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茯苓怎麼高產種植?

情感的菜鳥


你好,小魚兒仙倌分享一下經驗。茯苓又稱茯靈、玉苓、茯龜等,又因其常生長在松林地下,被俗稱為松柏芋、松木薯,是一種擔子菌綱多孔菌科臥孔菌屬的常用藥材。在我國,茯苓有悠久的種植及應用歷史,主要廣泛分佈在安徽、福建、湖北、廣西、雲南、四川等地區,這些地區因其獨特的氣候以及土壤立地條件,較為適宜茯苓生長,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開始進行人工栽培。

早在20世紀70年代,茯苓椿菌種栽培技術在浙江省麗水市的景寧、 慶元等縣率先被推廣應用,並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後來,開始陸續在全國各地被被廣泛推廣,進而促使我國茯苓產量大幅增加,改善了國內長期茯苓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今天小魚兒仙倌就結合茯苓的生長需求,對茯苓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一些分享,為茯苓種植戶提供參考。

一、茯苓種植場地的準備

1、場地選擇

茯苓是一種好氧性的腐生真菌,其種植的場地應優先選擇滿足以下條件:

① 場地優先朝南、東南或西南的緩坡,坡度在12-20°最為適宜;避免北向的背陽坡,因陽光不足,導致地溫較低,易出現白蟻,危害茯苓生長;

② 以砂質偏酸性土壤且未載過茯苓的老林地或生荒地最為適宜,土層疏鬆、透氣性好,土壤PH在5.0-6.5之間。

2、場地整理

一般在12月份對場地先進行一次整地翻耕,耕地深度在40-50cm,順便將土壤中的雜草、樹根、石塊等雜物清除,耙細耙平,然後,順坡挖15-25cm深的排水溝,避免水土流失,在排水溝之間順坡挖深度約70cm的窖,窖的長及寬由選取的種植木塊決定,一般窖與窖之間相距25-35cm;最後,用3%呋喃丹拌沙後均勻鋪灑在窖底,防治白蟻發生。

二、茯苓的生長需求

1、溫度的需求

茯苓作為一種喜高溫的腐生真菌,適宜生長在25-30℃的環境中,一般溫度在10-23℃之間菌絲均可存活,但生長相對緩慢,當溫度高於35℃時,菌絲易出現脫水狀態,導致衰老死亡。另外,茯苓菌絲對溫度適應性較強,適度的晝夜溫差變化有利茯苓菌核的形成和發育,促使菌絲夜間貯存養料,白天分解、轉化貯存的養料。

2、光照的需求

充足的光照可以促進土壤中水分蒸發 , 保持土壤的通氣性,促進茯苓菌絲的生長髮育 。因此,茯苓種植時 ,應優先選擇陽光充足的場地條件 , 同時,避免過強的光照而抑制茯苓的生長。

3、水分的需求

茯苓的菌絲的生長及菌核的形成時期,對土壤中水分的需求量相對較大。茯苓栽培過程中,土壤中水分不足,導致菌絲不能正常生長,菌核不易形成;另外,土壤中水分過大,反而會影響土壤的通氣性,導致菌絲呼吸作用受阻,易導致爛窯問題。因此,在茯苓栽植過程中,一般土壤中含水量應控制在45%-55%範圍內,保證茯苓生長過程中對水分及空氣的需求。

4、營養的需求

茯苓栽培時,一般將菌絲接種 在松木栽培料上 , 松木栽培料上含有充足的纖維素、 木質素,因此,菌絲接種數量要適量,以滿足茯苓生長對養分的需求。接種量過大,會使養分分配不足,導致菌絲老化問題,反之,菌絲養分過大,導致菌絲徒長,影響菌絲形成菌核。

三、培養優質菌種

茯苓的種植前需要培育菌種,菌種主要分為菌絲引、肉引和木引三種,目前,菌絲引為生產中主要栽培菌種, 菌絲引是由組織分離法將菌絲母種培養得到。

選用5-8kg的鮮菌核放在清水中,水溫控制在22-28℃之間,光照充足,空氣溼潤,培育1天后即可獲得白色蜂窩狀子實體,兩週後出現孢子,然後割取1-2cm的幹實體,放在PDA培養基進行培養,溫度在25-28℃,一般1-2天后,即可萌發白色菌絲,通過純化培養獲得母種;最後,將母种放在25-28℃的培養基培育後,即得供接木段用的栽培種。栽培種的菌齡對於茯苓的經濟效益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當長滿茯苓菌絲的松木片易折時即可,一般需要培育35-45天。

四、栽培管理

1、下窯接種引

① 接種引時間:茯苓在接種時,一般在3月中旬,地溫回升到8℃ 以上為宜,選擇晴朗天氣進行接種。

②接種引:在整好的場地按照長60-70cm、寬40-50cm、深60-70cm開溝,並用3%呋喃丹拌沙後,與生石灰益氣均勻鋪灑在窖底,防治病蟲害的發生;然後,木段排放在溝中,木段之間緊密排放,一般排2層木段,每層1-2筒,將菌種均勻接種在木段上端,用菌種袋覆蓋,避免汙染。

