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無 反顧 修理工一家三口“抗疫”志願服務“代購跑腿”

義務施救一線車輛、無償為醫護人員送飯、接送上下班,免費提供代購買菜和 " 跑腿 "......

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葫蘆島很多人的朋友圈都看到了這樣一條暖人消息。修理工夫妻和兒子放棄休息,在做好自我保護的前提下,一家三口 " 組團 " 搞起愛心志願服務。不僅每天都發朋友圈 " 廣而告之 ",而且 " 疫 " 無 反顧,志願者服務範圍非常廣泛,不覺得讓人心生溫暖和敬意。

這對修理工夫妻叫田野和黃雅琴,老家在內蒙古農村。20 多年前,田野來到葫蘆島打工創業,先從汽車修理開始學習,慢慢的學會了汽車修理技術,後來開了家小小的 " 路川 " 汽配。初來葫蘆島打工,因沒有親人朋友,夫妻吃了很多苦,但始終堅信幸福都是創造出來的。靠著能吃苦、起早貪黑的打拼勞動和誠實守信服務,逐漸有了回頭客,生意也越來越好。在此期間,有很多素不相識的人也曾經給這對外鄉夫妻很多關愛和幫助,這讓夫妻心懷感激。為感恩第二故鄉的包容和好心人的幫助,夫妻經常默默地做一些好事實事。多次參與義務救援,設立愛心飲水服務站,還為環衛工人等免費提供休息場所,給沒錢回家者提供路費等。" 這些都是小事兒,正巧也都是趕上了,力所能及而已。" 樸實話語道出了夫妻的心聲。

今年春節期前,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突然來襲,田野夫妻每天都瀏覽新聞和朋友圈,每次看完相關防控和抗擊疫情方面的新聞,都為醫護人員大無畏的救死扶傷以及志願者的無私奉獻所感動。他們也想為一線的 " 抗疫 " 執勤人員做點什麼?

思前想後,夫妻覺得,此時一般市民很少外出,但是一些留守老人和有病不方便的人群外出買菜和生活必需品等就有些困難。加之目前公交車輛都處於停運狀態,沒有私家車的一些醫護人員上下班就都成了問題,於是就想義務為這些群體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隨後,他們編輯一段文字:" 義務施救執勤人員一線車輛、無償為醫護人員送飯、接送上下班,跑腿買菜等,並徵集愛心口罩、手套、酒精、消毒液等免費送給醫護人員和環衛工、交警等一線執勤人員,也期待志願者加入,組團為抗 " 疫 " 人群服務、弘揚正能量。歡迎您的加入!"

18 歲的兒子田鑫得知了父母的善舉非常理解和支持,爭搶著也要和爸媽一起做義工。一家三口都發朋友圈,並希望有更多人一起獻愛心。

他們又通過親戚朋友籌集來一些口罩、酒精和消毒液等,免費分發給環衛工等需要人群。然後每天都多次把愛心信息發到微信群和朋友圈,此舉得到很多人響應和點贊。

家住連山區華怡園的 84 歲祖桂蘭大媽腿腳不好,以前夫妻就曾經多次幫助過。這次疫情來臨,他們隔兩天就給祖大媽打電話問家裡缺啥少啥。老人很受感動,但不忍心總麻煩他們。夫妻得知了老人的心思,不但給老人送去口罩,還戴好口罩主動幫助買菜和水果。

年近五旬的單親母親張少麗身體不好,自己帶著殘疾兒子獨自生活。由於家中沒有口罩,蔬菜也沒了。偶然間在朋友圈看到代購買菜信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打了電話,沒想到 1 個小時後,對方就把蘿蔔、茄子和大白菜買回家。當她想給錢時,田野夫妻看到她家的現狀後,買菜錢當即全免。趁著妻子和母子閒聊功夫,田野又出去一趟再次給買來了牛奶、桔子、香蕉、蘋果和菠菜、豆芽和芹菜等。不但如此,夫妻還要和她家結成幫扶對子,此情此景讓張少麗深受感動。

"90" 後的小琦是葫蘆島新區某醫院的女護士,家住在老城區東城附近,以前上下班都要做公交。這次公交停運給其工作帶來了影響,每天只好打車。由於家距離單位約 18 公里,儘管每次往返需要近 80 元的打車費,但即便這樣,還不能每天都準時保證能夠打到。無奈只好請了年假在家休息一週,2 月 8 日上班。其父親在朋友群發現這條信息後,主動和田野取得聯繫。" 對方說 2 月 8 號如果還不通公交車,就想讓我接送一下,我當時保證這根本不是事兒。醫護人員真的挺辛苦。尤其在當前情況下,能為他們出趟車,我心裡挺高興,就當做開車溜達了一圈。"

田野說,微信群和朋友圈發出幾天來,有多人打電話,但是問問情況的居多。" 目前只為 2 個人提供了志願服務,很多人可能是不好意思。我既然說出這句話,就一定會說到做到,與其說在家裡待著也是閒著,還不如保護好自己後,再出來幫助別人,無償‘代購跑腿’就當是鍛鍊身體和葫蘆島城區旅遊了。只要能幫上別人,我們全家就高興。"【遼瀋晚報駐葫蘆島特約記者 靳詩宇文並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