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誤我中華100年,她到底錯在哪裡?她為什麼有這麼大能耐?

劉華銀mark


說到慈禧大家對她的印象是嗤之以鼻,是不屑一顧的。因為她執掌大清半個世紀,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那麼,慈禧都做了那些事情,讓人民如此的痛很她呢?甚至有的人,說他是誤我中華100年。

首先慈禧是一個政治家,若是沒有政治手段,她不會執掌大清半個世紀之久的。通過她從顧命八大臣手裡奪權,我們就知道她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還有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收復新疆伊犁。可以說這些事情,都是和慈禧多多少少有點關係的。

後來再到她的垂簾聽政,架空了同治和光緒的皇權,讓自己的權利到達了頂峰。但是,按理說慈禧也為大清做了不少事,為何人民比較痛很她呢?

關鍵就是慈禧這個人,在遇到為難的生活,比較傾向於個人的享受。甚至為了個人的享受,她不惜犧牲人民的幸福。

比如說甲午中日戰爭就要打響的時候,他要操辦自己的六十大壽。為了讓自己的大壽過的比較風光一些,她動用了數百萬費用來修建頤和園。

可是,大清的錢是有限的。大部分錢都被慈禧用來修建頤和園了,打仗的時候,就沒有辦法購買武器裝備了。

這就導致了甲午中日戰爭當中,我軍的物資戰備不敵日軍,最終打了敗仗,讓當時的國家蒙羞了。

打了敗仗就要割地賠款,慈禧執掌的大清不停的打敗仗,然後不停的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不停的各地賠款。

這就加深了本來就不富裕的中國人民的苦難。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只能痛很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只能痛很慈禧腐敗無能。

還有最讓中國人民氣憤的是,慈禧對內的壓迫是慘無人道的。

但是,在面對外國侵略者的時候,她一直都是一副奴才嘴臉。甚至有的時候,她直接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正是慈禧這樣的一副奴才的嘴臉,讓中國人民對她討厭至極。她作為大清的掌舵人,只求自己享受奢華的生活,不顧人民的死活。

這樣的人根本就不配當大清的領導人,但是,就是這樣的她,沒有能力的她還有死撐著執掌大局。

這樣的慈禧,當然是人們痛恨的對象了。

所以,這就是世人痛很她的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有就是慈禧是頑固派,在清廷落後的情況下,她並沒有尋求變法,而是極力的打壓變法,還把戊戌六君子給殺害了。讓中國錯過了變法走向強大的可能。

這些都是她貽誤我中華民族發展的罪行。所以說慈禧的一生做了太多的錯事了,她就是人們唾棄的對象。


漢史趣聞


先不說慈禧的對與錯。只先說她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耐,能夠在西方列強入侵,太平天國席捲整個東南半壁的情況下,依舊維持清朝統治50餘年。在這裡少校也不想說什麼大道理。我想用康熙王朝中,孝莊皇太后與康熙帝的一段對話來解釋這第一個問題。



康熙:皇祖母,您為何不殺鰲拜?

孝莊:因為鰲拜的脖子比咱們的腰還粗,我們現在殺不動他。

康熙:那我們就要犧牲蘇克薩哈的性命嗎?他可是朕的忠臣那!

孝莊:我知道他是個忠臣,鰲拜是個奸臣。可現在奸臣的勢力比忠臣要大。我們只有殺了忠臣,才能安鰲拜的心。我要用蘇克沙哈薩拉的人頭,來換天下的太平。

康熙:祖母,你以前可不是這麼教導孫兒的!您這是讓孫兒做一個昏君嗎?!

孝莊:我知道,那今天我就再教導你一次:等咱們搬倒鰲拜之後,你理應詔告天下,說蘇克薩哈是鰲拜殺的。他蘇克薩哈本來就是個忠臣,你理應為他平反,為他的子孫加官進爵。到那個時候,天下所有人都會說你是賢明聖君的。孫兒啊。當年我為了順治皇帝,不惜忍辱負重,化敵為夫。在那一個漫長的歲月當中,我們母子忍那,忍那,一直忍到順治親政。你今天受這點委屈又算得了什麼?!