③封窖:在木段上先覆一層薄薄的細沙,然後放 一層的新鮮或半乾松針,幹松針會使菌種失水,導致菌種不易成活;再覆5-7cm的溼土,壓實呈弓形,便於排水,若遇長時間的陰雨天,導致土壤含水量過大,可採用地膜覆蓋。

2、茯苓場地管理

茯苓下窯後,要加強對茯苓場地的人工管理,注意以下重要事項:

①應嚴格防治人、畜、禽等進入茯苓場地進行踩踏;

②應及時清理茯苓場地的排水溝,避免出現嚴重積水,導致瘟窖現象;

③應按時用加水稀釋的柴油 或滅蟻靈等藥物在茯苓場地的排水溝進行均勻噴灑 , 嚴防白蟻進入苓場,危害茯苓的發育;

④應及時檢查菌絲萌發定植情況 , 若出現菌種乾枯 、 菌絲不吃料或汙染雜菌 , 及時進行重新補接。

3、病蟲害的防治

茯苓下窯後需要較長的生長髮育,在地下窯中,茯苓易遭受白蟻危害,同時,會因為土壤通透性問題導致出現腐爛病,因此,在茯苓栽培管理過程中,應注意科學防治。

①白蟻危害及防治

茯苓作為一種地下生長的腐生性真菌,易遭受白蟻毀滅性的危害,危害較輕易導致嚴重減產,危害嚴重時,易導致絕收。一般白蟻未大面積出現,推薦採用人工誘殺防治,可避免茯苓農藥的殘留。

人工誘殺法:在茯苓培育場地周圍排水溝或誘殺深坑均勻放入大量松木廢料或枯枝落葉,待白蟻入坑後,集中噴灑滅蟻靈或3%呋喃丹100倍液進行滅活。

若大面積發現白蟻危害茯苓生長,應及時打開茯苓培育窯,均勻施撒白蟻粉或3%呋喃丹進行白蟻殺滅,以造成培育窯嚴重危害時,需要重新放置料筒或松木塊。

②腐爛病危害及防治

茯苓在菌核生長旺盛期,若土壤含水量過大,降低土壤的通透性,使呼吸作用下降,導致菌核腐爛,形成黃色汁液流出,導致病情大面積擴散。因此,在菌種下窖後,應做好場地的排水工作,避免窯內出現積水,及時進行採收。

五、適時採收茯苓

菌種下窖培育10個月左右,就進入成熟採收期,應根據生長情況,及時進行採收工作。一般在茯苓的成熟採收期,茯苓窯四周土壤無龜裂紋,茯苓皮顏色逐漸變深,料筒呈黃褐色且易碎,即可根據茯苓成熟情況,按照“早熟早收、遲熟遲收”的原則進行採收。

茯苓開窖挖採時,應細心扒土,減少挖破茯苓。及時回填未腐朽的料筒或松木,等待生成下茬茯苓,增加茯苓產量。

經驗總結:在茯苓進行大面積人工種植時,應充分利用豐富的松樹資源,將大量松樹枝杈、 樹稍 、 樹根等肥料變廢為寶,緊緊圍繞“料、 種、水、氣、溫”五大栽培因素,做好五大重要環節:優選適宜的場地、培育優質菌種、適時接種下窖、嚴防病蟲害的危害、適時採收茯苓,進而保證菌絲正常生長以及菌核的快速形成,使茯苓種植獲優質高產。


小魚兒仙倌


你好,農學博士教種植 為您解答。茯苓,作為一種傳統的中藥材,具有很好的藥用保健功能 , 是我國重要的大宗藥材之一 。由於野生資源銳減,人工栽培茯苓成為主要的獲取途徑,採用人工管理的方式種植茯苓,具有生產工藝簡便、 栽培週期短 、經濟效益高的特點 。 近幾年,南方很多省區人工種植規模逐年擴大 。

隨著茯苓相關保健品的不斷增加,我國茯苓產銷量不斷升高,每年都在100萬公斤以上,而野生茯苓的數量僅佔不到十分之一,其餘的茯苓藥材都依靠人工栽培。茯苓的人工栽培,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也給苓農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由於茯苓植株的生態要求、栽培方式等,高產一直是困擾農戶的最大問題。今天,農學博士就給大家介紹一些茯苓的高產種植技術,幫助大家種好茯苓這一味中藥材。

一、決定茯苓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因素

茯苓的總產量=接種數量×接種成活率×單蔸茯苓產量。這三個因素基數大,相應的總產量就高。接種數量取決於所選擇栽培材料的質量,而接種的成活率取決於茯苓菌種質量和生產管理水平,單蔸茯苓產量取決於茯苓品種結苓性能以及相關的栽培管理水平。而茯苓菌核的品質由茯苓品種種性和栽培管理決定。

