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說一鼓作氣可拿下邯鄲可不可能?

民間非知名評論工程師


長平之戰後,白起確實有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的計劃與行動。

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

“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秦分軍為二:王齕攻皮牢,拔之;司馬梗定太原。”

當時韓國與趙國對秦國再次興兵發難十分恐懼,派蘇代攜重金出使秦國,用厚賄買通秦相國範睢,乘此離間秦國將相的關係,最終範睢勸說秦昭襄王詔令秦軍罷兵休戰,白起功虧一簣。

那麼如果沒有範睢的從中做梗,白起能不能拿下邯鄲,我認為白起一鼓作氣拿下邯鄲是完全有可能的,理由如下:

一、長平之敗,趙國經濟凋敝,軍力大損。

長平之戰,歷時三年。秦、趙二國經濟凋敝,軍力大損。

趙國為此戰死和被坑殺的將士達四十五萬,死亡人數佔趙國總兵力的十分之八,國內陷入了“家家掛白綾,戶戶弔喪”的悲慘景象。

雖然說秦軍也有近二十萬的損傷,但此時秦國已佔有韓國上黨之地,趙國的皮牢、太原也被秦國奪取,戰爭資源可以就地補充與解決。而趙國失地千里,經濟凋敝,補充乏力,又加南部地區被秦軍佔領,由此門戶大開,邯鄲已無險可守。

失地千里,巨大的戰爭創傷,讓趙國天時,地利皆失,僅憑藉趙國同仇敵愾的意志力,也就是所說的殘存的人和,根本無力與秦國相抗衡。

二、戰神白起,最長於窮追猛打。

白起素有“殺神”之稱,用兵詭異,用兵時常違反“窮冦莫追”的常例,窮追猛打,善打殲滅戰。

白起曾經在攻打戰國末期三強之一的楚國時,連下楚國五城。經過一年的稍事休整,白起旋即對楚國發起鄢郢之戰。秦軍孤身深入楚境,採用掏心戰術,攻取了楚國的別都鄢,然後沿江東下,一鼓作氣攻下了楚國都城郢,迫使楚國遷都於陳,並向秦國割地乞和。

而此時,趙國的形勢比當年的楚國還要危機。與楚國相比,趙國沒有楚國疆域遼闊,當時又被秦國佔據了南部廣大地區,缺乏戰略縱深。如果此時白起發兵攻打邯鄲,邯鄲必克。

三、趙國外交失策,五國皆坐山觀虎鬥。

在長平之戰時,有賢臣勸說趙王,讓他合縱其它山東五國,以求諸侯援趙,共同抗擊強秦。

而趙王昏聵無策,只求與秦速和,一味的遣使向秦國求和。秦昭襄王乘機厚待趙使,並向其它五國散佈消息,故意造成秦、趙已經開使講和的假象,當趙國真正危機時,其它諸侯皆不以為然,沒能出兵對趙施以援手。

等到長平之戰以秦國大勝結束時,天下震動,諸侯喪膽。如果此時白起發兵攻打邯鄲,諸侯礙於白起的威名,一時半會必不敢救趙,邯鄲指日可下矣。

所以說長平之戰後,如果秦王能依白起原來的計劃,由其親率秦軍乘勝而擊邯鄲,憑藉白起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邯鄲指日可待。


方城闕


如果聽從白起建議,秦軍完全可以拿下邯鄲,也避免了後來秦軍嚴重失利。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萬主力,國內已無兵源可徵,也打開了秦國攻打邯鄲的屏障。雖有李牧十多萬主力在北方邊界,但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使能趕來支援,區區十幾萬人馬,也是杯水抽薪,無濟於事。趙國此時由於受殺俘影響,視秦軍如鬼魅,根本無膽再戰,全是老弱病殘,缺兵少糧,拿什麼言戰?