說著一段臺詞的目的:精煉出來就是一個字。那就是忍。

慈禧更擅長忍。

咸豐帝死後,留下兩個皇后,一個是慈安,一個是慈禧。而慈安作為咸豐的正妻,實際權力比慈禧要大很多。

況且咸豐在死之前給慈安留下一封密旨:如果日後慈禧煽亂朝綱,就讓慈安用祖宗家法治她。

而慈禧在知道慈安有這樣一份密旨之後,一直對慈安禮敬有加,這樣的生活一直過了十幾年。慈安生病,慈禧甚至割掉自己胳膊上的肉,去給她做藥引子治病。


最後慈安感動之下燒掉了密旨,而她燒掉密旨之後,不久便死了。我們不能說是慈禧把慈安殺掉的。但她死了是不是也很巧合?

這件事裡隱藏著慈禧的一個特徵,那就是極能忍。而忍完之後下手又極狠。

就這一個特質,就能夠讓慈禧幾十年垂簾聽政。手握大權。

第2個問題說:慈禧誤我中華100年

個人認為這是不公允的。慈禧在朝的時候清朝與世界列強簽訂了30多個不平等條約,出賣了非常多的國家主權。特別是那句寧予列強,不予家奴。更是讓慈禧身上的賣國賊標籤。

我們在譴責和痛恨慈禧這些行為的同時,請一定記住兩個事:

第一.她是一個政客,而不是政治家。政客眼中只有自身利益之分,沒有國家利益。

第二.她曾經也派左宗棠收復了新疆150萬公里的土地。


換個思路想一想

如果不是慈禧把清朝禍禍成這樣,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制度,也不一定能消亡的這麼快。用恥辱的100年的時間來喚醒整個民族的覺醒,值!


少校柳下惠


慈禧太后搞權力遊戲是一流的高手,把不拿她當回事的肅順等八個顧命大臣都拿下了,弈親王小六子也被她治的服服帖帖;可是慈禧太后治理國家是真的不行,在日本對清朝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把幾十萬用於海軍購買軍艦炮彈的白銀給自己過六十大壽用了,建勞民傷財用於慶大壽的花圓了,後來清朝北洋艦隊被日本海軍打得幾呼全軍覆滅,你說慈禧太后這個女人有正事嗎?


隱者康司馬


慈禧是一個偉大的“獨裁者”,卻不是一個偉大的“變革者”,她生錯了年代,承擔了她無法承擔的責任,導致她最後身敗名利。

而慈禧的厲害之處,就在於她精於權謀,善用人心,是一個“政治高手”。

慈禧的厲害之處

不得不說,慈禧確實有兩下子,她殺伐果斷,沉著冷靜,咸豐死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以雷霆手段打敗顧命八大臣,奪取大權。

之後又恩威並施,收服野心勃勃的恭親王奕訢,讓其甘心為己所用。

又重用漢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收復失地,振興國家。

慈禧管理下的大清王朝,相比於她的丈夫咸豐皇帝,還是相對較為穩定的。

慈禧身敗名裂的原因

慈禧雖然在政治上頗有手段,但是她卻一切以自身為出發點,考慮的只是自己權力的鞏固,而從不考慮國家的發展,這便是她最後身敗名裂的原因。

清朝末期是世界上的一個變革期,舊事物不斷的被打破,新事物層出不窮。

慈禧的權力源於“封建”,而其想要穩固權力,就要維持“封建”,但是維持“封建”等於落後,是於國家不利的。

所以,慈禧的能力越大,她所犯下的罪惡也就越大。

就如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對於清政府來說,是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對於整個中國來說,卻是社會的退步,加速了中國的殖民化,走向半封建半殖民道路。

時刻錄品歷史

自從慈禧站在了清政府權力的鼎峰之時,就代表著慈禧站在了中國的對立面,因為她所維繫的是封建統治,而中國需要的是“制度的進步”。

再加上,慈禧具有“封建社會帝王的通病:貪圖享受、自私自利”,使她揹負上了千古罵名。

若她早出生幾百年,她可能成為的是呂后、武則天一樣的人物。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慈禧專權,禍國殃民近半個世紀是真的,但要說其誤我中華一百年,則未免言過其實。笫一次鴉片戰爭時,慈禧才幾歲啊!

