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為什麼是太子妃張氏提領後宮?即使皇后死了,不應該是貴妃統領後宮?

蔚鸞


《大明風華》中太子妃張妍提領後宮不是瞎編的,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

朱棣的皇后是徐達的大女兒徐氏。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


但是徐皇后死得很早,永樂5年(1407年)9月就死了。此後朱棣也一直沒有立過皇后,而且朱棣從30歲以後,雖然臨幸的女人不少,但再也沒有生過孩子。

徐皇后死後,王貴妃和朝鮮的權妃都相對比較受寵。但這兩人實際都沒有證據提領或後宮。

雖然《李朝實錄》把權妃吹得很牛,讓她提領後宮,意思朱棣就差封權妃為皇后了,還要把她弟弟留在身邊。到作為一個朝鮮妃子,這事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大明風華》裡,王貴妃貌似沒提到;權妃變成了樸妃。別人都以為樸妃被朱棣臨幸了,被特別安排到一個地方住上一個月,等著太醫把喜脈。結果胡善祥故意說風涼話,把樸妃嚇得躲起來了。

而太子妃張妍,作為太子朱高熾的正妃,洪武28年,朱元璋親封的燕王世子妃;永樂2年,朱棣親封的皇太子妃。最關鍵的是她是“好聖孫”朱瞻基的親孃。


在史書裡,這位張皇后絕對是政治女強人,歷經4代5朝,《明史》裡,在正統朝把王振抓起來,當著閣臣的面,要殺他頭,把王振差點嚇死的,就是太皇太后張妍。王振最怕的也是張太皇太后。可惜張妍在正統7年死了。

所以張妍絕對是一個厲害的兒媳婦。而且《明史》裡,說她侍奉徐皇后非常恭敬,徐皇后對她非常滿意。

兒媳婦當家在古代富家大族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紅樓夢》裡,王熙鳳就是典型的兒媳婦管家。

的確清朝康熙的後宮,佟佳氏曾經以貴妃的名義提領了後宮10年。但實際上她就是皇后,康熙是因為覺得立誰為皇后,誰就死得快,非常忌諱,所以不願立後。果不其然,佟佳氏後來做了一天的皇后就崩了。


所以明清兩季,還是非常講名分的。提領後宮的必須要母儀天下。

張皇后死後,朱棣未立皇后。而最受寵信的楊貴妃和權貴妃又不可能提領後宮。所以太子妃張妍兒媳婦當家,提領後宮的可能性時非常大的。

(正史中張氏沒有提及名字,這裡採用的《大明風華》裡的角色名稱。)


炒米視角


關於《大明風華》中為什麼是太子妃張氏提領後宮?即使皇后死了,不應該是貴妃統領後宮這個問題:

第一、從朱棣對待自己兒子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其實是個很看重名分的皇帝。當初,朱棣明明更欣賞漢王,但是卻礙於立嫡立長的規矩,還是立了和徐皇后的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到了後宮之事上,朱棣同樣有著嚴謹的規矩。徐皇后在世時,朱棣很是喜愛徐皇后,待皇后歸天之後,朱棣雖然也寵幸過其他女子,但是卻沒有再立皇后的心思。所以,朱棣的後位之上一直是空缺著的。

雖然王貴妃和樸妃都得到了朱棣的另眼相待,但是誰也沒能登上皇后的寶座,得到皇后應有的待遇。所以,她倆並沒有資本來管理後宮。當然,還有一點可能就是因為朱棣雖然看著對她倆不錯,但是終歸只是略微高看一眼罷了,並沒有把這二人放到和皇后一樣的位置上,沒有皇帝的支持,她倆自然不能掌管後宮。

第二、太子妃張氏,雖然只是晚輩,但是卻是太子明媒正娶的妻室,而這王氏和樸妃就只不過是皇帝的小妾罷了。在古代,雖然皇家的小妾和尋常家庭的小妾不一樣,甚至貴妃的等級更高,但是不可否認的就是:妾還是妾,終究是不能和太子妃相提並論的。同時,太子妃張氏確實也是非常賢良淑德,替朱棣管理後宮事務上,都做得非常不錯,得到了朱棣的認可。

也就是說,在皇帝沒有皇后的情況下,身為太子正室的太子妃張氏,在皇帝的授意下,就有了替皇帝掌管後宮的權力。在真正的權力面前,所有的陰謀詭計終是妄談。太子妃就算是小輩,那也是明朝未來的皇后,未來的國母,除了現任皇后,還能有誰比張氏的地位更高呢?所以,這王氏和樸妃,自然也是不敢和太子妃正面碰撞的。


