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銅鏡梳妝,銅鏡真的能照出人嗎?清晰嗎?

yijiang春水向東流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錫是比銅活躍的金屬,會浮在銅的表面,呈白銀光。今天我們所說的白銀骨,就是含錫量較高的銅。雖然經過幾百年幾千年,但是經過打磨拋光之後仍然可以清晰鑑人。雖然不如現在的玻璃鏡清晰,但清晰度還是比較高的。不得不佩服我國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





一樸鑑玩


(遼·雙鳳雙獸葵瓣銅鏡)

鏡子分鏡面和鏡背,鏡背雕刻花紋圖案或銘文,而鏡面是磨平的,所以一般博物館擺放這些文物都是以鏡背示人,比如這樣:


(戰國·十六聯弧三獸紋青銅鏡)

所以很難看到鏡子的正面,而我在看過多面銅鏡之後,終於找到一面唐朝非常有名的銅鏡—金銀平脫羽人花鳥紋青銅鏡,這個鏡子是支起來的,它的正面對著牆壁,於是我就繞到側面彎腰去看,可以看到鏡面雖然有破損,完整的地方還是非常光亮的。雖然不及現代鏡子清晰,不過已經很難得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親身去體會,才是最直觀的體驗。


劍膽琴心01


中國人關於銅鏡的使用,遠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齊家文化之中。或許,當人們第一次臨水自照,能意識到那水中的映像正是自己的時候,鏡子的歷史便已經產生了。

(一)水中的倒影

關於鏡子的鼻祖,第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應該是“鑑”,這是一個盛滿水的盆子,一般為銅製。大口、深腹便於盛水與映照;無足或有圈足可以適應不同人群的身高;兩耳或四耳便於隨時提攜搬運。

但是在沒有容器出現之前,古人可能正是以自然界靜止的水來映照面容,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希臘神話中的自戀者納西索斯,因為看到水中自己俊美的面容,不小心溺水而亡,被眾神憐憫,遂成一朵水仙花。

所以,學者樑上椿總結了一種以“止水”為源頭的古鏡發展源流即:

止水—鑑盆中靜水—無水光鑑—光面銅片—銅片背面加紐—素背鏡—素地加彩繪—改繪彩加鑄圖文—加鑄字銘

這種說法很是流行,著名學者郭沫若也持此種觀點,他們的主要依據,大約是古人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鏡”稱作了“鑑”的緣故。

(2)取日火於陽燧

除了“鏡由鑑來”的說法之外,另外一種說法是銅鏡可能來源於“取火於日”的陽燧,此說以嶽慎禮先生為主,這種陽燧實際上是一種凹面銅鏡,可以將光線聚集起來,達到引燃助燃物的作用,實際上類似於放大鏡的取火功能。

在古籍《淮南子》中,對此有非常明確的描述:

“陽燧,金也。取金盂無緣者,執日高三四丈時,以向,持燥艾承之寸餘,有頃焦之,吹之則燃,得火。

實際上,可以看到陽燧的功能主要在於取火,雖然它也光亮如鏡,可以起到映照的作用。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工藝上把銅鏡與鑑、銅鏡與陽燧聯繫起來。實際上,就製作工藝而言,兩者是一致的,所以在《考工記》中,才將“鑑燧”的配方(齊)放在一起說:

《周禮·考工記·輈人》:“金錫半,謂之鑑燧之齊。” 鄭玄 注:“鑑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

(三)何為鏡之源流

進一步思考一下,如果說“鑑”和“燧”是銅鏡的源頭,那麼至少兩者出現的時間要比銅鏡早吧?但是根據考古資料來看,這種說法可能並不成立。

先說銅鏡

最早的銅鏡出土於齊家文化中,共有兩面銅鏡。一個是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的素面鏡,另一個是1976年青海貴南縣尕馬臺的七角星紋銅鏡。但是至今為止,在早期遺存中尚未發現明確的、能早過齊家文化銅鏡的容器出現,更別說是那種打磨光滑的銅鑑了。

再說陽燧

我國今見最早的陽燧屬於西周時期,是1975年在北京昌平白浮村西周早期木槨墓中出土的兩枚。其中心向下凹陷了曰0.4釐米,足以證明其非銅鏡,實乃陽燧。再者說,人們在製作和使用陽燧的時候,必然會發現它表面光潔可以成像的事實,所以就兩個功能而言,很難區分前後。

