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丨茶葉,能被擂著喝,烤著喝,涼拌著吃...丨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 風物君語 -


前不久,風物菌在微博上發了一張“抹茶”的照片

收割了8000多個贊

(其實是黔東南的牛癟——

牛胃裡未被消化的綠色草料)

可見大家對茶(重)制(口)品(味)的喜愛


茶葉不光只是沖泡那麼小清新

祖國大地上“吃”茶的方式千奇百怪

今天

我們就踏上花樣吃茶之旅




茶葉泡著喝,是我們早已接受的約定俗成,以至於看似舶來的“抹茶”能火爆那麼多年。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 日本的抹茶與中國宋朝的“點茶法”有著不解的淵源。圖/網易新聞


其實,仔細觀察你的家鄉,特別是南方山地和邊疆地帶,許多少許民族日常“烹飪”茶葉的習慣,既古樸,又獨樹一幟。在率真的鄉民們看來,與茶相處,沒那麼多講究。

當茶葉遇上柴米油鹽,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打”出來的油茶盛宴


恭城油茶丨喚醒瑤族人的不是夢想,而是它

在廣西北部的恭城一帶,有居住在山地的瑤族人。通常,他們的一天便是從一鍋熱氣騰騰的“油茶”開始的。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 內涵豐富的油茶。圖/網絡


天剛矇矇亮,主婦們忙碌的身影就已經在燈光下顯現了。先把茶葉用開水浸泡5-10分鐘,去除表層的苦澀味和煙火氣,同時把茶葉喚醒。等火塘的火燒旺了,就架上鍋子,熱鍋裡下少許豬油,放入浸泡好的茶葉、老薑和蒜翻炒,再加入少量開水,熬煮片刻,濃濃的油茶香已經傳到了門外。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 恭城油茶葉。圖/匯圖網


不過,這還是第一步。正宗的油茶不是炒出來的,也不是煮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打油茶要有三樣專門的器具。第一,一口鐵質的小茶鍋。它的鍋口稍大於一個巴掌,底部略深,鍋壁厚且結實。分量不輕的茶鍋,倒扣起來像一個烏龜殼。還有有一個鍋嘴負責出茶,加上不導熱的木製把柄,方便握在手裡操作。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 正在烹製的油茶。圖/匯圖網


用鍋煮好茶,茶槌登場。這是一根天然彎曲近似90°的茶樹枝幹,用來把茶湯裡的茶葉捻碎,釋放裡頭的營養物質,再與老薑、豬油和蒜在茶湯中混合出一股濃香。


緊接著,再用竹篾篦子把殘渣過濾掉,湯水乾淨的油茶就可以上桌了。此時,桌上的小碗簡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有切好的小蔥、香菜、蒜子,有花生米、炒米花、油果、饊子,有芋頭粑、南瓜粑、白餈粑等各色小吃。佐料小食依個人口味添加享用,每個人都有自主權,絕不會為了“碗裡怎麼有香菜”這種事情而苦惱。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油茶和它的配料。圖/匯圖網


恭城油茶的由來與瑤族人南遷的歷史有關。據《千家峒古本書》記載,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三月,世居湖南千家峒的瑤民,因抗糧避官而集體南遷,到恭城一帶,發現這裡依山傍水,樹木蔥蘢,便定居下來。因為南方山地氣候潮溼多瘴氣,瑤族人就地取材,逐漸衍生出了打油茶的習俗。

茶葉、生薑和油鹽的融合搭配,對山居生活非常有益。不僅能祛除溼氣,提神醒腦,還作為主食的輔助,為身體提供能量和各種維生素。山裡人一天都不能離開油茶,否則“沒力氣走路”。


客家擂茶丨汪曾祺曾為它寫詩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在飲茶文化流行的潮汕一帶,有精緻講究的功夫茶文化,同時還有一種重要飲茶習俗:擂茶。

