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中國人愛吃,對吃最是講究,這已經幾乎是世人皆知的共識。


作為一個世界知名的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馳名中外的飲食大國,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也隨著政權更迭與歷史進程的發展發生變化。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一)因尊卑觀念而誕生的分餐制度

中國人非常注重家庭的溫馨,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坐在一起吃飯,席間有說有笑,習慣了這種用餐習慣的中國人看來,這無疑是濃濃的人情味。


但是這種合餐制不夠衛生,分量也難以把控,相比起西方國家常用的分餐制,確實存在一定缺陷。


但從中國歷史出發,事實上,分餐制才是我國古代最傳統的用餐形式。


所謂分餐制,不同於西餐中一人一份的習慣,而是一人一桌,每個人的案上都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同餐吃火鍋


放著一些食物,每個人也只能吃自己桌上擺放的食物,這電視劇中宮廷宴會的情節便經常會有關於此的體現。


分餐制從周朝開始就已經被應用。《禮記·禮器》有云:"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禮記》中說:"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弟(孝悌)。"這也說明在當時非常崇尚尊老的思想,長幼有序是整個社會的公序良俗,甚至可以說是社會公認的道德底線,擁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周禮十分強調等級尊卑,而這種分餐制更多是在皇室貴族中應用,因此針對不同階級的生活配置具有嚴格的限制,而分餐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地位在飲食方面的映射。


當然,分餐制也有一定的缺陷,餐具與食物分量並不適應當時平民階層的物質生活狀況,因此分餐制僅在貴族階層中流行,平民階層的經濟基礎難以負擔。


而據漢代的《易林·睽之姤》所載:"二人同室,兄弟合食,和樂相好,各得所欲。"由此可知周朝時合餐制已經有了後來的影子。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古代的分餐制度


(二)因一把椅子而沒落

中國古代最傳統的坐姿是席地而坐,當時並沒有椅子的存在,而坐姿大致可分為四種。


最正統的便是我們相對最熟悉的跪坐,這種坐姿放在現在我們可以經常在日劇中看到,即臀部放於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於膝上,氣質端莊,目不斜視,是一種較為莊重的姿勢。


第二種叫做箕踞,這種坐姿的特點便是顯得傲慢無禮,清朝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便對此記載道:"箕踞,則臀著席,而伸其腳於前。"


即為在跪坐的基礎上張開雙腿,形態酷似簸箕而得名,《論語》有一個故事,大致意思是說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因為箕踞而坐而被孔子責罵,認為他為老不尊。


還有一種坐姿因為從域外傳入,由此被稱為胡坐,即盤腿打坐的姿勢,最後一種叫做蹲踞,姿勢跟我們現在的蹲並無二樣。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分餐進食


椅子是在漢代以後才傳入中國,從此中國人民便開始對合餐制的探索了,但此時還並未形成統一的飲食習慣,只是有合餐而食的現象出現過,大多是為了表示親暱。


在傢俱方面有了革命性的發展之後,人們的坐姿也由席地而坐轉變為垂足而坐。


趙廣超的《一章木椅》以人體工學的角度探究了這個問題,其中對此的描述是:


"席地而坐,由於活動受到低重心的限制,生活用品的擺放和設置都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傢俱的配置只保留在水平方向,傢俱要低矮,細小(避免妨礙視線,方便移動),所以才有舉案齊眉之說。"

"垂足而坐最大的改變在於傢俱可以在垂直和水平兩個面進行設置。""舉案齊眉變成雙雙走入飯廳。"


可見從實用主義的角度思考合餐制的演化問題,對此也就沒有什麼疑惑了,在這之後,合餐制逐漸在歷史長河上絕塵而去。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古代的分餐制度


(三)隋唐時期的會餐制

隋唐時期的王公貴族們開始應用一種新出現的用餐形式,即會餐制。與傳統的分餐制相比,會餐制與現代西方的分餐制更為相似,一群人像如今一般同坐桌前,雖說這並非真正的合餐制,但也已經有模有樣。