佳尚音樂秀


《大明風華》講的是明宣帝胡、孫兩位皇后的事情,但劇中朱高熾的太子妃及皇后張氏,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電視劇中,她成天碎碎念、逼逼叨,沒啥正事兒還摳門兒的厲害,但歷史中的張皇后卻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

張皇后

漂亮能幹小媳婦

張皇后的諡號很長,“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昭”字。按照古代的諡法,這個字的意思是“明德有功、聖聞昭達、容儀恭美、昭德有勞”,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勤勞、能幹、漂亮還謙虛。

朱棣表示很滿意

張皇后的家室並不顯赫,還是她當上燕王世子妃之後,他爹張麟才被加封為兵馬副指揮使,後來朱高熾成為太子,張麟進京也只是個正三品的京衛指揮使(相當於首都衛戍部隊司令員)。家庭狀況簡單,就沒有那些大小姐的做派。

一家三口樂融融

平日裡,張皇后對誰的禮貌有加客客氣氣,對公爹朱棣和婆婆徐皇后更是親切和善。一大家子人,小門小戶還有個拌嘴彆扭,可她在燕王府裡,上到公婆中到小叔下到僕役,沒有人說她的不是。一個知書達理、落落大方的大美人兒,家裡家外又能操持瑣事,這樣的兒媳婦朱棣和徐皇后哪能不喜歡。

因為媳婦才得了帝位,朱高熾算千古頭一人

朱高熾天生肥胖,能征慣戰的朱棣對這個太子非常不喜歡,幾次想改立漢王朱高煦為太子,最後關頭讓他下不了狠心的都是因為這個兒媳婦。朱棣曾經對朱高熾說,我要不是看在兒媳婦的面子上,早就廢你多少次了。還有一次,朱棣在宴會中喝多了酒,當眾就開罵太子是個無能的廢物,但罵完之後,又跟了一句:你有個好媳婦,將來咱家還得靠她撐著呢!

高情商的張皇后

母慈子孝一家親

朱高熾繼位十個月就死掉了,張氏的兒子朱瞻基繼位成了明宣帝,張皇后變成了張太后。在宣德年間,朱瞻基對媽媽的關心無微不至。軍國大事都向母親請教,但張太后卻不幹政,除了幫著分析,主意都讓兒子定。朱瞻基每日起居作息不忘跟母親問安,出去遊玩一定帶著老媽,外人送的啥東西,哪怕是幾顆荔枝、一串葡萄都要先給母親嚐嚐鮮。

慈母張太后

一次去上墳(祭陵),回來途中張太后累了找個農戶家歇息,小老百姓誠惶誠恐的獻上酒食蔬菜,她立即分給皇帝一起吃,說這是“農家菜”,然後親熱的跟農戶聊起家裡幾個兒子找沒找媳婦、今年地裡收成多了幾鬥,顯然對這些都不陌生,臨走時還賞賜錢財。張太后對朱瞻基說,老百姓愛戴皇帝,是因為你能讓他們安居樂意,永遠記著這一點。

朱瞻基

朱瞻基繼位後,皇后胡善祥不生養被廢,改立孫皇后。對於自己這個被廢了的媳婦,張太后從沒有冷落過,經常噓寒問暖、找來聊天,在後宮的宴會上也總叫著胡善祥,而且就坐在孫皇后的旁邊。

胡善祥

手握重權而不自傲,張皇后對自家人卻要求嚴格。父親“退休”以後,兩個哥哥張昶和張升都在軍隊裡擔任要職,也分別有彭城伯和惠安伯的爵位,但他們沒有仗著妹妹的勢力欺負人,反而是低調樸素,絲毫沒有權勢外戚的做派,電視劇中朱高熾追打大舅哥的故事並沒有在歷史上發生。

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可以說,明朝走向繁盛的“仁宣之治”,有張氏不可磨滅的功勞,若沒有她的扶持幫襯,盛世不會如此安寧長久,天下不會如此祥和富足。

仁宣之治背後的女人

大是大非不糊塗

張太后很不幸,丈夫47歲死了,兒子38歲也死了,青年喪夫(按現代標準就是青年人)、晚年喪子,這莫大的悲痛讓這個聰明能幹的女人快速衰老,張太后又變成了明代第一位太皇太后。

權掌三朝

朱瞻基死後,很多大臣熱議,希望張氏的三兒子朱瞻墡繼位,雖然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張太皇太后並沒有“糊塗”,她召集所有大臣在廟堂之上,指著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哭著對臣子說;“這就是你們的新皇上!”

