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來了!南通“流調專家”告訴你,為何居家最安全

真實案例來了!南通“流調專家”告訴你,為何居家最安全

“病人是如何感染上的?他可能會給多少人造成感染?我們只有把這些問題都排查清楚了,才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打贏一場場抗擊疫情的戰鬥……”

2月5日上午9點,記者走進市疾控中心多功能會議室時,流調組的晨會已經開始,副主任陳大靈正與全體成員一起探討這兩天確診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商量下一步調查方向和舉措。

所謂“流調”,是流行病學調查的簡稱。根據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截至2月4日24時,我市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25例。

而準確地梳理出這些病例的感染來源及可能的傳染路徑和密切接觸人群,正是陳大靈和他的流調組努力的結果。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一次連續工作30個小時

只為儘快切斷疫情傳播

“這兩天,經常有人問我,你一天工作多少時間?其實我自己也不清楚,但至少15個小時吧。”在陳大靈簡陋的辦公室內,沙發上放著一床被褥。

抗擊疫情戰鬥打響後,他把辦公室當成了“家”,就在5個小時前的凌晨4點,他才剛剛從流調現場回到辦公室。

這不算什麼,最緊張的時候,陳大靈連續工作30個小時。

那天,他率流調組連夜趕往如東,對疑似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忙到下午兩點左右返回。途中,接到如皋方面的報告,他們又奔赴如皋,連軸轉到第二天下午1點才吃上午飯。

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梳理清楚病例感染來源及可能的傳播路徑和密切接觸人群。“流調人員就是戰場上的偵察兵,要盡最大努力發現病人的傳染來源,找出共同暴露者、密切接觸者,追蹤到他們,讓他們接受隔離醫學觀察,防止再去傳染別人,進而切斷傳播途徑,這就是我們的任務。”陳大靈介紹,市疾控中心一共分了12個流調小組在工作,都是業務骨幹帶領新同志衝在第一線。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人群聚集是不少病例感染來源

南通未出現公共場所確診病例

這兩天,天津一百貨大樓相繼出現5例感染病例的新聞,引發市民對公共場所出現確診病例的關注。在流調專家陳大靈眼中,這也是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高度注意的,“公共場所出現感染病例,容易導致感染人群的擴散。所幸,南通疫情防控指揮部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舉措,截至目前,南通還沒有在公共場所的感染病例。”

陳大靈也提醒廣大市民,一定要避免因人群聚集而引發感染。事實上,在他們開展的這麼多起確診病例的流調中,不少病例在發病前就參加了聚餐,這給防控工作增加了不小難度。

如海門一個病例在發病前4天參加了公司的聚餐,如皋一個病例在發病前多次參加了親朋好友的聚餐。還有一個病例,其夫妻兩人半個月前去泰國旅遊,與包括7名武漢人在內的11名湖北籍人士在同一航班上,目前夫妻中一人已是確診病例。

流調中發現無症狀感染者

市民儘量居家才最安全

“其實,最近網上比較流行的病毒感染邏輯關係圖,把為什麼要呼籲廣大市民儘量居家不要外出分析得很透徹。”陳大靈根據流調工作的實際,對關係圖做了進一步闡述:

假設我們現在把人群分為ABCD四類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A是從武漢等重點地區返鄉人員,這類人群一旦感染很容易就找出來了,目前南通確診的病例也大多為這一類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但A在返鄉途中的各個公共場所遇到素昧平生的B,A不知道B的存在,B也不知道A的存在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A在返鄉後接觸了C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無論接觸多少個C,疾控人員都能調查出來,並開展有效隔離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而D則是居家沒有外出的人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現在最大隱患就是B,沒人知道誰是B,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可能發病也可能不發病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讓市民居家的目的就是用時間來篩出B,兩週內B發病就會被發現,而如果這兩週內D外出萬一碰到B,則會引發更多感染!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從這個邏輯意義上來講,對於廣大市民來說,最近一段時間居家才是最安全的。”陳大靈說。