擂茶又叫做三生湯,流行於廣東潮汕、揭西和湖南益陽、常德等地。顧名思義,這種茶的精髓在於一個“擂”字,聽起來比“打”油茶的動靜還要大。

擂,是研磨的意思。擂茶最重要的器具是擂缽,製作擂茶的人坐在凳子上,雙腿夾住擂缽,往裡面投入茶葉,一邊用半米長的擂棍不斷舂搗、旋轉,一邊不斷往裡面添加芝麻、花生、綠豆、大米、生薑、香菜、芹菜等食材配料。搗爛成糊狀,衝開水和勻,加點鹽,就是一碗清香可口的擂茶。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擂好的茶。圖/匯圖網


擂茶可泡米飯吃,也可加入炒好的豌豆、花生、玉米之類的佐料,看上去更像一碗五穀雜糧粥。在一些重要的節日,用擂茶來招待貴客,是很多地方客家人的傳統。

汪曾祺曾在《湘行二記》中記錄自己吃武陵擂茶的經歷。他說到武陵旅遊,“此來一半為擂茶,沒想到下車後第一個節目便是吃擂茶,當然很高興……擂茶別具風味,連喝幾碗,渾身舒服”。

看得出來汪先生確實愛喝擂茶。他還為擂茶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紅桃曾照秦時月,黃菊重開陶令花。

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



甘肅罐罐茶丨一罐一罐,消磨時光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喝罐罐茶的場景。圖/截自NGTV


西北的甘肅隴南、天水,以及陝西的部分地區,有一種罐罐茶,是當地農家古今相沿的一種獨特的飲茶風俗。

罐罐茶的製作並不複雜。用一小瓦罐在爐火上燒水,同時在爐子旁烤棗,等棗烤出焦香味後放到瓦罐裡。最後,放入茶葉再煮一會,等茶香和棗香滲入茶湯,就能喝了。還可以在罐子裡放枸杞、龍眼和葡萄乾等配料,若是喜歡甜口兒,就加入冰糖。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燒罐罐茶的爐子,適合冬日圍爐夜話。圖/52shici.com


罐罐茶的操作雖然簡單,但很可以打發日子。冬季農閒時,人們聚在屋裡圍爐而坐,爐子上一罐一罐地燒著茶,再不停烤著棗,茶慢慢煮,人慢慢等,一邊聊著閒天,日子很好消磨。

老一輩這種悠閒的生活,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只有逢年過節才能享受得到啦。

蒙古奶茶丨茶葉遇上奶,怎能不好喝?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說起內蒙的傳統飲食,必少不了蒙古奶茶。作為馬背上的草原民族,肉食和奶製品是他們的主要食物。茶葉從中原地區傳到草原,成了蒙古奶製品的完美CP。

蒙古奶茶大多使用青磚茶。這種磚茶把茶葉壓得很實,體積小巧,有利於長距離運輸,也適合草原的遊牧生活。用銅鍋把水燒沸,投入適量磚茶,熬煮十分鐘,直到茶湯濃郁,再加入鮮牛奶,不斷攪拌揚沸,使茶湯與牛奶充分融合,最後放適量鹽。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招待客人的蒙古奶茶。圖/視覺中國


蒙古奶茶與我們平常喝的奶茶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是鮮鹹味的。凡是加入了鹽的茶飲,都有一個特點,即從“純飲料”的性質往“主食”方向發展。所以,蒙古奶茶也是蒙古人主食的一部分。配上奶皮、奶豆腐、炸果子、炒米、牛肉乾等各種小吃,就是一頓營養豐富的正餐。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去茶馬古道走一遭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不同地方的人對待茶有不同的態度和方式,這與他們的生存環境、生活習俗息息相關。如果我們沿著一條茶葉傳播的路線走一遭,就會更清晰地感受茶葉與生活精彩紛呈的融合。


西雙版納丨別處喝不到的酸茶


先到雲南的西雙版納看看,這裡是南方茶馬古道的起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造就了六大茶山,使得西雙版納成為中國茶葉最主要的產地之一。在層層疊疊的綠色茶山之間,聚居著許多生活方式不同的少數民族。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正在製作中的酸茶。


