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殺神白起為何被秦昭襄王給賜死了呢?

密探零零發


長平之戰,白起迅速作出部署,司馬梗北上攻打趙國舊都晉陽,王齕東進攻打趙國要塞武安,準備一舉滅亡趙國。

可惜秦國相國范雎卻害怕武安君的功績超過自己,反對繼續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居然親自奔赴秦國都城咸陽,去遊說秦昭襄王停止進攻趙國。
白起難掩怒氣,但無可奈何,趙國獲得8個月喘息時間。
公元前258年十月,秦昭襄王知道錯過時機,急令王陵指揮秦軍急攻邯鄲城。
秦軍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衝車直攻邯鄲各城門,且秦軍分為三軍不分晝夜輪攻邯鄲。
對於王陵來說,攻打邯鄲,是名揚千古的好機會,多少將領夢寐以求都沒有這樣的機遇。僅位列秦國軍功爵位制第九級的五大夫王陵,如果能夠拿下邯鄲,其爵位就算連升六級都正常。
但王陵低估了趙軍抵抗的決心,他不顧對方拼死抵抗這個現實,下令全力攻打邯鄲。
在攻城戰中,如果進攻方兵力達不到防守方三倍以上,是很難攻克的,況且邯鄲還是趙國都城,城高池闊。王陵的兵力只不過略多於邯鄲守軍,其攻堅難度就不言而喻。
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尉就戰死五名,傷亡近三萬人。
秦國的校尉,與趙國的都尉性質相仿,統兵數都在五千上下,是中高級將領。

一般來說,守城方的中高級將領肯定要親自登城指揮防守,被流矢和亂石擊中的概率與普通軍士相差不大,而進攻方的中高級將領校則只需指揮作戰即可。秦國的校尉居然身先士卒去攻城,攻勢不可謂不猛烈。
雖然王陵還想繼續猛攻,但秦軍已經力不從心,王陵不得不停下大規模進攻,轉為小規模重點進攻以奪邯鄲軍士氣。
這時候趙國邯鄲守軍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們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軍在邯鄲外圍的營柵,竟使秦軍傷亡頗為慘重。
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勞累,多有懈殆。
戰爭要這麼打下去,秦軍不可能攻克邯鄲,反而有被趙軍打垮的可能。
戰報送到秦國咸陽,秦昭襄王人老了,思維卻很非常敏捷,他立即意識到,王陵軍有危險!
公元前258年正月,秦昭襄王請武安君白起出馬,替代王陵為將,但是卻遭到白起拒絕。
白起大概有兩層意思,一是報復一年前秦昭襄王突然停止進攻的作法,另外秦軍確實也錯過了最佳時機,武安君認為勝算不大。
秦昭襄王無奈,只好令坐鎮武安的左更王齕代替王陵為將,增兵繼續猛攻邯鄲。
從爵位來說,左更王齕位列秦軍中第二位,僅次於武安君白起,此時秦昭襄王已經拿出秦國所有底牌。
從兵力上來說,昔日長平之戰秦軍剩餘的兵力,全部都已經開到邯鄲城下。

不過邯鄲軍並沒有因為秦軍增兵而被打垮,反而有越戰越勇之勢。平原君散盡家財犒勞軍士,將家丁和門客都編入軍隊。
戰國時期除了國家擁有軍隊,一些豪族大戶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裝,戰國亂世沒辦法,大戶人家若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是難以自保的。
平原君手下的這些門客,就有保護平原君的職責所在,平日國家之間發生戰爭,這些豪族大戶一般不會投入自己的武裝去戰鬥,平原君把自己私人武裝投入進入,真有“家就是國,國即是家”的胸懷。
戰國時期的這些私人武裝,無論是謀略還是勇猛程度,絲毫不亞於正規軍隊。平原君組織三千人的敢死之士(主要來自他的門客),由家將李同率領,出城猛襲秦軍。
所謂敢死之士,就是準備與秦軍同歸於盡,沒打算回邯鄲城的必死之人。這些人不怕負傷更不怕死,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殺秦軍。
就是三千這樣的敢死之士,衝出邯鄲城殺向士氣低迷身體疲憊的秦軍,造成巨大的震撼效果,到處是秦軍被斬殺的屍體。
不過秦軍左更王齕絕不是易與之輩,他在不清楚趙軍兵力的情況下,立即組織秦軍有層次撤退。退卻三十里後,秦軍發起有效的反攻,擋住趙國敢死隊的這一輪凌厲攻勢。
這次敢死隊的行動,讓邯鄲之戰由膠著狀態,變成一種僵持狀態,秦軍距離邯鄲城有了一定距離,再也難以組織大規模攻勢。
敢死隊同樣傷亡慘重,領軍的猛將李同陣亡!
戰爭打到這裡,秦軍灰頭土臉。不但邯鄲城沒有攻下,反而離邯鄲越來越遠。
戰報送到咸陽,秦昭襄王直眉怒目,他讓相國范雎向武安君白起道歉,並請其出戰,不料還是被白起拒絕。
秦昭襄王龍顏大怒,將白起貶為平民。