客觀地說,慈禧只是一個反手為雲、覆手為雨,善於玩弄權術的小人,而不是勵精圖治的治國幹才。比如用建設海軍的經費建造頤和園,便是其驕奢淫逸、禍國殃民的鐵證。


浪淘沙84055


年輕的時候我也是這麼想,總認為是這個敗家娘們禍害了中國。

隨著年齡增長,也想開了很多事情,要說慈禧禍害了沒落的大清王朝還可以,清朝從乾隆中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後愛新覺羅就在也沒有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當家人了,以至於讓這個心狠手辣智商很高的封建老孃們抓住了機會。這個敗家娘們的成功,也正好映襯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腐朽敗落。

如是說慈禧禍害了衰落的清朝,不如說慈禧結束了腐朽的封建社會。

清朝結束了,中華民族的靈魂也覺醒了,大漢民族偉大的驕子們開始傲然登場,把一個極度衰敗沒落的中國,從歷史的泥潭中拔了出來,經過幾十年腥風血雨的艱苦鬥爭,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時至今日,我相信偉大的中國人民永遠會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從這個角度出發,對待慈禧,呵呵,也沒必要戮屍了!


文匯332


獨裁者都是這個結果,寧可自己弄壞了也不讓別人弄好了,凡是獨裁者都是外行領導內行,屬於餓鬼轉世,只是強盜性質,他們不能創造財富只能掠奪財富,都禍國殃民的,邪惡至極


瓦工不是建築師


慈禧太后 ( 1835—1908) 身歷晚清道、鹹、同、光、宣五朝,幾乎與一部晚清歷史相始終。慈禧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在她生前死後,眾說紛紜,可以說是譽毀不一。有人為她塗脂抹粉,唱讚歌,甚至頂禮膜拜; 也有人痛恨她,詛咒她,極力醜化她的人格與靈魂。慈禧太后在晚清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實在很難用一句話來定位。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要談晚清歷史,從根本上就繞不開慈禧。

錯在徘徊於守舊與改革之間,沒能把握住歷史機遇

慈禧從小接受的是封建倫理道德教育, 她的政治態度, 毫無疑問也會受到封建倫理觀念的影響。所以, 在對待一些問題的政治態度中, 慈禧她是具有保守的一面。光緒在戊戌年要求變法, 當時就慈禧曾說: “若師日人之更衣冠, 易正朔, 則是得罪祖宗, 斷不可行”。

慈禧太后

可見, 在當時慈禧同意變革的前提是“無違祖制”, 可就算到了清末新政時期, 慈禧對於一些教育改革措施也是不以為然, 如採用西方的教育、興辦女子教育等,可見,在對待西學的問題上,慈禧她仍然是保守的。

與此同時,慈禧也是一個雙面性的人物。在慈禧的意識中, 這種守舊思想並沒有形成一種自覺性, 她沒有像頑固派那樣, 抵制新生事物, 而是在變革的面前, 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慈禧在掌權期間, 大多數時間裡是支持改革的。 從洋務運動到清末新政, 在這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慈禧對於改革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的。

【坐著的慈禧老佛爺】

洋務運動時期, 清廷的頑固派還有著較大的勢力, 他們的言行,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清廷最高統治者的決策。

而當時的洋務派作為一股政治勢力,其人員構成要麼是封疆大吏 (如曾國藩) ,要麼位居高位 (如恭親王奕訢) , 曲高和寡,沒有形成具有普遍影響力的改革聲勢。

慈禧雖在辛酉政變之後垂簾聽政,但是, 慈安和奕訢等人在權力上對她的威脅仍然很大, 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之下, 頻繁而激烈的內爭時刻困擾著慈禧, 為了爭奪權力, 獲得朝中大臣的支持, 慈禧只能夠徘徊於改革與保守之間, 她既不支持頑固派,也難以放手使用洋務派, 在權力的紛爭中搖擺不定。

