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上戰場,比炮彈更凶猛

傳染病上戰場,比炮彈更兇猛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1月26日,美國宣佈安排包機從武漢撤僑。雖然最後撤走的230名美國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外交官及其家屬,但美國對瘟疫傳染病的恐懼卻是顯而易見的。

也許這是因為在美國人的歷史記憶中,對傳染病危害的認識和恐懼,早在1861到1865年的美國內戰期間就埋下了,當年的那場傳染病也直接改變了美國內戰的進程,成為了美國曆史教科書中不可不提的一頁。

內戰期間傳染病流行

長達四年的美國南北內戰,造成高達75萬名士兵喪生,40萬名士兵傷殘。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中的大部分士兵,不是死於戰場上的衝鋒陷陣,而是死於傳染病。

人們習慣性注視那些死在戰場上的士兵

而更多更多死在後方的人,卻少有人在意

而徵兵、醫療、後勤往往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

(圖片來自:wikipedia)▼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據統計,北方士兵中63%的士兵和南方士兵中的71%都死於疾病。這個病死比例,甚至讓戰爭本身的殘酷性都顯得不值一提了,醫療技術的低下,是造成巨量傷亡的關鍵原因。

美國南北戰爭起於對奴隸制度的巨大分歧

當時北方的人力物力、工業實力遠比南方要雄厚

但戰爭過程還是長期的鏖戰與拉鋸,雙方都損失巨大

(紅色為蓄奴州,黃色為存在奴隸的北方陣營)▼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雖然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在醞釀第二次工業革命,國力不斷上升,但從醫療技術而言,它仍遠遠落後於英法等殖民大國甚至荷蘭、比利時等國家。而美國南方沼澤密佈,夏天又是異常潮溼悶熱,很容易感染疾病,美國內戰的主戰場又恰恰在南方,這就為疾病的傳播提供了絕佳的場所。

美國溼地大致分佈

相比南北戰爭時期已大量減少,仍主要分佈在南方

主要在南方沿海地區、延密西西比河沿岸、五大湖沿岸▼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其次,在戰爭期間,南北方士兵都面臨著營養失衡、食物短缺、水源汙染等問題,尤其是南方的邦聯軍隊最為嚴重。在戰爭後期,南方軍隊由於戰爭失利,不斷丟失城池,物資庫被攻佔以及糧食生產的落後,士兵們只能經常吃黴變甚至被昆蟲感染的硬麵包,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很多人選擇偷吃野味來改善伙食,得病風險可想而知。

美國內戰中的攻城迫擊炮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在行軍過程中,南方沼澤遍地的現狀導致很多水源不衛生,再加上戰爭的殘酷,很多士兵、馬匹的屍體浸泡在河流中將水源完全汙染,士兵在口渴難忍的情況下大量飲用汙染水源,也會因此得上傳染病。

有固定軍營的隊伍相對容易得到淡水補給,但大多數野戰軍隊只能就地取水,有指揮官就抱怨甚至崩潰“我們迫不得已喝著連馬都不願喝的水,喝完之後走著走著發現水的源頭竟然是廁所”。

營地日常(當然,能拍照的基本只有軍官)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最後,參戰的350萬人中絕大多數為志願兵,很多人沒有紀律意識,個人衛生習慣和軍營衛生十分惡劣。當年的人們確實也沒有很好的洗澡、垃圾分類的習慣,很多人滿身汙穢、亂扔垃圾,不注意通風和更換衣物,得病概率高。

當時已經開始有野戰醫院,不過條件還相對簡陋

(圖片來自:wikipedia@Gardner, James; Civil War Glass Negatives)▼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在這幾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多數士兵都不同程度的患病,而死亡原因中除風溼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外,高發病率的黃熱病、瘧疾是最主要的致死傳染病。

南北方“黃熱病對戰瘧疾”

黃熱病由黃熱病毒引起,通過伊蚊叮咬來進行傳播,以高熱、頭痛、黃疸、蛋白尿、相對緩脈和出血等為主要表現。而瘧疾的病原體是瘧原蟲,由蚊子傳播,週期性發作,症狀表現為發冷發熱,熱後大量出汗,頭痛口渴,全身無力。

電子顯微鏡下的黃熱病病毒

(圖片來自:wikipedia@Erskine Palmer, Ph.D.)▼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可想而知,該病自19世紀以來主要發生在美國潮溼悶熱的南方地區,所以南方大多數民眾都感染過此病,痊癒之後獲得免疫能力。而北方民眾則很少接觸,缺乏免疫容易患病,因此它對於南北雙方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

主要靠蚊子傳播,非常適合南方,防不勝防...

(圖片來自:wikipedia@Emil August Goeldi)▼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當時的南方民眾和邦聯軍隊指揮官就認為:只要北方軍隊敢進入南方黃熱病區域,就讓他們有來無回。傳染病本身,已經成為了南方防禦系統的一部分。

當然,南方自身也是黃熱病的嚴重受害者

南北戰爭之前的1853和之後的1878

密西西比河谷以及新奧爾良都受到黃熱病襲擊

(1878年黃熱病流行中的死者墓碑)

(圖片來自:wikipedia@Michael Homan)▼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1862年夏天的時候,北方的一支軍隊佔領了新奧爾良城,南方軍隊的一個將軍洛弗爾就準備組建一支上萬人的軍隊,去包圍這個城市,然後傳播黃熱病讓士兵大量死亡。到1863年,南方軍隊甚至精心策劃了一項將黃熱病病人的衣物散佈到北方的計劃,希望能讓北方民眾喪失鬥志,邦聯政府也暗中支持這一計劃。

