多喜歡考據的文人推定貓是三藏法師用船從印度帶回的。先秦時“荼”屬於常用字,單《詩經》裡大概有十餘處提及,諸如“誰謂荼苦,其甘如薺。”“雖則如荼,匪我思且。”“周原膴膴,菫荼如飴。”


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清印《王諫議集》 滿倉工作室藏


甚至《周禮》裡面就直接講有“掌荼”“聚荼”以供喪事。楚辭還有“故荼薺不同畝兮,蘭茝幽而獨芳。”不過這裡的荼,說的是一種苦菜,爾雅的解釋是:葉似苦苣而細,斷之白汁,花黃似菊。顯然和茶的差距還是很大。


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白瓷茶具一套 唐代 河南鞏縣窯 洛陽龍門博物館藏


另一個最能代表茶的字是茗。郭璞的在注爾雅裡說的是“早取為荼,晚取為茗”。只是他特意加了兩個字“今呼”,頗可玩味。茗在先秦著作中較為罕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有一首《張公神碑歌》,裡有“蕙草生兮滿園田,競苔茗兮給萬錢”,和現在意義的茶也沒有關係。


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元至大版《通志》:“茶” 滿倉工作室藏


改“荼”成“茶”,南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記》,明楊慎《丹鉛雜錄》,清顧炎武《唐韻正》,一致認為受陸羽《茶經》,盧仝《茶歌》影響所致。


但陸羽似乎不是這個意思。


陸羽說:茶字,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


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明萬曆二十三年 徽州胡文渙文會堂

精寫刻本《爾雅翼》 鄭州有書館藏


清顧炎武考證認為,茶字形、音、義的確立,應在中唐後。他在《唐韻正》中寫道:“愚遊泰山岱嶽,觀覽唐碑題名,見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藥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宴字,皆作荼……其時字體尚未變。至會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權書《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書《圭峰禪師碑》茶毗字,俱減此一劃,則此字變於唐以下也。”


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乾隆知不足叢書版 《武林舊事》:“進茶”


可以想象陸羽當年撰寫《茶經》時,茶之異名把其腦袋攪得夠亂了,而天下應該也有改“荼”為“茶”的願望,統一寫成茶字,正是大勢所趨。


歷史就在這個時刻塑造了茶相。公元758年左右,陸羽著《茶經》將“荼”減一劃為“茶”,茶之形、音、義就此固定,沿用至今。


茶的別名太多,真相如何?

明萬曆十五年精刻《焦氏類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