慈禧本人

庚子之變以後, 頑固派在朝中的勢力逐步減弱, 雖然在朝中還有一些保守的大臣, 但是, 這些大臣地位不高, 已經很難影響到慈禧對於重大問題的決策。

同時,受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 朝野內外希望改革呼聲越來越高, 社會各界都希望政府能夠儘快的變法圖強。此時, 經過幾十年的權力鬥爭, 慈禧已經牢固地掌握了清廷的最高權力,在統治階級內部, 已經沒有人能夠對她的權力構成威脅。

因此, 在實施改革的過程中, 她已經不需要再擔憂權力是否會受到影響, 她只需要考慮改革的舉措, 是否有利於國家民族的振興, 是否有利於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另外, 洋務運動時期, 洋務派的一些改革措施, 只是獲得了慈禧的默許,也並沒有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改革內容,向天下臣民頒佈。

慈禧太后

洋務派最高級別的官員是總理衙門大臣、恭親王奕訢, 而政府中的許多高級官員一直遊離在洋務運動之外, 從這一點來看,也是不利於洋務運動的開展。

而到了清末新政時期, 政治局面與洋務運動時期已經有很大的差別, 新政改革是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 由清政府的執政中心予以宣佈, 中央政府還成立了新政領導機關督辦政務處, 政務處管理人員由朝中許多重要的大臣構成。如:奕劻、李鴻章、王文韶、鹿傳霖、榮祿、昆岡等, 同時, 一些比較有勢力的地方總督也參與其中, 如袁世凱、劉坤一、張之洞等。這些人的參與對於清末新政的實施, 具有重要作用。

慈禧太后

縱觀慈禧太后時代的中國近代化歷程,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到清末新政,是一個近代化的依次遞進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無比艱難曲折的。洋務運動只侷限於技術層面的變革,經甲午戰爭檢驗,是失敗的。戊戌維新指向制度層面,但被慈禧太后發動的戊戌政變所扼殺。清末新政由體制內變革發展到政治體制變革,開始預備立憲,但最終並沒有使清王朝穩步地走上民主憲政的道路。

慈禧老佛爺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慈禧太后以洋務運動的形式開啟了中國近代化,但卻以預備立憲的形式制約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與東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而實現近代化的目標不同,慈禧太后時代的中國,無論是洋務、維新,還是新政,均沒有使中國順利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錯失了近代化的機遇。

慈禧的錯就錯在,在改革的態度上模稜兩可,錯在一個人專權獨政,錯在對權力的貪戀,在一錯再錯,統治了中原200多年的滿清王朝,最終在慈禧的手上再也回不到從前!


文史議春秋


慈禧統治中國長達半個世紀,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痛的災難,作為一個女人他是怎麼辦到的呢?

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把自己當做中國人

這不僅僅是慈禧獨有,而是整個滿清都是這樣認為的。他們從入關的那一刻開始,就想著若是有朝一日大事不可期,就退回關外,他們只當自己是外來者。所以慈禧才會喊出“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口號,漢人終究只是奴才,中國更像是一塊“殖民地”。

順治面對李定國兩闕名王的時候是這麼想的,康熙在面對三藩之亂前期吳三桂勢如破竹的時候是這麼想的,後來辛亥革命後,隆裕皇太后這些人也是這麼想的,甚至後來他們在日本人的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

於是慈禧在面對侵略和治理國家的時候,只會在乎自己和族群的利益,而國家利益是排在最後的,所以賣起國來一點也不會心疼。

慈禧厲害在勾心鬥角的手段高明

慈禧權力穩固不在於執政能力有多強,而在於勾心鬥角的手段高明。早在她還是妃子的時候他就深得咸豐的寵愛,經常能幫咸豐處理政務,所以咸豐死的時候並沒有按慣例殺掉她,只是留下了顧命八大臣作為牽制。