二、茯苓的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徵

通常所說的茯苓,就是茯苓菌核,是由大量菌絲及營養物質聚合而成的,呈現休眠狀態,皮呈黑褐色,裡面呈現白色或粉紅色,主要有球形、橢圓形,也有不規則形態,從幾百克至幾公斤不等。

2、生長循環

茯苓菌核的表面著生蜂窩狀子實體,在子實體成熟之後,就會產生灰白色孢子。孢子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產生菌絲體,初生為單核,單核菌絲經質配後,可以產生次生菌絲體,即雙核菌絲。大量菌絲和營養物質集聚就可形成茯苓菌核。

3、生長習性

茯苓的菌絲體在10-35度的栽培條件下均可生長,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3-28度,如果溫度高於35度,菌絲就容易老化。菌絲體在培養基生長,要求含水量為60%、pH值為5-6。如果是在土壤中生長,則要求含水量為25%,在砂壤中生長良好。子實體形成的條件為:空氣溼度70-85%。

三、茯苓的高產種植技術

1、茯苓種植場地的選擇

在種植茯苓的時候,我們應該選擇方位朝南或東南、西南,切忌北向陰坡,陰向陽光不足,地溫較低,並不適宜菌絲生長和結苓,且特別容易生白蟻。場地需要有一定的坡度,以15-35度的緩坡為宜,有利於排水,平地易積水;但如果坡度過陡,不保水且土壤易流失。土質偏沙、土層深厚為好,必須是未耕種和未載過茯苓的老林地或生荒地,也可以是棄耕三年以上的土地。在春節前後,我們需要進行挖場翻耕,一般要求不得淺於50釐米,併除去雜草、石塊、樹根等雜物,然後順坡挖窖,窖深以60-80釐米為宜,長度和寬度需要根據木段多少及長短而定,一般長度為90釐米,窖間距為20-30釐米。隨後進行曝曬,苓場四周開好排水溝。在接種前的1周,我們需要按照15克遍撒白蟻粉或細沙拌3%呋喃丹鋪撒窖底及上面覆土層,以有效防治白蟻的危害。

2、栽培料準備

在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2月,我們可以砍伐松木低矮分叉枝丫,選擇3-10釐米的枝丫截製成木段,段長在60-80釐米。然後削皮留筋,縱向間隔2-3 釐米,並削去2-3釐米寬的樹皮,皮要削盡,見到木質部。將截好的木段按照#字型堆放於向陽通風的地方,使之充分自然乾燥,橫斷面

及削皮處出現裂紋,敲擊聲響清脆即可用於茯苓接種。

3、提高茯苓接種成活率

在松樹蔸傳引上茯苓菌絲,才可以成功孕育出茯苓;接種操作後,沒有傳引上菌絲的松樹段木全部不長茯苓 。因此,確保松樹蔸接種成活率高是成功種植茯苓的關鍵 。我們在茯苓接種操作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7個重要環節,方可保證接種成活率。

(1)選擇最佳接種時機

茯苓接種的最佳時機為:經削皮處理的松樹蔸鋸口出現許多細微裂縫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如果接入優質菌種,菌種的成活率可以高達100%,且能夠省去成活率的檢查和補種工序。成活率高的原因在於:松樹蔸經過乾燥熟化處理之後,蔸頂斷面心材部分會出現放射狀的裂縫,既有利於接種於鋸口表層的茯苓菌絲迅速向蔸內縱深擴展,又能夠提高松樹蔸內部的通透性,從而使菌絲生長健壯,加速菌絲後期養分的不斷積累,有效縮短營養繁殖期 。正常情況下,可以比根部接種提前2個月結苓,並能夠防止菌絲衰老退化。

(2)妥善堆放菌種袋

菌種袋絕不能大量堆放,更不可以接受陽光直接曝曬或者長時間放置於被陽光曬熱的地面上,以免“燒菌”,最終導致菌種的死亡。

(3)做好接種前的松樹蔸處理

為有效去除松樹蔸接種部位表面的不潔物及雜菌,在正式接種之前,接種部位必須進行砍削,即便是經過削皮的削條,在接種的時候,也應該再砍削去掉松脂層,以確保菌種從縫中露出的部分與粗糙的新劈口緊貼,以促使菌絲儘快恢復生長。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劈口不能太深,否則會因削光了蔸口處菌絲最易生長的木質層而不利於吃菌。

(4)時刻關注天氣變化

在茯苓的接種期間,我們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應該選擇連續晴天及陰天進行接種。需要提醒的是,在久雨後的晴天只有待材料干時才能下種。在每年的初春,氣溫較低、陰雨連綿,松樹蔸潮溼,上菌較為困難,應當注意避開,否則空窖率會顯著升高。如果在7月的高溫乾旱期進行接種,菌絲的抗性很弱,應該選擇早晚溫度較低時進行接種。

