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趣事?

寄堂隨筆


人紅是非多,中國歷史上但凡是有點本事有點資源,就會冒出來一大堆冒認親戚的。中國近代最受冒認親戚之苦的獨裁者,莫過於慈禧、袁世凱和蔣介石。其中尤以蔣介石生於河南,原名鄭三發子的說法最是廣為流傳。

抗日戰爭時期,有個名叫鄭發的河南人,從鄉下到重慶去認同胞弟弟,直接就找到了蔣介石。蔣介石拒絕相見,讓特務頭子戴笠給了他一些錢,打發走了。這件事在抗戰期間鬧得沸沸揚揚,還上了新聞報紙。後來的香港小說《金陵春夢》中,完整還原了蔣介石的身世之謎。在這本小說中,蔣介石的母親王採玉從河南許昌改嫁嫁到浙江奉化,還帶了一個在吃奶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是鄭三發子,成了後來的蔣介石。

無獨有偶,軍統三劍客之一的沈醉,在回憶錄中也證實了重慶認親的真實性。

蔣介石到底是不是許昌人,幾十年來眾說紛紜。很多人堅信蔣介石不姓蔣,並且給出了蔣介石從來只提母親王採玉,從來不提父親蔣肇聰,大概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是蔣肇聰的親生兒子。當然,更多人認為,這就是典型的“冒認皇親”想要騙取賞錢的碰瓷行為。

可是,我們發現,許昌地處河南省中部。河南在抗戰時期的兩次大災難花園口決堤和1942大饑荒,讓許昌人妻離子散苦不堪言。許昌人恨老蔣還恨不過來,還會產生認老蔣為親戚的想法?再者說,歷朝歷代冒認皇親都是死罪,鄭發一介草民,吃了豹子膽敢冒認皇親,腦殼不想要了嗎?

所以,我一直覺得老蔣極有可能就是許昌人,更何況許昌方面能提出更多的證據出來。

鄭發,也叫鄭大發子,1973年病故,他生前多次向人講述,清光緒十七年(1891),許昌遭旱災,父親鄭福安在家餓死,母親王採鳳帶領 8 歲的他和5 歲的弟弟三發逃荒要飯到開封,後又帶領他兄弟二人到寺后街益泰鹽店浙江奉化人蔣肅庵家當女傭,因蔣死了夫人,就收母親王氏為填房,改名王採玉。到了光緒二十一年(1895),蔣肅庵就帶領母親和弟弟返回奉化,從此弟弟改名為蔣介石。 許昌老人劉合印是王採玉的哥哥王伯齡的好友,曾結伴到開封看望王採玉,蔣肅庵和他對他們十分友好,後來帶著王採玉到浙江去了,還有兩次通信。

1955年《金陵春夢》在《大公報》上連載時,蔣介石曾派人出高價買斷版權,遭到拒絕。蔣家特務又多次恐嚇作者唐人,讓他不要再寫,依然未果。蔣介石本人,也從未登報聲明闢謠,中間蹊蹺,可想而知。

一是河南新鄭縣“國大代表”劉增若在抗戰時曾對人說,他北伐時在江南就看到有人寫“打倒帶犢兒蔣介石”的大標語。而“帶犢兒”就是河南人對“拖油瓶”的稱呼。二是蔣介石第二夫人陳潔如著的《我做了七年蔣介石夫人》一書中也說:1926 年9 月,陳從上海乘船去九江找蔣介石,在船上她聽到有人私下議論蔣介石不是蔣家親生。到九江後,她給上海的母親寫信提到了這事,母親派人調查後,才知蔣介石原是河南許昌的鄭三發子。

1941年鄭發到重慶認親,沒見到蔣介石,卻見到了宋美齡。宋美齡之後對這件事隻字未提,大概也是蔣介石的授意。

不過,1944年,豫湘桂大潰敗,鄭發一家在國民黨政府的關照之下到了重慶避難。鄭發的女兒鄭喜雲被住進了重慶白公館,還請了家庭教師學文化(之前沒讀過書)。戴笠“老婆”鄒志英曾親口對她說:“戴局長讓你上學,主要是蔣夫人想收養你當她的親女兒。”自此,獄中有人背後稱她為“小公主”。自 1941 年她父親去重慶尋蔣認親,到 1948 年最後一次到南京尋親無望折返,蔣介石雖然始終沒召見他,卻在重慶時讓宋美齡看過鄭發上呈的照片後代蔣召見 。