秦國經長平一戰,雖說自損二十多萬,但士氣高昂,後續援兵亦能補上,再加上王齕的上黨兵力和司馬的皮牢之兵力呼應,趙國己敗局己定

眾所周知,戰場機遇稍縱即逝,絕不能讓對方有喘息機會。如現代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哪一場戰役不是窮追不合,險中求勝?此時秦國咬咬牙,取勝是絕對有把握的。此時趙國根本沒有喘息機會,而魏楚兩國更沒有膽量支援趙國。也更沒時間和機會讓平原君趙勝去聯合魏楚兩國聯軍,毛遂恐怕在史道中難覓蹤影了。趙勝再有天大本事,只怕也無力迴天。秦國也不會損失三十萬大軍而慘敗,秦國統一六國的時間也可能提前了!


車工00


長平之戰中白起坑殺四十多萬趙卒,把趙國打的一蹶不振,所以有了“長平之後,再無趙國”的說法。而白起在長平之戰獲勝後並沒有撤軍,他分兵兩路:

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一路由司馬梗率領,進攻太原;白起本人則坐鎮上黨,只待時機成熟,準備對邯鄲進行最後一擊。

如果白起的軍事戰略能順利執行,攻破邯鄲是輕而易舉。論地理位置長平和上黨地區是邯鄲的門戶,現在兩個艱險的戰略要塞全部被秦軍佔領,邯鄲和脫光衣服裸奔一樣沒遮沒掩,怎麼抵擋秦國侵略?



一,軍事實力。

趙國“胡服騎射”的改革,遠遠沒有秦國“商鞅”變法來的徹底,僅僅在山東六國中號稱強國,論綜合國力,趙國還是差秦國一大截。長平之戰中趙國很明顯的鋼不過秦國,更變態的是白起坑殺四十多萬趙卒,直接消滅了趙國反擊秦國、保護邯鄲的有生力量。

二,外交環境。

長平之戰的失敗不能只埋怨趙括“紙上談兵”,更應該埋怨趙國失敗的外交行動,在秦、趙雙方交戰中,趙孝成王鬼畜般的試圖和秦國和談,導致其他諸侯國,寧願隔岸觀火也不敢貿然出手去救趙國。如果白起乘其他諸侯國沒有反應過來去攻擊邯鄲,水到渠成。



三,論軍隊士氣。

長平之戰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記錄,趙國輸的難受,秦國也贏的不容易。現在秦軍是士氣高昂,勝利在望,反觀趙國灰頭土臉、唉聲嘆氣。白起敏銳的發現了這種戰爭契機,攻擊邯鄲也是順勢而為,應該要比長平戰場來的更容易一些。

第四,戰略意圖。

秦國的目的是為了統一六國,趙國是擋在秦國面前最大的攔路虎,長平一戰趙國輸了,輸的只是秦國出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意圖,如果秦繼續攻下邯鄲,除了可以有機會提前滅掉趙國,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趙國完整的國土環境。



總而言之,白起當時攻打邯鄲是最好的選擇,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結果秦國丞相範睢怕白起功勳卓越超過自己,硬是鼓動秦昭王讓白起撤兵,失去了滅掉趙國得最好機會!事後秦國再次攻打邯鄲,卻又被諸侯國聯軍打回函谷關。


我不是易中天


他說可以就一定可以,他說不可以就一定不可以。這可以從以下幾點說明:

一,白起從秦昭襄陽十三年當左庶長開始,一路靠戰功升遷,打下城池七十多座,斬敵89萬以上,長平之戰爆發是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到長平之戰時,白起的軍事生涯長達三十四年,從無敗績,攻必克、戰必勝,是一個戰場經驗豐富的軍事家,什麼情況下能夠取勝,什麼情況下有難度,他知道得清清楚楚。

二,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的有生力量消滅殆盡,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趙國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人心惶惶,聽到白起的名字,估計膽子都會被嚇破了。趙國的抗戰意志已經被白起摧垮。

三,在短時間內,魏國、楚國援兵還沒來得及到達趙國,趙國邯鄲等於是一座空城,所以這個時候如果秦王同意白起乘勝攻打趙國,易如反掌。

趙國通過蘇代賄賂范雎,唆使秦昭襄王同意趙國割讓城池土地換取暫時的和平,為魏、楚援軍到來贏得時間。援軍到來後,趙國上下保衛邯鄲的信心重新煥發,眾志成城,所以秦昭襄王后來要白起再次去攻打趙國,這已經是秦昭襄王五十年的時候,白起認為最佳時機已經錯過,從來不打敗仗的白起不肯出戰。




牡丹梅花鑫森淼


長平之戰後,即使秦王支持白起,秦軍也攻不下邯鄲!

