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典故叫做“國有三不祥”,你能談談對它的理解嗎?

雨林中的陽光


“國有三不祥”的典故,記載於劉向的《說苑》: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齊景公上山打獵,在山上看到一頭虎,在山下看到一條蛇,神神叨叨的他一回到宮裡,就召來晏嬰請教:看到這兩樣東西,是不是不詳的預兆?

晏嬰說:國家有三種不詳的預兆,其一是有賢才國君不知道他的存在;其二是直到賢才存在卻不能使用他;其三是雖然啟用了賢才卻不能委之以大任,這才是真正的國家的三大不祥兆頭。上山跑到老虎窩裡,下山跑到蛇穴裡,碰到它們不是很正常嗎?有什麼不詳的?

“國有三不祥”典故的背景

晏子論“不詳”的典故不是出自史書,所以並未標註清除事件的發生時間。不過,從內容來看,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齊景公中晚期。

齊景公在位五十八年,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君主。齊景公的執政,表現出前後截然不同的風格,他一面銳意進取,從諫如流,一面又貪圖享樂,沉迷於酒色之樂。前期進取是主流,後期享樂是主流。這個故事很可能就是齊景公晚年,醉心於聲色犬馬的生活寫照。

人老了,往往對生死格外關注。齊景公就是這樣,有一次他對晏嬰說:“嗚呼!使古而無死,何如?”哎呀,要是人永遠不死該多好啊。晏嬰不客氣地說,假如古人不死,坐在王座上就不是你,你此時恐怕要汗流浹背地忙活于田間地頭,哪有時間考慮生死的事!

對生死關注過多,就不可避免地墮於迷信,有一次看到彗星劃過,齊景公神經質起來:

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伯常騫,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日月之氣,風雨不時,彗星之出,天為民之亂見之,故詔之妖祥,以戒不敬。今君若設文而受諫,謁聖賢人,雖不去彗,星將自亡。今君嗜酒而並於樂,政不飾而寬於小人,近讒好優,惡文而疏聖賢人,何暇在彗!茀又將見矣。”

齊景公召來伯常騫,讓他做一篇祭禱文來消除這個災難。晏嬰認為不可以這樣,他說,彗星是天象,即便你祭禱,如果繼續親近小人,安於享樂,災難還是避免不了。

狩獵過程中,跑到深山老林,碰到老虎,跑到沼澤地帶碰到蛇,生態環境好啊,偏偏齊景公滿腦子的迷信,神經過敏了,認為這不是好兆頭。

一個國君,把自己的個人生死安危,神經質到這種程度,請問他還有多少心思在治國?

晏嬰的思想和進諫技巧

晏嬰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既有儒家的“仁義”思想,又有道家淡薄的生死觀。晏嬰主張,人應該不“患死”,更不應該“憂死”,作為政治家,他更關注的是國政。

齊景公認為的“不詳”,不光荒謬,本質上更是自私,忘掉了作為國君的本份,這是國家的“不詳”。

晏嬰的口才極好,是個有名的善諫之臣,他往往通過比喻的方式,講故事迂迴曲折地將一個大道理,委婉地表現出來。

比如這次的論“不詳”,晏嬰沒有簡單地批評齊景公迷信,更沒有指責齊景公的自私和失位,而是委婉地告訴齊景公,人有“不詳”,國家也有“不詳”,對於一名國君來說,國家的“不詳”才是你該關注的東西。

齊景公晚年,確實也面臨著奸佞之徒活躍於朝堂的現實。自古以來,但凡年輕時候大有作為之君,往往逃不脫年老時的自負與昏庸,漢武帝如此,李世民如此,唐玄宗亦如此。

作為齊國最重要的大臣,晏嬰用盡全力,拼命抵擋著齊國戰車滑向墮落的深淵。


尋根拜祖


“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諫下》: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今……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本名晏嬰,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齊靈公26年,任齊國上大夫,歷經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著有《晏子春秋》。

晏子與齊景公圖

齊景公外出打獵,遇到一些狀況,深恐這是齊國的不祥之兆,因而詢問晏子。

晏子的回答很有策略性。他直接避開了齊景公遇到的兩種狀況,開門見山亮出自己的觀點:一個國家,確實有三種不祥之兆。那麼,究竟是哪三種不祥呢?