公元前257年,魏國信陵君領精兵八萬,楚國春申君領十萬大軍,一起北上救援邯鄲。
而秦國方面,秦昭襄王任命相國范雎推薦的鄭安平為將軍,統領最後兩萬生力軍支援王齕軍。
邯鄲城下,大戰一觸即發。
信陵君率領八萬魏軍,春申君率領十萬楚軍,殺向邯鄲城外的王齕軍,邯鄲城內的趙軍也攻出城外遙相呼應,聯軍在數量上佔據優勢。
秦軍在陷入困境之後,王齕做出一個決策:撤向太行山,退到河東郡汾城,與將軍張唐率領的數萬秦軍會合。
鄭安平從咸陽帶來的這隻援軍,卻並沒有與秦軍主力一起執行撤退命令,被三十萬聯軍團團圍住,鄭安平在權衡利弊之後,率兩萬秦軍投降。
不久後,魏、楚聯軍在河東郡斬殺兩萬秦軍,魏、楚兩軍只付出六千人的代價。
秦昭襄王眼看秦軍潰敗,歸罪於白起不肯出戰,將白起賜死。

地圖帝


 白起驍勇善戰,短短几年時間對多國征戰,建立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君。攻城略地,為秦國建立的開疆擴土,被封為戰神毫不為過。由於白起在軍中威望極高,導致諸國恐慌,同時招致國內奸臣嫉妒,陷害白起。

由於後來秦昭王聽從奸臣意見,導致白起心生怨氣,秦昭王準備對外征戰,白起提出不同意見,秦昭王不聽。到後來真的出了事了,秦昭王來請白起出戰,白起稱病推脫不去,秦昭王一連請了多次,白起就是推脫不去,擺起了高架子。秦昭王臉上掛不住了,當初因為沒有聽取白起的意見導致現在困難的局面,現在秦昭王來請白起出戰,白起卻擺起了高架子,等於在當眾打秦昭王的臉:“大家看吧,當初秦昭王不聽我的勸阻,導致現在被動的局面,現在有困難了卻又來找我白起,我白起才不去給你秦昭王擦屁股。”

白起不斷的打秦昭王的臉,秦昭王脾氣再好,再看重白起的能力也是會氣憤的。對於一個當眾打自己臉,又軍功赫赫,能力很大還不聽話的人,秦昭王是不會留的,所有賜白起自盡。

白起戰神的征戰之旅:短短數年時間一路攻城略地,殺敵數十萬。

白起善於用兵,在秦昭王十三年的時候,白起被封為左庶長,開啟了白起征戰之路,開始帶兵攻打韓國。

第二年,秦昭王又將白起封為左更,進攻韓、魏兩國聯軍,白起驍勇善戰斬敵二十四萬人,又俘虜了兩國聯軍的將領公孫喜,併成功拿下五座城池。白起功勳卓著秦昭王將白起提升為國尉,又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韓國安邑以東直到幹河的大片土地。

第三年,白起繼續提升為大良造。大敗魏國軍隊,並奪取了大大小小城池共六十一座。

第四年,白起進攻垣城,並隨即拿了下。

在此後的第五年,白起又攻打了趙國,奪下光狼城。往以後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國,佔領了五座城池。第二年,又再次進攻楚國,佔領了楚國都城,並燒燬了楚國先王的墓地。

