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滿滿!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速覽:連續17年聚焦三農

2月5日下午,“中央一號文件”發佈,繼續聚焦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目標堅定明確,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這也是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第17年連續聚焦“三農”領域。

全文包括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這5個部分。

文件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黨中央認為,完成上述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文件公開發布之際,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這份文件將給廣袤的中國農村大地帶來哪些期待?以下是整理出來的主要內容: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韓長賦表示,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還有一些最後的堡壘必須攻克。這些堡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深度貧困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基礎條件薄弱、發展滯後、公共服務不足,是多年想啃沒啃下來的硬骨頭。必須集中力量進行強力幫扶,確保如期脫貧。還有一個是特殊貧困群體,也就是老弱病殘等困難群體,對這類缺乏勞動能力的群體,通過統籌各類社會保障政策,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在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完成好剩餘脫貧任務。目前預計還有300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還剩下50多個貧困縣尚未摘帽。二是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已經攻下來的陣地必須牢牢守住,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查補漏洞和缺項,同時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動態識別,及時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納入幫扶。三是做好考核驗收和宣傳工作。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四是研究接續推進減貧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後,鞏固脫貧成果任務仍然繁重,減貧事業不會劃上句號。

補上農村八方面短板

韓長賦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農村基礎設施不足、公共服務落後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最直觀的體現。文件對標對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提出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8個方面的短板。

需要強調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補短板任務,重點是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不是完成現代化的短板。因此,補短板必須堅持從農村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願,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當務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決好,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防止政策執行簡單化和“一刀切”。

加大農業農村投融資金融支持力度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有效擴大農業農村投資作出了相應部署。要加大農業農村投融資金融支持力度。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作用,做大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擔保業務。推動溫室大棚、養殖圈舍、大型農機、土地經營權依法合規抵押融資。針對縣域農戶、中小企業等,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低利率、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產品。

穩定糧食和生豬供給

韓長賦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釋放了鮮明的政策信號。一是壓實各級責任。二是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障農民基本收益,讓農民種糧不吃虧。三是調動地方抓糧積極性。四是加強技術服務。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推廣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託管服務模式,推動糧食生產提高。

生豬穩產保供是當前經濟工作的一件大事。必須把生豬穩產保供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像抓糧食生產一樣抓生豬生產,採取綜合性措施,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糾正隨意擴大限養禁養區和搞“無豬市”、“無豬縣”問題。要抓好疫病防控,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落實防疫人員和經費保障,在生豬大縣實施鄉鎮動物防疫特聘計劃,確保疫情不反彈。

加快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文件指出,抓緊啟動和開工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和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開展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前期工作,適時推進工程建設。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籌規劃、分級佈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依託現有資源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

通過入股分紅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設,辦好農村“雙創”基地。

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託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繼續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有效開發農村市場,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支持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等延伸鄉村物流服務網絡,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流通。引導和鼓勵工商資本下鄉,切實保護好企業家合法權益。

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支持力度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調整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農民基本收益。推進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加大對大豆高產品種和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抓好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推廣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服務模式。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

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回顧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家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開啟了中國的城市經濟時代。進入90年代後半期,城市化、工業化對農業的衝擊加劇,農業稅負逐步加重,而農產品價格被強行壓低,農民種糧積極性極大受挫,農民收入增幅不斷放緩,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並在新世紀前後達到最高峰,1997年至2003年的六年時間裡,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47擴大到3.23,糧食產量由1998年的10246億斤,銳減到2003年的8614億斤,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城鄉矛盾、工農矛盾、幹群矛盾凸顯。為此,黨中央著力調整城鄉發展戰略與引導政策,在時隔18年以後,自2004年開始的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再次回到三農領域,並由此鎖定至今。

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為題,聚焦“農民增收”,旨在通過有力的舉措儘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文件提出了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三項補貼”,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降低農業稅負等最直接有效的促進農民增收的系列措施,開啟了城鄉統籌和“多予、少取 、放活”的政策進程。

200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為題,聚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旨在解決農業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等問題。文件要求繼續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實施力度,明確了穩定、完善支持糧食生產的有關政策,繼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把國家的重大支農政策制度化、規範化,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和創新等重要政策措施。

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為題,聚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旨在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文件明確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全方位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尤其是提出全面取消農業稅,終結了中國延續數千年的農業稅歷史。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為題,聚焦“現代農業”,旨在夯實產業基礎,確保新農村建設沿著健康的軌道向前推進。文件明確了現代農業的概念,強調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求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為題,聚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旨在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解決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矛盾。文件要求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提升農業科技、人才、服務等支撐能力,提高農村生產和農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首次提出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強調保障農民土地權益。

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為題,聚焦“農業穩定發展”,旨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防止糧食生產滑坡與農民收入徘徊。文件要求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提高政府對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的水平,增加政府農產品的儲備,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加大力度解決農民工就業問題,將農村民生建設重點投向農村電網、鄉村道路、飲水安全、沼氣、危房改造等領域。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為題,聚焦“統籌城鄉發展”,旨在以城鄉統籌破解三農難題,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文件明確要求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首次提出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突出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良種培育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點、主產區作為糧食生產支持政策的重點,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等系列舉措。

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為題,聚焦“水利改革發展”,旨在有效緩解水利“基礎脆弱、欠賬太多、全面吃緊”等問題,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局面。文件首次全面闡釋水利的重要地位,提出突出加強農田水利等薄弱環節建設、全面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創新水利發展體制機制等重要舉措。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為題,聚焦“農業科技創新”,旨在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農業增產增收、提質增收、節本增收。文件明確了農業科技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的定位,首次強調三農政策的強農惠農富農三大指向,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升技術推廣能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強教育科技培訓等系列舉措。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為題,再次聚焦“現代農業”,核心是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旨在解決城鎮化進程中誰來種地、怎麼種地以及農村社會管理等問題,激活農村和農民自身的活力。文件要求新增補貼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向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首次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監管制度,強調建立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為題,聚焦“農村改革”,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破除農業農村體制機制弊端,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文件強調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提出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與生態補償機制、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等重要舉措,系統提出農村土地產權改革的要求,確定了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重點工作。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為題,再次聚焦“農業現代化”,旨在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明確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等工作,首次提出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強農村法治建設。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為題,繼續聚焦“農業現代化”,旨在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出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等創新措施。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以《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為題,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從根本上解決當前最突出的農業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文件在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大農村改革力度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提出建設三區三園一體,大規模實施節水工程、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等創新舉措。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佈。圍繞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文件謀劃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確立起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

文件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管全面。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關於鄉村振興的20個字5個方面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都作出了全面部署。二是管長遠。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安排,按照“遠粗近細”的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3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在歷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字數最多。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發佈,全文共分8個部分,包括: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農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


乾貨滿滿!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速覽:連續17年聚焦三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