  • 其一,朝廷(民間)有賢明的人才,大王卻不知道。
  • 其二,大王知道有人才,但是不肯去重用他們。
  • 其三,用是用了,但對人才缺乏信任,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施展才華。

一一列舉過之後,晏子概括地說,這三種不祥與大王您遇見的虎、蛇,風馬牛不相干。

此話怎講?蓋因山是虎的巢穴,溝是蛇的洞穴。你去到虎、蛇的穴窩裡了,踫見它們,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啊!

晏子深入淺出的回答,總算徹底打消了齊景公心中的憂慮。

那麼問題來了,上山見虎,下溝見蛇,如此稀鬆平常的一件小事,怎麼會令齊景公心慌意亂,需要找人答疑解惑呢?

其實,齊景公的這種心態,是所處時代使然。通過占卜、占夢和測字等手段來預卜吉凶,在商周春秋時期已蔚然成風,甚至一度成為統治階級的信仰,成為國家的一種制度。

在《蜀志·魏延傳》裡,就有這樣一段故事,它融合了占夢與測字兩種手法:

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為前鋒。延夢頭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曰:“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附之象。”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後(延)果為楊儀所殺。

占夢師欺騙魏延說,麒麟本是傳說中的神獸,神獸現身百獸自退,它頭上有角而不必用。你魏延是武將,上陣殺敵憑的是刀槍,儘管夢到頭上長角,也派不上用場。你做先鋒,敵人也會不戰自退。

而魏延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死後,他同長史楊儀爭權,最後被馬岱斬殺。

這段故事雖然出自史書,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占夢的情節純屬杜撰。樓主之所以引用它,只是為了說明,像占卜、占夢、測字等神秘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專家們考證,一直到秦、漢以後,它們才逐漸由官方轉轉到民間,連同算命、八卦等,一併進入迷信活動範疇了。

顯而易見,“國有三不祥”的典故傳承至今,通過破除封建迷信的言論,體現了晏子的唯物主義思想。

另一方面,晏子的“國有三不祥”,實際上就是不折不扣的“人才論”:由發現人才到錄用人才,再到大膽信任人才。

三千年前的晏子,已經充分認識到,能否重用人才,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妒賢嫉能,不埋沒人才,不扼殺人才,才是社會穩步向前的致勝法寶。


今月何又是


國有三不祥,出自西漢劉向所著的小說集《說苑》:

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覺很掃興,並且是不祥的預兆,於是將晏子找來問這個問題,晏子回答的也很乾脆,說對國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別是君王有眼無珠不識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卻不啟用他、任用他卻又不信任他!這才是真正的國有三不祥,你說的那些怎麼能算是不吉祥呢?

但是,一個國家出現不詳,確實是有預兆的。這裡,我們舉一個單位為例,並收集一些句子,供大家參考。


舉例說明:

有一所縣級重點中學,他們的老師連公職都不要,紛紛隻身下廣東,有的家小還在這裡,也不顧了。

學校教學質量下落千丈,考上九八五、二一一大學的學生大幅下滑。

為什麼?

就連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也下廣東了。

我問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他只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可窺見一斑。

有一天,領導開會後照相。辦公室主任安排大家就座。等各位座落妥當,主任去叫校長來照相。

校長大怒:“我是你能來叫的嗎?”

辦公室主任悻悻而歸,彙報給了分管的副校長。副校長親自前去請校長來參加照相。

太過於講究級別,官僚盛行。

講到這,辦公室主任一臉的無奈。

所以說,一個組織開始破敗是有跡象的。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兩本論述的關於國有不詳的書籍:

1.《素書》

相傳為黃石公所作,傳給張良。張良不得其傳人,隨喪入墓,後盜墓賊盜墓發現,才重見天日。

1.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不重視人才,這是破國的先兆。

2.山峭者崩,澤滿者溢。自滿,高傲,聽不進別人的進勸。

3.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貌似強大,實則羸弱不堪。

4.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國之四梁八柱不強,大夏不穩固。

5.足寒傷心,人怨傷國。怨聲四起,這也是破國的先兆。

6.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7.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2.《反經》

相傳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寫,用“九風”來描述國之不祥。

1.治國之風:上不勝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勝犯,故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

