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這首詩,用一個什麼字可以表達它的詩意?

春雨濛濛40


夜字,整首詩寫的都是深秋夜晚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月落烏啼,月亮落下了烏鴉叫起來了,這是夜深的描寫。霜滿天,更是深秋的寫照。江楓漁火,漁火點明夜黑後所點的燈火,對愁眠形容此時只有江邊的楓樹和漁火,顯得有些孤寂。也是突出夜的描寫。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兩句直接點明瞭夜半時刻,寒山寺的鐘聲響起,客船到達楓橋邊停泊。這是詩人描寫的楓橋夜泊的整個景象,也是描寫深秋時節深夜楓橋邊的景象。可以想象,深秋的夜晚,詩人站在橋上,兩邊楓葉微動,江上漁火點點,當夜半傳來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時,到達的客船已停在了橋邊。


小小鳥qxjd127


看到這個題目,小舸想到一個小故事。有一次,二年級的孩子放學回家後異常興奮,我問他怎麼了,他頗感自豪的對我說老師在課堂上提了一個問題,全班只有他一人舉手並且答對了。我饒有興致的問他什麼問題,原來是他們今天學習《楓橋夜泊》,老師問詩中哪個字最能體現作者的心情,他回答的是“愁”字。

小舸以為不僅作者心裡“愁”,縱觀全詩,寫的就是一個“愁”字。

這要從“安史之亂”說起,安祿山的鐵騎踏破的不僅是大唐的江山,更有無數士子的理想。作者張繼便是其中之一,張繼很不幸,剛中進士不久,正欲一展宏圖之時,國破夢碎。玄宗攜貴妃西逃,張繼也逃亡到了江南。

初冬的夜裡,張繼泊船於蘇州閶門外的運河之上,楓橋之側,望著江南初冬的夜景,觸發著心中無限的愁思,茫然無助間,悠揚深沉的鐘聲傳進耳中,迴盪在心間,彷彿也在提醒著張繼,你只是個過客。

張繼回過神來,懷著家國的憂患、羈旅的愁思,寫下了情味雋永的詩篇。一種難言的愁情,幽幽地、淡淡地瀰漫在江南水鄉的夜色中。

“安史之亂”的硝煙早已淹沒在歷史長河,張繼的愁思伴隨著夜半的鐘聲,卻始終迴響在讀者的心間。




小舸寄江海


《楓橋夜泊》這首詩裡,有愁怨,有憂思,有夜的悽清與寒冷。如果用一個字來表達它的詩意,大概“寒”也算貼切。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月亮落下,烏鴉啼叫,寒霜遍佈。有人解說“月落、烏啼”是地名,我個人的理解,落和啼皆為動詞,用在這裡非常有動感。

