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仕女吃復活圖走紅網絡,歷史上的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嗎?

簡十一讀文史


我們現代的人修圖功夫是非常方便,所以展現出來的照片都是以我們現在審美觀下來修圖的。

唐代人的審美觀

我們知道現在的審美觀可以從現在的這些被“修”過的圖中體現出來。而唐朝的審美觀念亦然,出土的壁畫、還有流傳下來的畫或者陶俑等等各類人像文物,古人在畫他們、捏它們、創作它們的時候,應該也是加入了當時的審美觀。故而我們可以從這些壁畫或者陶俑中來找尋唐朝人的審美觀,就知道他們是不是真的以胖為美。


透過文物回唐朝

現在出土的唐朝的一些壁畫或者陶俑等等很多類型的文物,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表現男女的臉型基本上都是圓潤的。但是身體卻不一定都是的那麼圓潤,有些文物體現的身材很苗條,有些文物的身材很圓潤。從這些文物可以讓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唐朝人的審美觀應該是喜歡圓潤的臉蛋,至於身材的圓潤與否可能與職業、時期、男女等等方面有關。



通過唐朝的文物,我們就像知道他們是以臉蛋圓潤為美的一個時代,身材是不是圓潤則因人、因時等等方面而異。所以說唐朝人是以臉蛋圓潤為美,至於是不是以胖為美則是因人而異的事情了。


淡看天上月


所謂“唐朝以胖為美”,可以算是後人對唐朝的一種刻板印象了。

審美的本質其實是時尚潮流。正如十年前大家喜歡的髮型,放到今天可能就是被吐槽的洗剪吹一樣,潮流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因此,唐朝的美女標準自然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以胖為美”只是一段時期內的標準。

對此最好的證據,莫過於唐朝遺留給後世的各種壁畫、仕女圖和女俑。通過對這些文物的年代斷定,就可以形成一套唐朝美女標準演變的軌跡。

例如,下面這張在阿斯塔那墓中出土的《胡服美人圖》就很能說明問題。畫中女子雖然面頰豐腴,但是並不臃腫肥胖,身著色彩鮮豔的胡服,更顯現出人物的雍容富貴。根據同期出土的記載文字,這張畫像應該作於公元704年左右,即武則天執政的晚期。

還有這張永泰公主陵出土的壁畫,恰好與上面《胡服美人圖》屬同一時期的作品。

永泰公主是何許人也?她是唐中宗之女,原封為永泰郡主;大足元年(701年),由於與丈夫武延基、哥哥懿德太子李重潤議論武則天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之事,“易之訴於太后,九月壬申,太后皆迫自殺”。

神龍宮變後,唐中宗厚葬了女兒,並在墓中修造了這幅壁畫。就圖中仕女的身材而言,根本談不上肥胖吧。

唐朝什麼時候才真正做到“以胖為美”呢?這至少是盛唐時期的開元、天寶年間(特別是後者)以來的事情了,在那個時候,以肥美著稱的傳奇美人楊貴妃將閃亮登場。

但是,我們不能將一段時期的美女標準,延展到整個唐代。


HuiNanHistory


一名“環肥”仕女面對美食,狠下心來只要求吃一個,後來實在無法抗拒誘惑,又提出吃兩個,最終一碗元宵全部下肚……這組唐代仕女復活圖走紅網絡,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也引發一個問題:歷史上的唐朝真是以胖為美嗎?

1、唐朝以胖為美的說法源於何時

據目前流行的說法是來自蘇東坡,他有首詩的兩句是“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瘦誰敢憎”。由此誕生成語“環肥燕瘦”,意思說楊玉環肥趙飛燕瘦,但都能受寵於皇帝,得其所愛。後世以環肥燕瘦形容不同體型的美女,並得出唐朝以胖為美的結論。

2、蘇東坡的“環肥”一說依據什麼

據後人推測來源於白居易《長恨歌》的兩句“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詩中“凝脂”被認為指肥肉。按這樣的理解,用老百姓的話就是“春天怪冷滴,皇帝賞賜華清池洗澡,楊玉環用溫泉水洗滿身的大肥肉”。哈!皇帝口味不是一般重。

3、“凝脂”一詞到底是什麼意思

“凝脂”最早出自《詩經·衛風·碩人》篇: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句形容衛夫人莊姜,大意是“她的手指纖柔,如同細草剛發芽,她的皮膚白皙嫩滑,如同凝固油脂”。根本沒有一點肥肉的意思,為啥到楊玉環這裡就變成大肥肉了?