景頗族和德昂族最具特色的茶飲是酸茶。制酸茶與做酸菜的方法差不多,都是醃製發酵。德昂族有古法制作酸茶的方式:採回新鮮茶葉,用芭蕉葉子包裹起來,放入土坑中,蓋上土。掩埋七天之後取出,揉搓、晾曬,兩天之後放回到坑裡,再掩埋三天,取出曬乾就可以食用了。發酵好的酸茶直接用開水沖泡,味道酸中帶苦,有清潔口腔和清熱解暑的功效,非常適合當地炎熱的氣候。

基諾族的涼拌茶則更為古樸,他們把茶葉直接當成了菜葉子。將現採的茶葉嫩梢洗淨,雙手揉捻片刻,加入碎黃果葉、辣椒和食鹽,再添少許泉水拌勻,靜置十五分鐘即可食用。吃起來酸酸辣辣,帶點茶葉的清香微苦,令人胃口大開。

大理、麗江丨“烤”出來的茶,別具風味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 享受早飯的白族人。圖/匯圖網


沿著瀾滄江往西北方向,來到大理和麗江,這裡是茶馬古道上的中心地帶。


大理白族人飲茶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唐代樊綽的《蠻書》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採造法。蒙舍蠻以椒姜和烹而飲之。”銀生,指現今的景谷至西雙版納一帶。這說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西雙版納就已經盛產茶葉,並源源不斷地運到大理。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烤茶。圖/sohu.com

雲南很多民族都有烤茶的習俗。

大理流行的“三道茶”,也是烤茶的一種。第一道就是平常的小罐烤茶。用一土陶小罐在爐火上加熱,加少量茶葉,手腕抖動,使茶葉受熱均勻烤至金黃色,隨後注入開水,水在小罐中翻騰,“嚓嚓”作響,在罐口沸騰的茶湯泡沫宛如繡球花。第二道甜茶,在茶湯里加上核桃片、乳扇絲、紅糖末。第三道回味茶,需加上蜂蜜、花椒、薑片、桂皮末。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 白族三道茶,先苦後甜,又恢復體力。圖/視覺中國


麗江永勝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這裡流行的永勝油茶,與白族烤茶有相似的操作。

不同的是,永勝人在烤茶葉之前,先在小罐里加入大米烤香,放少許豬油,其後再投入茶葉。做成第一道油茶底湯之後,可根據不同口味,加生薑、麻子糊、核桃米、糯米花、紅糖,還可以加雞蛋和米幹皮,或甜或鹹,是十分爽口的風味小吃。

藏族丨一日三餐離不了酥油茶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有了酥油茶,藏族人的飯菜才完整 。圖/視覺中國


遠在茶馬古道的另一端,酥油茶是藏族人必不可少的日常飲食。

藏族人用犛牛奶製作酥油,前一天擠好奶,靜置一夜。次日,在酥油桶裡擠壓數百下,才能使水和油分離。取出浮在表面的脂肪層,冷卻後便是金黃色的酥油。做酥油茶時,往打茶桶裡注入磚茶煮成的茶水,加入一小塊酥油,上下擠壓十幾下,使茶湯和酥油充分融合,一份卡路里燃燒的酥油茶就做好了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牧民們一般會選用熱水瓶來裝酥油茶。圖/視覺中國


茶馬古道起源於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興盛於明朝時期。《明太祖實錄》中記載:“秦蜀之茶、自碉門、黎雅抵朵甘、鳥思藏,五千餘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無此。”

康藏屬高寒地區,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藏民以糌粑、奶類、酥油、牛羊肉為主食。茶葉很好地補充了藏族人飲食結構中缺失的維生素,由此發展出了喝酥油茶的飲食習慣。相對於內地人來說,高原地區的人其實更依賴茶葉,一日三餐都要喝茶。

昔日的馬幫,便是沿著古老崎嶇的山路,從雲南和四川費盡艱難的抵達青藏高原。經過漫漫路途,到了拉薩,一部分茶葉賣給藏族人,還有一部分繼續翻山越嶺,往印度方向去了。


中國哪裡的茶最好“吃”?



你家有什麼特別的“吃”茶方式 ?


圖文來自地道風物,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