2.衰國之風:禮俗不一,職位不重,小臣讒疾,庶人作議。此“衰國之風”也。

3.乖國之風:君臣爭明,朝廷爭功,大夫爭名,庶人爭利。此“乖國之風”也。

4.亂國之風:上多欲,下多瑞,法不定,政多門。此“亂國之風”也。

5.荒國之風:以侈為博,以伉為高,以濫為通,遵禮謂之拘,守法謂之固。此“荒國之風”也。

6.叛國之風:以苛為察,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此“叛國之風”也。

7.危國之風:上下相疏,內外相疑,小臣爭寵,大臣爭權。此“危國之風”也。

8.亡國之風:上不訪下,下不諫上,婦言用,私政行。此“亡國之風”也。

9.強國之風:內無專寵,外無近習,支庶繁息,長幼不亂,昌國也。農桑以時,倉廩充實,兵甲勁利,封疆修理,強國也。”


通靈師犁子


民風,民怨,民怒之中可見一國之不祥,不必去虎穴,也沒必要去沼澤。市井,市俗走走,看看,聽聽便知曉了!


紀惡如仇


“國有三不祥”這典故出自東漢劉向所著的小說集《說苑》,具體內容如下: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大致的意思:就是主人公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覺很掃興,並且是不祥的預兆,於是將晏子找來問這個問題,晏子回答的也很乾脆,說對國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別是君王有眼無珠不識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卻不啟用他、任用他卻又不信任他!這才是真正的國有三不祥,你說的那些怎麼能算是不吉祥呢?

怎樣理解“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當中所蘊含的道理呢?我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理解:

這個典故它主要強調的是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對於國家而言,能夠發現人才、利用人才、信任人才是一件值得幸運的事,是人民之幸,國家之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為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擁有人才意味著發展,意味著進步,意味著實力的壯大,國泰才能民安,國強人民才能樂業,說到底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素,對國家而言是軟實力!基於這一點,對這幾年各國家,各省市地區開展的一系列人才搶奪大仗也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這個典故也提醒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慧眼識英,善於發現人才,不拘一格選人才。

(2)要知人善任,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3)要用人不疑,對於人才要相信他自身的專業性,給與他最大的信任,提供他所需的條件,使人才能在寬鬆、信任的氛圍下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做到這三件事,對於任何組織,對於國家而言是幸運的,吉祥的,否則就是國之三不祥了!


文淵閣達學世


“國有三不祥”這個故事其實是一篇小說,來自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雖然是一部小說作品,但裡面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比如故事裡出現的齊景公和晏子,就是春秋時期的人。

齊景公是齊靈公的兒子,本來他是沒有資格做齊國國君的,但因為他的哥哥齊莊公發生了意外,私通下屬之妻,還拿著下屬家裡的帽子到處去炫耀,結果被下屬殺了。齊景公因為哥哥出了意外,因此而做上了齊國的國君。

齊景公做了國君後並不像他哥哥這樣荒唐,他雖然也貪圖玩樂,但也會重用忠臣,比如晏子就是他非常信任的人之一。

晏子就是晏嬰,在影視作品《鍾無豔》和評書作品《醜娘娘》裡都有這個人物,但文藝作品裡把他與齊宣王放在一起來講,這是沒有歷史依據的。晏嬰輔佐了齊國三代君主,分別是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齊宣王在歷史上出現得更早一些,那時候晏嬰還沒出生呢。

“國有三不祥”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遇到了老虎、下山在沼澤地裡遇到了蛇,於是他的心裡非常不爽!打獵回來把晏嬰叫到跟前問:“我今天出去打獵,上山遇虎,下澤遇蛇,這是不祥之兆嗎?”

晏嬰解釋說:“國家有三不祥,但你今天這事還真不在其中。這三不祥分別是,有賢才卻不知道,此為一不祥;知道了卻不任用,此為二不祥;任用了卻不信任,此為三不祥。你上山見虎,下澤見蛇,這有什麼不祥呢?那裡本來就是他們的家啊!”

從故事的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辯論,齊景公遇到猛獸毒蛇心裡害怕,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晏嬰則勸說他要破除迷信,別自己嚇唬自己。但繼續想,晏嬰是否答非所問了呢?