(5)掌握適當接種量

在對松樹蔸接種時,菌絲接種量要適當。如果接種量過多,結苓季節到來前松樹蔸中的營養物質被茯苓菌絲過多消耗,特別容易造成後期結苓時營養不足,進而影響產量;但如果接種量過少,菌絲就難以迅速蔓延,當結苓季節來臨的時候,菌絲依據處於營養生長階段,導致少結苓或不結苓。

(6)妥善覆膜

接種部位所覆的薄膜應該質量好且寬度足夠,保證完全遮蓋住蔸面使雨水不會流入。薄膜上應覆蓋3-7釐米釐米高、堆成小山狀的溼潤細土,沿樹蔸邊緣按捺嚴實,以確保不漏氣。有栽培條件的,土堆上面還可以再覆蓋草氈或樹枝遮陽。一般情況下,有薄膜、土堆及草氈的三重保護,松樹蔸雨天不被淋雨,晴天不易幹,可以有效確保接種成活率。與此同時,蔸頂接種法也可以防止白蟻對茯苓菌種的為害。

(7)妥善處置長距離調運的菌種

在茯苓植株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茯苓袋裝栽培種長距離運輸導致的菌種活力降低問題。對於遠距離購買茯苓栽培種,菌種可能經過火車、汽車甚至飛機運輸之後,如果條件不適宜,極容易出現散亂、汙染或變質的現象。在接種後,表現為栽培種帶有雜菌,菌絲老化、萌發力差,封蔸面時間長,生長速度緩慢。因此,為了保險起見,對於經長距離運輸的菌種,如果不能及時使用,必須妥善保管,最好是置於空調房內低溫保存,並儘量在菌種最適宜菌齡期內完成接種。

4、接種後的管理

(1)排水除草

大雨過後,我們必須及時檢查苓場,如果發現蔸旁有積水,就要及時排除,以防止菌苗被浸;並把流失的土壤重新覆上。如果在雨季遇到連續性下雨,就應該考慮用薄膜覆蓋生長的茯苓堆,以防止因積水過多造成爛苓。除此之外,如果茯苓生長處雜草叢生、土壤板結,就會影響日照及空氣流通,從而抑制了菌絲生長髮育,需要予以拔除。

(2)鬆土補土

松樹蔸一般接種後的2-3個月開始結苓,秋末至冬季,茯苓就會停止生長,進入冬眠;第2年氣溫回暖後又開始生長。一般每年的4-6月份為茯苓生長膨大的旺盛期,這時就要經常給茯苓和松蔸補土,以防止露出土面受太陽曝曬。適時鬆土有利於茯苓生長,在結苓之後,我們可以用竹籤將茯苓周圍的土輕輕扒松,使土壤疏鬆透氣,以便滿足其對氧氣的需求,但要特別小心,不能使茯苓與松樹兜脫落。如果發現“吊絲苓”,則在三個方向鬆土,唯靠松木方向不能動,以免破壞“引 路”。另外,補土的目的,一是防止根部被曝曬影響結苓,二能夠保護露出土面的茯苓 。露出土面的茯苓經過日曬雨淋,輕者質量變差,重者直接變質腐爛,而且還容易形成子實體,影響茯苓的正常生長。

(3)病蟲害防治

★“瘟窖”

如果窖內菌絲髮黃或有紅褐色水珠滲出為“瘟窖”。我們需要及時清溝、排水,剷出窖面上的土層,露出段木為準。再曝曬3-5天,然後覆土。如果效果不佳,則需要整窖剷除。

★腐爛病

在發病時,植株會流出黃色黏液,失去特有的香氣,品質會嚴重降低。在茯苓生長旺盛期,如果排水不暢或窖底積水,通氣性差是這種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段木要清潔、乾淨;另外,我們需要保持通風透氣和排水良好;如果發現此病,應該提前採收。

★蟲害

對於茯苓的蟲害,我們提倡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保證所選場地無蟲害和蟲害來源;另外要加大嫁接量,儘快上菌結苓;如果發現有少量蟲害的時候,用高效、低殘留藥物對苓場進行撒施;如果苓場有香蝨,也就是臭蟲,可以在料頭土壤裡下樟腦丸。

(4)隨熟隨收

根據多年採挖實踐證明,茯苓多次採收的產量比一次性收穫要高數倍,而且更能保證茯苓的優質 。成熟的茯苓採挖之後,後續生長的幼苓才會逐漸增大,進而實現速生豐產。而當收未收的時候,成熟的茯苓會很快自然腐爛,幼苓也就不再長大。因此,在茯苓生長後期,我們要經常檢查,發現茯苓皮變黃褐色、沒有裂縫、皮下有空洞感的應立即採挖。在採挖時,我們應該儘量保持茯苓個體的完整。如果發現茯苓皮呈現紅棕色、較結實且表面有裂縫,則為未成熟的茯苓,不宜挖取,應該覆土讓其繼續生長,並注意不能鋤斷松樹蔸支根,以免影響以後批次茯苓的生長。直到松樹蔸沒有長苓能力的時候,才可以把抱根茯苓挖起,並要注意防止漏挖 。

農學博士有話說:在茯苓栽培過程中,使用的原料、場地條件、栽培方式、栽培時間以及對苓場的要求必須全部滿足高產的需求,才可以保證茯苓的優質高產,使農戶取得足夠多的經濟效益。

[我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名農學專業博士,點擊右上角可以關注我!每天更新農業種植知識,推廣作物高產技術,歡迎大家評批指正!]