白起軍功赫赫被秦昭王封為武安君後,趁勢攻取楚地。昭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國,俘獲了魏國將領,並斬敵十三萬人。昭王四十三年,白起進攻韓國奪取了五個城池,斬敵五萬人。

白起已然成為他國最大的隱患,於是韓、趙兩國設計勾結秦國奸臣陷害白起:

在秦昭王四十八年的時候,秦軍再次平定上黨郡。秦軍兵分兩路攻打韓國和趙國,韓、趙兩國十分害怕,於是設計陷害白起,就派蘇代到秦國,賄賂丞相應侯並挑動與白起的關係。讓丞相認為趙國一旦滅亡,秦王就君臨天下了,而就數白起的功勞最大,理當被封為三公。

畢竟白起為秦國攻佔奪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邊平定了楚國,北邊俘獲了趙括的四十萬大軍。如果趙國滅亡,秦王君臨天下,白起位居三公是鐵定無疑的。丞相能甘心屈居白起之下嗎?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但已成事實也就由不得丞相不屈從了。

丞相一想是啊,不能再讓白起建立功勞了。於是便向秦昭王進言,以秦國多年征戰,士兵太過勞累,應該讓韓國、趙國割地講和,暫且讓士兵們休整一下。秦昭王認為丞相說的有道理,便聽從了丞相應侯的意見,割取了韓國的垣雍和趙國的六座城池講和了。正月,雙方停止交戰,白起得知停戰消息後,氣的吐血,心灰意冷自己在前面打的好好的正準備一鼓作氣滅了對方,結果雙方講和停戰了。

白起不聽秦昭王命令從此與秦昭王產生嫌隙、隔閡:

  後來秦國再次派出部隊,攻打趙國,這時白起正好生病了,不能出征。昭王四十九年,秦軍就派王陵進攻趙國邯鄲,但戰果很少,進展不大,秦國便增派部隊幫助王陵進攻。結果秦軍損失了五個軍營。當白起病好後,秦王打算派白起代替王陵統率部隊。白起勸秦昭王不能再打了,當時各諸侯國的救兵天天都有到達趙國的,而且他們對秦國的怨恨已積存很久了。秦國雖然消滅了長平的趙軍,但是秦軍死亡的士兵也超過了一半,而且國內兵力空虛。還要遠行上千裡越過河山跑去爭奪別人的國都,會被趙軍和各路諸侯軍裡應外合,內外夾擊,秦軍必定戰敗無疑的。所以這個仗不能打,但秦昭王不聽,還親自下令,讓白起去指揮作戰,白起明知這場仗打不贏就不肯赴任。秦昭王見白起不肯前去,雖然心裡不滿,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於是就派應侯去請他,但白起始終推辭不肯赴任,從此稱病不起。

白起不斷作死,又當眾打秦昭王的臉,導致秦昭王怒火中燒,對白起起了殺心,最終賜白起自盡。

  實在沒有辦法了,秦昭王才只好改派王齕代替王陵統率部隊,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圍攻邯鄲,都沒能攻下來。楚國率領數十萬士兵攻擊秦軍,秦軍損失慘重、士兵傷亡很多。白起這時就有了話說,是秦昭王不聽我的意見,才弄成現在這樣的。(白起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秦昭王戰略失敗,吸取教訓就是嘛,非得在那兒作死,當眾指責秦昭王的不是

)秦昭王聽到後,怒火中燒,強制命令白起赴任,白起就稱病情嚴重。丞相又來請他,仍然還是推辭不去赴任。(這就是白起自己作死了,既然指責了秦昭王一番。既然他白起說的那麼好,秦昭王就讓他白起去領兵作戰,白起就是去,這就是給臉不要臉了,既然你白起不去幹嘛還要在哪兒指責秦昭王。)於是秦昭王就免去白起武安君的官爵降為士兵,讓他離開咸陽遷到陰密。後來白起在離開咸陽的路上,秦王派遣使者賜給他一把劍,令他自殺。當時白起得罪了秦昭王被降為了士兵,踢出權力中央,白起在接到指令時只能拿著劍往脖子一抹,隨即自殺。