4、唐朝以胖為美是有爭議的

贊成方有三大理由:唐朝皇族有鮮卑血統,保留有遊牧民族崇尚壯碩之美的傳統;唐朝人豐衣足食,能敞開肚皮大吃大喝,所以體格肥壯;唐朝是開放、包容的時代,人們心寬體胖,心胸開闊自然體型胖大。唐代雕塑、陶俑、繪畫中的仕女因此都是胖子。

反對方有二大理由:閻立本、周昉所繪唐朝仕女纖瘦苗條,作為宮廷畫師所繪應是當朝標準美女,可知唐朝並非以胖為美;楊貴妃在任何史書中,均未記載是因肥胖得寵,《新唐書》稱“善歌舞,邃曉音律,且智算警穎,迎意輒悟”,沒有關於肥胖的一字。

5、肥與胖在古代的含義不同

《說文》:肥,多肉也。《說文》:胖,半體肉也。本義是祭祀用的右半邊牲肉。可知肥是有肉、有脂肪,引申為豐滿、豐腴;胖有肉還碩大、臃腫。知道二字本意,再來理解“環肥”是不是有新的發現?再重口味的皇帝,也不會喜歡臃腫的大胖子吧。

6、古人審美觀到底是什麼樣

《詩經》開篇就說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文靜、豐盈的女子最吸引君子。儒家經典貫穿歷史,古人審美千年未變。雖然有過“楚國好細腰”、趙飛燕“掌中輕”的極端追求,但腰肢纖細、高挑勻稱的體型審美始終如一,壯碩、肥胖的審美觀從未是主流。

用現代人的一句說,形容自古以來的審美觀比較恰當:穿衣服顯瘦,脫衣服有肉。任何時候,胖與瘦不是關鍵,只有勻稱、健康才是最重要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指動濟南


歷史上的唐朝不是普遍的以胖為美

說唐朝女子以胖為美,可以從穿著打扮,階級喜好來說!

唐朝的女性,在權力以及生活當中,以豪放大膽敢於追求改變的開放思想,造就了唐朝女人在各個領域的成就!武則天,長孫皇后,文成公主,樊梨花等等,這幾人體現出了絕對的婦女能頂半邊天!也造就就在穿衣打扮上的風格!

唐朝女子在當時的普遍的穿衣打扮是袒胸露乳!之所以這樣,我想是以為唐朝做為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與西方文化的高度融合,促使當時的衣食住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唐朝以胖為美指的是豐乳肥臀,在加上坦胸裝的加成,來襯托出整個體型的美!講究的是豐腴之美,該胖的地方胖,該瘦的地方瘦,不是說膀大腰圓就是美,也不是說最胖就是最美!代表人物就有楊玉環!

在唐朝軍事實力,生活上的富裕!就可以知道唐朝盛世了!從唐建立,到後來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在到與各民族文化,生活的高度融合,促使了對生活認知的改變!在加上唐朝皇族有鮮卑族的血脈!鮮卑族崇上的就是那種胸襟開闊,壯碩之美!使得豐腴之美得以流行!

唐朝的高度開放,成就了唐朝成為東方文化中心,世界級的大都會!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外來文化,生活以及審美的認知!也就有了現代人對於唐朝以胖為美的思想觀念!

個人觀點!


Free噠噠


最近由現代模特拍攝的一組唐代仕女吃湯圓圖片走紅網絡,圖片中的模特穿著仿唐代的服飾,化著唐代仕女的妝容,身材豐腴,非常有趣。

這些圖片也符合大多數人對唐代美女的認知,覺得唐代人喜歡胖胖的女孩子,以致於很多胖女孩都想穿越到唐朝去,覺得到了唐朝自己立即就會成為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搶手貨。

難道唐代真的是以胖為美嗎?

答案可能會讓很多胖女孩們失望了。

01

讓很多人以為唐代是以胖為美的原因來自於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成語瘦燕肥環中的“肥環”說是就是她。既然是“肥環”,於是大家就想當然地認為楊玉環肯定是很肥很胖的。

難道楊貴妃真的是下圖這樣子的?