趙軍統帥. 馬服子趙括!



長平之戰,秦軍投入了七八十萬軍隊,損失了一半,有三十多萬精銳之師,趙國損失了四十餘萬軍隊,但是趙軍還有晉陽軍,皮牢軍,代郡軍,邯鄲軍二十萬,大將雖然損失了趙括!


但是還有廉頗.樂乘.田單.李牧等,趙軍的戰鬥力還是非常強的,從後來的邯鄲之戰可以看出來!



長平之戰

當然,趙軍有長平的失敗不是因為戰鬥力低於秦軍,而是因為趙國很窮,沒有糧食。而秦趙兩國在長平對決的時候,趙國找齊國借糧,被齊國拒絕了,因為包括齊國在內的五國對秦趙兩國在戰爭中誰勝誰負根本不關心,最好希望雙方來個同歸於盡,不行來個兩敗俱傷也好,可以為自己爭取幾十年發展和生存的時間。五國在長平之戰中兩邊不幫忙就說明了這一點。但是真到了秦趙兩國有一個馬上會被對方滅亡的緊急情況下,他們還是會出兵幫助弱國,攻擊強國的,邯鄲之戰中的趙魏楚三國合縱打敗秦軍,很好的說明了大家都希望七國並存,不希望一家獨大。



長平之戰前的趙國形式圖

所以說,即使武安君白起在長平之戰後,領兵進攻邯鄲,趙軍抵擋不了秦軍,以平原君為首的其他五國也會合縱攻擊秦國,讓其知難而退的!

戰國四公子之首的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少校說歷史


長平之戰是秦國在趙國長平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是秦趙兩國的戰略決戰。

原本秦軍攻佔韓國上黨地區,上黨百姓逃亡趙國,趙國軍隊就在長平接應韓國難民。秦國就此不滿,決定出兵趙國。

趙國任廉頗為將迎戰,趙軍不敵,於是廉頗修築堡壘堅守不出。秦軍也無法進攻,雙方僵持。由於秦軍是遠途征戰,後方補給越發困難,而趙國是本土作戰,後勤供應通常。於是秦國丞相范雎派人攜帶重金去趙國行賄,散佈造謠,說秦國不怕廉頗而是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趙國決定換趙括為將。

秦國得知趙軍換將後,命令白起為上將軍,並秘密前往長平。白起命秦軍佯退,並派出一支輕騎部隊偷襲趙軍糧道,又命一直部隊橫插趙軍中央,分割包圍。

秦軍發動猛烈攻勢,合圍四十六天,由於趙軍糧草已斷,軍營裡已經發生人吃馬,人吃人的慘狀。趙括決定強行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主將已死,趙軍無力再戰便投降。白起將投降的四十萬人全部坑殺,只留了年紀最小的二百四十人回國報信。此戰後趙國元氣再無能力應對秦國攻勢。白起此時上書秦王,一鼓作氣攻入邯鄲滅亡趙國。

秦國經歷了這場大戰,自身損失也很大,秦王為避免其他六國趁機攻秦,於是命白起撤兵回國。

八個月後,秦王再次起兵攻趙,命白起為上將軍,白起說,長平之戰後沒有即可攻邯鄲,時機已經過,此時攻趙,必定全國百姓都會同仇敵愾誓死包圍趙國,並且趙國同其他六國已成盟約。若此刻攻趙,必將大敗。秦王就任王齕為將久攻不下,又楚魏兩國合兵攻秦,秦大敗。秦王就命白起出兵,白起稱病。秦王大怒命白起自刎。一代戰神就這樣結束了一生。

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三分之二軍隊,人心士氣極低,人人自危,談秦色變。還有一部在北部駐防匈奴人。若白起即可攻邯鄲,趙國必將滅亡。只可惜給了趙國喘息的八個月時間不能滅國了。



闌翎


當然不可能啊,秦軍經過“長平之戰”已經死傷過半,又剛剛經歷了三年的戰爭,人困馬乏,後勤補給困難,怎麼打趙國?