李子炎


白起之所以被秦昭襄王賜死,表面上看起來是范雎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向秦昭襄王進讒,最終導致白起被殺。但是,細想想,秦昭襄王何等睿智之人?豈會僅僅因為范雎之言就稀裡糊塗地處決了這麼一位戰功赫赫的“國之柱石”?說到底,白起之所以被賜死,還是秦昭襄王要他死,不是嗎?如果秦昭襄王不想要白起死,任憑范雎三寸不爛之舌可以把死人說活,也純屬徒勞。那麼,為什麼秦昭襄王想要白起的命呢?



首先是因為白起不聽用了!白起以軍功起家,他之所以能夠在秦國為將三十載,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太能打了!對魏、對楚、對趙,接連作戰,幾乎是所向披靡,打得這些所謂大國滿地找牙、聞白起色變。有人統計過白起的戰績,白起一生殲敵近百萬!單對趙長平一役,白起就坑死了趙國降卒四十萬,說白起是“戰爭屠夫”並不為過。換句話說,白起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他對秦國唯一的作用就是作戰。



長平之役時,白起本欲一舉滅趙,范雎擔心白起滅趙後會影響到自身地位,於是以“秦軍疲憊,急需修養”為由,力軟秦昭襄王接受趙國割地求和。或許秦昭襄王也擔心白起滅趙後會憑藉巨大的軍功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於是,採納了范雎的意見,停戰納降。為此,白起頗為不悅,歸國之後便“病”了,開始養病。如果是白起沒病,那倒也未必,畢竟久經沙場、戰傷難免,但起碼應該不是什麼要命的病。個人認為,心病、託病甩臉子的成分居多。



在修整不久後,秦軍再次攻趙。但是,白起以“病”為由,拒絕領軍出戰。秦昭襄王不得已,只得改派他人。誰料想,秦軍遇到了趙軍激烈的抵抗,久攻不下。楚國、魏國見領軍者不時白起、且秦軍攻趙久攻不下,於是趁火打劫、橫插一槓子。秦軍遭遇兩面夾攻,大敗。這時候,秦昭襄王再次敦促白起出山,可白起依舊以“病”為由,拒絕領軍出戰。數月之後,秦軍慘敗,在秦昭襄王下了死命令之後,白起才很不情願地動身啟程、前往戰場。而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就是動身啟程之後不久。那麼,秦昭襄王為什麼如此呢?很簡單,白起不想打仗了。白起對秦國而言,唯一的作用就是作戰,除了打仗,別無他用。可這個時候,白起卻不願打仗了。那麼,對秦昭襄王而言他還有什麼用?一旦白起閒出反心或者為他國所用,對秦國而言是有著嚴重威脅的。與其如此,倒不如先下手為強,免除不必要的麻煩。



其次,白起之所以被髮掘、重用,和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就是秦昭襄王的親孃舅——穰侯魏冉。白起與魏冉關係密切,正是魏冉這個伯樂給了白起充分發揮的舞臺。換句話說,白起是秦昭襄王老孃宣太后與孃舅穰侯魏冉的嫡系。而白起尥蹶子、甩臉子的當口是什麼時侯?秦昭襄王剛剛在范雎的協助下驅逐孃舅、兄弟等所謂“四貴”,讓替自己做了四十年主的老孃宣太后“光榮退休”之後不久。那麼問題就來了,白起此舉讓秦昭襄王怎麼想?“我老孃、老舅退休了,我還用得動您白大爺嗎?很明顯,現在我已經不太用得動了!既然用不動,還留著你幹嘛?等你造反嗎?”秦昭襄王之所以賜死白起,不能說和宣太后、魏冉沒有一點兒關係,這裡面多少事有聯繫的。如果白起夾起尾巴做人,主動向秦昭襄王示好、遞上投名狀,或許也就得以善終了,畢竟白起的戰術造詣整個戰國時期能夠企及的人也並不多,留著還是有大用的。只可惜,白起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白起不僅沒有主動投靠,還甩死了臉子、擺起了老資格,甚至揚言:秦昭襄王若聽他言,不至有後來秦軍的慘敗,這就明顯是在作死了……



