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蘇聯人“放衛星”與美國學生的“家庭作業”間有什麼關聯?

在冷戰的太空競賽時期,這“衛星”與“家庭作業”這兩件看似沒有交集的事情間,確實曾產生了奇妙的聯繫。

讓美國的年輕人體驗了一把“被家庭作業支配的恐懼”...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來自蘇聯的一聲“巨響”,為美國青年送去了成噸的作業。1957年10月4日,人類首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

“科技落後”,怪作業太少?

1957年10月4日,人類史上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被送上太空,蘇聯人在美蘇太空競賽中拔得頭籌。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又成為首次進入太空第一人,使蘇聯在太空競賽中繼續領先美國。

這下美國人有點慌了,他們驚覺蘇聯人在科技方面已經領先於美國。至於自己落後的原因,他們本能的覺的是自己“教育出了問題”。

再具體一點,美國人覺得“只要學的不好,就是作業太少”。那之前美國學生“家庭作業”的情況是怎樣的?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當時深陷“失敗”中的美國人覺的,未來都是在這些“遊戲”裡玩沒的

事實上,美國學生當時的課後生活也確實過的“滋潤”。與1901年的前輩們相比,他們不用在“50磅(約45斤)的書包和幾小時家庭作業”的壓迫下艱難度日。

因為自19世紀末至大蕭條期間,家庭作業一直是“進步教育運動”的出氣筒。進步教育者認為,家庭作業不僅浪費時間,還有害兒童健康。

於是到1948年,美國只有8%的高中生每晚作業時間超過兩個小時。甚至在“反家庭作業”運動的高峰期,加州還禁止給高中以下的學生布置家庭作業。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蘇聯在航天領域的成就“嚇”著了美國人,“家庭作業”可能會一直待在美國教育的冷宮裡...

根據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歷史學家史蒂文•施洛斯曼(Steven Schlossman)的說法:蘇聯人在航天競賽早期的勝利,引發了一種普遍性的擔憂,即美國正在被學校和教育毀掉。

當時無數人都在想:“蘇聯人是怎樣更快到達太空”?“他們一定有更好的學校來培養科學家”!在一連串的疑問和擔憂中,美國人開始考慮將教育納入國防政策之中。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時代週刊》關於美蘇競賽登月的封面

“家庭作業”捱打的歷史

當然,美國人也不是一開始就將“家庭作業”打入冷宮的。在19世紀末以前,美國學校不僅有家庭作業,而且還不少。

在那以前,美國學校的家庭作業多以練習、背誦為主。因為那時課堂更希望學生自己“講課”,為此學生每天晚上都需要花費數小時完成“家庭作業”(備課)。

但隨著知識、學生越來越多元化,這種偏向死記硬背的方式已經難以滿足需求。學校開始寄希望於新興的心理學和兒童教育領域的發展,能夠帶來變革、解決問題。

變革,變革,總歸是有東西要變的。於是,“家庭作業”不可避免的捱了刀,一度還成為了“教育公敵”。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冷戰初期美國學生的輕鬆,也算是過去“矯枉過正”的結果

根據施洛斯曼所說:“(當時)美國教育變革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這種老式家庭作業。因為它與孩子們的‘自然’成長是背道而馳的”。

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家庭作業此時就被樹為“舊”的典型,成了各界口誅筆伐的對象。

《婦女家庭雜誌》等當時流行的女性雜誌發表的一些“研究”表示,“舊有的那種反覆練習單詞拼寫方式並不能提高兒童的拼寫能力”,還是“自然”的學習、成長方式更好。

“母親代表大會”(成立於1897年,是美國家長教師協會的前身)也採納了這種新觀點。接著就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進步教育運動,“家庭作業”慘被列為頭號公敵。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美國的“母親代表大會”:她們致力於兒童的教育與福利

1901年,美國加州議會投票“廢除14歲及以下學生的家庭作業”,隨後美國幾十個大城市、學區競相效仿,聯手將“家庭作業”打入冷宮。

此後,進步教育運動進一步指出,長時間的家庭作業剝奪了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機會,有礙身體、情感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的研究則將“家庭作業”與“犯罪”等價,認為對小學和初中生而言,家庭作業無異於是將犯罪合法化。

“美國兒童健康協會”則把家庭作業和童工問題並列,聲稱它們是“青少年結核病和心臟病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罪魁禍首”。到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生的家庭作業降到了歷史最低水平...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與“童工問題”並論,這也許是“家庭作業”歷史地位最高的一次,儘管是反面的

缺乏“家庭作業”的焦慮

“家庭作業”被拖出去捱打,自然是大快人心。但他們很快發現,沒有作業也是個麻煩。“大蕭條”時期,隨著工作機會減少,美國人開始在學校裡待的時間更長。

而到了二戰後的嬰兒潮時期,進入美國校園系統的人數達到了空前水平。此時,接受高水平教育的人越來越多,“進步教育”的那套漸漸有些不靈了。

到20世紀50年代早期,美國教育界有人認識到,美國的高中課程急需升級,提高標準、改變教學方法。而且如果想接受更好的教育,“家庭作業”必須被請回來。

終於,在蘇聯火箭的轟鳴聲中,美國人被“震”醒了...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從某些方面講,蘇聯火箭提升不止有衛星,還有“家庭作業”的歷史地位

1957年10月4日,“斯普特尼克1號”的成功發射,不僅將蘇聯航天佔據了世界各大報紙的頭條,也把美國人的“家庭作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簡寫做NDEA),撥款10億美元,用以提高科學、數學和外語學科的教學質量。

當時,美國眾議院在通過NDEA的報告中論述到,“美國在諸多領域的努力,關乎到生存與自由,而這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年輕人提供的教育”。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為了趕上蘇聯的腳步,1958年美國成立了NASA,也在改革教育、培養人才

在NDEA的資助下,一大批學者、科學家和心理學家聯手,實施了美國史上又一次教育改革(學術卓越運動),制定了一些列新課程,而“家庭作業”被認為是其中核心也被請了回來。

NDEA推動下,家庭作業的增長可謂立竿見影。到1962年,美國23%的高三學生每晚要花費2個小時或更多的時間做作業,幾乎是1957年的兩倍!

不過這輪改革持續時間並不長,一則是因為太過重視技術,且學術性太強。另一則是,60年代後期反主流文化運動鼓勵學生質疑權威,沒有什麼比不做作業更能質疑權威了。

於是到了1972年,同樣的指標又跌回了20年前的水平...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之後到了80年代,教育優異委員會一份《國家處於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痛斥了美國基礎教育的失敗,威脅到了美國的未來”。

於是,在里根政府推行的第二輪“學術卓越運動”中,一些學校又想著把“家庭作業”的地位提升一下。

就像施洛斯曼說的那樣:“20世紀80年代的家庭作業運動,幾乎就像道德事業那般,被塑造成一場改革運動”,只不過它取得的效果並不如1957年蘇聯“衛星”那般有效。

冷戰“航天競賽”:蘇聯首顆衛星,如何給美國送去成噸家庭作業?

來自對手的“驚嚇”比任何報告都管用

一直到如今,根據美國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美國高中生平均每天作業量在1.5個小時左右。儘管有上漲的趨勢,但對比1957年那會還是差的太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