江邊的楓樹及漁船上的燈光,交相輝映,讓人更覺惆悵不忍眠。

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在靜靜的夜裡,敲響了鐘聲,擊碎了滿腹惆悵。


月亮已經落下,那是後半夜至黎明前的時光。天欲冷,心欲寒。

寫這首詩時,正發生了“安史之亂”,相比較而言,江南的政局還算穩些。許多人逃到這裡避難,包括作者。


羈旅無依,夜晚透著浸骨的寒意向詩人逼來。內心得不到片刻的寧靜,夜半的鐘聲也總讓人無眠。


李白曾寫過“拔劍四顧心茫然”,那麼,現下的作者大約也是,提筆寫詩心茫然吧。


漂泊在外的遊子,冰霜滿 天的月夜,詩人的感觸大約是憂愁過後的餘寒。餘寒未了,冰霜依舊,故國離亂,滿心茫然。


佐一一的文字


很多人都認為這首詩的意境是一個“愁”字統起,但我認為它更多的體現了一個“悽”字。

“悽”就是悽慘,悽楚,淒涼。

為什麼這麼說,理由如下。

這首詩是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第二年,逃難到江南途經蘇州時寫下的。當時詩人還是朝庭命官,一路上親眼目睹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加上一路舟車勞頓,心情非常壓抑,鬱悶,憂愁。一切景象在詩人眠中都顯得肅煞,蕭條,在這種悽慘背景和環境下寫出“悽慘”的詩文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們再來分析詩文,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詩人為什麼用“烏啼”?(一說是烏啼鎮,而我更傾向於烏鴉哀鳴)江南這麼多鳥,可詩人卻偏偏選擇烏鴉,要知道,烏鴉在南方是不祥鳥,不受歡迎。我是江南人,我們本地至今都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烏鴉叫,死人到”。烏鴉是不祥的徵兆,人人避之都來不及,看見烏鴉就討懨,可詩人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想表達什麼不言而喻。再看看詩的意思,月亮落下去,一片漆黑,烏鴉發出低沉的哀叫,秋霜似乎鋪滿了天空,陰森森地寒冷,好一個“淒涼”。

最後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寺廟一般情況下是不敲“夜半鍾”的,有說南方寺廟敲“夜半鍾”,沒考證。想一想,一天奔波勞累,躺臥在客船裡睡意正酣,突然被“夜半鍾”聲驚醒,詩人想表達什麼?我想,無非是想表達一個突兀,驚愕,孤寂清冷。在茫茫的江面上,孤舟裡一種無助,空虛寂寞的心態。好一個“悽楚”。

背景“悽慘”,景象“淒涼”,心情“悽楚”,歸納到就是一個“悽”字。


臥冰踏雪


《楓橋夜泊》是一首悽美而“愁”滿江天的千古絕唱,表達了作者身處亂世,孤旅他鄉,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


作者,張繼,原作: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唐湖北襄州人,為人耿直,為官清廉,然一生卻半世漂零。為官大約十幾載,依然清貧如洗,病死於任上,幾無喪葬之資。

以下就幾個方面作一簡單的闡釋。

一,韻律。

此詩是一首七言律絕,全詩二十八個單字,沒有一字重複,在字詞的運用上,爐火純青。對仗工整,音韻並茂,屬於仄起平收式,一先韻,起承轉合,欲斷亦連,可謂七言律絕之佳作。

二,意象。

全詩共十二個意象、落月、啼鴉、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鐘聲、客船。

首句,“落月、啼鴉、飛霜”,時值夜半,弦月落了,萬籟俱寂,秋風蕭瑟,寒霜逼人,忽聞寒鴉夜啼,天涯孤客,漂泊旅人,怎不愁腸寸斷……(而有斷章取義者,卻糾究於鐘聲和啼鴉的有無,更甚者對烏平添出別樣的解釋)

二句,“江楓、漁火、不眠人”江楓,本是一個平常的樹種,而在這裡,霜染楓葉紅似火,更加片片落紅,常釣離人之淚,因而給其平添了獨有的特色。幾點漁火,閃爍明滅,不禁秋寒,難耐秋風,兩相映襯,層層遞進,從視覺,感覺上進一步造勢,瞬間,把一個不眠人愁苦的形象描繪於畫圖之中。那終究是什麼樣的愁緒呢,連擬人化的江楓漁火都愁不能眠?“詩無達詁”,這也是大手筆的獨到之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最後兩句,這兩句在夜半鐘聲上也頗具爭議。也許,天堂一樣的姑蘇城裡,一片祥和,歌舞昇平。而城外的寒山寺,夜半鐘鳴,空曠而寂寥,天涯孤客,面對江岸漁火,眼底霜葉,忽聞寒鴉夜唳,又驚聞鐘聲四起(故蘇城外,不獨有寒山寺,而詩人獨以寒山寺入詩)此情此景,遠非一個愁字所能承載了的。

三,意境。

詩中,詩人以不同的意象,緊扣主題,層層遞進,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的夜景圖:

“弦月已落,江夜寂寥,寒霜逼人,一片黑暗,眼底霜葉,似離人之淚。惟有幾點漁火,閃爍明滅,忽聞寒鴉夜唳,又驚怎鐘聲四起……”