再其次,白起的人緣比較差。諸葛亮曾經評價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這話說得比較客氣了,實際上什麼意思?白起雖然很能打,人緣卻不咋地!而這一點也註定了白起的命運。宣太后、秦昭襄王重用白起時,其他人自然是隻能忍受白起的臭脾氣。可是,秦昭襄王想動白起了,其他人還會那麼安分嗎?不破鼓眾人錘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幾乎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白起說話。同時,由於白起人緣不行,幾乎沒有形成自己的私人勢力或者說是黨羽,秦昭襄王賜死白起時,多少也有那麼點兒有恃無恐,這也是秦昭襄王敢直接賜死白起的原因之一。而范雎恰恰是吃準了這一點,也是吃準了秦昭襄王的心思,才提出了殺白起的建議。伴君如伴虎,范雎何等聰明?如果秦昭襄王不想動白起,他怎麼可能出這個頭?即便和白起私怨再深,也不可能。說白了,范雎的目的雖然不純正,但也的確是在替秦昭襄王出頭,並不完全是出於私人利益,這一點我們還是要搞清楚的。



綜上所述,實際上想要白起死的還是秦昭襄王,范雎與白起的矛盾與之相比算不得什麼大問題。范雎實際上就是充當了秦昭襄王殺人的一把槍而已。當然,順帶著范雎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雙贏。倒黴的只有白起,一代“戰神”就此謝幕……


農民工歪說歷史


1、白起和范雎兩個人在朝堂之上已經不合已久,在剛開始的時候白起他之所以能走到現在這個地步,能統領萬軍。多半是得益於魏冉,但是魏冉恰巧就是被范雎設計給殺死的,所以白起和范雎兩個人的不合早已經開始了,最後也是死於了范雎之手。

就在白起打完長平之戰以後,范雎他利用白起不聽秦昭王的命令,讓秦昭王感覺到白起對他心有怨氣,害怕他爸白起日後有造反之心,在秦昭王面前直言厲害關係。最後促使秦昭王把白起殺了。

2、秦昭王在這個案件中,要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是秦昭王首先聽了范雎的意見,當時沒有趁其他六國最弱的時候去攻打,反而使得六國有了慢慢喘息和慢慢的恢復的機會,從而失去了攻打六國的機會。再其次那就是讓去攻打邯鄲。

被趙國打敗了之後,他認為白起會對他冷嘲熱諷,這萬全都是他的心理作用在作怪,他因為自己的想法在生氣,其實這本身就是他在自己戰略上的失誤,但是後來被白起說起,就惱羞成怒以為白起在嘲笑他,因此為以後要殺白起埋下了伏筆。

趙國上次因為被白起坑殺了四十萬人,這個時候他們的怒氣正是很旺盛的時候,可以說全國皆兵,一起同仇敵愾,他們的戰力不可能不強盛,但是白起他明明知道這些事情,但是他就是沒有給秦昭王講。

3、白起功高蓋主、封無可封。白起將軍在長平大戰前已經是秦國軍隊統帥,官拜上將軍、爵封武安君,他的官職和爵位已經在秦國官爵等級中處於最高一級,在秦軍的威望完全蓋過秦王嬴稷,這對一個君王來說可謂如坐針氈。觸及到君主的權威,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收音機裡聽啞劇


諸葛亮對殺神白起有句評價很到位,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一語道破天機,白起雖然善於攻城略地,但是他不善於凝聚人心。白起不僅沒能凝聚普通大眾的心,他還不懂君王的心啊,白起的悲劇,就源於他的性格!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屬於殺神白起的戰國37年

公元294年,出生關西的白起,在韓國的新城外,白起第一次亮出了自己的利劍,開始了他37年戰無不勝的傳奇之路。以左庶長身份指揮軍隊的白起在新城首戰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