後來鄭發一家還被送進了息烽集中營軟禁起來,曾與地下黨韓子棟關係很好。在鄭發的幫助下,韓子棟得以穿越封鎖線,到達解放區。韓子棟介紹,當時鄭發在獄中很受優待,鄭發老婆魏氏面對監獄主任周養浩大罵“鄭三發蔣介石是六親不認的畜牲”等等。

不僅如此,自從1941年鄭發重慶認親後,河南軍政大員們對鄭發一家十分優待。許昌縣縣長李峰在重慶接受秘密任務,回許昌後,立即召開由各級官員參加的縣政會議,會上,他特別高興地宣佈說 :“咱們許昌出了個大人物,原來蔣委員長還是咱許昌人。”會後,他又到靈溝鎮(今河街鄉)看望了鄭發一家,並任命鄭發之子鄭雙喜為不到任的縣國民兵團額外副官,每月發給餉糧小麥 300多斤。

後來鄭發兩次到南京,每次都由國民政府秘書長吳鼎昌接見,他寫給蔣介石的兩封信也得到了國民政府相關單位的謹慎處理,認真歸檔。吳鼎昌勸說鄭發返許昌時,還給河南省主席劉茂恩寫信,讓對其全家關照。鄭發返回河南後,劉茂恩不僅給鄭發封官加爵,授以“步兵少校”軍銜,任他為開封保安隊名譽副官,而且還給他一筆數目不小的安家費,使其在家中新建青磚舊式樓房三間,至今已成為人們前去觀賞“蔣介石故里”的歷史遺蹟。

關於蔣介石原籍許昌的諸多說法中,有八條是無法否定的。首先,是蔣介石與鄭發有許多相同之處:一、相貌相同(蔣介石與鄭發相貌相像);二、生母姓氏相同(均姓王,且一叫王採鳳,一叫王採玉);三、父姓相同(鄭三發子繼父與蔣父均姓蔣);四、籍貫相同(均為浙江奉化);五、父親職業相同(均為鹽商);六、兄長姓名相同(鄭三發子繼父的長子蔣錫侯和蔣介石的長兄蔣錫侯之名相同);七、生年相同(鄭三發子與蔣介石均生於 1887 年,屬相豬);八、鄭發父名鄭福安,而蔣介石生前在臺灣思鄉難歸的情況下,偏偏選離臺北 60 多公里的一個名叫“福安裡”的小山村,作為自己在臺灣死後的歸宿地,為何如此巧合?

蔣介石原籍許昌,名鄭三發,在這麼多證據支持下,已經成為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了。


歷史知事


不知道下面這些算不算

1.張愛玲小時候讀張恨水的書,突然想寫通俗小說。最後寫了《紅樓夢》裡面人在現代生活,逛上海灘,徜徉十里洋場,乘人力車,到霓虹燈下談情說愛。叫《摩登紅樓夢》。


2沈從文第一次登臺授課,慕名而來的學生眾多,沈從文突然緊張,呆呆地站了10分鐘。好不容易開了口,便急促的10分鐘全講完了。他再次窘迫,無奈,在黑板上寫道:

“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

下課後,學生議論紛紛,傳到胡適耳裡,胡適微笑著說:

“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


3當年陳寅恪、劉文典、沈從文遇到空難還是什麼、要跑到防空洞、劉文典跑到一半突然想起來陳寅恪、就回去找陳寅恪去了、回跑的路上看到了沈從文也在跑、就說了:我跑、是為了莊子、你跑個什麼勁?!