農學博士教種植


中藥茯苓怎麼高產種植?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茯苓過去主要依靠挖採野生茯苓,但野生資源量小滿足不了需求,具有利水滲溼、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中藥茯苓種植要獲得高產,首先要了解茯苓生長髮育需要的條件,在種植中儘量滿足茯苓生長需要的條件。

茯苓生長髮育需要的條件

1、營養,松木中含有茯苓生長所需要的碳素、氮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等養分,因此,栽培茯苓多用松樹作為栽養料,松樹包括馬尾松、黃松、雲南松、赤松等,以馬尾松最好。

2、溫度,茯苓的菌絲體在10—35℃時可以生長,高於35℃就容易衰老死亡。子實體的產生一般要求溫度25℃左右。菌核對較高或者較低溫度的適應能力較強。在自然條件下,菌核暴露在土表的部分,即使在夏季烈日照射下也沒有看到灼傷,而在冬季,有時氣溫低於零下10℃,暴露土表的部分也沒有凍壞。

3、溼度,茯苓生長髮育需要一定的水分,一般要求土壤的含水量在50—60%左右,露出土面的茯苓或者剛採下的茯苓在空氣相對溼度70—85%時容易形成子實體。

4、空氣,茯苓是一種好氣性腐生真菌,對空氣要求很敏感,通氣不良往往不產茯苓或者產量很低,一般在含沙70%的土壤中,坡度在10—30度的條件下通氣和溼度最為理想。

5、光線,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不宜種茯苓。種植茯苓的地方不僅要有一定的光線,而且要求向陽,較多的光線有利於提高土壤溫度,並且促進水分的蒸發,使土壤通氣性能良好。

6、酸鹼度,一般在PH3—7的範圍內,茯苓的菌絲體都可以生長,而以PH4—6時為好,選擇這種場地時要注意土壤的PH 值,鹼性土壤不能栽培茯苓。

準備培養材料

1、砍樹,栽培茯苓一般選擇馬尾松或者其他松樹,砍樹季節在10—12月份比較好。砍樹要注意砍彎曲沒有什麼用處的馬尾松,砍密留稀,砍大留小,利用較粗的樹椏或者不成材的部分。砍下的樹只剔去大樹椏,梢部小枝或者樹葉暫時不剔去,有利於加快樹木內水分蒸發,1—2周後之剔去其他樹枝。

2、削料,用刀削去3釐米左右寬的樹皮帶,然後保留3釐米的樹皮,這種使樹間隔削皮的方法目的是促使樹木迅速乾燥,並流出油脂,以利茯苓菌絲的侵入。

3、截段碼曬,選擇通風處將木材堆放2個月左右,當木柴幹到7層就可以將木柴鋸成65釐米長的木段。

栽培場地的準備

選擇海拔在700—1500米的山坡,坡度在15—30度之間,坐北向南,或者向東南、西南,背風向陽的地方,切忌向北。土質以砂量50—70%的砂土為宜。

1、挖場,在春節前後把場地挖松,深度50釐米左右,並將種植場內的雜草、樹根、石塊等雜物清除乾淨。在接種前一個月,再進行第二次翻耕,並在接種前10—15天,每畝用白蟻粉10公斤。

2、挖窖排廂,下窖接種前,在茯苓種植地順坡挖窖,窖長80—90釐米、寬30—45釐米、深30釐米左右,窖底要與坡底平行。

下窖接種

逐窖放入筒木,一般每窖放入兩根筒木,在兩根筒木之間要排一小段木。過細的筒木,每個角可以放3—5根,排好擠緊。

料筒下窖與接種是同時進行的可以用純菌種接種,也可以用鮮茯苓菌核接種,還可以用已經發好的段木作種。一般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下種,下種要選擇晴天進行。

1、菌引,菌引就是用人工培養的茯苓純種(栽培種)進行接種栽培。在挖好的茯苓窖內,先挖松底部土壤,然後將2根料筒放入窖底,使留筋部位靠緊,周圍用砂土填緊固定,並使料筒間出現夾縫。將菌種木片接種在夾縫內,並使菌種木片與料筒緊密吻合,接種後再用另一壓在菌種上面,最後用砂土厚度為5—7釐米。木屑菌種下種方法一樣。

