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爆,古詩詞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運用的越來越多,尤其是青年男女只見情愛的表現。

其中有一句比較火熱——"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或"樹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

其實都是根據"樹深時見鹿"的句式來進行的二度創作,但遺憾的是:這些二度創作都用的不太正確。


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們到底錯在哪裡。

這句詩出自李白18歲左右創作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詩如下: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露濃 一作: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為了更好地理解"樹深時見鹿",我們先來通讀全詩。

讀罷詩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我們知道這是一首

記事詩,即李白去"戴天山"這個地方"拜訪"一位"道士",結果居然沒遇到。

如果按照我們今天講故事的手法,這便是一句話故事了。

詩題中的戴天山,就是大匡山。

據《江油縣誌》記載:“戴天山在大匡山頂。上有飼鶴池故跡,即李白訪道士不遇處。戴天山座標:N31度54分,E104度37分,海拔2078米。”

遺憾的是,現在的大匡山已經籍籍無名,不值一遊。很多追尋李白足跡的人,去了以後都是敗興而歸。

那麼,李白訪問的道士是誰呢?根據張大春先生的說法,可能是司馬承禎。但無史料考證,我們不做深究,只知道他是一個修煉的真人即可。


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相傳,李白父親李客和大匡山上大明寺中的和尚有生意往來,所以,李客便把李白送到了大明寺中去學習。

倒不是學什麼佛法,而是當時寺廟裡面紀律很嚴——早上四點半就要敲鐘起床吃齋唸佛,晚上9點準時睡覺。所以,當時的李白跟我們上小學那會兒一樣,五點半起床,一直學習到晚上9點才能睡覺。

言歸正傳,讀這首詩,咱們從三點入手:

一是,時間軸。李白從大清早就出發,一直走到傍晚,才到達道觀,但是居然還沒遇到;
二是,空間軸。李白從山下出發,一直走到山頂。
三是,一個靜字。全詩極寫戴天山的寧靜致遠,也流露初李白和修道之人內心的寧靜。

帶著這三點,我們從首聯開始——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世外桃花源,溪水涓涓,從山上留下來,調皮地在石頭上跳著舞,還不時地發出歡快的沙沙聲。時不時地,李白還聽到了幾聲狗叫。所以,李白說"犬吠水聲中",溪水聲、狗叫聲,聲聲入耳,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李白從聽覺起興,把我們帶入了一個非常空靈的世外桃源。


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尋著這水聲、狗叫聲,我們放眼望去。山間小路的兩旁是盛開的桃花,桃花瓣上,昨夜的露珠還搖搖欲墜地掛在上面。真是"空山新雨後"那種一塵不染的感覺有沒有?猛吸一口空氣,感覺爽極了。

也正是"帶露濃"告訴我們,李白是一大清早,就出發了。可見他尋仙之心切,之誠心。

李白走啊走,太陽公公已經爬上了山頂,李白也已經來到大山深處,沿途景色美不勝收,他停下腳步,稍事休息。

突然,他看到了一隻梅花鹿。梅花鹿正警惕地盯著這個不速之客,發現李白已經看到他了,它便迅速地跑開,過一會兒又嬌羞地探出頭來看李白,似乎在和李白玩躲貓貓呢。

李白有了這個小調皮作伴,遙遠的路途也不覺得孤單了。


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那麼,為什麼我們說樹深時見鹿,是極寫大山的靜謐呢?

我們知道,動物都是非常害怕天敵的,一有風吹草動等異響,它們都會驚覺,就會躲避,而鹿更為甚。

所以,作者不說見鳥,不說見野雞,說見鹿。就是為了表達大山深處的寧靜和悠遠。

那麼,"樹深時見鹿"該如何理解呢?