劉文典還說過這麼一句:以陳寅恪的學識、一個月領四百大洋不為過、我一個月四十大洋、也不為過、沈從文、一個月最多給個四毛、

想想、有點意思、大師也都有點怪性格

4馬君武,廣西大學歷史上最愛打架的校長。君武校長,諱和,馬校長,馬省長,桂林人桂林人桂林人,廣西大學第一任校長,中華民國第一任實業次長,中國第一個博士學位的省長,中國第一個留德化工博士~~~

下午看到這個話題,晚上恰好從君武校長像前走過,不禁莞爾,坐在校長像前打字,說說我所知道的校長八卦趣事,也不翻書詳加考證了,反正校長很多事在《革命逸史》裡都有,區博的民國小報中也附帶不少,願校長不要見怪的好^_^。

校長一言不合就動手

君武校長年輕時,長相頗帥氣;寫文章不錯,有隨筆名家的美譽;化工課業成績也很好,怎麼想都該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學霸,不過,很多人忘記了,校長祖籍湖北,又生長在廣西生長在廣西生長在廣西,雖然是在廣西最為開化的桂林度過了童年,但骨子裡還是有湖北人的叛逆和廣西人的~呃~行動力~。

相傳君武校長年輕時候,一次和知名和尚蘇曼殊鬥嘴,我猜想是蘇曼殊愛吃糖而君武校長不喜歡甜食,被蘇曼殊比下去了,君武校長居然不顧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常規,想要用拳頭 解決問題,懟得蘇曼殊再也不敢和君武校長貧嘴,這時君武校長年輕,尚情有可原;

到了民國初年,這時君武校長已經過了而立之年,該穩重點了,但是,校長偏不。一次在南京,和宋教仁、蔡元培一起開會,宋教仁說了幾句袁世凱的好話,君武校長不幹了,嘴裡大喝一句“叼你公龜”(桂柳話桂柳話桂柳話),右手一拳 打出,把宋教仁的左眼打傷(據說後來養傷養了兩個月,可見君武校長這一拳的威力),附帶把身邊的蔡元培嚇得不輕,北蔡南馬高下立判(當然,北蔡膽子是不如南馬,日後北上敦促袁大總統南下的時候就被人利用了這點);

再後來,護法戰爭時期,這時校長三十有六了,在大元帥府當秘書長。當時大元帥府有個秘書叫陳群(後來投汪那邊去了),脾氣暴躁,也是個愛用拳頭解決問題的主,之前的秘書長章炳麟徐謙都避之不及,唯獨君武校長,直接和陳群動手,拳頭 懟上去,校長啊,都這年紀了,咱可以穩重點不,結果,君武校長把陳群打得滿元帥府亂竄。後來元帥府流傳一句話“廣西佬惹不得”的緣由就來自這個事件。

附錄君武校長帥照一張。

錦書寄終南


民國大人物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這次我說說我們老家那邊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個很有名氣的老太太。之所以要說這位老太太,是想說她對自己四個孫子幾點趣事。

老太太姓甚名甚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她嫁給了當時我們村裡的一個男人,老太太年輕時候應該是十里八鄉有名的美人胚子,她的雙腳是那種現在很少看到的小腳,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太太纏裹腳的那種小巧玲瓏的精緻小腳,走起路來也是別有一番味道。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朋友爺爺家也是個大戶人家,因此他們的兩家結合也算是門當戶對吧!



老太太對民國有很深的感情,她有四個孫子,由於到孫子輩的時候中華民國已經不行了,但她依然把自己的孫子名字起的是別具一格,大孫子叫興中,二孫子叫興華,三孫子叫興民,四孫子叫興國,連起來就是興中華民國。


而老太太的四個孫子也不負眾望,也早已成家立業,現在也是各自工作行業中的翹楚。每年回家祭祖的時候,四個孫子也都是拖家帶口的一大家子團聚在一起,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各自展示老太太傳承給他們的四項絕技,那就是琴棋書畫,因為當時老太太是四個孫子各自傳承一項絕技,因此先是四個孫子上臺給家人們表演各自的一項。然後是他們的孩子上臺表演父親的傳承,而這些內容的表演和傳承在他們家每年都在上演著。


情感公寓


黃侃是民國史上著名的大師,是少有的未能著書卻能成為國學大師的人。他一生在國學 上成就頗大,就連他眾多弟子在國學上也有一番不小的成就,因此有人將他的弟子稱為“黃門待郎”。


