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表明:做噩夢可能對人有好處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做噩夢的經歷。半夜驚醒,一身冷汗。科學研究表明,如果有負面情緒,晚上做噩夢可能有助於緩解現實生活中的緊張情緒,噩夢可能是一種情緒出口。本文譯自Medium,作者Tessa Love,原標題為" Nightmares Are Good for You,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科学研究表明:做噩梦可能对人有好处

不管你睡覺踏實還是不踏實,你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夜裡醒來,一身冷汗,心臟因恐懼而狂跳。當你意識到那是個夢時,才鬆了一口氣。

做那些能讓你驚醒的夢是很常見的。根據美國睡眠醫學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Sleep Medicine)的數據,多達85%的成年人偶爾會做噩夢,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將噩夢定義為強烈、令人不快的夢,會引發威脅、焦慮、恐懼或其他負面情緒。根據定義,噩夢在醒來時也會被清晰地回憶起來,而且大多數噩夢是完全無害的。

做噩夢是正常的,雖然有點令人痛苦。但是,我們不禁要想一下:大腦讓我們經歷這些可怕的場景是有什麼原因的嗎?

夢專家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做噩夢確實有一定的作用。儘管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解釋它的目的是什麼,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噩夢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掌控清醒時的生活。

噩夢實際上可以通過“情緒彩排”來幫助減少現實生活中的焦慮。

迪爾德麗·巴雷特博士(Deirdre Barrett, PhD)是哈佛大學的一名教授,她說:“夢的內容就像我們清醒時的思考一樣,在重複循環。你清醒時思考的東西往往會出現在夢裡,只不過是以一種更隱喻,更直觀,更少的言語的方式。”

科学研究表明:做噩梦可能对人有好处

巴雷特說,噩夢是一種思維方式,它使人“焦慮地預測壞事,並努力搞清該如何應對”。

包括巴雷特在內的許多專家認為,在社會秩序出現之前,人們對生活威脅的神經反應就是噩夢。比如記住“山那邊的村莊可能會遭到襲擊”或者“可能有野獸潛伏在黑暗中”,這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即使在睡覺時也要時刻意識到這一點,並練習萬一發生這種情況時該怎麼做,這對生存是至關重要的。

巴雷特說:“在遠古時代,人們受到的某種傷害本質上很容易再次發生。”反覆出現的某種創傷的噩夢幫助你保持警惕。在當今社會,雖然情況不同了,但我們仍然擁有這種本能機制。”

這種本能可能是造成那些不是那麼無害的噩夢的原因:那些由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引起的噩夢。與普通的噩夢不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噩夢通常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REM)狀態之外,REM睡眠是大多數普通夢發生的深度睡眠狀態。普通的噩夢通常是虛構的,一般不會打擾做夢者的現實生活,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比那些沒有PTSD的人更有可能做令人極度不安的噩夢,這些噩夢是現實生活中創傷的再現。

巴雷特說:“每個有這種症狀的人都迫切地想要改變現狀,要理解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症狀其實並不難。”

另一方面,普通的噩夢會反映出做夢者潛在的危險,這可能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害怕的事情有關,也可能與之無關。2016年AmeriSleep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發現,最常見的噩夢包括摔倒、被追趕和死亡,而美國人最常見的恐懼是圍繞著政府、環境和金錢。

巴雷特認為,這些反映潛在危險的夢是從一種有用的神經反應進化而來的,她說,“在現代社會,這是不適用的。”換句話說,現代人類不再需要被提醒世界的危險。

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個理論。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病學教授約翰·艾倫·霍布森(John Allan Hobson)說,擁有這種做夢的本能仍然是保證我們清醒時的生活安全的一個關鍵因素。

“生活總是危險的,尤其是在21世紀的美國,”他說。“對任何動物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會害怕,知道什麼時候該跑,什麼時候該戰。生存就取決於這些。”

根據霍布森的觀點,噩夢是人類在現實世界中如何適應“戰或逃”的反應,而不考慮這些事件實際發生的可能性。雖然這個理論聽起來很粗糙,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噩夢實際上可以通過情緒彩排來幫助減少現實生活中的焦慮。

這項研究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來自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和日內瓦大學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s of Geneva)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8人睡覺時的大腦,發現在做噩夢時,腦島和扣帶皮層兩個腦區被激活了。

在研究的第二部分,89位實驗參與人員連續一週每天早上記錄他們的夢和夢中的情緒,之後研究人員掃描他們的大腦,並向他們展示“情緒消極的圖像”。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夢境中經歷的恐懼越多,當他們看到消極畫面時,大腦中被激活的區域就越少。大腦中抑制恐懼區域的活動也隨著噩夢的增多而增加。這可能意味著,在夢中體驗恐懼有助於在現實生活中調節恐懼情緒,甚至夢境可以作為一種情感釋放。

然而,這一理論並非無懈可擊。一些研究發現,噩夢會加劇焦慮,而不是緩解焦慮。例如,2009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624名高中生的夢境和壓力狀況,發現那些被可怕夢境困擾的人更有可能患上焦慮症。

2019年的一項小型研究也發現了這種情況。研究人員發現,當18名經常回憶噩夢的人看到令人不安的畫面時,他們大腦中與夢中的負面情緒相關的區域被激活了,這表明噩夢實際上會加劇現實生活中的痛苦。

科学研究表明:做噩梦可能对人有好处

然而,這些研究並沒有回答經典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難題:先有焦慮還是先有噩夢?畢竟,根據巴雷特的研究,經常做噩夢的人白天確實表現出更高的焦慮水平。

巴雷特說:“做噩夢的人白天更容易受到驚嚇。”

根據霍布森的研究,焦慮和憤怒是人們在夢中最常體驗到的兩種情緒,排在第三位的是高興。人們在夢中體驗到焦慮和憤怒的頻率是體驗到高興的頻率的兩倍。

研究人員還發現,噩夢通常源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迴避的想法,這支持了消極情緒會導致消極夢境的觀點。有一個概念叫“夢的反彈”(dream rebound),意思就是當一個人有意識地抑制一種想法或情緒時,它會在睡覺時回到大腦中。

儘管這一觀點源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極為不屑的理論,即夢是潛意識將壓抑的慾望釋放出來的方式,但最近的幾項研究確實發現,壓抑某種想法的行為(無論是好是壞)可能導致這些想法在夢中出現。

例如,2015年一項針對87人的小型研究發現,性格思維抑制者(經常壓抑自己想法的人)更有可能在夢境中出現與現實事件相關的情感。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被要求在睡覺前抑制侵入性想法的人,在夢中出現這些想法的比例比那些沒有這樣做的人要高。

然而,直到最近,人們還不知道“夢的反彈”對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心理是有益還是有害。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是有益的。在這項研究中,77位參與人員被要求連續一週每晚睡前壓抑一個想法,並在早上記錄他們的夢境。在研究之前和之後,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對這種想法的愉快程度和不愉快程度進行評分。當這個被壓抑的想法令人不愉快時,做夢時沒有夢到這種想法的人比那些夢到這種想法的人在週末的時候感覺更不愉快。換句話說,噩夢可能是大腦釋放情感的一種方式。

關於這些理論,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更好地理解噩夢是如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以及人們如何通過夢境來更好地瞭解自己。已有的大多數研究只是針對一小部分人,更大規模的研究可能會提供更多的數據讓我們理解夢境。可以放心,噩夢並不會傷害你,還可能會幫助你釋放情緒。

推薦閱讀:科學家建議:與其努力入睡,不如“安靜地清醒”

推薦閱讀:為什麼朋友圈的人似乎都比你過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