總結一下:銅鏡的產生可能真的是來源於每個瞬間的巧合,人們從經常使用、打磨的刀斧等器物平整的表面上得到了平面鏡成像的啟示,這可能就是後世文獻所說的“屈刀為鏡”“以劍取火”的緣故。

陽Sir的考古學之眼


古代最早沒有鏡子,是用青銅缸裝滿水,女子們拿來當鏡子使用。

也有用瓦製成的容器,裝水後當鏡子用。

到了秦朝,這是個青銅器盛行的時代,開始大量鑄造銅鏡。

只用銅鑄造的鏡子,用來照人是很模糊的,所以智慧祖先們鑄造出來的鏡子是銅錫合金,錫在其中成分比例比較高。

並且還要用天然磨石進行鏡面的打磨,打磨以後的鏡面亮閃閃,照個人樣子沒問題。

現在鑑賞古鏡的價值,打磨不打磨很關鍵,打磨了的古鏡就沒有多少收藏價值,這在《鑑寶》中說過。

銅鏡由鏡面、鏡背、鏡鈕和鈕座組成。

1.鏡面:正面,有光亮,可照人。

2.鏡背:背面,上面鑄有各種紋飾或銘文,鑄有銘文的銅鏡在明清時期,慢慢被花紋和神獸代替了。

3.鏡鈕:在背面的中央,主要用來繫繩好方便手拿,中間有孔。

4.鈕座:鏡鈕的周圍,通常鑄有裝飾圖案。

另外,鑄有銘文這部分稱為銘帶,鏡銘指鏡背上所鑄有的銘文。

總結一下,銅錫合金鑄造,用打磨石打磨拋光,古人拿來照人的鏡子可以使用的。


果笑


在古代,最早的銅鏡是商代用做祭祀的禮器,一般都是王公大臣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隨著銅礦開採技術的進步,銅的生產量也大幅提高。昔日貴族才能使用銅鏡,也慢慢的走向民間,成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同時,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們大多數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遠古時所說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說明古代人最早時候,是用盆中盛上水來照映自己的面容的。在商代之前,這種當鏡子用的監都是用陶瓦製成的,所以那時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了商代,青銅器大量生產,人們也開始鑄造銅鑑,這時的鑑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鑑,但那是高檔用品,民間仍然使用瓦鑑。真正開始鑄造銅鏡,就到了秦朝時期,一來銅的生產能力增強,二來銅鏡確實比水鑑清楚很多,所以到秦以後,就不再用水作鑑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面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隋唐以後,還發展出帶柄的、四方的,各種花紋應有盡有。





明代末期,東西文化交流增加,西方開始有以玻璃為鏡子的商品流入中國。到了清代乾隆以後,物美價廉的玻璃鏡開始在我國民間大量生產,銅鏡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轉而成為人們收藏的古玩。


我的答案是,能從商朝使用到清末,說明銅鏡真的能照出人的影像,不然也不會使用幾千年。但要說清晰度,肯定不如現在的玻璃鏡子。


醉眼朦朧看天下


首先可以肯定的說,古代再好的銅鏡也沒有今天的普通鏡子清晰。

古代銅鏡的使用


銅鏡的發明:

銅鏡顧名思義就是以銅製作的鏡子,在遠古時期,人們是以河水照面,後期出現銅盆盛水放入室內照面。再往後來就以銅打磨光滑照面,這大概就是銅鏡出現的歷史情況。

銅鏡


銅鏡的歷史:

據出土有證的考證,最早可以從四千年前的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後經春秋戰國時期流行,鼎盛在漢代,第一次衰落在戰國後期,又是一次繁榮在隋唐時期,漸漸衰落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期限各朝代因鑄造技術及藝術風格漸流行各個階層。可以說銅鏡也是一個波浪的起伏史,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銅鏡的正反面


銅鏡的材料:

銅鏡的材質有很多種,其中以金、銀、銅、鐵等等,以銅質最為多,也有鍍金銀的、背面包金銀的、或鑲嵌金銀絲的。到了隋唐以後,銅鏡的形狀還有帶柄的、四方的。直到明代末期,慢慢才開始有了玻璃的鏡子出現。

銅鏡的樣式有多種


銅鏡的紋飾:

銅鏡的紋飾,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風格,從動物、到植物、到吉祥紋、到景物等等,很多考古發現就是根據出土的一些銅鏡上面的紋飾判斷墓葬的朝代。紋飾有寫實的虎、豹、猴、鳥,有非寫實的龍、鳳、饕餮,有圖案化的裝飾。表現手法有鑄,有樓空,有鑲嵌,有彩繪,一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氣氛。神話題材有羽人、諸仙、天帝、神人車馬、鬼怪等等,到了後期有儒釋道三教題材等等,所以可以從題材就可以看出各個朝代變革的歷史背景。