此前疫情防控專家提到,有地方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南通也有出現。陳大靈介紹,他們在調查一名如皋確診病例的愛人時,當時沒有任何發熱、咳嗽等症狀,但謹慎的疾控人員仍然採集了她的樣本,在實驗室檢測後則顯示陽性。直到確定陽性後的第二天,這名女士才開始出現發熱、肺炎等症狀。“因此,我們還是呼籲廣大市民沒有特殊情況,儘量居家不外出,確實要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因為,即使你看到別人沒有任何病症,但說不定也是感染者,也會將病毒傳染給你。”

如何確定病例密切接觸者?

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

“一般來說,我們認為感染者只有發病時傳染性才特別強,但像如皋那名無症狀病毒攜帶者,在病毒潛伏末期,還是會有傳染性的。”陳大靈介紹,根據這種情況,他們在追蹤密切接觸者時一般會按照確診病人發病時間往前推算三天。

不少市民在官方發佈確診病例活動軌跡後,都會很緊張地對照查找自己算不算密切接觸者。如何確認?陳大靈解釋,“並不是你見過確診病例,就能定義為密切接觸者。這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判定。”

陳大靈舉例:比如你和確診病人在走廊中遇見、甚至同乘了一部電梯,但大家都戴著口罩,做好了防護措施,那就不算密切接觸者。再比如你和病例是在一個開闊的通風條件良好的地帶相遇,雙方又保持了兩米左右的安全距離,那也不算密切接觸者,“關鍵要看跟病毒的接觸程度。”

配合流調是每個市民應盡責任

應儘量提供最詳盡信息

在開展流調過程中,疾控人員需跟確診病人直接接觸,由病人自己儘量詳細講述活動軌跡。這時,有的病人會因為擔憂病情等各種原因產生牴觸情緒,這也需要流調人員的耐心疏導,“我們的目的是讓疫情儘快控制在最小範圍內,也希望病人及密切接觸者能正確認識對待流調工作,配合我們做好相關調查。”

不過,有的確診病人雖然十分配合,但因為調查的往往是很多天前發生的事情,不少人還是會出現遺忘現象,不可能對每一天每一件事、接觸的每一個人都記得很清楚,這實際上也成為疾控人員在流調中碰到的難題。而這時,通話記錄、支付記錄則成了最好的調查依據。

陳大靈介紹,通州平潮確診病例,之所以乘坐公交車、用餐的信息如此詳實,就因為該病例一直使用了手機支付寶支付,這些消費信息為疾控人員快速準確確定他的活動軌跡提供了重要支撐,“這樣,我們就在最短時間內安排公交公司做車輛消毒、駕駛員做隔離觀察,從而降低了很多感染風險。”

真实案例来了!南通“流调专家”告诉你,为何居家最安全

鏈接:什麼是“流行病學調查”?

“流行病學調查”就是用流行病學的方法進行的調查研究,主要用於研究疾病、健康和衛生事件的分佈及其決定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主要有4個目的:核實診斷,查找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確定和追蹤密切接觸者及一般接觸者,進行分類管理,防止疾病的進一步傳播;掌握疫情波及範圍和影響因素,為疫情的處理提供依據;進一步闡明疾病自然史、流行病學特徵及規律提供研究線索。

為實現這些目標,首先,要開展“病例的個案調查”。個案調查的基本內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況、臨床表現、臨床實驗室檢測結果以及患者發病前後的活動情況和與其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員情況。

其次,需要對接觸者進行接觸調查。在確定密切接觸者和一般接觸者後,需要及時開展對接觸者的追蹤、調查和管理,必要時實施醫學觀察和隔離。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配合相關機構人員做好流行病學的調查工作則是我們的責任。抗擊疫情關鍵時刻,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理性對待疫情信息,在所及能力範圍內為防疫工作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是每個市民的本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