北方一方面從海上經濟封鎖南方

一方面沿密西西比河南下將南方一分為二

是北方的重要戰略,不過南方傳染病確實是一大障礙

(圖片來自:wikipedia@NOAA Photo Library)▼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和黃熱病相比,瘧疾有所不同,因為南北方都深受該病的困擾。

瘧疾還有個外號,打擺子

由瘧原蟲治病,主要傳播途徑也是蚊蟲叮咬

(圖片來自:wikipedia@Ute Frevert、Margaret Shear)▼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四年戰爭期間,北方感染該病的人員高達百萬,南方則更為嚴重。而北方聯邦政府率先研製出了治療這一疾病的特效藥——奎寧(Quinine),俗稱金雞納霜,對惡性瘧的紅細胞內型症原蟲有抑制其繁殖,或將其殺滅的作用。這就成為北方政府反制南方“疾病戰”的一大手段。

對於廣大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奎寧都是一種剛需

奎寧作為瘧疾特效藥的廣告

(圖片來自:wikipedia@Wellcome Images)▼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而美國南方則缺乏奎寧,只能從英法等外國進口,但聯邦政府直接封鎖了海上通道,造成南方奎寧價格是北方的5倍,南方邦聯政府根本無法控制疾病。很多南方民眾逃到北方歸降聯邦政府,而沒有歸降的南方民眾很多在原地也坐不住了,紛紛逃離家鄉,這進一步導致瘧疾的蔓延,人心渙散。

南北戰爭中,經濟封鎖是北方最成功的的戰略之一

由於南方經濟高度依賴對歐洲的原材料出口

長期經濟封鎖使南方經濟瀕於崩潰、吃飯都成問題

(圖片來自:[email protected]. Elliott)▼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相比而言,南方軍隊的黃熱病武器只能在個別地區打擊北方聯邦政府,隨著北方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一武器的作用也越來越小。而北方聯邦政府的封鎖政策對於南方而言是致命的:奎寧特效藥在北方的大量使用和價格低廉與南方形成了鮮明對比,民眾紛紛叛逃,失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由非裔美國人組成的一支北方部隊

他們基本來自南方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传染病上战场,比炮弹更凶猛

聯邦政府的決心和能力

實際上,在1863年,南方軍隊在傳染病大戰中還佔據一定優勢,畢竟北方軍隊中的大多數人完全缺乏對黃熱病的免疫能力。但隨著北方軍隊在1863年末採取了先進的防護措施,南方軍隊徹底處於劣勢。

首先,聯邦政府使用了先進的消毒劑。

在內戰爆發之初,多數醫生和社會大眾對消毒劑的認識還很淺薄,只將它認為是淨化環境和保存食物之用。但隨著戰爭對醫療觀念的促進作用,北方衛生局研製出專門用於黃熱病、瘧疾的消毒劑,稀釋過的漂白粉也大量用於病房的空氣淨化。

在政府的大力宣傳下,北方民眾幾乎家家都有十幾個消毒劑,政府也對買不起消毒劑的窮人進行購物補貼。南方則由於被封鎖和戰爭的不斷失利,完全無法保證每家每戶的供應。

其次,聯邦政府採用了防病“硬核模式”。

當前國內的防疫工作中,河南省的高效率、嚴把控起了表率作用,甚至有些六親不認,反而在科學上起到了可觀的效果。當時的美國聯邦政府也是採取了一樣的舉措:當1862年聯邦軍隊佔領黃熱病流行的新奧爾良時,軍隊指揮官巴特勒就頒佈嚴令,禁止任何家庭相互串門;每隔一兩公里就設立檢查戰;扔垃圾到街道被拘留;每家每戶保持通風乾淨;動用幾千名士兵掃大街。

這些措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一直到內戰結束,這一地區都沒有出現大量的黃熱病病人。後來,這一模式逐漸推廣到聯邦政府管控的大多數地區。

最後,建造通風醫院和對黑人群體特殊照顧。

在內戰期間,聯邦政府不惜金錢,給每家戰地醫院的每個房間都增加了窗戶,力圖保證通風效果。為此,北方舉行了多次募捐活動。而考慮到頒佈釋奴法令後加入北方軍隊的黑人數量越來越多,聯邦政府組建了衛生宣傳隊,對黑人進行了集中的衛生知識科普,並配發了每人兩套的換洗衣物。黑人對政府的認可度進一步提高,戰鬥力也大為增強。

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看出,聯邦政府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的能力和決心都要遠遠大於南方。而南方邦聯政府對瘧疾的難以控制使軍隊戰鬥力不斷下降,特別是在戰爭後期。

雖然政治、軍事、經濟等綜合實力的比拼是交戰各方贏得戰爭的關鍵因素,但控制傳染病方面的能力對抗也是最終取勝的重要影響因素。

北方聯邦政府正是在傳染病方面採取鐵腕手段和科學管控,才在執政合法性上戰勝了南方邦聯政府,並在四年的時間裡打垮對手。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瘟疫爆發的絕望境地中,才真正體現出了它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 喬治·W. 亞當斯:《藍色的醫生:美國內戰時期聯邦軍隊醫療史》,路易斯安納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 瑪格麗特·漢弗萊斯:《慘痛的悲劇:美國內戰的健康危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2013 年版。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公眾號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Joseph Sohm / Shutterstock.com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