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在飘舞着蒲公英的田园里,一辆马车载着一位美丽的少女缓缓消失在了地平线里,《于离别之朝束起约定之花》(以下简称《朝花夕誓》)正式落下了帷幕。

冈田麿里首次导演的作品带给了观众不少惊喜,我们看到了她的野心,看到了她的纤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足,她想要讲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时间不允许其讲完,整体节奏饱受诟病。但即使如此,笔者依然为之动容,为《朝花夕誓》的美而动容,于是笔者一直在思考,《朝花夕誓》到底美在哪里?又是如何为之让我动容?为了放下萦绕心头的疑问,笔者第二次走进了电影院,在二刷完之后,将心里的一些想法以美学的视角进行了一些整理

从世外桃源到蒸汽朋克——崇高的瓦解

“天生之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朗基努斯

笔者认为《朝花夕誓》的“美”是

通过三幕舞台所呈现的一种审美范畴的转变,三幕舞台各自的美学符号与其反差所带来的多种多样的审美体验正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地方。

在《朝花夕誓》的开头便塑造了名为伊奥鲁夫的第一幕舞台,纵观其构成——蔚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清净如镜的湖泊,梦幻的花田,象征着圣洁的白(白衣,白云,白色的建筑),对称的建筑,这类先天带有审美体验的符号的能指构成了伊奥鲁夫的自然生态,同时也让观众心中的对伊奥鲁夫产生崇高(sublime)的审美范畴。朗基努斯在《论崇高》里把崇高拓展到一种审美范畴,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美,从客观来说,大自然拥有崇高的事物,从主观来说,人们天生就具有一种追随崇高的欲望。所以《朝花夕誓》里不遗余力的塑造伊奥鲁夫的自然环境与其国度,意在通过崇高所带来的庄严,震撼,敬畏,神圣给予观众美的极尽享受。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朝花夕誓》剧照

伊奥鲁夫宛如世外桃源,世外桃源式的存在共有特征是远离尘世,宁静和平,青山绿水,可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作品中塑造这种存在其实并不少见,在新海诚的《言叶之庭》里便是塑造了名为言叶之庭的近似世外桃源的狭义存在,男主人公对烦恼的释然与自身感悟的成长正是通过在言叶之庭的所感所遇,同样在宫崎骏的《龙猫》里龙猫的树洞也是此类的存在,故事冲突的解决与姐妹二人的成长都是与龙猫的树洞息息相关。世外桃源式世界被视为角色成长的港湾与理想的尽头,寄宿着观众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言叶之庭》剧照

梅扎特王国的入侵,意味着崇高逐步瓦解的开端,杀戮与掠夺破坏了世外桃源的平衡,暴力的介入粉碎了理想的和平,角色被迫走出舒适圈而进入未知的世界,这幕展开促使崇高开始转型。当玛琪亚从伊奥鲁夫来到了外界的一个郊外,邂逅到了米多并在此安居。

郊区便是故事的第二幕舞台,郊区的视觉符号是小巧的山丘,摇曳的小花,清澈的小溪,这类符号的能指构成了观众产生第二种审美范畴——优美(grace)这是对崇高的第一次瓦解。优美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了短暂的和平与惬意,于是故事便转向玛琪亚养子以及与米多一家的生活经历,明快轻松的审美体验缓和了崇高瓦解的反差感。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朝花夕誓》剧照

当蕾莉亚举行婚礼的消息传来,玛琪亚便来到第三幕舞台梅扎特王国,战争驱使梅扎特进入工业化革命,构筑出了蒸汽朋克城市。蒸汽朋克所呈现的钢铁与硝烟充斥着冰冷与沉郁是对崇高的第二次瓦解,优美也不复存在。故事氛围增强了紧张与压抑的气息,战争的濒临逐步瓦解了日常的存在,俄狄浦斯情结的诞生与了断加剧了母子关系的矛盾,从这里开始,崇高已经转向了悲剧的开端。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朝花夕誓》剧照

《朝花夕誓》以三幕舞台所蕴含的审美范畴的转变,暗示烘托了故事的发展方向与基调,而从崇高两次瓦解的过程所体现的落差与审美范畴的转变,则是《朝花夕誓》第一种让我为之动容的美。