大事不糊塗

朱瞻基臨終前曾有遺言,讓所有軍國大事都由張氏定奪,大臣們也請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為大明江山計,張氏不想開一個壞的先例,堅決不從。小皇帝只有9歲,這繁雜的政務如何處理?太行太后請來仁宗時就受重用的“三楊”,讓英國公張輔、禮部尚書胡瀅跟楊士奇、楊榮、楊溥一起輔佐新君。

知人善任

從英宗開始,明代的官宦開始登場亮相,作為第一代“權監”,王振既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又是朱祁鎮的大伴(從小的伴當),人稱“翁父”權勢滔天。當著英宗和大臣的面,太皇太后讓宮女把刀架在王振脖子上,說你伺候皇帝時候不規矩,理應處死!王振嚇得渾身發抖連連叩頭求饒,最後英宗給他求情。張氏又說,既然皇帝和大臣們給你求情,就饒你一次,若是以後再犯,一定搞死你!在張氏有生之年,王振從不敢越雷池一步。

明正統九年,張氏病入膏肓,召楊士奇、楊溥入宮,問問有沒有啥大事兒要趕緊定的。前者說一是要給朱允炆個說法(應當編修實錄),二是要對方孝孺案件的後續鬆綁(凡收藏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這條禁令應當解除),還沒來得及說第三件事,張氏就盍然而逝。死後,她與仁宗朱高熾合葬與明獻陵(北京西北天壽山)。

明獻陵

穿越明代六朝,親臨執掌三朝事務,張皇后表現出極高的政治天賦和手腕,也能清醒的擺正自己位置,不專權、不跋扈,親和對待身邊每一個人,又能震懾宵小、懲惡揚善,配得上朱棣“他日我家虧她操持”的評語。張氏這位不尋常的女人,為朱家做好了自己的本分,也奠定了大明興旺的百年基業。

朱高枳找了個好媳婦


歷史轉角359度


1:明朝後宮自馬皇后開始,馬皇后是變態朱元璋心底唯一柔軟的地方,出身于軍閥的養女,身份地位一般。患難與共,不羨慕富貴,是明朝後宮的道德表率。

2:朱棣的徐皇后是皇后中身份最貴重的,開國元勳徐達將軍的親閨女,家庭觀念很重,和朱棣這個二號變態的感情也是極其好,道德上也沒有瑕疵,但是朱棣比朱元璋考慮的更多,怕後世子孫遇到後宮干政的事情,給兒子選的世子妃張氏出身一般,但人品貴重,很顧家很聰明很大氣,生了朱瞻基之後朱棣實際上就是把她當皇后培養了,太子妃協理後宮歷史上是很少見的,可見朱棣對她的信任,當然主要還是朱瞻基有帝王氣象。

3:張皇后的智慧感覺更多的是她的丈夫艱難處境造成的,有個天天想打仗天天想殺人的爹,朱棣出征在外,朱高熾就是實際上的國家領袖,死的早八成是累的嚇的各一半,弟弟們又都很厲害,一個軍事領袖一個特務頭子,都不服他,夫妻相輔相成才有了後來朱瞻基的治世,可他死在張皇后的前面這就很棘手了,歷史是玩命的把張皇后往前推,處理不好明朝天下就又成了少數民族追逐的獵物,帶著年幼的孫子還有兒媳婦兒把局勢好歹穩了下來,孫子又給太監拐走打仗給俘虜了。。。


臉紅女生178


歷史上,朱棣的皇后徐氏,乃是明朝大將徐達的女兒。徐氏在世時,和朱棣的感情甚好,遺憾的是徐氏去世的太早。不過,儘管徐氏去世的過早,但是這朱棣卻還是念著和徐氏之間的感情,並沒有再立其他嬪妃為後。後宮沒有皇后,身份最高的就是當時朱棣的貴妃王氏。為何這兩位嬪妃都沒能成為後宮之主,而是繼續被太子妃管束著呢?這樣來看的話,為何身為晚輩的太子妃比自己的長輩們還有權勢呢?統領皇帝后宮的為何是自己的兒媳婦而不是自己的嬪妃呢?其實,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從朱棣對待自己兒子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其實是個很看重名分的皇帝。當初,朱棣明明更欣賞漢王,但是卻礙於立嫡立長的規矩,還是立了和徐皇后的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到了後宮之事上,朱棣同樣有著嚴謹的規矩。徐皇后在世時,朱棣很是喜愛徐皇后,待皇后歸天之後,朱棣雖然也寵幸過其他女子,但是卻沒有再立皇后的心思。所以,朱棣的後位之上一直是空缺著的。
雖然王貴妃和樸妃都得到了朱棣的另眼相待,但是誰也沒能登上皇后的寶座,得到皇后應有的待遇。所以,她倆並沒有資本來管理後宮。當然,還有一點可能就是因為朱棣雖然看著對她倆不錯,但是終歸只是略微高看一眼罷了,並沒有把這二人放到和皇后一樣的位置上,沒有皇帝的支持,她倆自然不能掌管後宮。