一是,樹深時/見鹿。意為:進入大山深處,在樹林最茂密的地方,見到了(一大群)鹿;
二是,樹深/時見鹿。意為:進入大山深處,在樹林最茂密的地方,時不時地能看到(三兩隻)鹿;

從字面上理解,當然兩種意思都沒錯,都沒問題。

但是,我們從兩方面來研究,就會發現,可能第二種理解更美,更有意境一些。

首先,後一句"

溪午不聞鍾",它說:中午的時候,來到溪邊,但是卻聽不見山上道觀的鐘聲。你看,它的句子結構是"溪午/不聞鍾",咱們說古詩講究對仗,那麼,前一句自然該取"樹深/時見鹿";

其次,從意思來看,"見到"鹿"時不時看到"鹿,兩種意境,咱們覺得哪種更美?

當你走在鄉間小道上,你在某個地方看到一片花和你沿路時不時看到野花,哪一種情況你更喜歡,更讓你心情舒暢?

我想應該是後者吧。

所以"海藍時見鯨"和"夢醒時見你",我們也不說他不對。其實乍一看挺好的,只不過它拿來和樹深時見鹿放到一起,從詩歌的角度來講,確實不妥。


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我們繼續跟隨李白的步伐,當夜幕降臨,李白終於來到了山頂的道觀,可是當他敲開山門的時候,發現道觀裡空無一人,李白很無奈,只好在門口等帶真人歸來。

百無聊賴之際,李白欣賞了山頂的美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靄"就是霧,咱們爬山,在秋冬季節,大約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溫差有8度左右,就經常能看到"雲海"。

所以,野竹分青靄,咱們可以做兩種理解:

第一種是,野竹穿過青靄,竹尖突兀地長到了雲海之上,說明山很高,野竹也很高;
第二種是,青靄範圍很大,像一張網一樣網住了山上的野竹。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中"平林漠漠煙如織"描寫的就是這樣一個景象;

下一句,

飛泉掛碧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我們很小的時候背過"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飛泉掛碧峰"的別樣詮釋。

到此為止,李白把從早到晚,從山腳到山頂的沿途美景美色都跟大家分享了。


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但是,事情還沒有完。他此行的目的是"訪道士",但是卻發現真人根本不在道觀裡面,他知道真人肯定會回來,所以就在門口等他。

想到了什麼?是不是有一種在女生寢室樓下等女朋友的既視感?

你看,"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這句詩裡面,"愁倚兩三松"特別好玩,你千萬不能理解為李白靠在兩三棵松樹上,無聊地等待。那就太沒意思了。

咱們回想一下,當年咱們談戀愛的時候,在女生寢室樓下等女朋友是什麼滋味?我們一開始站著,過一會兒坐著,甚至在女寢樓下的樹葉上畫畫,編織……

再想,影視作品裡面,我們等人的時候,在一個地方來回踱步,一根又一根地抽菸,說明了什麼?

說明我們等的實在是太久了。


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那麼,"愁倚兩三松"真實的畫面就是這樣的。李白在山頂等啊,等啊,可是真人還不見蹤影,他又不能抽菸,只能在這個松樹上靠一會兒,過一會兒又走到另一顆松樹上靠一會兒,山頂不可能很多松樹,所以他說"兩三松",就在門前那兩三顆松樹之間來來回回踱步。

所以,你看,李白內心其實是非常急切的,但是,他並不直說,只寫自己在那裡等待的畫面。


被改成“樹深時見鹿,夢醒時見你”,18歲的李白氣到鼻血四濺

到此,這首很美很美的詩就讀完啦。我覺得這是一首非常非常美的詩,他的美不止存在於詩詞中,還存在於我們現在隨處可見,可發的朋友圈中。

比如:春天來了,你在早晨/雨後,拍一張桃花帶雨的照片,配上文字"桃花帶露濃",多美啊;

比如:來到大山深處,小溪淙淙。拍下照片,配上文字"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多美啊;

比如:爬上廬/黃山之巔,置身雲海之中,拍下照片,配上文字"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多美啊。

比如:看到一個痴情的小男生,在女寢樓下等待,拍下照片。配上文字"愁倚兩三松",多美啊。

這種每一句詩都是朋友圈經典美文的詩,真的好美啊!

當然,當夜深人靜,你碰上一本喜愛的文字,讀上幾頁。發個朋友圈,"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也很美!

到底,樹深時見鹿,是一種心境,是一種內心靜謐的人生修行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