放大的銅鏡紋飾


銅鏡的真偽:

銅鏡不管是在博物館裡、還是收藏家裡、還是古玩市場上都有。博物館裡展出的銅鏡基本無假貨,但是收藏家裡或者市場上就難說了,必定現在高科技把古代銅鏡研究的非常透徹,而且高超的做假手法,讓很多專家或者鑑定家都載了跟頭。所以大家要欣賞還是到博物館裡賞析為好。莫貪便宜買到假貨喲。

市場上的銅鏡


在古代那個時代,銅鏡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能用的,很多農戶家裡就用院子裡的大缸放入水,以照面,或以溪水照面,也只有大戶人家或者貴族才可以使用。但清晰度可以說只能照出七八成,但清晰度雖然模糊了一點,但在那個時期,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文思物語



肯定能照出人影,至於清晰度的話估計不如現在鏡子清晰,而且古代能用得起銅鏡的也是有錢人,窮人根本用不起。


影視猴子


中國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這種鏡,一面磨光發亮,一面鑄刻花紋。因銅鏡主要用於照出自己的面容,故也叫「鑑」或「鏡鑑」。

古代的銅鏡大多數都是以水銀來覆蓋的,而在經過專業的打磨以及拋光之後,其實看起來就與我們現在的玻璃鏡子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古代的鏡子還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人的影子,基本上和現在的鏡子沒有太大的色差,但是這裡面水銀它會隨著時間的過渡而漸漸的揮發,所以不久之後就會又一次露出銅鏡裡的銅面,所以就需要不斷的繼續打磨,在以前古代的時候,就有一種人是專門給大家磨鏡子的,這種人就叫做磨鏡匠,但是由於他們常年接觸水銀,所以對他們的身體有不小的影響,是個比較危險的工作。

其實不管是古代的銅鏡還是現在的鏡子,基本上能不能夠清晰的看到人都與這個鏡子的材質以及它拋光的水平如何來決定的,所以即便是鼓的時候,鏡子只要能夠專業的拋光打磨就可以看得清人,除了銅鏡之外,其實表面光滑的瓷器透過反光也是可以看清人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古鏡,大部分都比較的粗糙,看不清人影,那個是因為它表面的那一層膜掉了,所以露出了它最原始的金屬材料,看起來才會是那樣模糊不清的,而當他們古代在被使用的時候,經過研磨,看起來就和我們現在的鏡子並沒有多大的區別,甚至可以說是毫無不同的。


賣棒棒糖的小男孩


照鏡子的起源,遠古的人們從大自然中就學到了方法,在平靜的水面,以水為鏡,能看到自已的影子,後來,為了方便,用器物盛水照鏡,影子倒映在裡面,同樣可以看到自己的面容。我特意盛了一盆水,待平靜之後,對著試了下效果,儘管不是很清晰,還是能看見自已的面容,最初就是這樣,遠古的人以水為鏡,盛水鑑形照影。

後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開始了金屬製作鏡子的歷史,尤其青銅製作的銅鏡,幾千年來,一直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佔重要地位。

用青銅製作的鏡子,正面經過平整,打磨,然後細磨,拋光,使銅鏡正面光滑,發亮,直至清晰的照出人影。人們梳妝打扮,整理儀容儀表,都離不開銅鏡的功能,唐朝太宗皇帝深有感觸,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花木蘭衣錦還鄉,興高彩烈,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當然,古代美女的花容月貌,離不開銅鏡的功勞。

銅鏡盛行在戰國,繁榮在漢代,發展高峰在唐宋,越來越清晰地照映人影,後來,隨著玻璃的出現,有了玻璃鏡,銅鏡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回答完畢,歡迎留言評論,謝謝大家。


湘土日記vlog


清楚地,士族用的銅鏡都是相當考究的,打磨的很光滑,但是一般人家的很普通了,但是比起現在的玻璃鏡子當然要差一些了,銅鏡不但要時時擦抹乾淨,而且還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夠保持光亮如新,照出影像來.磨鏡在從前是一種專門職業,和現在磨刀剪的工匠們一樣.操這項職業的人,手裡拿著長約5寸、闊2寸5分的幾塊鐵片,好像拍板的模樣,沿街敲打著,婦女們聽見後,即可出來磨鏡,這叫做“驚閨”(見《事物原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