月落之夜,黑暗四圍,詩人未言希望之星光。在詩人的眼底心中,只幾點不禁秋寒的漁火,也只能使愁更深一步。

知人論世,顧及背景。只要知道“安史之亂”對李唐王朝的沉重打擊,和給人民大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就能對此詩有進一步的理解。

北方戰火紛飛,南方相對穩定,但繁重的賦稅,兵役和勞役同樣使得百姓喘不過氣來。讀過杜甫三吏的人,都會有深刻的感受。

唐朝以文取士,像如杜甫,張繼如此大才者尚且窮困潦倒,疲於奔命,一般百姓的遭遇可想而知。

張繼生年不詳,作品未曾成集,《楓橋夜泊》原名《夜泊松江》,一切皆因《楓橋夜泊》而名,讀來無不使人感慨萬千。


黃土情愫


怎一個悵字了得。

從詩中,我們可以想象:

詩人孤坐於船中,雖天地曠廣,可是,心,依然是,下沉的狀態。

詩文無一字激情,充滿萬物蕭條、蕭殺之意。

唯一有點生機的,是隱約且沉滅的漁火,可惜,又被半夜隔世的鐘聲淹沒於黑暗。

整日裡,世界猶如黃昏,一切皆無力,又心頭篤篤。

詩人的內心,沒有千言萬語,卻有說不清的下氣上浮,道不明的悲嘆哀怨。

感覺有股長而細的單音,撕裂般不時地在腦海中迴響。

不想說,不想唱,所有的行動,有如機械。

若說比較,恐只有陳子昂登幽州臺詩: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

獨愴然而涕下。

比情此景下,還能再多說或多寫一字嗎?

讓孤獨與失意,來得更兇猛一些。


鶴鳴於旦


也學某些高人,彎彎扭扭,千回百囀,反覆鋪墊。再說說我的感受。《楓橋夜泊》,唐,張繼。好像就此成名。出生年月日未考,籍貫未考,生平任何職,靠什麼吃飯未考。還有什麼大作也懶得查。只說這個楓橋夜泊或是夜泊楓橋吧。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這說的應該是深秋或者是初冬?應該是。滿天霜霧嘛,月兒就朦朦朧朧的斜垂著,烏鴉找到沒找到吃食總要回去了,老婆或老公帶著小伢迎接著,有沒有吃食也要叫喚幾聲。這幾聲居然被張繼聽到了。

這第二句是江楓漁火對愁眠。就是那漁船的燈光映照在鱗鱗微波上,像山上那紅了的楓葉一個樣,但它們都悄無聲息的,彷彿好像睡著了。眠嘛,就是睡了。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獨自的,孤寂的,藉著月光也看得到的,既無鼓樂,也無經絲,更沒有鞭炮齊嗚。這個只有張詩人看到了,我保證。

該收尾了。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也就是老百姓說的半夜,何以為證,那廟裡和尚撞鐘了。估摸著十二下,也許是一下兩下,這個張詩人沒交待清楚,有點模糊,但肯定是很晚了,人民群眾勞累一天,或搞了點原始的娛樂,都沉沉睡去了。張某等晚點了,只能廢倦的,悄悄的靠岸,草草收拾一下,洗了睡。各位看官!看出點門道沒有?就是個“靜”字呀。對,就是靜。