黃侃的脾氣不是一般的怪,和他的師父章太炎一樣,都是民國史上有名的“大怪人”。他倆的師生情也有一個很怪的開瑞,竟是從一泡尿開始的。

1906年,章太炎受孫中山之邀到日本東京,擔任《民報》總編,留日的中國學生聽說大師章太炎在東京,便紛紛去拜訪,希望能成為這位大師的弟子。此時黃侃也在東京,他早就聽說過章太炎的大名,讀過他的文章,對章太炎極為仰慕,便與同伴一起相約去拜訪章太炎。



當黃侃走到章太炎的住處時,發現門上寫著一行字:“我若仲尼出東魯,大禹長西羌。獨步天下,誰與為偶。”章太炎的狂妄之名早就為世人所知,黃侃也早有所聞,但沒想到章太炎竟狂妄到這種地步,不但自比孔子,還自稱無人能比,一向孤傲的黃侃心生反感,便未和同伴進去,獨自揚長而去。



過了幾天,黃侃在家讀書,書中內容 極為精彩,黃侃看的不亦樂乎,不忍放下,連廁所也不去,肚子裡的一泡尿不知憋了多久,待他把這本書看完後,急不可耐,等不及去廁所,便藉著夜色,從窗戶尿了下去。



樓下正好有一個人在窗邊欣賞異國夜景,這泡尿從天而降,還帶著腥騷味,著實大煞風景。這個人火冒三丈,衝著上罵起來。黃侃本就狂妄,雖知自己理虧,但不甘受人辱罵,便也罵了回去。



他們雖然出口漫罵,卻不像市井俗人出口便是汙言穢語,二人引經據典,話中雖不帶一個髒字,但是內容卻髒的無與倫比。 兩人罵來罵去,越罵氣就越消,最後不惜暗暗佩服對方。罵到最後竟探討起國學來,越談越投機,便自報姓名。這時黃侃才知道和自己對罵的人就是章太炎,原來章太炎因出差的源故,正好住在黃侃樓下。章太炎在報紙上也看到過黃侃的文章,也比較欣賞黃侃,於是兩人便由一泡尿而相識。後來黃侃順利拜入章太炎門下,成了章的弟子。


欲將書劍學從軍


還是談談沈從文吧。

沈從文早年在上海的時候,日子過得很潦倒,慘兮兮的。

上海日子太苦悶,沈從文就想著老家的好,寫文章的時候,描寫了一個世外桃園般的湘西。


湘西本來就有幾分神秘,大上海的少爺千金對它很是好奇,加上沈從文文筆了得,把湘西塑造成了一個純樸自然,不食人間銅臭的鄉村,湘西和沈從文就都火 了。




後來,沈從文再回湘西,發現,也沒自己寫的那麼好嘛,也是當時在上海太鬱悶,才放大了故鄉的各種優點。

不管怎樣,湘西這個閉塞的小地方,就成了知名的景點,文人寫起軟文來真是了得。


1930年,徐志摩介紹沈從文到胡適任校長的中國公學任教。




沈從文初登講臺,看見黑壓壓的一片人頭,居然嚇得不敢說話了。佇立片刻,沈從文才哆哆嗦嗦發言,原先準備講一小時的內容,十多分鐘全說完。最後,他只好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我怕。”下課後學生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沈 從文這樣的人也來中公上課,半個小時講不出一句話來!”議論傳到校長鬍適的耳朵裡,胡適笑笑說:“上課講不出話來,學生不轟他,這就是成功。”


沈從文追張兆和的戀愛故事,我已經在其他回答了寫過了。

這裡講的是32年沈從文請求張兆和的二姐向張家提親。人家張武齡是教育家,陸英是崑曲研究家,對此事十分開明,也早就知道沈從文和女兒的故事。因此他們立即表示同意。

張允和坐車去給沈從文打電報。

電報上是這樣寫的:允

第一,爸媽允了;第二,發報人,。

一個字當兩個字用。

省錢。

張兆和不滿意——人家看不懂咋辦!

立即偷偷跑到電報局,自己又寫了一份電報:

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允”這個字還是要謹慎的,接到了三妹的電報,沈從文就跳起來了。家長是同意的。家長同意的!!!