第二、太子妃張氏,雖然只是晚輩,但是卻是太子明媒正娶的妻室,而這王氏和樸妃就只不過是皇帝的小妾罷了。在古代,雖然皇家的小妾和尋常家庭的小妾不一樣,甚至貴妃的等級更高,但是不可否認的就是:妾還是妾,終究是不能和太子妃相提並論的。同時,太子妃張氏確實也是非常賢良淑德,替朱棣管理後宮事務上,都做得非常不錯,得到了朱棣的認可。
也就是說,在皇帝沒有皇后的情況下,身為太子正室的太子妃張氏,在皇帝的授意下,就有了替皇帝掌管後宮的權力。在真正的權力面前,所有的陰謀詭計終是妄談。太子妃就算是小輩,那也是明朝未來的皇后,未來的國母,除了現任皇后,還能有誰比張氏的地位更高呢?所以,這王氏和樸妃,自然也是不敢和太子妃正面碰撞的。

現在來看的話,這編劇還是有些靠譜的,並不是所有的情節都是在胡扯。只不過,因為胡扯得太多,有些較為離譜的情節就算是事實,也被人誤以為是在胡扯了。


螺釘哥影視


《大明風華》中太子妃張妍提領後宮不是瞎編的,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
朱棣的皇后是徐達的大女兒徐氏。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

但是徐皇后死得很早,永樂5年(1407年)9月就死了。此後朱棣也一直沒有立過皇后,而且朱棣從30歲以後,雖然臨幸的女人不少,但再也沒有生過孩子。
徐皇后死後,王貴妃和朝鮮的權妃都相對比較受寵。但這兩人實際都沒有證據提領或後宮。
雖然《李朝實錄》把權妃吹得很牛,讓她提領後宮,意思朱棣就差封權妃為皇后了,還要把她弟弟留在身邊。到作為一個朝鮮妃子,這事是絕對不可能的。

在《大明風華》裡,王貴妃貌似沒提到;權妃變成了樸妃。別人都以為樸妃被朱棣臨幸了,被特別安排到一個地方住上一個月,等著太醫把喜脈。結果胡善祥故意說風涼話,把樸妃嚇得躲起來了。
而太子妃張妍,作為太子朱高熾的正妃,洪武28年,朱元璋親封的燕王世子妃;永樂2年,朱棣親封的皇太子妃。最關鍵的是她是“好聖孫”朱瞻基的親孃。

在史書裡,這位張皇后絕對是政治女強人,歷經4代5朝,《明史》裡,在正統朝把王振抓起來,當著閣臣的面,要殺他頭,把王振差點嚇死的,就是太皇太后張妍。王振最怕的也是張太皇太后。可惜張妍在正統7年死了。
所以張妍絕對是一個厲害的兒媳婦。而且《明史》裡,說她侍奉徐皇后非常恭敬,徐皇后對她非常滿意。
兒媳婦當家在古代富家大族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紅樓夢》裡,王熙鳳就是典型的兒媳婦管家。
的確清朝康熙的後宮,佟佳氏曾經以貴妃的名義提領了後宮10年。但實際上她就是皇后,康熙是因為覺得立誰為皇后,誰就死得快,非常忌諱,所以不願立後。果不其然,佟佳氏後來做了一天的皇后就崩了。

所以明清兩季,還是非常講名分的。提領後宮的必須要母儀天下。
張皇后死後,朱棣未立皇后。而最受寵信的楊貴妃和權貴妃又不可能提領後宮。所以太子妃張妍兒媳婦當家,提領後宮的可能性時非常大的。
(正史中張氏沒有提及名字,這裡採用的《大明風華》裡的角色名稱。)

隔壁老耿


一種可能是朱棣忙於對抗外敵,太子雖沒當皇帝但太子代皇帝批奏摺,當時皇后死了,後宮太子妃也有統領後宮的能力,所以讓太子妃提領後宮了,還有一種可能是劇情需要改編的。


不羈旅愛自由


朱棣的徐皇后死後,就是張太子妃打理後宮

在她死後,朱棣直說不立皇后,所以他後期沒皇后。太子妃明媒正娶,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按照朱棣的意思,明朝只有皇后才能打理後宮,而安貴妃只是一個妾而已。


蘭聽雪


因為以前她把後宮管理的井井有條,老皇帝死後,太子登基她順理成章管理後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