2、肉引,將窖底土壤挖松,用3—5根料筒排放成一層或者兩層,再用砂土使料筒固定。在料筒接種新鮮茯苓菌核,然後用砂土覆蓋5—7釐米厚封窖。用刀將茯苓菌核切成150—250克的菌肉塊,每塊都要有部分茯苓皮。將菌肉塊的白色菌肉面緊貼在料筒截面頂端、茯苓皮朝外。

3、木引,在窖內先將料筒排放1—2層,然後將發好菌的種木鋸成短塊進行接種。

接種後的管理

茯苓接種後,要做好開溝排水工作。茯苓場溼度高會影響菌絲生長,甚至使種苓或者菌種腐爛。因此,必須隨時修溝排水,特別是在下雨後要注意清溝排水。久雨時茯苓窖容易積水,可以將茯苓窖下端挖開,露出筒木,在日光下曬半天,然後再覆蓋土,並保持場地乾燥。被雨水沖刷,或者因為水土流失,使筒木外露,要及時培土。陡坡大的茯苓場可以在窖下用小竹編成籬棚在穴下面,能防止水土流失。接種後7天檢查菌種成活情況,沒有成活的要及時補種。茯苓場地內及窖面周圍要將雜草灌木徹底剷除。要防止人畜踐踏茯苓窖,影響菌絲的生長。

結苓期間,要特別注意做好茯苓窖培土工作。茯苓長到一定程度,場上就會出現裂縫,要及時覆蓋土,以免菌核露出地面被太陽曬,覆土的重點要抓好兩個時期,即頭年的9—10月和次年的3—5月。這兩個時期茯苓生長最快。場上經常出現裂縫,菌核容易長出地面。冬季氣溫低,茯苓生長緩慢或者處於休眠狀態,不存在培土問題。覆土要做到少量多次,一次覆蓋土過厚,會使窖內溫度降低,使茯苓生長速度減慢,用來覆蓋的土壤要求比較乾淨,不能用含雜菌多的肥土。結茯苓期間,更要防止人畜踐踏,以防茯苓菌核破裂,引起黴爛,還要防止野獸拱窖盜食和毀壞茯苓場。

茯苓的採收

茯苓成熟的標誌是:茯苓場不再出現新的裂縫,料筒由黃色變為棕褐色,一捏就碎,這個時間養分大多數已經消耗完,就可以起窖。茯苓菌核變硬,表面呈黃褐色,沒有白裂花紋,白色嫩口已經變褐色,茯苓蒂已經鬆脫,說明菌核已經成熟。茯苓塊白色為太嫩,黑褐色為太老。茯苓成熟後長期不採就會腐爛,造成減產。

起窖時,要由坡下向坡上逐個窖採收,從距窖0.5米處把土刨開,再順序深挖,防止挖破挖漏,保持茯苓完整。成熟期一致的,可以全部採挖。對料面仍然呈淡黃色並且質地仍然堅硬的筒木,可以將已經成熟大茯苓採下,小茯苓連同料筒重新埋入場內,仍然可以結茯苓。

一般頭年5—6月份下窖,次年6—7月份就可以採挖。每個窖可以採挖茯苓1.5—3.5公斤,高產者可以達到25—30公斤。


老周說三農


茯苓作為一種中藥材,它的主要功效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同時它也可以作為食物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喜歡將茯苓作為藥食入羹湯、做糕點、做菜或者入茶飲用。



茯苓除了有利尿凝神的功效之外,它還能養顏美容以及提高免疫力。不少美容養顏的古方里面都含有茯苓的成分,而且經常熬夜,日夜顛倒,疲勞不堪的人服用茯苓也對身體有好處。但是茯苓雖好也要慎用,不是所有的體質都適合服用茯苓,還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食用。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關於茯苓的種植。



1、菌種培育

茯苓的種植和其他植物的種植不一樣。因為茯苓是屬於寄生菌類,所以在種植前我們要對他的菌絲進行培育。

首先我們先將選好的茯苓表皮削乾淨,再用濃度為70%到75%的酒精進行真菌消毒,後用無菌水沖洗我們消毒過的茯苓。沖洗完畢後就用消毒布或者是濾紙吸乾水分,我們的茯苓接種要在無菌箱內進行。用無菌刀切開我們所選的茯苓種,割成小黃豆大小。然後再放在培養皿上。放在培養箱內,溫度在30℃左右。等它長滿潔白的菌絲,菌絲多而厚重、純白無雜色,還伴隨著分泌白色的水珠狀菌絲體時,則我們的準備工作之一完成。

前面說到茯苓是一種寄生菌類,而他寄生的對象就是松樹,所以我們除了對於菌絲的培養外,我們還要準備好他的寄生材料。我們準備好松木,剝去樹皮,然後將松木鋸成60cm一截的長度,放在我們挖好的窖中井字形堆放,表面蓋上乾草,周圍撒上防蟲的藥物,等到松木段的兩端不再流松脂時使用。