生与死,寿命论的终局——悲剧的基调及其诗性升华

如果人类没有死亡,文明就显得既无意义也无必要
——博尔赫斯

人类对死的理解是从毁灭开始,不管是博尔赫斯还是海格默尔,他们都认为悲剧(Tragedy)的终极本源就是“死”。但《朝花夕誓》却先给我们引入了一个永生的存在——伊奥鲁夫族。永生设定带来了名为寿命论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悲剧的审美体验的另一种构成。寿命论这个说法最初在东方project的同人作品里大量出现,它所指代的主体一般是永生不老的种族,所指代的客体一般是与主体结下深刻羁绊的人类。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东方project》里红魔馆里十六夜咲夜与蕾米莉亚正是寿命论的悲哀体现

与战争所造成的人为原因的死大不相同,寿命论所呈现的死是宿命,充斥着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在岁月的无情流逝前生死与羁绊都显得如此苍白,其带有浓重神话色彩的死极大化了悲剧审美体验中哀愁与遗憾的部分。因此寿命论似乎是一个悲剧的终局,其无希望可言,也无路可逃,因此许多掺杂寿命论问题的作品很少会把故事的时间线叙述到尽头。比如《狼与香辛料》动画的结局就停留在赫萝与罗伦斯结婚(即便是原作也只是讲到了婚后生子的生活),在《夏目友人帐》里夏目与猫咪老师还账的路更是遥遥不见尽头,创作者们要么无限延长寿命论终局的到来,要么直接停留在中途一个阶段作为留白。这种对其终局的逃避是对避免悲剧的到来而无可奈何的办法。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狼与香辛料》,赫萝不会逝去,而罗伦斯会,这种悲哀让我们束手无策

对于永生的伊奥鲁夫族人来说似乎没有“死”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理论里是一种不完全的“生”,他认为死亡是被固化在生存的概念里的,这是一种天性,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所以《朝花夕誓》依然是通过三幕舞台循序渐进的引入并深化“死”的概念

第一幕玛琪亚从被强盗洗劫的村子里,看到一位被杀害的母亲抱着婴儿的时候,她第一次意识到了“死”,永生的她意识到了“死”的残忍与恐惧。第二幕米多家陪伴他们多年的狗寿终正寝,让沉浸于惬意明快生活中的玛琪亚第二次意识到了死,而这次对死的意识则让她明白了离别。身边的人会先死亡而带来的离别,并响应了长老那句“爱上他人,你就会变成孤独无依”。

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终局,也是一个孤独的诅咒,这个诅咒让玛琪亚感到了手足无措,而由此之后瞬间转入的第三幕舞台,对“死“多方面的诠释与崇高/优美的丧失正是让观众感受到悲剧的开端。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朝花夕誓》剧照

第三幕舞台之所以是悲剧的开端与爆发,是因为引入了战争的概念,战争意味着日常与和平的彻底丧失,并且伴随着大量的死亡。”生“与”死“的对峙的过程便形成了名为悲剧的审美范畴。死亡是客观的,而对死亡的畏惧是主观的,诗人看到残花凋落而感到悲哀,因为残花凋落是一种死亡的意象,令他联结到自己的结局,人类面对死亡会感到无可逾越的遗憾与惋惜,欲说还休与萦绕不去的哀愁之意和畏惧之心是悲剧的一种审美体验,设立“生”与“死”的对峙冲突便是这种悲剧美的表现形式。

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在广义的人格结构理论之中是作为与性欲(生本能)分庭抗礼的结构存在。《朝花夕誓》里面的死是通过掠杀,病弱,战争来呈现的话,那么《朝花夕誓》里面的生则是伊奥鲁夫,郊区与子嗣。同样在《梦的解析》里弗洛伊德还写道:

“乌兰德在他的《埃博斯坦伯爵》中,曾利用锁和钥匙的象征编造了一段生动的通奸情况……..同样,梦中的诸多风景,特别其中有桥梁和长满丛树的小山,显然就像在描绘生殖器。”

所以,森林,洞穴,空间,花田,婴儿等等象征着繁荣生命力的物象都被弗洛伊德视为“生”的存在,《朝花夕誓》从头到尾贯穿着这种生与死的对峙,这里只列举部分进行说明——在玛琪亚被古龙第一次带离伊奥鲁夫而来到荒芜的树林里时,看到家乡被毁灭并且走出舒适圈无所适从的她,曾经在悬崖上想要自杀,这时候止住玛琪亚步伐的是婴儿的哭声,象征着生命的婴儿制作了玛琪亚寻死的念头。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在梅扎特战争阶段,蒂塔生孩子与艾瑞尔杀敌的镜头不断的交接切换,鲜血与硝烟所构成的“死”与子嗣诞生的“生”宛如绝望与希望的对抗。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最后玛琪亚在郊区送别艾瑞尔的时候,艾瑞尔的死与花田/子嗣的生构成鲜明对比,玛琪亚在花田里面回忆起长久以来养育艾瑞尔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其胸前的蒲公英花瓣也缓缓凋谢飞散,将人的死与花的死进行了一种联结,在这里便把审美体验完成了诗性升华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我们会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而忧伤,会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而哀愁,自然的意象与人类的“死”的勾搭自古以来便是诗性美的体验。

