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時不時會輕輕吟唱這首童年時期電影《少林寺》插曲,優秀的作品無論何時都能激盪心扉,一如少林寺般歷經一千五百餘年歲月的洗禮,依然矗立在世人仰視的目光裡。
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是古印度列國時代,恆河與印度河流域的大部分部落過渡成為國家,出現了鴦伽、摩揭陀、伽屍等十六個較大的國家,以及釋迦國、毛利耶國等一些小的共和國或自治族。釋迦國迦毗羅衛城(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之子釋迦摩尼創立的佛教作為一種新興的宗教開始出現在印度歷史舞臺上。列國時代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官職貴族為代表的剎帝利等級開始反對婆羅門等級在政治和宗教文化上的特權。以大商人為代表的上層吠舍等級同樣反對婆羅門等級高高至上的特權地位。下層吠舍等級以及首陀羅等級也希望能夠在婆羅門宗教之外尋求新的精神安慰。佛教順應時代的需求,旗幟鮮明的反對婆羅門至上,提出眾生平等的口號,贏得了剎帝利和上層吠舍等級的支持,並獲得廣大勞苦階層人民的擁戴,以此奠定了牢固的社會基礎,逐漸在印度次大陸傳播開來。
西漢時期,漢武帝在籌劃進擊匈奴時,為了截斷匈奴右邊的援兵,就計劃派遣使者出使大月氏,邀約其一併夾擊匈奴。公元前138年至前126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公元前121年和前119年,霍去病、衛青率軍大敗匈奴,迫使匈奴遠走漠北,漢朝控制了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去聯絡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同時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印度次大陸)各國。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歐各國的關係隨著互往使節、商旅貿易等交流方式日愈密切。
公元前2年,《魏略·西戎傳》記載"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大月氏人通過絲綢之路開始把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初傳入中國就引起朝廷當局的重視,由官方組織僧尼進行佛學典籍的書面翻譯。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漢明帝劉莊派遣蔡愔、蔡景一行赴西域求取佛學經典和佛像。使團在大月氏遇到來自天竺(今印度)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僧,遂邀請二僧攜帶佛經、佛像等,於永平十年回到洛陽,朝廷隨後在鴻臚寺舊址修建白馬寺,該寺成為我國佛教寺院的發祥地,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播已經遍佈全國。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天竺僧人跋陀經絲綢之路穿越西域諸國,到達北魏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為孝文帝講授佛學經典,被孝文帝禮為上賓。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後,孝文帝為跋陀在洛陽修建寺院,讓其講經傳法。兩年後孝文帝又在嵩山的少室山下修建了少林寺,跋陀以六十餘歲高齡出任少林寺首任主持。
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主要以建寺院、造石窟等方式發揚佛教的形跡。北魏末年,洛陽城內有寺院一千三百餘所,全國境內有寺院三萬餘所,僧尼接近二百萬名。北齊時期,國都鄴城有寺院四千餘所,僧尼近八萬人,全國境內有寺院四萬餘所,僧尼二百萬人以上。龐大的寺院和僧尼群體,消耗了巨大的社會財富,而且還有大量的寺主不斷進行土地兼併和經營高利貸,殘酷剝削勞動人民財物。北周時期,佛教的發展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人、財、物等經濟領域以及稅收和徭役、兵役等。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詔滅佛,北周境內展開了聲勢浩大的驅逐僧尼、焚燒佛經、拆毀寺院的滅佛運動。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後,周武帝繼續在原北齊境內推行滅佛運動,少林寺不可避免的也被摧毀,這是少林寺經歷的首次浩劫。公元580年,北周靜帝宇文闡下詔恢復佛教,少林寺改名"陟岵寺"重開。公元581年,北周靜帝禪位給隋文帝楊堅,隋朝建立。同年,隋文帝下詔恢復少林寺名稱,並賜予土地等財物。
公元600年,隋文帝廢太子楊勇,改立楊廣為太子。四年後隋文帝駕崩,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楊廣自幼好學,尤其喜好詩文,他的詩作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好多作品都展現了其宏大的政治抱負,並非是昏庸無才的君王。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大凡喜好詩歌詞賦之類文趣雅好的君王基本都是治國無方,最終落個國破身亡的譭譽。隋煬帝在位期間,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頻繁發動戰爭。營建東都、修繕長城、開鑿大運河等等大興土木,加之生活奢侈糜爛,連年繁重的徭役、兵役致使民不聊生。公元611年,鄒平人王薄率先聚眾起事,揭開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帷幕,之後兩三年時間,起義席捲全國,其中河南的李密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和江淮的杜伏威軍發展成為三支最具實力的起義軍。
公元617年五月,李淵在晉陽起兵,同年十一月攻入長安,擁立楊侑為皇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率驍果軍發動江都兵變,弒殺隋煬帝。同年五月,楊侑禪位,李淵在長安即皇帝位,建立唐朝。隋煬帝遇弒的消息傳到洛陽後,越王楊侗以皇位繼承人身份即位,年號皇泰,即皇泰主。隋朝權臣王世充被皇泰主封為鄭國公,其後被封為太尉,開太尉府,處理朝中一切事務。公元619年,王世充被封為鄭王,同年四月,王世充廢皇泰主,僭位為帝,建年號開明,國號為鄭。王世充即位後,大封族人為王。哥哥王世惲被封為齊王,王世惲之子王仁則被封為唐王。
公元620年,唐朝秦王李世民率軍進逼洛陽,王世充派遣侄子王仁則據守轅州。轅州,原稱為柏谷塢,位於少林寺西北五十里處,是隋文帝賜給少林寺的廟產,因地勢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621年,轅州司馬趙孝宰等人暗中邀約少林寺一起發動叛亂投靠唐朝,少林寺主持志操率眾武僧潛入轅州,與趙孝宰裡應外合將王仁則擒拿送至李世民處。其後,李世民頒發《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表彰了少林寺的英勇行為,並進行了土地賞賜等獎勵。少林寺因此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剎",少林功夫也被世人矚目,獲得"中國功夫出少林"的美譽。此次事件成為了1982年電影《少林寺》的創作框架。
此後朝代,少林寺又歷經多次戰亂毀損,以及朝政當局的滅佛毀宗運動,但過後總能獲得朝廷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發展。新中國成立後,在國家宗教政策的支持下,少林寺繼承和發揚自身獨特的優良傳統,將少林文化推向全世界,"中國功夫"再創輝煌,一如電影主題曲:"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傑都來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處把你傳揚……"
閱讀更多 小樓春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