“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這也是民國時期中國第一封白話電報,作者是張兆和,收件人是沈從文。因而也成為民國的一件趣事。

19.05.09晚間隨筆


笨笨伯伯


民國有“三瘋子”:章太炎、劉師培、黃侃。

黃侃是出了名的桀驁不馴,卻師從章太炎和劉師培,可見二人功力之高,今天就來談談其中一位人物,劉師培。

1. 幼時異於常人

據劉師培的外甥回憶說:“劉師培剛生下來的時候就和別人不同,他的屁股後面有一個無骨肉尾,不到一寸;腳的正中有一個紅胎記,像龍眼大小。有人說他是老猿轉世。”

劉師培十歲就戴眼鏡,當時最好的眼睛是銀框橢圓式,容易變黑,劉師培常常因為鏡框變黑而發怒。後來有人來他家祝壽,此人帶著黃金鏡架,劉師培很羨慕,向母親央求,他母親說:“拿著我的首飾去改制吧。”劉師培很開心。


2. 字醜

在我們的固定印象中,文人的字應該都是龍飛鳳舞的,再不濟也應該端正。

據周作人回憶:劉師培寫起文章來,下筆如有神,頭頭是道,沒有做不好的文章,但字寫得實在可怕,跟小孩子描字似的,而且不將筆順。

給劉師培閱卷的老師也說:劉師培考鄉試的時候,字如花蚊腳,忽斷忽續,醜細不成書,但是詩文冠場。

劉師培每日都寫幾千字文章,寫字不求美觀,只求快,時間長了,墨盒幹了,他也不管,就拿幹筆繼續寫。


3. 生活方式

劉師培一生提倡“三不生活方式”:衣服不要整潔、不要洗臉、不要理髮。

陶菊隱記載:劉師培不修邊幅,蓬頭垢面,衣履不整,看上去像個瘋子。有次他一邊看書,一邊吃饅頭,面前擺著一疊醬油,因為太過專心看書,居然把饅頭蘸到墨盒裡吃,臉和嘴都漆黑,看上去像個活鬼。

劉師培喜愛安靜,不喜歡和家人共處一室,便常常到藏書閣裡看書,晚上也不肯和家人同住。有一次,老鼠咬書的唏嗦聲很大,劉師培十分害怕,便狂奔到祖母寢室,臉色都白了,家人們都笑話他膽小如鼠。



白日夢赤橙


那些數學不好,甚至零分的民國文人。

1917年的時候,他參加北大的入學考試,胡適改卷子的時候非常興奮的說,“我看了一篇作文,給了滿分,希望學校能夠錄取這個有才華的學生。”可是大家一看這個學生的成績單,數學成績是零分,其他科目也不怎麼樣。關鍵時候校長蔡元培力排眾議,破格錄取了他,11年後,31歲的他成了清華大學的校長。他就是羅家倫。

後來,羅家倫負責招生,一名考生國文和英文很好,但是數學據說只有15分。羅家倫估計是想起自己,因此找這個學生進行了深入長談,後來就把他招進來了。畢竟當初自己數學只有0分,還不是進了北大,最後還成了清華的校長。至少這個考生還比自己多15分,他就是錢鍾書。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運氣都這麼好。1930年他報考北大,國文和英文得了滿分,數學得了零分,北大沒有錄取他。後來他不甘心,所以又考了清華,結果考試結果還是和考北大的時候一樣,數學還是零分。清華破格錄取了他,後來他成了中國有名的歷史學家,他就是吳晗。、

據說季羨林高考的時候數學成績也是不好,當他的學生錢文忠問他的時候,他只是說“很低的”,其他並不多言。不過他學生有點壞,跑去查清華大學的檔案,發現季羨林當時數學只考了4分,並且他當時報考的第一志願就是數學系。估計是季羨林知道自己數學不好,所以才想上數學系補補數學。


歷史是什麼


林語堂:在愛情中守候,在婚姻裡白頭

林語堂也算是民國時期不折不扣的文學大師了,翻譯了許多國外作品,還著有《蘇東坡傳》、《京華煙雲》、《啼笑皆非》等等,文風幽默風趣。他的婚姻,可以算得上是民國數位才子中比較幸福美滿的,與妻子舉案齊眉,白頭偕老。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語堂的一生最愛,並不是與其共度一生的廖翠鳳,而是另有其人。