齊景公打獵遇到虎蛇,其實他擔心的是自己的安危,他口中所說的不祥是出於對自己的想法。晏嬰對答的卻是國家的安危,希望君王可以廣招賢才,重用有才能之人。這看似牛頭不對馬嘴的對話,正是體現了晏嬰的高明之處!

晏嬰向齊景公提出“國有三不祥”,不僅是解答齊景公心中的疑慮,更重要的是要告誡他:你不要整天只顧著玩樂,還跑到老虎和毒蛇的家裡去,回來又覺得害怕了?你還要把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想想怎樣去發掘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結束語

“國有三不祥”的故事雖然是西漢作者寫的,但歷史上的齊景公也確實是這樣的君王,他重用賢才,也會聽取忠臣的意見,同時他又貪圖享樂,身邊也有一群為他尋找樂子的大臣。

齊景公在位58年,雖然沒有重現齊桓公時期的霸業,但齊國的整體情況還算穩定,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齊國的百姓也能夠在這春秋亂世中暫得安穩生活。


水煮汗青


三不祥,文中只談其一:糟蹋人才。第二不祥:腐化奢糜。第三不祥:不重教化。


佛寧黎明靜


齊景公出去打獵,山上看到了老虎,沼澤裡看到了蛇,估計嚇壞了,找晏子問這是不是不詳之兆。

晏子對他說:“國家不詳之兆有三種:1.國家有賢能的人,君主不知道;2.君主知道國內有賢能的人就是不任用;3.國君任用了賢能的人卻不信任。這些才是真正的不詳之兆!虎在上,蛇在沼澤,它們各自在自己的家裡,國君在那裡看到它們那是正常的事,沒什麼不吉祥的。”


米物語


不知有賢能,是耳目閉塞,不思招賢納士,使國家強盛;知有賢能而不用,是三觀不同,心胸狹隘;用賢能但不重用,則是偏聽偏信,所謂的用,只是流於形式。


領袖詩人盧偉宗


“國有三不祥”我的理解是,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是第一資源,是國家創新發展的直接動力。不光要發現人才,還要信任人才,重用人才,

總的來說就是告訴我們任人唯賢、唯才是舉。

“國有三不祥”是晏子非常著名的一個觀點,也是晏子所有觀點中的核心觀點,不僅在當時乃至兩千多年後的現在都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國有三不祥”是春秋時期以“人才”為核心的社會體現

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空前動盪的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伐,企圖合併對方,紛紛變法圖強,諸子百家各有觀點,乘勢而上,紛紛將自家學說推行各諸侯國,於是呈現“百家爭鳴”。

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尚書·鹹有一德》

三曰舉賢,四曰使能——《禮記·大傳》

舉賢不避親仇——《呂氏春秋》

關於人才的經典論著很多,大部分提到是選賢任能、唯才是舉、知人善任、任人唯賢。是各諸侯國爭霸的需要也是歷史年輪滾滾而來的必然。

將“國有三不祥”運用到實踐中就是國家發展之命脈

齊桓公用管仲為相,終於成為春秋第一霸,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輔,內修國政,外圖霸業,開地千里,稱霸西戎。楚莊王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發展經濟,嚴格令典,整頓軍務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在人才戰略上,《管子·霸言》:“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爭人”、“爭謀”便是爭士,爭人才。

這不僅體現在古代,同時處在當代的我們,人才更是國家競爭力的體現,我們的北斗衛星、我們的“嫦娥”“天宮”、探測器、航天器、科考船等等,當前,疫情爆發,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鍾南山院士親自上陣,如果沒有醫學高精尖人才,怎麼才能消滅病毒?這就是人才戰略的重要性,更是我們上下五千年來,唯一不變的永恆的經得起時間驗證的真理。

“國有三不祥”典故延伸哲學思想,即為事物的客觀存在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國有三不祥”典故體現了晏子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存在即感知。上山見老虎,就是在老虎窩,下山見蛇,就是在蛇穴,它們都是原原本本的存在那裡,這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事物的客觀存在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虎和蛇只不過是具體事物,唯有知人善用,才能使國家強大。

總結:

總之,在社會發展中,唯人才論成敗是不可爭論的實事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只是社會分工和職責不同。九層之臺始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我們不斷積累 ,厚積薄發,相信我們也會克服一切重重困難,獲得尊重和掌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