隨著新城被秦軍攻下,韓國為奪回新城,聯合魏國集結24萬大軍聚集在伊闕現洛陽龍門,圍攻白起,面對兩倍於己的對手,白起利用韓魏兩軍各存私心的唯一的破綻,先繞道魏軍背後突襲,在掉轉頭全殲韓軍,對他們各個擊破,殲滅韓魏聯軍24萬人,以少敵多取得大勝。

隨後白起揮師南下攻楚,白起又水淹楚軍十萬餘人,逼得楚王棄國都南逃,白起也因赫赫戰功被封為武安君,以武安民。

之後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生死大戰,參戰兵力共計百萬餘人,可以說誰贏了此戰,誰就能奪得一統天下的先機,趙國派出了老將廉頗,老將廉頗經驗老道,直到秦軍遠道而來求勝心切,自己就堅壁清野,三年不出戰,迫使秦軍陷入僵持,無可奈何的秦國人利用反間計,使得趙王派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隻守不攻的廉頗。但是隻會 紙上談兵不懂臨陣應變的趙括那是身經百戰的白起的對手,趙括作戰失敗,被秦軍射殺,40萬趙兵投降,但是有沒有那麼多糧食養活如此多俘虜,養又養不起,又不敢放回去,

在電影投名狀裡有句話,這40萬人拿起武器就是兵,沒有更多的糧食和人力看管俘虜,如果戰場倒戈更為致命。

於是白起義無反顧的坑殺了這40萬降兵,獲得了殺神之稱

長平之戰使白起達到了名聲中最巔峰,這在論功行賞的秦國,立下如此大功,已經到達無法賞賜的地步了,即是把秦王位讓給他都不足以表彰其功績。

然而此時的白起卻因趙王的反間計與秦王產生了嫌隙

白起:秦王你不懂戰爭! 秦王:白起你不懂我! 互相猜忌引發悲劇結局

長平之戰後,是秦國滅趙的最好時機,白起希望能乘勝追擊,一舉攻下趙國首都邯鄲,但是此時的趙王也想到了反間計,趙王委託說客帶上厚禮去拜訪秦相范雎,激起范雎嫉妒之心,范雎勸秦昭王和談,這令白起大失所望,君臣嫌隙初起。

一年後,趙國將許諾送給秦國的6座城池送給了齊國,引得秦昭王大怒,發兵攻趙,此時的趙國勵精圖治,已經從重創中喘息過來,再加上籠絡5國,合縱抗秦,白起此時認為,秦國雖長平大勝,但自己也折損過半,加上國內空虛,遠征趙國,趙國以逸待勞,五國聯軍裡應外合,攻趙必敗!秦昭王不聽,強行派兵,果然被趙楚魏三國夾擊。白起不免自鳴得意,被昭王得知,昭王惱羞成怒,派國相親自請白起出山,白起偏不從命!

一代名將,不為王所用,比為王所棄!白起被奪官削巨爵,最後被秦昭王刺死!

昭王明知必敗仍強令其出征,這根本不是對白起軍事能力的考驗,而是對他是否聽命的檢測,白起卻執拗的抗命,看不懂秦昭王的心,於是悲劇釀成,一代名將白起沒能善終!


小油瓶侃歷史


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為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白起一生從未有過敗績,擔任秦軍將領三十多年,攻陷七十多座城池,殲滅敵人近百萬。但是有人有疑問,秦國為什麼賜死白起?為什麼秦國放棄了這位大殺器?

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第一功高震主,白起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攻陷了七十多座城池,秦國才有多少城池,只憑白起攻陷的城池都可以於秦國的城池想比了。

其二,白起和秦昭王不和,長平之戰後,白起非常清楚,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所以白起堅決攻打趙國。而秦昭王只看到秦國的虛弱,沒有看到六國抗秦的改動,所以導致後面的失利,突現出白起的英明,秦昭王的愚笨。

其三,白起拒絕出戰,秦昭王在派兵攻打趙國時,派王陵率軍攻打,但是絲毫沒有取勝的痕跡,於是秦昭王想換白起進攻,但是白起以養病的理由拒絕出戰。秦昭王只好派王齕進攻趙國,但是被楚,魏,趙三國聯軍擊敗,而王齕也率領敗軍投降,秦昭王見勢不妙,命令白起出戰,但白起還是以養病為理由拒絕出戰,而此時范雎在秦昭王身邊謠言說想白起這樣的將令有什麼用,國難當頭時居然拒絕出征,留之何用,不如處死。