他與妻子廖翠鳳兩個人是“先結婚、後戀愛”,在結婚典禮上,他出人意料地將結婚證書燒掉了,說道:“結婚證書只有離婚的時候才有用,我們一定用不到”。此後的漫漫數十年裡,他們一直恩愛有加,攜手度過了一生的幸福歲月。


可是林語堂心中一直有一個無法忘卻的人,那就是當時廈門首富陳天恩的千金——陳錦端。與電視劇中的那些狗血愛情一樣,他們在大學讀書時一見傾心,卻慘遭女方家庭棒打鴛鴦。從此,陳錦端就成為了林語堂心口的那顆硃砂痣,終其一生,念念不忘。


林語堂愛作畫,他畫中的女人,連挽的髮髻都無一例外是陳錦端的模樣。在他老年生病之後,從嫂子口中偶然得知陳錦端來了當地,還坐在輪椅上的他,想要立馬奔出門去,興奮地喊叫:“我要去看她,我要去看她”。

廖翠鳳心知自己的丈夫愛著別人,卻並不計較。她多次邀請那時單身的陳錦端來家做客,還並不避諱地跟孩子們解釋:“這就是你父親曾經喜歡的錦端阿姨”。


林語堂對待愛情坦蕩而真摯,廖翠鳳對丈夫的情事也開明而豁達。唯有這樣互補的兩個人,才能專注於當下,在愛情中互相滋養,攜手前行。


林語堂的文風一向詼諧幽默,對待愛情也看得通透。正如其所說,“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腳了。”他一如既往地念著陳錦端,卻並不固執糾結,在心中為舊愛保留一處位置,卻更懂得惜取眼前之人。與自己的妻子好好生活,對婚姻妥善經營,終換來一生歲月靜好,美滿幸福。

林語堂曾經這樣評價現代人的愛情觀,“我們現代人的毛病是把愛情當飯吃,把婚姻當點心吃,用愛情方式過婚姻,沒有不失敗的。”



他告誡我們,“要把婚姻當飯吃,把愛情當點心吃。婚姻猶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樣去欣賞它,又怎樣去駕馭它。倘若你智慧,即使婚前你和愛人不相識,婚後你也是能和愛人琴瑟和鳴、相敬如賓的。”


其實,愛也罷,恨也罷,相守也罷,相離也罷,不外乎是兩個人的命運糾葛;或熱烈、或誠摯、或悲慼、或荒誕,都不需要我們去隨便置評,因為這其間種種,都是真實而不加修飾的愛情。


時雨甜菓子


仿照戰國安平君田單大勝燕軍的火羊陣

民國軍閥馮玉祥的部下張之江,在他與奉軍大戰於天津的時候,突發奇想到:戰國時期的田單以數千火牛打敗敵軍的故事。

於是四處收刮耕牛來用,可時間緊迫,一時難以得到這麼多牛,於是退而求其次,在京津地區捕捉、購買了數千頭羊,並在羊尾巴上澆上煤油,羊角上綁好火把和尖刀,趁夜色就把它們給放了出去。

原以為火羊也能重新火牛的威風,可羊性溫順,根本不像牛那樣勇猛好鬥,力氣也小得多。反正當時在陣前的兩支軍隊,大概看到的就是一個個火點在四處亂跑,無法發揮出張將軍的期望,不過奉軍倒是比較高興的,畢竟數千頭羊白白送上門,不拿白不拿。


提出搞笑三大綱目的韓復榘

韓復榘是馮玉祥部下“十三太保”之一,也是上文火羊陣的當事者之一,此君最為人詬病的就是他在抗戰時期不戰而棄山東,此事還被當時不少藝人編成了段子。

而在他做“山東王”的時候,曾到齊魯大學參加校慶演講,一開口就語驚四座,尤其是他向大學生們提出的“三個綱目”,更是“發人深省”。

第一:馬路行人靠右走,那左邊留給誰走?太浪費空間了;

第二:外國大使館都建在了東交民巷,就獨獨沒有中國的,為什麼我們不可以也建一個?

第三:學校太寒酸了,校長絕對貪汙,要不怎麼十幾個人穿著褲衩子,來搶一個球呢?這像什麼話,明天學校買多幾個球,人手一個不久不用搶啦!

