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的貼身小斯為什麼叫茗煙?

1622355338


賈寶玉身邊有八個小廝,茗煙是其中之一,不過茗煙的名字出場並不多。到了24回以後,通行本出現的是焙茗。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卻是穿插出現。而揭示清楚他之前為什麼叫茗煙,還要先說說由茗煙變焙茗的過程。

紅樓夢二十四回,賈芸到賈母房外書房綺霰齋尋找賈寶玉,看到寶玉幾個貼身小廝在淘氣,被賈芸喝止。就這一回賈寶玉身邊第一小廝茗煙的名字變成了焙茗。各個古本對此沒有交代,程乙本以及通行本對此的說法是:

“(賈芸)...只見茗煙在那裡掏小雀兒呢。賈芸在他身後,把腳一跺,道:‘茗煙小猴又淘氣了!’茗煙回頭,見是賈芸,便笑道:‘何苦二爺唬我們這麼一跳。’因又笑說:‘我不叫“茗煙”了,我們寶二爺嫌“煙”字不好,改叫“焙茗”了。二爺明兒只叫我焙茗吧。”

1972年有一版《紅樓夢》,據說最高指示內部出版,供內部研讀——以程偉元乾隆壬子(1792)年活字本作底本(簡稱乙本),勘校十分嚴謹。其中第二十四回“醉金剛輕財尚義俠;痴女兒遺帕惹相思”對茗煙改名為焙茗作了如上交代。現在通行本也大多如此。不過其他古本並沒有記載。以古本集成的八十回《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作對比,就沒有焙茗自我介紹改名經歷。

吃了飯便又進來,賈那邊儀門外綺霰齋書房裡來。只見焙茗並鋤藥兩個小廝下象棋,為奪"車"正拌嘴;還有引泉、掃花、挑雲、伴鶴四五個在房簷下掏小雀兒玩。賈芸進入院內,把腳一跺,說道:猴頭們淘氣,我來了!眾小廝看見賈芸進來,都才散了。

很難說各個版本不同是什麼原因。只是培茗是茗煙應該無疑問。改名是否如程乙本所說並無更多證據。不過細度原文賈寶玉將茗煙改名焙茗還是有蛛絲馬跡可循的。

茗煙道:大不過十六七歲。寶玉道:連她的歲數也不問問,別的自然越發不知了。可見她白認得你了。可憐!可憐!又問:名字叫什麼?茗煙大笑道:若說出名字來話長,真真新鮮奇文,竟是寫不出來的。據她說,她母親養她的時節作了個夢,夢見得了一匹錦,上面是五色富貴不斷頭卐字的花樣,所以她的名字叫作卐兒。寶玉聽了笑道:真也新奇,想必她將來有些造化。說著,沉思一會。

茗煙小小年紀對寧國府的丫頭卐兒作出雲雨之事被賈寶玉撞見,連丫頭多大年紀不知道。賈寶玉為此感嘆卐兒白認識了茗煙,及至聽聞卐兒名字來歷,贊卐兒將來可能有些造化,隨後又沉思一會。賈寶玉是至情至性之人,對青春女孩有著不同於一般男子的情感。茗煙對卐兒並不認真,寶玉認為卐兒名字有造化,想促成她與茗煙,難保不因此動了給茗煙改名的心思。

茗煙是熱茶飄散的香氣,一飄就散了。聽著文雅好聽不算吉利。而焙茗卻是製茶的過程,同樣香氣四溢。焙茗的結果是得到好茶,而茗煙的結果是殘渣冷湯。兩者不能同日而語。也許賈寶玉給茗煙改名焙茗,就是心中存了祝福的痴念。

五十六回探春改革大觀園透露了另一個信息。探春分派大觀園各處管理人員,蘅蕪苑的香草讓鶯兒娘打理,寶釵立即反對,推薦焙茗娘老葉媽照管。還說兩家結了乾親,互通有無。鶯兒娘是制香高手,會制香者多會製茶。而茗煙改名焙茗也有暗示兩家早在二十四回已經結親。薛寶釵第一丫頭和賈寶玉第一小廝結成乾親,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方法,顯然是薛家故意為之,暴露出對賈寶玉的圖謀之心。茗煙改名焙茗總體逃不出這兩個原因。您認為哪個更靠譜呢?