正是因為這樣,秦昭王才會處死白起。




傳統磨練


戰神白起一生戰則必勝,攻則必克,未有一敗,在伊闕之戰中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攻陷楚國國都郢城;攻下魏國華陽,俘虜三晉將領,斬首十三萬;擊敗趙將賈偃,把2萬人沉到黃河;攻打韓國陘城,斬首五萬,在與趙國長平大戰之中達到了事業頂峰,俘虜並坑殺趙軍四十萬大軍,徹底擊敗了唯一能與秦國在軍事上抗衡的趙國,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在一生征戰生涯中,白起前後殺敵將近百萬,被號稱“人屠”。就是這樣對秦國立有大功的功臣,卻被秦王賜死。

白起被賜死經過

在白起帶領秦軍擊敗趙雲,並坑殺四十萬人後,趙國舉國震驚。白起乘機平定了上黨郡,又派兵攻下皮牢和太原,趙國邯鄲已經岌岌可危。於是就派蘇代遊說秦國丞相范雎,通過范雎勸秦王罷兵。因此,秦國放棄了一舉攻滅邯鄲的打好機會,下令從邯鄲撤兵。不久,秦國再次兵發邯鄲,這時剛好白起生病,不能前去,只好派五大夫王陵進攻邯鄲。在王陵損失五個營兵力後,秦王見白起病好後,想要改派白起領兵進攻邯鄲時,白起指出“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面對秦王親自下令,白起就是不去,秦王派丞相范雎去請,還是稱病。後來,秦王又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將,繼續進攻邯鄲,不料卻被魏國、楚國救兵擊敗。這時,白起卻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聽說大怒,強迫徵調調白起。白起就說病情嚴重,即使范雎親自去請,也不動身。於是,秦王就把白起貶為士兵,讓他去陰密。因為生病,白起不能起身,秦王下令白起立即動身,不能停留在咸陽。白起走到杜郵後,秦王與范增商議,怕白起有怨言,就賜給白起一把寶劍,讓白起自殺。

白起被賜死原因。

從整個事件看,白起被賜死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白起在長平之戰撤兵以後,面對秦王多次徵調,白起屢抗君命,拒不出徵。作為秦國三軍主帥,這其實犯了大忌。本身君王對統兵在外的大將充滿猜忌,在君王看來,這次能夠抗命,那麼之後統率全國大軍,自然也能夠抗命。正是白起屢次抗命,讓秦王對白起的信任達到了零點。到時候,白起有數十萬大軍在手,加上自身傑出的軍事才能,造起反來,秦國又有誰能夠抵擋。

其次,秦王和范雎等人認為這時白起已經有了怨言。如果白起這時候逃到其他國家,憑藉白起的軍事才能,對秦國就是巨大的威脅。像之前的公孫衍曾擔任秦國大良造,率兵擊敗魏國,奪取土地。後來,公孫衍在秦國遭到排擠,逃回魏國,發動合縱,對抗秦國。後來的呂不韋被貶後,秦王嬴政也懼怕呂不韋逃到其他國家,最終將其賜死。所以,秦王怕白起逃走,也是賜死白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白起早年是穰侯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在秦昭王早期獨攬大權,但後來由於權勢赫赫,導致人心不附,對秦王構成了嚴重威脅。最終被秦王罷免,遷到關外封邑。所以,在秦王看來,白起最終還是魏冉的人,使得本來秦王本來就對白起的信任度不夠,存在猜疑的心理。只要白起稍微有些不合作,就會被秦王在主觀上放大。

第四,白起個人性格使然。與白起相似的王翦,統率六十萬大軍,害怕秦王猜忌,不停索要良田美宅,表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而白起卻屢次抗命,出言諷刺,自然讓秦王感到白起不可控制。同時,白起不知功高蓋主犯了大忌,卻與宰相不合,最終范雎的讒言,也是白起被賜死的重要原因。


一壺清茗品春秋


長平之戰時,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國降卒四十餘萬。接著,他準備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這時,他卻聽到一個乍舌的消息,秦昭王命令他退兵。

奇了怪了,大好的局面為什麼要撤兵呢?