2、整地

茯苓比較適合生長在600米以上的坡地。比如我們恩施地區的山地丘陵地形。就比較適合茯苓的生長。其次在於土壤的選擇上,我們要選擇酸鹼適中的沙質土。這樣的土地排水性較好,而且這片土地上以前沒有連續種植過,最好是我們所選的土地曾經荒廢過一段時間,不然的話,土地裡會有其它大量的菌類影響我們的生長。

在於溫度和光照條件的選擇上,我們要選擇溫暖乾燥向陽的地段,選好要種植茯苓的土地後,我們要對他進行翻整,我們整地的深度在15cm以上,再就是將田地裡的土塊處理細膩,不平整的地方,我們要將它弄整平。

除了翻土之外,我們還要對土壤進行消毒。消毒主要是防白蟻,所以使用白蟻藥,混合在土壤中。最後是挖窖,窖深60cm左右即可,寬120cm,在窖外要做排水渠,防治積水。



3、接種

茯苓的接種在春秋兩季。接種前我們先對個人進行消毒,特別是雙手,就是為了避免細菌感染,選擇我們已經培養好的菌種。按方法種植在我們提前放好的松木上,菌種和松木一定要緊密的合在一起。再撒一些防治白蟻的藥物。最後用土薄薄的覆蓋。

接種方法:

  • ①菌引接種:有順排、聚排及墊枕這三種方法。菌引木片就是在上面沾有我們培養好的茯苓菌種的木片。順排法就是把菌引的木片從我們做好的松樹木段的夾縫中一片片順著夾放。聚排法就是把所有已經附有菌苗的木片集中疊放在松木段夾縫的兩端。墊枕法就是把菌引木片集中墊放在松木段下面。一顆松木段可以放50到60片菌片。
  • ②肉引接種:肉引就是不用菌絲培育,直接將茯苓種按比例切割成白色茯苓肉片。再將茯苓肉片放在松木段的頂端或者是下端。
  • ③木引接種:有夾引、蔸栽兩種。夾引法就是把我們的松木段從中間切割開來。後將我們的菌苗放在截斷處,夾種在木段的中間。蔸栽法將有菌種的木頭鋸成5cm的小木塊,然後種在松木段上。一顆松木段要有120克左右的菌種。



4、管理

  • ①、白蟻防治:我們對於茯苓田間地管理最主要的病蟲防治就是對白蟻的防治。所以我們在種植後一定要細心觀察種植田裡是否有白蟻的出現,若是土壤中有白蟻的蹤跡,就要及時的處理它。再就是要觀察松木下的菌絲長勢情況,如果菌絲濃密長色白,則菌絲沒有問題,但菌絲出現其他顏色,或者菌絲腐壞,我們就要及時清除,以免感染其他的菌絲。
  • ②、查窖補種:接種一星期之後檢查,我們發現了菌絲腐壞或變質的菌窩在清楚後,要及時補苗,彌補缺失的苗坑,以免產量下降。
  • ③、清溝排漬:接種後也要經常疏通排水溝,防止水漬及窖面水土流失,若是土壤過於乾燥,我們就要進行澆水溼潤土壤,給菌絲一個溫暖潮溼的生長環境。
  • ④、及時覆土:後期菌核漸漸長大,會讓我們的種植窖的土地表面發生土塊出現裂痕,雨水隨著裂痕滲入,讓我們的菌種腐爛。因此我們要及時檢查,如有發現土地龜裂情況。我們就要及時的在上面添加土壤覆蓋。對菌窖進行保護。
  • ⑤、修築圍欄:在種植園的四周修建圍欄,因為在山林附近,這樣可以防止動物的對於種植園的破壞,也可以防止人們因為迷路等走進種植園,對種植園進行踐踏和破壞。影響茯苓生長。

5、防病

種植過程中對於真菌的防害,主要是針對木黴和青黴等,防治方法是在松木段上鋪一些乾草或者是塑料薄膜,讓在一定程度上就能防治真菌感染。若是不能防止,就用多菌靈進行噴灑。病害主要是軟腐病,並一般是由於水量過多導致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細心觀察種植地裡面的土壤乾溼情況,乾燥就及時澆水,若是過於溼潤我們就要加強排水。這種病害我們可以用多菌靈或者是波爾多液進行噴灑。



以上僅是個人知道的種植方法可能不是很全面。若是你有什麼好的種植方法,希望能夠與我交流。


醉美雪巖


茯苓的栽培條件

1、營養:茯苓菌絲的純培養過程中常用土豆汁、松木屑、松木片作綜合營養源,或使用葡萄糖、蔗糖、米糠等作碳源,氨基酸、蛋白腖等作氮源,磷酸二氫鉀、硫酸鎂、硝酸鎂、硝酸銨、熟石膏等作礦物質來源,為保證茯苓菌絲對各種礦質元素的需要,配製培養基時使用天然水而不使用蒸餾水。

2、溫度:菌絲體在10~35℃均可生長,最適溫度為23~28℃。高於35℃,菌絲體易老化,持續時間較長或溫度過高,則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長緩慢,0~4℃的低溫可保藏菌種。