而在當時的民間,因為物質資源的匱乏等客觀原因,已經出現了類似於現代中國人的用餐習慣,但這種合餐機制在當時並不為大眾所接受,甚至可以說是鄙夷。


隋朝的《啟顏錄》中就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大致是描述了當時有兄弟兩人共用一個盤子吃飯,在如今看來親密自然的行為卻被一個民婦嘲諷為像是豬在吃飯,可以說明合餐的進食方式在當時會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分餐進食


(四)宋朝飲食的商業化

眾所周知,宋朝的商業發展得繁榮昌盛,堪稱前無古人,城市的商業化程度相較於之前大大提高,並且形成了一定的商業交通網絡,市民階級的興起增大了娛樂設施的需求。


如北宋時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商業經營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


城市中也隨著市民階層的發展出現了固定的娛樂場所,被稱為"瓦子""瓦舍",其中所設的演出場所名為"勾欄",在當時很受追捧。


在這樣的氛圍下,飲食也逐漸商業化,古時在王侯將相的寢宮中才能見到的食物開始出現在千家萬戶的飯桌上,吃飯的目的逐漸由單純的果腹轉變為一種應景的社交手段。


簡單的進食也轉變為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市民活動,頗有些人文主義的色彩。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貴族的分餐


由此可見,合餐制相比起從古時流傳下來的分餐制能夠更好地滿足這種社交需求,歷史上合餐制具體的形成時間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但可知在宋朝時,合餐制便已有了大致的雛形。


而在此之後,合餐制才正式開始了它的擴張,而後期分餐制瓦解,合餐制興起也被後世評價為是"禮崩樂壞"的表現。

(五)合餐制的大行其道

元朝時,中國的統治階層以蒙古族為主,蒙古族作為遊牧民族,所實行的用餐制度是形式與我們如今相似的合餐制,由此合餐制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但漢族多年的用餐習慣根深蒂固,因此在元朝時合餐制還未佔據優勢地位,分餐而食仍是民間主流。


而到了明朝,由於蒙古族已經統治中國多年,合餐制的飲食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漢族人,民間對於合餐制已不似一開始那般嫌惡,合餐制在輿論的輿論導向逐漸正常化,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合餐制逐漸開始流行開來。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貴族分餐獨享美食


清朝時合餐制已經普遍存在了,根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下江南期間,所設宴席除皇帝身份特殊,一人獨自一桌用餐之外,其他的貴族臣子皆是幾個人在同一張桌子上共同用餐。


當然,這與清朝時期的君主專制程度加強也有一定關係,聲名赫赫的滿漢全席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就此合餐制徹底取代了分餐制,逐漸成為中國的傳統用餐習慣。

從合餐制到分餐制:隨著中國古代的政權更迭而變化

男女分餐制度


結語:


分餐制自周朝開始便根植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雖然如今這種用餐方式已經沒落,但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合餐制的興起是歷史的選擇,自其從西域傳入到後來全方面普及,再到如今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標籤。


實際上是隨著中國的民族融合進程而發展的,隨著民族融合的趨勢不斷加強,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與漢族人民也逐漸趨於一致。


如今大眾對於合餐制與分餐制的看法眾多,爭議也不可謂不大,大多數支持合餐制的人都認為大眾對於這種用餐形式更為熟悉。


其轉遞的價值觀也符合中國"人情社會"的特點,適應中國人"以和為貴"的思想,而中國作為一個"飯桌文化"繁榮昌盛的國家,合餐制也是人們拉近距離的重要橋樑。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分餐制更加符合我們如今的時代特點,當然不是古代一人一案的分餐,而是所有人圍坐在桌前,每個人只吃自己盤子裡的東西,這種做法能夠更好地照顧到每個人的飯量與口味,更加人性化。


當今的物質條件相比起古時已是今非昔比,這種用餐方式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完全能夠負擔,也能夠避免交叉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