胡胡260


間單的幾句費話,令無數四眼迷惑不解,看老土給解答地?張繼確實有兩下子,就從這首詩來看他個人的本事,去京城考個前三名是沒有問題的。可惜年輕人,高傲自大,錯估計了形式,又逢著是戰亂年代,社會重武不重文,誰的拳頭硬,誰就是爺爺的年代,要你文人有屁用。在參加考試以前在家裡喝點小酒,對著前來喝酒的人們,早把牛逼吹破了,這次我進京參加考試,非我莫屬。地球離了我都不會轉了的。也果不其言,肯定是能考個頭幾名上,能不好就是第一名。可惜給別人頂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叫別人給掉了包。那個年代你去找誰去查去,你又找誰去告去。幸好過去人們都比較實誠,頂了他的學生直接找到他談話說:現在是戰亂的年代,要你們文人沒有啥用處,就得用我們上馬🐴能提刀,下馬能殺人的武人們來當官的才能平定戰亂的。再說了當官就是為了坑人害人地,把老百姓的錢財給踏著脖子給理出來。把誰家有錢財,想辦法給坑出來,誰家有美女給搶出來,獻給皇帝,這就是好官,再說,天下是我們的老祖打下來的,用誰當官都一樣,總不能和平年代你們這些鄉巴佬來搶我們的飯碗吧,?再說要想當官,有敵人那個時候,你們的爺爺都去幹什麼去了,還不是躲在山洞裡保命去了,而俺爺爺那,那是真刀真槍的拼殺出來的,奧,現在和平了,你來跟我爭官當,叫你說說能行嗎?叫他這麼一番胡言亂語一說,張繼一時半會的還真回答不出來,來人又說,這樣吧,我看你文章也不錯,你以後就給我當個師爺吧?張繼本身就氣的夠嗆,給他當師爺還給他當爺爺。啥也沒有說俺回家。回家的路上這才有了詩的思路,人們的創作的靈感,來自於氣惱,高興,和幸奮。月落烏啼霜滿天,意思就是說我來到這個冰涼的世界上,颳著身上的江風涼廋痩的,看著魚農們開心的捉著魚,人家不當官,不考學,不一樣活的挺開心的,我這還睡個屁,回家怎麼跟家人交代。死的心都有了。想跳江死了算了,可舊社會,在船上要是死了人的話會連累著船家的,心思著,氣氛著,眯眯糊糊的就睡著了。


統一711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中國文字的美,在唐詩宋詞上發揮到了極致,多一字,畫蛇添足;少一字,淡而無味。《楓橋夜泊》,在唐詩中,毋容置疑是一篇傳世佳作,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如果,用一個字來表達,我想無疑是”靜”。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烏啼,反而表現出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中,清寂的月色下,烏啼的孤鳴無疑讓這種”靜”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河邊的樹木,還有漁船昏暗的燈光,所勾勒出一幅枕水而眠的自然畫境。沒有喧譁,沒有世俗生活的夜景,只有江楓,漁火,一切都是在一種孤獨而憂傷的”靜”中不言而喻——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萬物入眠,白天的喧囂歸於沉寂,只有寒山寺的鐘聲,漫過夜色,隨著河水的波紋輕輕盪漾著——讓一個科舉的考生無限感慨,思緒萬千。

一個”靜”字,在無言中所折射出的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話淒涼。沒有功名,沒有前呼後擁,沒有賓朋滿座,只有孤身飄零。心懷壯志,滿腹經綸,卻落得個浮生若夢,夜宿客船,猶如浮萍一般。是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和隨遇而安的隨波濁流,否則又能如何?寒山寺的鐘聲,一如既往的在姑蘇城外”靜靜”的迴盪,一年又一年——


在塵埃裡相遇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字懿孫,湖北襄州人,大唐天寶進士,以檢校員外郎為洪州鹽鐵判官。他留下的詩作不多,著有《張祠部詩集》。但此詩膾炙人口,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一個"愁“字了得!

首句寫出三種景象,即月落、烏啼和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至半夜已沉落不見,天空灰濛一片。樹上的棲鳥發出幾句啼叫,月落夜深,繁霜滿天,清冷的感覺襲遍詩人全身。第二句寫出夜色中的特徵即江楓和漁火。江楓並不一定是江邊的楓樹,夜色中哪看得清是什麼樹,是和楓橋一起聯想的。江中的漁火看得分明,格外注目,這一明一暗的景象勾起了詩人滿腔的旅愁和鄉愁。不用伴字而用對字,更是愁更愁了。寫出前兩句幽寂清冷氛圍和詩人的孤獨後,後兩句又推進一層,那孤山寺的鐘聲在半夜時傳來,彷彿迴盪著歷史的迴音,把詩人的愁苦之心推到了頂點。

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清遠疏朗,是一苜佳作。也許張繼祘不上一流詩人,但此詩卻是一流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