原來是秦昭王聽信了範睢的話才撤兵的。範睢對秦昭王說,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允許韓趙兩國割地求和。

範睢也算一代名相,他為什麼如此大力遊說秦昭王退兵呢?其實,範睢要秦昭王退兵,不是別的,而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及利益著想。

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知道,範睢由魏入秦,他之所以能夠得到秦昭王的信任,是因為他替秦昭王剷除了宣太后及穰侯魏冉,並恐固了秦王的權力。而白起是怎麼發家的呢?他可是由魏冉一手提拔起來的。長平之戰白起已立大功,如果再破趙國,那麼秦國首功就非他莫屬,那範睢他的權位也就骨岌岌可危了。

所以,範睢為了自己的權位,必然阻止白起再立大功。

白起也知道這是範睢背後使的鬼,然而可惜的是,白起沒有運用權謀跟範睢爭個高下,竟然是賭氣甩手不幹了。

當時,秦昭王叫白起撤兵後,不料趙國不但不想獻城割地求和,反而聯合齊國抗秦,迫於無奈,秦昭王只好再次命令白起統兵伐趙。白起似乎心有怨氣,沒有領情,直接拒絕出兵。

白起的理由是,秦國已經失去了有利的戰機,不宣再次出兵。然而秦昭王卻不信邪,改派五大夫王陵率軍攻打邯鄲,結果是不出白起所料,秦軍攻勢受阻,將士多有傷亡。

這時,秦昭王只好委身再來請求白起出兵。可是白起認為此次邯鄲之圍必難成功,乾脆稱病不出。

在中國古代,稱病不出是一個基本的套路。表面上是身體有病,實則是消極對抗,這個道理秦昭王當然懂得。秦昭王知道白起有氣,可誰叫他是名將呢,他憤怒異常而又無可奈何,最後的辦法是隻好請範睢來遊說白起出兵。

範睢心裡有鬼,他早就想有自己的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所以他只是假假的來白起處逛了一圈,而白起對他也不客氣,仍然拒絕出兵。於是範睢就趁機起用鄭安平率兵攻打趙國,不料範睢也馬前失蹄,他派出的這個鄭安平竟然是個孬種,率了兩萬兵投降了趙國。

秦昭王那個氣呀,迫不得已,只好親自到白起府上。他威脅白起說:“事到如今,你就是躺在擔架上,也要為寡人出戰。”

熟悉兵法的白起,只好坦誠地對秦昭王說,現在不是戰趙國的時候,最後先放棄進攻,然後等待時機。

白起說的是實話,也是真話,可是秦昭王哪肯信呀。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你前後幾次都是一樣的藉口,擺明就是想罷工嘛。於是,憤怒的秦昭王在範睢的遊說之下,下命令將白起的封號和官爵通通削去了,將他貶為士伍,並強迫他迫出咸陽。

當時白起身體有病,一時還沒有遷出咸陽。三個月後,前線不斷傳來秦軍失敗的消息,這就更加刺激秦昭王了。於是秦昭王就遷怒於白起不為國賣命,於是命令他立即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好帶病上路,等他到了杜郵,秦昭王就跟範睢商議,倆人認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心裡不痛快,肯定有別的想法。

思量之下,秦昭王決定派使者賜劍,命令他自殺。最後,白起知道自己被冤,但也不得不拔劍自刎。

由此可見,白起有功被賜劍自殺,一是因為範睢使鬼,二是他沒有揣摸秦昭王心思,屢屢抗命,致命秦昭王憤怒,才讓他自裁。如果白起有點政治智慧,那麼他可能都不至於落到如此悲慘的下場。


月望看歷史


“秦將白起,戰功濟濟,拔城如山,殺人如水,至於長平,殘猶莫比,四十萬人,一夕坑盡,應侯受知,武安失意,及敗請之,堅臥不起,士卒先遷,杜郵受死,雖君寡恩,實天報理。”






戀戀紅塵714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