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為您帶來更多紅樓故事!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君箋雅侃紅樓


寶玉這個人雖然不喜歡讀正經求取功名的八股文章,但是卻是一個雜學旁收的人,經史子集都看,就連那些禁書也讀。詩詞歌賦雖不不及林黛玉和薛寶釵、史湘雲、薛寶琴這幾位,但其實水平也是不差的。

他給自己身邊的丫鬟和小廝起的名字也都富有一定的詩情韻味。比如說他自己的小廝就有茗煙、鋤藥、掃紅等,體現了一種高雅和閒適的生活追求。

而茗煙的意思呢,就是茶在沖泡的過程當中,隨著水蒸氣而升騰的那種煙霧繚繞又沁人心脾的感覺。這就是品茶的上等境界,由味覺,調動了嗅覺,視覺和感覺,不見得茶僅是用來喝的,就像是妙玉說的喝茶一口為品,二杯便是解渴的蠢物了。

寶玉自搬入大觀園中,也作了幾首詩,其中,《秋夜即事》當中有兩句:〝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冬夜即事》裡也有兩句:“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足見寶玉對茶的喜愛和讚美了。


茗煙是出場最多、戲份最重、也最知寶玉的心思的小廝。他帶著寶玉私自去襲人的家裡去看望襲人,偷偷到外邊去祭奠死了的金釧,還偷偷給寶玉找了許多才子佳人的禁書來看。平日裡也伺候寶玉出行和到書房讀書。正因寶玉對茶的喜愛,給陪伴自己的小廝起名作“茗煙”,原喚作〝焙茗〞,也是烹茶的意思。


冰珊醉紅樓


《紅樓夢》裡賈寶玉最得意的小廝叫茗煙。這個小子,腦子靈活,膽子大,嘴巴甜,總攛掇寶玉幹些異想天開的事。



茗煙攛掇寶玉偷著到外面逛逛,寶玉怕被叫花子拐走,沒敢去。於是去了襲人家,當襲人埋怨茗煙時,茗煙一推六二五,辯解說都是二爺逼的。

《西廂記》,《牡丹亭》等雜書,也是茗煙給寶玉弄來的。

茗煙無故就要欺壓人,在學堂裡,就是他首先罵金榮,然後和金榮打架的。



茗煙這個名字很美。茗,指茶水。茗煙,指茶水上飄著的縷縷香氣和嫋嫋清煙。自由自在的,暗示寶玉早期的生活就如茗煙一樣,幸福,開心,自由自在。

後來有了金玉良緣的說法,寶玉的心開始有煎熬,如同煮茶的過程倍受煎熬,這就是茗煙的另一個名字——焙茗

第24回,賈芸到外書房拜訪賈寶玉,看到寶玉幾個貼身小廝在淘氣。 “(賈芸)...只見茗煙在那裡掏小雀兒呢。賈芸在他身後,把腳一跺,道:‘茗煙小猴又淘氣了!’茗煙回頭,見是賈芸,便笑道:‘何苦二爺唬我們這麼一跳。’因又笑說:‘我不叫“茗煙”了,我們寶二爺嫌“煙”字不好,改叫“焙茗”了。二爺明兒只叫我焙茗吧。”

茗煙的名字被寶玉改成了焙茗。



之後寶黛愛情經受了諸多考驗。寶玉魘魔法,寶玉差點死了;黛玉在怡紅院被拒,黛玉葬花;端午節賜禮,表明元春支持金玉良緣;清虛觀打蘸,張道士保媒;寶玉說寶釵像楊貴妃,惹寶釵大怒;寶玉和金釧兒閒聊,王夫人說金釧勾引爺們,金釧被攆走;寶玉遇齡官畫薔,痴及局外。寶玉想明白了自己的心意,於是對黛玉表白,結果黛玉走了,傻寶玉對襲人表白一番。

這樣寶玉對黛玉的情堅定下來,他不再在寶釵和黛玉之間搖擺。所以寶玉捱打時,焙茗又改回原名“茗煙”。

第33回原文。

(襲人)便索性走出來,到二門前,令小廝們找了茗煙來細問:“方才好端端的,為什麼打起來?你也不早來透個信兒!”茗煙急得說:“偏生我沒在跟前,打到半中間,我才聽見了……”