要知道,趙國絕對是強國,跟秦國旗鼓相當,當時的秦昭襄王就是秦宣太后在趙武靈王逼迫下被立的,長平之戰,是兩個國家賭國運的戰爭,並不是強大的國家碾壓弱小的國家。

秦國出動六十萬大軍,加上民夫過百萬了,耗時三年,消滅趙軍45萬,自己也死傷過半了,國力大損,難以再組織強大的軍隊了。

而趙國呢?雖然死了45萬精銳,但是,剛剛失敗的趙國,肯定是同仇敵愾,哀兵必勝啊,秦軍打這種國家,幾乎是必定失敗的,白起打也必敗,這也是為什麼三年後白起拒絕打邯鄲而被賜死了。

三年後打趙國都是失敗,想當時就打趙國,不是痴人說夢?


講壇視頻


我是板栗說歷史,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接下來我闡述一下自己的愚見

首先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接下來說說具體原因!

1、長平之戰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役

長平之戰雙方的軍力並不是很懸殊,秦昭襄王為了長平之戰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以支持。在長平之戰中秦國前後調數百萬民力對前線進行支援,前線兵力更是高達百萬以上。雖說趙軍前前後後被殺約45萬人。但趙國是當時非常有名的強國,對外戰爭也是勝多敗少。而且趙國也是名將如雲,在廉頗擔任主帥的時候秦軍沒佔到多少便宜。雖然趙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換掉了廉頗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但被圍46天的趙括依然給秦軍帶來了很大的傷亡。據統計長平之戰趙軍全軍覆沒,秦軍百萬大軍死傷過半。

2、繼續進攻的風險太大

我們都知道打仗其實就是綜合國力的較量,長平之戰對秦國的消耗是巨大的。在農業並不發達的春秋戰國時期要供養百萬軍隊糧草對一個國家而說是非常不容易的。可以說秦國已經到了糧絕的地步了。再者邯鄲位於趙國腹地此時進攻的話戰線拉的太長,糧草供應就是個很大的事。而且趙國是傾全國之力來對抗秦國的,幾乎每戶人家都有親人在戰場上戰死。所以說繼續進攻的疲憊之師容易引起趙國上下全國老百姓的反抗。

3、其他國家可能會援趙

我們看地圖就能很清楚的看出,趙國的都城位於邊境地區。雖說秦趙兩國進行長平之戰時各國都在坐山觀虎鬥,但長平之戰後各國也知道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說秦軍攻下邯鄲,那麼各國的門戶和屏障就丟了各國也就暴露在了秦國的鐵蹄之下了。所以說如果秦國乘勝追擊進攻邯鄲的話那麼勢必會遭到各國聯軍的攻擊。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之蟲,雖死不僵。如果秦軍繼續進攻勢必會引起趙國全體軍民的拼死反抗,秦軍一旦被纏住各國聯軍再進攻秦國的話那麼滅亡的就是秦國了!



小夥伴們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天天向上的板栗


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

從軍事家的視角來看,白起進言,趁此良機可攻邯鄲,是一個大概率事件。趙國有生力量被摧毀了多半,以至於燕國的使者來到趙國都覺得趙國人力已竭,回國就立刻帶著60萬大軍趁火打劫趙國。白起這人還特損,都已經坑殺了40萬人了,還要放回去240個娃娃兵,其用心惡毒,就是讓這些嚇破膽的趙軍散佈恐怖的氣息。秦兵未至,而先摧人心志,這與後來的蒙古西征時經常屠城的做法類似。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慘重)

趙國新喪大軍,邯鄲已空,所以趙國君臣在長平被圍最後的一段日子裡,並沒有積極去救援希望“中心開花”的趙括重兵集團,而是將邯鄲外圍的城池都放棄掉,堅壁清野,集中所有的人力、物資到邯鄲,趙國已經沒有能力分兵拒守了。可是即便如此,趙國此時能夠拿得出手的,也只有堪堪20萬規模的兵力,而這已經是趙國的極限了。