上面這樣肯定是沒辦法讓“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實際情況很可能是下面這樣子的。

先看看大詩人李白是怎麼描述楊貴妃的,因為李白見過楊貴妃真人,所以他說話的可信度是很高的。李白在《清平調三首》的第二首寫道“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依紅裝。”趙飛燕大家都比較熟悉,是以身材纖瘦而聞名天下,李白在這裡將楊貴妃比作趙飛燕,如果楊貴妃果真很胖的話,李白這樣比喻肯定是不合適的,不但不合適,還會有嘲笑楊貴妃的嫌疑,除非他不要命了,否則就是楊貴妃並不胖。

另外《楊太真外傳》中記載楊貴妃是“微有肌也”,意思就是說她略微有一點點肉。

杜甫《麗人行》也描述楊貴妃是“肌理細膩骨肉勻”,說明她體態還是非常勻稱的。

再說了,楊貴妃經常要給皇上跳《霓裳羽衣舞》,如果身材過於肥胖,是無論如何也跳不動的。

02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唐玄宗看到自己兒子整天悶悶不樂,就派高力士讓京兆尹“選人間女子細長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皇上給太子選女人,肯定是要選美女,如果當時大家都以胖為美的話肯定就會選五個大胖子,唐玄宗的要求卻是“細長白”,也就是說選的女子身材要纖細、高挑、皮膚要白皙。這跟我們現代人的審美標準“膚白貌美大長腿”並沒有什麼區別。

03

“小蠻腰”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是指女子的腰很細,盈盈一握的樣子。但這個詞的出處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兩個侍妾,一個歌唱得很好,名叫樊素;另一個舞跳得很美,名叫小蠻。唐孟棨《本事詩·事感》記載:“白尚書(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姬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楊柳小蠻腰”意思就是說小蠻這個女子的腰像楊柳一樣纖細而柔軟,如果當時是以胖為美,則應該是“水桶小蠻腰”才對。

所以,唐代人的審美觀與現代人並沒有什麼不同,並不是以胖為美的,那時所謂的“胖”可能也只是體態豐腴、凹凸有致罷了。


播種火焰的青牛


唐朝人以肥為美並不只來源於環肥燕瘦的傳說,大量的唐代陶俑仕女畫裡,肥妹佔了大半壁江山,是想,做陶俑塑像和畫仕女畫不可能是為了展現醜,肯定展現的是人們眼中的美,所以唐代人以肥為美幾乎是不容置疑的,不過凡事都有個度,估計賈玲那樣的在唐代肯定受到追捧,而沈殿霞那樣的估計夠嗆。

唐代的的審美觀也算不上畸形,女人還是豐滿一點好,實際上稍微豐滿一點的在生活中更耐看,但是不上鏡,所以影視劇演員都要比正常人偏瘦一點才看上去更正常,因為這些人的帶動很多人也追求演員的標準,進一步反逼著演員在一部斤體重,這樣以來,使瘦的標準一降再降。豐滿不再是美的標準,甚至出現魯豫那樣的皮包骨,實在沒什麼性感可言。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是楊玉環因肥受寵引領了潮流,還是唐朝本就以肥為美不知道,但在楊玉環以前,似乎對女人描寫沒有明顯的肥胖審美觀。陶俑的年代可能細不到哪一年,但畫作應該有比較清楚的年代,懂這些的或可知道唐朝的以肥為美源於何時,但對於我等吃瓜群眾,知道唐朝以胖為美就好了,不必追其細節。


山野論史


歷史上的唐朝真的是以胖為美嗎?現在國人對唐朝以胖為美的緣由來自於兩點,一是唐朝的仕女圖,二是唐玄宗時期的楊貴妃。

下圖為《步輦圖》,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內容為因吐蕃王松贊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宮女抬著的步輦上進行了接見。但是可以看到圖中的仕女身材並不肥胖。

下圖為唐朝的《簪花仕女圖》:

可以看到,那個時期的服裝大多比較寬鬆,很難體現出婀娜多姿的身材。再一個臉都比較大,古人認為面若銀盤是一種有福氣的面相,這種看不到身材的情況下會很容易產生身材很胖的錯覺。

對比下87版的紅樓夢,大家就知道了。

第一眼看到這張臉,大部分人都會覺得此人身材肯定不瘦。

但是腰一勒,立馬就體現出了林黛玉瘦瘦弱弱的身材。

在一個就是“面若銀盤”真的是很耐看,下圖是87版紅樓夢的演員劇照:

下圖為新紅樓夢的演員劇照:

兩組照片一對比,同樣的角色,“大臉”與“小臉”的韻味高下立判。包括到了現代,會發現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美女基本都是“銀盤臉”。


再講講楊玉環,對楊玉環印象“肥胖”的來源應該是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的“凝脂”。這裡的“凝脂”其實是指肌膚就像脂肪凝結後的一樣,細嫩潤滑。後面的“嬌無力”也說明了楊貴妃並不是一位太壯實的人。

以及蘇軾在《孫莘老求墨妙亭詩》中的:“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也就是現在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成語“燕瘦環肥”的出處。這裡其實也並沒有直接說玉環肥,原本意是指每個人的女人的體態不同,但各有各好看地方,另外每個人喜歡的也不一樣。

楊貴妃出生在官宦之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古代有錢的貴族一般都講究“少食多餐”,這種飲食習慣其實是最科學的,人體易吸收,也不會有太多剩餘的能量堆積,變得過於肥胖。古人的老百姓一日三餐其實是無奈之舉,如果一餐不吃多一點,跑到田裡就會餓了,哪裡還有力氣幹活。

還有唐玄宗最初喜歡上楊貴妃是因為她通音律,善歌舞,兩個人志趣相合。一個過於肥胖的人其肢體協調性肯定不夠的,也就不會有善舞之說了。

所以,楊貴妃應該就是一位前凸後翹比較豐滿,但是凹凸有致的美女。

就像現在的美國,物質條件上去後,身材都會比較豐滿,在這個基礎上的出現美貌的女子,自然也就會比較豐滿。唐朝大部分時間國力都比較強盛,國民生活水平高,營養自然跟的上,發育也會比較好。所以唐朝的美,應該是那個時代的象徵,而不是以什麼為美。


方見


千萬不要被誤導!唐朝並不是完全以胖為美!


我們現在提起唐朝,覺得那是一個無比恢弘的時代,除了它作為當時享譽世界的大國以外,說起唐朝,就想到了它的獨特的審美文化——以胖為美。


但是,你有可能真的誤會唐朝了哦!


首先,如果說唐朝以胖為美,但也其實只是在盛唐時期


而在初唐、中唐和晚唐時期都還是以瘦為美的。這些可以從那時候的壁畫和詩歌裡佐證。


且來看看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

圖中的九個宮女簇擁著李世民緩緩而行,細看不難發現,無論是抬輦子還是舉扇子的,他們的身形都相當纖細,完全不能用胖來形容。

不光是《步輦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也證明了這個觀點

圖中女子的身份較為高貴,體形略顯豐滿,但從站姿、舉手投足之間不難看出其娉婷婀娜的儀態,與胖也搭不著邊,或許也僅僅是:臉大。


而到了盛唐時期,人們是這時候的審美觀是“以胖為美”,但其實這裡的美,並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種毫無節制的“胖”。


唐朝所謂的“胖”,也只是針對之前朝代對於骨感美女的審美,盛唐文化恢弘大氣,所以文化影響著審美,他們對於美女的審美就發生了些許變化,他們眼中的盛唐美女是體態豐腴、凹凸有致,面相寬廣,下巴圓潤的那種女人,而絕不是越胖越好。

那麼,盛唐時代的“以胖為美”的審美觀是怎麼流傳開的?


其實唐朝人自己可沒有說,只是我們在後世的留下來的唐朝壁畫中看到的都是唐朝女子都是比較豐碩的女子,再加上史書和詩歌裡面都有體現楊貴妃是一個“胖美人”,所以我們就認為那是一個以胖為美的時代。

但其實唐代壁畫多展現的唐代貴婦人的形象,你要是查找,就會發現唐代年紀比較小的女子還都是那種蜂腰型美女。


楊貴妃真的是因胖受寵嗎?