從此以後,寶玉成熟了,對寶黛愛情堅定不移。



茗煙名字的變動表現了賈寶玉對於木石姻緣從喜歡到猶豫不決,三心二意,到最後至死不渝的堅定。


潤楊閬苑


咱們先看茗煙的出場:“這茗煙乃是寶玉第一個得用的,而且又年輕不諳事,今聽賈薔說金榮如此欺負秦鍾,連他的爺寶玉都干連在內,不給他個利害,下次越發難制了。這茗煙無故就要欺壓人的,如今聽了這話,又有賈薔助著,便一頭進來找金榮,也不叫相公……問道:‘我們的事,管你什麼相干,你是好小子,出來動動你茗大爺!……”此段中很明顯地交代了茗煙這個小廝撒野的原因:主子是寶玉,又有賈薔這個寧府正派玄孫的支持,當然得從氣勢上壓倒對方!那麼寶玉的隨身小廝為什麼會是茗煙呢?個人並不贊同一些條友將茗煙解釋為茶杯上方環繞的水氣,因為這僅僅是從“茗煙”字面上解釋,而忽略了《紅樓夢》一書慣常的人物命名之法:諧音法。比如甄士隱諧音真事隱,賈化賈雨村諧音為假話丶假語存,霍啟諧音禍起,驕杏諧音僥倖等等。茗煙諧音會是什麼呢?明言!有些事和話不能由寶玉來說來做,只能由這個小廝“茗煙”來代替寶玉來說來做!這才是作者的安排。



102705716761五福


這個問題,我感覺解答起來可可長可短,這裡作一部分回答。

寶玉的小廝叫茗煙。

茗煙二字,字面本意,顧名思義,熱茶水的霧、氣。引申開來並通過諧音變化一下,是“明煙”,也就是明朝的香菸、命脈,說白了就是明朝國祚,的殘留、餘音繚繞。

這兩個字,在《紅樓夢》小說中有一處點睛之筆,就是寶玉跟著賈政並清客一群人,遊覽大觀園並給瀟湘館題匾額和對聯。

寶玉給瀟湘館題的匾額是〈有鳳來儀〉,真是恰當之至。因為除了前面的〈曲徑通幽〉距離大門最近,這裡是元春貴妃即將駕臨的第一處可以駐蹕或休憩之所。寶玉同時還題那一副與“茗煙”二字暗合的對聯:寶鼎茶閒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這裡不作太仔細的解析,我只說這兩句話總體上的意味是“主人剛剛離去”。

那麼,“主人”是誰?只要讀過《紅樓夢》小說我們就會知道,瀟湘館的主人有兩位,一位是貴妃元春——因為不要說瀟湘館,整個大觀園都是為她修築的;另一個就是林黛玉——她後來就住在瀟湘館、也在瀟湘館香消玉殞。那麼,“剛剛離去”怎麼解釋?因為此時暗合的歷史背景是,明朝在北方剛剛覆亡、崇禎皇帝剛剛死去不久。

此時的中國社會,在曹雪芹的筆下,正處於明朝部分消亡、但整個社會的民眾,身心仍然處在已經很習慣的明朝的制度環境之下。因為明朝在北方的覆亡方式太突然、太獨特、太出乎意料了,可以說,皇帝突然上吊自盡了、而宮殿裡各處原樣未動,彷彿主人不久就會回來的樣子。對於整個國家來說,這個消息所產生的也是同樣的效應,只不過範圍放大了多少倍,這麼大的一個國家,突然君主沒了,消息傳來,普通民眾尤其是南方的民眾一定會愣住、感覺太愕然了。茶水餘溫尚有、手指上還留著拈著棋子時的涼意呢,主人已經沒了、永遠也不可能回來了!


TeaC


拋磚:

本人深信並痴迷於《紅樓夢》是影射明亡清興之歷史大事.故寶玉乃玉璽也.他身邊人的名字實隱作者深意.。如襲人.龍衣人也.暗指得到江山玉璽之滿清.茗煙或焙茗㝢意.明焉或悲明.(非我原創).作者想表達紅樓夢實是悼明之作.。

一部《紅樓夢》.千秋中華魂.角度不同.解讀不同.信者恆信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