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該怎麼讓孩子學校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呢?

用戶64325646


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青少年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以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下的後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觀念、優秀信念等方面的啟蒙具有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積極尋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的結合點,賦予它新的時代氣息,使其成為新時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規範的基礎。

對今天的孩子來說,接收新知識的重要途徑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我們在教育引導孩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時,要以引導為主,寓教於樂,結合傳統形式激發孩子們學習瞭解傳統文化的興趣,這樣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第二,學校教育是孩子學習傳統文化最正統、最具體系的方式。優秀的傳統文化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形式和內涵,開設相應的課程,這些課程更加有針對性、系統性的介紹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現在學生面前,久而久之,以循序漸進的吸引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第三,社會教育為孩子們營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政府應承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責任,利用我們的節日等傳統節日,在全社會開展系列傳統節日活動,掀起全民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浪潮,為孩子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總之,孩子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哪一個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持之以恆、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和發揚。


綿州落塵


想讓孩子學傳統文化,首先要清楚歷史上我們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傳統教育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蒙學——開智啟蒙階段,大概從呀呀學語到五六歲;然後是小學——集中識字,用時大概兩三載。此小學是指國學的小學部分,也就是漢字學以及圍繞漢字學衍生的音韻學、版本學、目錄學、金石學、書法等;最後是經學——學習經典,思聖追賢。


明白了這一點,這個問題就不言自明瞭。家長或學校誦讀課給孩子補上蒙學的部分,讓孩子明白做人的標準、言行的標準等;然後語文課或國學課給孩子們上集中識字的課程,課以《說文》,在學字的過程中瞭解我們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當然《說文》難讀,是大家共識,所以我們有《說文敎本》,並且已經經過了數年實踐的檢驗,得到了如清華國學院院長陳來敎授、北大哲學系樓宇烈敎授等多位大家的推崇和讚賞。識字階段結束,孩子才可以在老老師的帶領下開始讀經,否則字義不懂,讀經再多也如空中樓閣,難有大成。


古小寧


讀經典,按照古人流行一千多年的教材順序來讀,時間是檢驗教材最好的方式,“三百千千,四書五經,前四史”。“三百千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也行),四書五經裡《易經》太難,可不學,《禮記》太囉嗦,可學部分。前四史裡,史記和三國志必須學,《漢書》和《後漢書》學部分即可。諸子百家裡,《老子》《莊子》必學,《韓非子》和《墨子》選學。這些學通,足矣,就是大師了。

學傳統文化核心在於文言文學習,《世說新語》是個不錯的選題。

不願意看書的話,可以聽書,喜馬拉雅FM搜“飆叔講故事”,學好文言文。


飆叔講故事


這個問題有很多坑,需要好好注意。

優秀傳統文化以何種方式來定義?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傳統的就是好的,有許多摧殘人性的、無數先輩的浴血奮戰才打破的枷鎖我們不能再給自己套上。

最關鍵的是,現代化社會與農業社會有巨大差異,尤其是家庭這一社會結構的逐漸解體(雖然會有很多人不願意看到我這麼說,但這是現實。想要推廣傳統文化必須要看到現實,不是念唸經祈求一下就能做好的),許多傳統文化的土壤已經不復存在,這時我們也不能完全抱殘守缺。這是第一。

第二,傳統文化的精髓何在?是因果報應,還是倫理綱常,還是戒律教條,還是老莊逍遙,孔孟仁愛,還是衣服飲食,建築音樂?

這是需要好好考量的,不能因為我樂意、我執著、我對這個的執著心特別重我就提倡這個,這本身就是不好的。這是其二。

第三,所有有生機與活力的文化必定會成為流行文化。就像網絡仙俠文學在國外的影響使得“孝”這個概念在國外有所傳播一樣。

當你把傳統文化當做古董青花瓷時,它雖然尊崇但一定是博物館裡的文物;只有把傳統文化當做吃飯的飯碗,日日夜夜用的到,那才是真正的活的文化。


駕六龍的金烏


做父母的首先需要自己,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言談舉止、一言一行,從孩子幼時引導,潛移默化,使孩子愛上:如;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再配合學校教育,社會良好的風氣,隨著年令的增長,進而成長為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有用人才。


長河日圓1


先把自己的錯別字糾正了,不要冒冒失失的提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