史書稱楊貴妃“素有肉體,至夏苦熱”,但實際上她也稱不得胖子,畢竟能想象一個胖子跳“霓裳羽衣舞”嗎?頂多有點肌肉,體態豐滿些(臉盤子大)罷了。


至於為何受寵,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從白居易的《長恨歌》“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中的描述可見一斑。



所以,在唐玄宗面前跳起舞來的楊貴妃才會顯得更加婀娜多姿,而不是滿身贅肉地在皇帝面前抖來抖去,那畫面應該沒有什麼美感。


最後,我們熟知大唐朝鼎盛時社會的風氣開放


流行豐滿的胸部,穿的也是齊胸襦裙裝,除了胸以外沒有顯示身材的地方,所以當時的女性在胸部也是下足了功夫。


這種裙裝分兩種,但是普遍是對襟的齊胸襦裙範圍更加廣泛一些。再加之,關中人臉盤比較大,所以也顯得人更加肥胖,好像襦裙下藏了個大水桶腰似的,其實呢,襦裙下藏的是小蠻腰。另外,唐朝繪畫中的女子也並不是整個唐朝時期都是畫得胖,在初唐時期,女子就畫的不胖,而僅僅只是在盛唐時期的女子畫得較為豐腴。

盛唐時期已經開始流入胡人的東西,古時稱呼的胡人也就是如今的北方的小夥伴們,而北方胡人大多是遊牧民族,身高體壯,在身高方面中原人當然不能與之相論。當時注重外交的皇帝,也鼓勵人們多接觸新事物,民風開化,在人們的飲食上,審美上等等各方面均也受胡人影響,胡化明顯,胡人胖,所以唐朝人就跟風了,所以畫像也多畫得胖。


綜上所述,導致了人們都誤以為唐朝是一個以胖與肥為美的朝代,唐朝的以胖為美其實更多指向的是“健壯”而非“肥碩”,再加上熱衷佛教所形成的藝術加工、以及野史對於唐代豐腴美人的過分渲染,使得唐代“以胖為美”的觀念,成為了一個美麗的誤會。所以,大家最喜歡說的那句“我到唐代也算是個美人”,自己想一想吧哈哈


路之意


唐朝真的是崇尚肥與胖,以胖為美嗎?並不是!白居易的詩中寫道:“楊柳小蠻腰”,而不是水桶腰,也就說明了,唐朝的審美並不是崇尚胖。楊貴妃其真實身高165.體重為68KG,就算以現代標準來看,也絕不是一位肥又胖的人,最多隻能算是豐腴。而人們對於唐朝以肥與胖為美的誤解也是源於唐朝的繪畫像中的女子大多都是胖的,唐朝繪畫中的女子也確實是畫得胖,但這並不是因為女子是真的胖。唐朝的繪畫多以寫意為主,在食物匱乏的古代,胖是生活優越的表現,越胖就越說明財大氣粗。所以,唐朝並不是以胖為美,而是以胖為尊。其實並不僅僅只是中國古代,我們如今見到的歐洲近代繪畫中的人物也是畫得胖,看起來就一副非常有錢,非常貴氣的樣子,所以,繪畫中的胖,並不代表是真的胖,而是豐腴。其次,我們熟知大唐朝鼎盛時社會的風氣開放,流行豐滿的胸部,穿的也是齊胸襦裙裝,除了胸以外沒有顯示身材的地方,所以當時的女性在胸部也是下足了功夫。這種裙裝分兩種,但是普遍是對襟的齊胸襦裙範圍更加廣泛一些。再加之,關中人臉盤比較大,所以也顯得人更加肥胖,好像襦裙下藏了個大水桶腰似的,其實呢,襦裙下藏的是小蠻腰。另外,唐朝繪畫中的女子也並不是整個唐朝時期都是畫得胖,在初唐時期,女子就畫的不胖,而僅僅只是在盛唐時期的女子畫得較為豐腴。所以也就導致了人們都誤以為唐朝是一個以胖與肥為美的朝代。


錢喜寶愛小說


李唐興起於西陲邊塞,承襲和包容了北方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習慣。

一方面北方民族因民族習慣即抵禦和征服自然的需要,向來以人高馬大和形體健碩為美,女性也不例外。現今北方農村的老人習慣上還是認為胖一點為健康,瘦瘦的則可能身體不好。因此,在唐朝胖一點的女人要比瘦的要受歡迎。

另一方面,唐朝女性服飾比較前衛。我們從古代文學作品和唐朝壁畫等畫作可以看到,婦女低胸服飾比較普遍。領口壓低則乳溝暴露,當然是胖比瘦來的更性感,更讓人喜歡和接受。

綜合這些因素,盛唐以胖為美是可能的,並非空穴來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