3、溼度:菌絲體及菌核生長髮育要求土壤含水量20%左右,子實體的形成需要空氣相對溼度70~85%的環境。

4、Ph值:茯苓生長的土壤PH3~7,栽培中土壤PH4~6為好。1、栽培場地:茯苓栽培場地宜選海拔600~900米的山坡,坡高15~30度,要求背風向陽、土質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塊。清除草根、樹根、石塊等雜物,然後順坡挖窖,窖深60~80釐米,長和寬據木段多少及長短而定,一般長90釐米,窖間距為20~30釐米,四周開好排水溝。

2、栽培備料:備料於頭年秋冬,砍伐馬尾松,砍後剃枝並依松木大小將樹皮相間縱削3~10條,削麵寬3釐米,深入木質部0.5釐米,使松木易於乾燥並流出松脂。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使其充分乾燥,當松木斷口停止排脂、敲著有清脆響聲時,再鋸成65~80釐米長的木段,置通風透光處備用。約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內,每窖排三到段,粗細搭配,分層放置,準備接種。1、菌絲引:菌絲引是經人工純培養的茯苓菌絲,菌絲母種用組織分離法分得,但最好用茯苓孢子制種,方法是應用8~9千克的鮮菌核置盛水容器上,離水約2釐米,室溫24~26℃,空氣溼度85%以上,光線明亮,僅1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現白色蜂窩狀子實體。20天后子實體可大量彈射孢子,此時即可無菌操作。

2、肉引:肉引為新鮮茯苓的切片,選用新挖的個體、中等大小、每個250~1000克、漿汁足的茯苓為好。

3、水引:水引指肉引接種的木料,即帶有菌絲的木段,5月上旬,選取質地泡松、直徑9~10釐米的幹松樹,剝皮留筋後鋸成50釐米長的木段。接種用新挖的鮮苓,一般10千克木段的窖用鮮苓0.5~0.7千克。用頭引法接種,即把苓種片貼在木段上端靠皮處,覆土3釐米,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選黃白色,筋皮下有明顯菌絲,具茯苓香氣者作木引種。1、菌絲引:菌絲引接種選晴天,將窖內中、細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後將栽培種瓶或袋倒插在尖端。接種後及時覆土3釐米。也可把栽培種從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鋸口處,加蓋1層木片及樹葉,覆土。

2、肉引:肉引接種據木段粗細採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層放置。接種時用乾淨刀剖開冬種,將苓肉面緊貼木段,苓皮朝外,邊接邊剖。接種量另據地區、氣候等條件而定,一般50千克木段用250~l000千克種苓。

3、木引:木引接種將選作種用的木段挖出鋸成2節,一般窖用水引1~2節。接種時把木引和木段頭對頭接攏即可。接種季節隨地區而異,氣溫高的地區4月上旬進行,氣溫低則可於5月上旬至6月接種。接菌後3~5天菌絲萌發生長,蔓延開要10天。此期要特別防治白蟻為害。接種後3~4個月可結苓,結苓時不要撬動木段,以防折斷菌絲。結苓期茯苓生長快,地面常出現裂縫,應及時補上填縫併除去雜草。當茯苓外呈黃褐色時即可採挖,如色黃白則未成熟,如發黑則已過熟。選晴天採挖,刷去泥沙,堆在室內分層排好,底層及面上各加一層稻草,使之發汗,每隔3天翻動1次。等水氣幹了,苓皮起皺時可削去外皮,即為茯苓皮。裡邊切成厚薄均勻的塊片,粉紅色為赤茯苓,白色為茯苓片,中心有木心者即為茯神。也可不切片,水分幹後再晾曬乾即為個茯苓。


夢入神機


一般在松樹下投茯苓種子。



燕南張飛


首先備料,雲南松,木材是國家管控的,不能亂採,必須有手續。冬臘月採伐的最佳,四方鏟皮,幹至六成,到2一3月種,種菌時,需要有松鋸木面或木塊,槽或洞中放糖水再放菌,將種好菌木材(1.2米長埋入土,並起更防水,就等收穫,收了後,不要把沒有過的復埋入,第二有收穫,這是小時候種過,產量較高。但千萬別亂採,亂採了是違法的。


清625159


1.挖蔸備料:下種前需將松樹根向外延伸一米範圍刨開,並斬斷削除根部麵皮,自行裸露在陽光下晾曬。

2.

段木備料:將松木按四尺長截斷,每根斷木需削皮3—4方,按“井”形堆疊四尺左右高,任期自然風吹曬乾。

3.

備足“引柴”:備松葉和短、薄碎片柴作“引柴”,作用在於下種前期由它先接受菌絲萌發,再引發至主料發菌、結苓。

4.

下種季節:5—7月為茯苓下種最佳期。


阿眯大王


1、備料

2、選擇挖窯

3、田間管理

4、病蟲害防治

5、採收加工


雲南文山小旭寶


不知道,因為我的家鄉沒有這種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