此時如果秦軍“宜將剩勇追窮寇”,發揮艱苦作戰,持續作戰的精神,不給趙國組織抵抗的機會和時間,所謂“兵敗如山倒”,趙都邯鄲必定會被攻破。

可是攻下邯鄲與滅亡趙國是兩回事——趙國有三個政治中心,分別是邯鄲、晉陽、代。趙國有一段時間還定都於中牟。所以,邯鄲被攻下,對趙國仍然是一個打擊,但是說不上致命。戰國中期時,魏將龐涓就曾經帶兵攻打趙國,攻克了邯鄲,還佔領了三年;公元前228年,秦軍攻克了邯鄲,趙國的公子嘉帶著幾百人逃到代地,又維持了6年。

(公子嘉逃到代地又延續了6年)

這還是站在趙國的角度來推測的,而放眼當時的國際社會,秦國也不敢貿然興起滅國之戰。秦國未必沒有這樣的實力,卻缺少大打滅國之戰的信心。秦國此前曾經在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8年兩次組織過合縱伐秦之戰,給秦國造成了亡國之相。

公元前298年,齊國、魏國、韓國再次合縱,準備第二次伐秦國,當時的秦王還是秦昭襄王,齊將匡章率齊、魏、韓聯軍進攻函谷關,後來趙國與宋國也加入攻秦,五國最終攻破了函谷關,五國佔據函谷關三年之久。最後關頭,秦國認慫,退還了侵佔的韓、趙、魏三國的土地,並割讓了河東之地,齊國就此接受了秦國的求和。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組織五國伐秦)

最近的一次亡國之戰就發生在公元前286年,後果是極其慘重的。當事者,一個是宋國、一個是齊國,在戰國時期,這兩個都是大國、強國(宋國號稱是戰國第八強),結果卻是宋國覆亡,土地被三國瓜分;而齊國由於吃相難看,招致眾怒,引得五國伐齊。曾經富甲天下,號稱“東帝”的齊國被一戰滅國,後來雖然復國,可是國力不復從前。

(齊國勢力最強大時的疆域圖)

這兩次群毆之戰,都發生在秦昭襄王時期,他是親眼看到過、經歷過的,如果此時他也表現的吃相難看,難保不會引發眾怒。秦國之前就曾經恐嚇六國不準幫趙國,沒給六國留下什麼好印象,如果趙國邯鄲被攻下,趙國未亡,卻引發六國攻秦,以秦國多年大戰國虛民飢的情形,秦國還能再像30年前那次函谷關之戰割地求和嗎?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秦國的虎狼之相已經顯露無疑,對韓、趙、魏、楚、齊都有大仇,秦國一旦有了失招,必然會招致覆滅之禍。

(邯鄲之戰後,秦國退還了侵佔的土地)

所以,長平之戰後,在軍事上的確可以繼續攻打邯鄲,可是在政治上卻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這種風險,當時的秦國實在沒有把握能夠抵抗的住。實際上,在秦國休養生息2年後邯鄲之戰中,秦國就被信陵君帶著的五國聯軍打敗,被迫割讓了晉陽、上黨、河東之地。


而知而行的歷史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其實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

秦昭襄王犯的最大的錯誤也是最後的錯誤就是邯鄲之戰,秦軍本該借長平之戰之餘威,迅速攻克邯鄲。此時的趙國雖然廉頗樂毅樂乘田單都在,但是國力疲弱到了極點(李牧還未成長起來),沒兵沒糧。雖然秦軍勢必會付出慘痛代價,但是結果必然會好過之後的邯鄲之戰。但由於趙國使出反間計,秦昭襄王聽信範睢讒言,排擠白起,暫緩攻趙,延誤了戰機,也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有時間穩定民心組織殘餘勢力死守邯鄲。後來範睢命令秦軍進攻邯鄲,曠日持久,毫無進展。秦昭襄王要求白起重新掛帥出征,白起認為進攻邯鄲戰機已失,所以建議暫緩攻趙,養精蓄銳,以觀諸侯之變,等待戰機出現時再攻邯鄲。但這時的秦昭襄王已喪失了審時度勢的理智,白起不肯出徵,他遂以王齕替換了王陵,賜死了白起。最後邯鄲也未打下來,隨著兩國相持,李牧的成長,趙國邊界匈奴勢力被全殲後襬脫腹背受敵的困境,後來打趙國付出了更大的代價。不過秦人也學會了反間計,害死了李牧最終滅亡了趙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