咸豐不會選人,顧命大臣最後被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一鍋端了。至於後來的漢人督撫如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等,雖然權傾天下但卻任然不敢扯旗造反,對這個老太婆服服帖帖。手握重兵的袁世凱也不敢在慈禧還活著的時候作妖。


歷史小跟班


慈禧本就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單純的用“好”與“壞”來評價她都是不準確的也是對歷史的不負責任,正如“慈禧誤我中華100年”這種觀點就是如此。

筆者一直堅信的一種論點就是:歷史的變革從來都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存在而發生改變。

但如果非要說慈禧錯在哪兒,筆者想慈禧這一輩子犯過的錯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比如她執掌的清王朝與列國簽訂了太多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比如她生活上窮奢極欲,比如她發動政變,殺害了很多革命志士,再比如她為了討好西方列強而不惜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種厚顏無恥的話等等。

這些“過錯”在很多人看來並不單純的只是“過錯”,而是“罪”,是不可饒恕的“死罪”。筆者無意為慈禧洗白,因為在筆者看來,慈禧的這些所作所為確實可以稱得上是“罪”。

那麼既然慈禧犯過如此多的“罪”,她為何又能夠掌權達半個世紀之久呢?我們可以繼續往下看。

關於慈禧的一些介紹,筆者非常贊同一個西方學者的觀點,這個西方學者名叫莊士敦,他是一個英國學者,曾擔任過末代皇帝溥儀的英語老師,也因為這個職務,他得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自由出入紫禁城並以此為契機瞭解了很多外人所不能瞭解的深宮秘事。關於慈禧太后,他著墨頗多,也許從中我們可以找到慈禧為何能夠掌權達半個世紀的原因。

莊士敦認為,慈禧太后雖然權傾一時,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但也正因為此,大家往往更容易忽視的一點就是慈禧太后名義上還是皇帝的母親,不僅是愛新覺羅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人,更是愛新覺羅家族中地位最高的人,一字之差其意義也大不相同。

那麼莊士敦提出這一點的目的何在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莊士敦想要告訴我們,慈禧太后之所以能順利執掌大清王朝半個世紀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她的治國能力有多出色,而是她的地位非常高,慈禧太后在清朝的統治階級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大家族族長的角色,滿清皇族們之所以承認她的權力的合法性就在於她的地位,皇族們推舉她為這個家族的族長,等同於視她為自己的代言人,因此慈禧自掌權以來,想要保證權力的穩固就必須依靠皇族的力量且以皇族的利益為根本利益從而得到他們的支持。

所以在慈禧掌權的這近半個世紀中,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皇族的影響力一直都在,從前期的恭親王奕訢,到醇親王奕譞,再到後來的慶親王奕劻,這些大清鐵帽子王都是在慈禧掌權後才獲得極高的地位及權力從而左右當時的朝政的。

寫到這裡筆者想再多說幾句,很多人都在拿慈禧與武后對比,其實慈禧與武后根本沒有可比性,武后可以架空皇族獨掌朝政從而獲得稱帝的機會,而慈禧並沒有這個能力與實力,這也是慈禧根本不能也不敢稱帝的主要原因。

慈禧非常明白她的掌權離不開皇族的幫助,她將永遠的與愛新覺羅家族共存亡,這是她能力不足的體現(她無法架空皇族獨自掌權),也是她之所以能擊敗政敵掌握權力的優勢所在。

最後筆者想要說的是,晚晴當年的困局不是慈禧一個人所能力挽狂瀾的,而是處於世界變革的特殊時期下,晚晴統治階級的集體忽視與整體的不作為所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結果,想要徹底走出這個困局唯有改變統治階級的統治思想,然而這正是他們最不可能接受的,所以洋務運動只能以失敗告終,而慈禧所代表的皇族實力派也只能慢慢走向沒落,直到大清帝國的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