當然這三大綱目都沒被實行起來,要不就亂了套了,特別是最後一條,大概校長也是想保著韓主席的面子,沒告訴他那是在進行一場叫做籃球的體育項目。


民國記者有多牛?

隨著西學東漸,民國時期也深受西方影響,倡導學術自由,報道自由,話語自由,而民國時期的記者無疑是這其中最有話語權,最敢惹事的一類人。在當時的國家報紙——《民國日報》上,有專門發起過一次關於中國偉人的評選,而最終第一名為《日報》的總主編陳德徵,第二名才是蔣介石。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直系的曹錕獲勝,在操縱了一場眾人皆知的“賄選”後,曹錕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大總統的寶座。“賄選”的內容鋪天蓋地地報道,其中最激烈的當屬記者吳稚暉(此人後面參與謀害陳獨秀的事件,是堅定的反黨先鋒)。

吳稚暉在報道中大罵曹錕,說他每天晚上就能和老婆做出四萬萬個微生物,數量剛好和四萬萬國人一樣,讓這些微生物去投票選舉不就行了,何必讓國人去受罪。(每天晚上、妻子、數量龐大的生物,請各位自行腦補)

吳稚暉的嘴惡毒陰損之極,可大總統曹錕也沒下“江湖追殺令”,甚至連派人去吳稚暉當職的報館鬧事都沒有,足見民國時期的記者,確實是牛!


一貳一橙


老薩談二十四次辭職的北大校長蔡元培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民國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校長,他一生曾經辭職無數次,其中有明確記載的就有24次之多。1919年6月15日,這個校長再次宣佈辭職,並且發佈的《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裡面毫不客氣的質問政府道:我絕對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學校長!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學的通例。

北京大學,向來受舊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進去了,想稍稍開點風氣,請了幾個比較有點新思 想的人,提倡點新的學理,發佈點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來比較,用我的理想來批評,還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點兒沾沾自喜的,我還覺得好笑。那 知道舊的一方面,看了這點半新的,就算“洪水猛獸”一樣了。他們又不能用正當的辯論法來辯論,鬼鬼祟祟,想借著強權來干涉。於是教育部來干涉了,國務院來干涉 了,甚而什麼參議院也來干涉了,世界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麼?還要我去充這種大學的校長麼?

呵呵,你沒有看錯,敢於這樣氣勢洶洶質問政府的校長,就是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大學領導人,蔡元培!從儒生到西洋教育家的轉變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1868年1月11日生於浙江紹興山陰縣(今紹興縣)人。蔡元培的人生很有意思,他的年輕時代,都是一個標準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道路,轉折點是在中年。

蔡家相當富裕,蔡元培的祖父蔡嘉謨是當地著名的商人,他的長子蔡光普(蔡元培的父親)是錢莊的經理。蔡光普性格善良,待人很好,他有七個孩子,蔡元培排行第四。蔡元培從小受到很好的傳統教育,他6歲進入私塾學習。 11歲時候,蔡元培的父親不幸去世。好在蔡氏家族很大,有很多人照顧他。

他的六叔蔡銘恩負責指導他學習,蔡元培很快就熟讀四書五經,並且有很高的造詣。蔡元培是個非常善於學習的人,學習的時候極為專注,可以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入定地步。

在他7,8歲的時候,一次,他在樓上讀書,家中忽然遭遇火災,全家驚恐。家人急大喊,讓蔡元培下樓。沒想到,他讀書讀的太專心了,居然沒有聽到。後來火災被撲滅,大家才發現蔡元培居然沒有跑出來。

家人衝入房子的時候,發現蔡元培小朋友還在端坐在書桌前,認真的讀著書呢。

還有一次,6,7歲的蔡元培跟隨保姆一同下樓,由於他年齡小加之樓梯又高,所以必須讓人抱著下。保姆先抱他的堂弟下樓,讓他坐在樓梯上暫時等一會。結果這時因有其它事情打岔,年老的保姆一急之下,竟然忘了上樓抱孩子。

蔡元培便端坐樓口數小時,拿著一本書看(其實他當時還不認識幾個字),一動不動,也不喊其他的家人。如此專心,學習又怎麼能不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