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筆下的元宵節是個什麼樣子的?

家中自閉十餘日,不知不覺又到了元宵節。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傳統節日,據說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農曆新年之後的第一個月圓夜,故稱“元宵”,在老百姓眼裡,只有過完元宵才算過完春節。

正因為元宵節在中華文化中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了都寫下了無數吟詠佳節的詩文詞話,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五彩繽紛的記憶——在疫情繼續肆虐的今天,這些記憶分外珍貴。

詩詞歌賦裡的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古人詩詞歌賦特別是唐詩宋詞中關於這方面的描寫數不勝數,初唐詩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中記述了燈會的盛況:“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濃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詩人王諲在《十五夜觀燈》中寫道:“停車傍明月,走馬入紅塵。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元稹則描繪了東都洛陽燈節的盛況:“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裡,玄宗潛伴太真遊。”晚唐詩人李商隱還在詩中書抒發了自己不能到長安觀燈的遺憾:“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馬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元宵節是個浪漫的節日,在傳統社會中,正月十五是情人相會的大好時機,古人留下了許多有情人元宵相約的溫馨記錄。歐陽修在《生查子》中道盡痴情女子的相思苦:“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更是耳熟能詳令人感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些美妙的詞句,今天讀來仍然令人神往,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紅樓夢》裡關於元宵節的描寫

在明清話本小說中,有大量關於元宵節的描寫,記述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的種種娛樂活動,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長篇小說《紅樓夢》。

《紅樓夢》對元宵節的描述共有三次。第一次是第一回《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書中如此寫道:“士隱命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去看社火花燈,半夜中,霍啟因要小解,便將英蓮放在一家門檻上坐著。待他小解完了來抱時,那有英蓮的蹤影?”文中的“社火花燈”指的就是元宵節夜晚街頭的鼓樂、歌舞、百戲、雜耍、放花燈等,曹雪芹寥寥數筆,描繪出了元宵節的繁華以及繁華背後的沉寂,甄家從此後厄運連連,家破人亡,英蓮更是命運多舛,幾經轉賣落於呆霸王薜蟠之手,受盡折磨,最終“香魂返故鄉”。

第二次是在十八回《慶元宵賈元春歸省 助情人林黛玉傳詩》,當時元春晉封賢德妃,元宵佳節又回家省親,賈府上下忙碌,極盡奢華之能事。小說這樣描寫:“至十五日五鼓,自賈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妝。園內各處,帳舞蟠龍,簾飛綵鳳,金銀煥彩,珠寶爭輝,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靜悄無人咳嗽。賈赦等在西街門外,賈母等在榮府大門外.街頭巷口,俱系圍帳擋嚴……且說賈妃在轎內看此園內外如此豪華,因默默嘆息奢華過費。忽又見執拂太監跪請登舟,賈妃乃下輿。只見清流一帶,勢如游龍,兩邊石欄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風燈,點的如銀花雪浪,上面柳杏諸樹雖無花葉,然皆用通草綢綾紙絹依勢作成,粘於枝上的,每一株懸燈數盞,更兼池中荷荇鳧鷺之屬,亦皆系螺蚌羽毛之類作就的。諸燈上下爭輝,真系玻璃世界,珠寶乾坤。船上亦系各種精緻盆景諸燈,珠簾繡幙,桂楫蘭橈,自不必說。”

文人筆下的元宵節是個什麼樣子的?

這年元宵節,恰逢元春省親

第三次在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 榮國府元宵開夜宴》,這時的賈家已開始走下坡路,書中描述:“賈母也曾差人去請眾族中男女,奈他們或有年邁懶於熱鬧的;或有家內沒有人不便來的;或有疾病淹纏,欲來竟不能來的;或有一等妒富愧貧不來的;甚至於有一等憎畏鳳姐之為人而賭氣不來的;或有羞口羞腳,不慣見人,不敢來的。”這年的元宵節已沒有了過去的雍容華貴,開始顯出敗跡,賈府的最後一次元宵節正應了小說開篇僧人所說“慣養嬌生笑你痴,菱花空對雪澌澌。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的讖語,繁華之後,終歸煙消火滅,最終落了個“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結局。

當代作家筆下的元宵節

當代作家描寫元宵節的作品也有很多,1951年1月春節前夕,老舍在《新觀察》第2卷第2期發表了一篇極短卻極其精緻的散文《北京的春節》,其中關於元宵的文字佔了很大的篇幅,老舍用他那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幅活脫脫的老北京民俗風情畫卷:“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裡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裡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裡得到些自由。”

文人筆下的元宵節是個什麼樣子的?

老舍先生


文人筆下的元宵節是個什麼樣子的?

汪曾祺老先生

除老舍外,汪曾祺先生的元宵文字也讓人難忘,先生寫過一篇《故鄉的元宵》,給讀者呈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元宵節:“故鄉的元宵是並不熱鬧的。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裡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汪曾祺是蘇北高郵人,他們那裡“靜靜的”元宵節是個什麼樣子呢?先生在文章裡繼續寫道:“我們那裡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燈節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正日子’是十五。各屋裡的燈都點起來了。大媽(大伯母)屋裡是四盞玻璃方燈。二媽屋裡是畫了紅壽字的白明角琉璃燈,還有一張珠子燈。我的繼母屋裡點的是紅琉璃泡子。一屋子燈光,明亮而溫柔,顯得很吉祥。……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透過這些鮮活的文字,我們認識了一個多彩的節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