托马斯曼曾说过:

"如果没有了死亡,地球上很难出现诗作"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诗国之王才不会变成目不识丁的野人,悲剧是人类文明的母题,死亡是悲哀的本源,而这种悲哀则是诗性文明之母,《朝花夕誓》里第三幕从寿命论的终局与生死对峙所呈现的惆怅哀婉的悲剧感,是让我为之动容的第二种审美体验

离别与邂逅——悲剧的破局与莫比乌斯环式的帷幕

"悲剧的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
——亚里士多德

《朝花夕誓》的主题很多很多,其中离别和邂逅必然是核心的主题之一。在《朝花夕誓》里面,离别一族之所以称为离别 一族,是因为其永生的特性注定是一生都在不停的进行离别,所以伊奥鲁夫这个封闭国度宛如鸟笼圈起来所有伊奥鲁夫族人,与外界的彻底隔离杜绝了离别所带来的负面感受,假若逃到了外界,不停的离别便会给予伊奥鲁夫族人无尽的孤独,这正是我上述所说到

寿命论的终局,同时这也是悲剧的死局。

悲剧之所以是悲剧,正是因为其毫无希望可言,主观畏死的客观化催生了悲剧意识的不朽性,也是我上面说到的许多作品不会把故事的时间线叙述到尽头以逃避这个BAD END死局。但《朝花夕誓》却大胆的对寿命论的终局的叙述进行尝试,并通过引入“邂逅”这个主题来对悲剧进行破局。纵观《朝花夕誓》整个故事,不难发现玛琪亚一直都在进行离别与邂逅,在故事的开头她离别了伊奥鲁夫,邂逅了艾瑞尔与米多一家;随着故事的进行,她离别了米多一家,邂逅了蕾莉亚与克里姆;之后离别了蕾莉亚与克里姆,又邂逅到了长大的兰格;而后离别了艾瑞尔与兰格,又邂逅到了蕾莉亚与克里姆;最终见艾瑞尔最后一面,永远离别了她最爱的儿子,然后开始新的邂逅..............玛琪亚最终也回到了伊奥鲁夫,也回到了郊区,重新邂逅回她所熟悉的地方。

可以发现,邂逅所带来的希望正是对寿命论的终局所带来的绝望进行破局,曾国潘曾经把“屡战屡败”换成“屡败屡战”所蕴含的意义与这种破局法异曲同工。《朝花夕誓》通过表达“不停的离别,然后不停的邂逅”打破了悲剧的线性死局从而为影片落下帷幕,笔者想称之为莫比乌斯环式帷幕。

假如离别的悲剧是这条环的一面,邂逅则是另一面,冈田麿里把环正反互接联结了起来,从而让永生的玛琪亚一直在莫比乌斯环上行走。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这种极致的哀愁与美好的交融正是《朝花夕誓》结尾最为触动人心的第三种审美体验,也正如这张海报一般,走向是 未知 而遥远的远方。在开头,玛琪亚乘坐古龙飞向了天际,在最后,玛琪亚依然也是乘坐古龙飞向了 天际,只是想必这两片天空,对于玛琪亚 来说意义早已不同,是她永远无法忘记的一段人生开头与结束。

《狼与香辛料》里最后一幕是罗伦斯和赫萝走向了田野,《叛逆的鲁路修》里最后一幕是CC载着马车开向了远方,《虫师》里最后一幕是银古缓缓消失在了山林的地平线里。《朝花夕誓》亦是如此,美好的补足与蕴含希望和未来的憧憬为《朝花夕誓》画上了一个 完美的句号,最后也允许笔者以玛琪亚最后的台词大意为本文画上句号

《朝花夕誓》的悲剧美学浅读

"不断的离别,不断的有新的邂逅
所以离别不只有痛苦,还让我学会了爱


所以我会继续编织着艾瑞尔的西比奥尔,永远不会忘记这段经历
艾瑞尔
我爱着你"

参考书籍:

《论崇高》朗基努斯

《哀歌:论文明消极的美学气质》梁超

《悲剧的诞生》尼采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