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游“地上河”與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有何不同?

MAN高蒼健


長江與黃河都有”地上河“,長江“地上河”在中游荊州地區,而黃河“地上河”是在出了桃花峪之後一直到入海口處,兩者的“地上河”成因本質上大抵相同,都是河流出了峽谷區,地勢低平,河道展開,水流的速度變緩,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淤積在河床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上河”,由於兩條河流的水文特徵差別很大, 形成的”地上河“在形態上、治理上又有很大差別。

長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全長360公里,藕池口以上稱上荊江,以下稱下荊江。下荊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迴腸”之稱。

長江中游開始,徑流量大增,測得宜昌水文站徑流量高達4600多億立方米,這麼多水量,河流下切侵蝕及側蝕強烈,使河流變得非常彎曲,河道變得難以控制,每次洪水爆發時,河流就會改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沉積的河床不斷變化,面目全非,給兩岸的人民生活帶來深重災難。

河道的彎曲與這裡的地形有很大關係,長江出三峽口後,進入河谷寬闊區,從上游帶來的泥沙不斷淤積,形成沖積平原,進一步發展,河床變得越來越高,每當洪水來臨時,彎曲的河道阻礙河水通暢,河水下行能力差,往往出現洪水災害。所以說長江“地上河”的形成主要與長江徑流量大和泥沙沉積兩方面有關。

我們怎麼來治理河道的彎曲呢,“裁彎取直”是最好的辦法,河流自身發育到一定程度時,洪水來了,利用河水衝力,河道取直。還有我們提前人工“裁彎取直”,消除隱患。上圖亮綠色就是裁彎取直之後留下的河道,殘留的河道被封閉,我們稱之為“牛軛湖”。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出長江河道多處取直,留下了多段“牛軛湖”,反映出長江河道非常不穩定,治理帶來了很大困難。長江三峽水庫建成以後,通過調節徑流,延緩了河道彎曲時間,但總的來看,河道彎曲一直存在,裁彎取直會一直進行。

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有目共睹,黃河泥沙含量比長江高很多,徑流量也不是很大,而且季節變化又大,洪水期與泥沙主要集中在夏季,由於徑流量不抵長江的十分之一,河水沒有太大側蝕能力,反映在河道上不會是那樣大彎曲,但由於泥沙含量是長江很多倍,河床增高的速度比長江快很多,雖沒有長江裁彎取直,但卻容易決堤,三年一決口,百年一改道,歷史上黃河的災情比長江嚴重多了。

怎麼治理黃河“地上河”?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是黃河複雜難治的癥結所在,通過小浪底水庫“攔、調、排、放、挖”的綜合處理,找出水沙協規律,人造洪峰,束水衝沙,把淤積在河床上泥沙衝到渤海里去,到目前為止進行了3次試驗和18次生產運行,下游河道累計沖刷泥沙約30億噸,河床下降了1~2米,確保了黃河大堤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