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

琅琊小少爺


聽起來可能有些駭人聽聞,但是根據美軍的統計在近代的戰爭中消滅一個敵軍需要用五萬發的子彈,五萬發是什麼概念呢?一般來說用來掃射的機槍的射速為一分鐘五六百發,如果一挺機槍連續的射擊,打出五萬發的子彈大約需要100分鐘,這樣換算之後大概也知道了五萬發子彈是什麼概念了,這麼多的子彈打了半天才死了一個人,就效率來說的確有點底下了。



對於軍人來說,每個人要求都是爭取每一顆子彈就可以消滅一個敵人,但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根據美軍的統計,就是極其高效的狙擊槍也平局需要1.7發的子彈才可以消滅一名敵軍,可見在一場戰役中實現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算是用來精準打擊的狙擊槍也做不到,那麼五萬發的子彈才殺死一個人到底真實不真實呢?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普通的子彈除了狙擊槍等以外的精準打擊都是用來火力壓制的,在很多電視劇中,就算是沒有看到人,都會放幾槍,目的就是起到打壓作用,防止敵人衝的太快,所以在戰場上浪費子彈是很真實的事情,尤其是使用機槍的過程中更加如此,有時候四五挺的機槍在持續的掃射下還殺不光一個幾百人的衝鋒。



其次就是在戰場上真正死於子彈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都是死於炸彈和那些炸彈的碎片,而且子彈這樣的東西沒有打中要害根本死不了,就像當年的被刺殺的汪精衛,身中了幾槍但是都不在要害還不是活了下來,雖然最後是因為一顆體內的子彈沒有取出導致舊病復發,至少當年沒有直接去了,而且那些在戰場上訓練有素的士兵來說,只要子彈沒有打到要害,還是有很大的希望生存的。



在戰場上最致命的是因為炸彈,和那些高速飛起的炸彈碎片,所以當年的日本人就喜歡用那種炮,動不動就先炸一番,其次日本人也很少用機槍,更加喜歡用高精度的三八式的步槍,這樣的槍的特點就是射程遠、精度高、爭取做到一顆子彈殺一個人,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自然需要到處節約,不能像美國人那樣隨意的揮霍。


史中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多人受以往宣傳的“每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思想,認為過多消耗子彈是錯誤。

其實,這種思想是不對的。

作為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在子彈極端缺乏的情況下,只能強調節省子彈的精確射擊。

但即便是游擊隊,如果永遠充足的子彈,他們的彈藥消耗量也是巨大的。

實際上,從機槍發明以後,各國作戰的子彈消耗量就是很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其中抗戰中,擊斃1個日軍要消耗2000發子彈,已經是全世界大國中的最低。

越南戰爭,平均消耗12萬發子彈,擊斃1名敵人;

最誇張的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美軍每消耗25萬子彈才擊斃1名敵人。

為什麼戰鬥中子彈消耗量很大?

主要是一個火力壓制的問題。

現代戰爭中,勝利的一方往往是能夠通過火力將敵人壓制住的。

也就是說,勝利一方的子彈投射量,要強於敵人。

只有火力壓制住敵人,對方才能不能從容還擊,我方才會佔據主動。

大家有沒有看過電影《阿甘正傳》。

在叢林中,阿甘他們的1個排突然遭遇北越軍隊伏擊。

交戰開始,就是雙方機槍的激烈對射。在美軍機槍瘋狂掃射的時候,阿甘他們並沒有落下風。
大家注意,由於雙方都不太看清楚叢林中的對方,機槍是朝著敵人可能存在方向胡亂掃射的,並不是精確射擊。

隨後美軍機槍突然卡殼停止射擊,沒多久又被北越軍隊用火箭筒打掉,美軍排就一潰千里了,只能逃命。

如果不是阿甘勇敢的回來救人,這個派最終只會活一個人。

即便如此,最終阿甘救出的傷員也不過只有區區幾人而已,其他人都被幹掉了。

實際作戰,也是如此。

所謂一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難以和強敵對抗,還必須採用特種的作戰戰術。

比如粟裕回憶,他們紅軍建立初期,只能依靠近距離伏擊戰和肉搏的方式,打擊國軍。

為啥?

因為他們每人只有3到5發子彈,無法遠距離射擊,只能近距離精確開槍。

伏擊戰時,雙方距離幾十米甚至十幾米,以保證射擊精度。伏擊中,每人只能開2到4槍,還得留下1發子彈追擊時候用,其餘時間基本都是肉搏拼刺。

這種打法非常危險,也是不划算的。

肉搏戰從來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神仙也不能保證自己下一秒不會被刺死,即便獲勝我方傷亡也不會小。

這種打法需要部隊不斷的勝利,不斷的補充。

如果不能勝利和補充,部隊就會很快消耗殆盡。

這種打法不能碰很強的敵人,也不能碰有豐富反伏擊戰經驗的敵人。

如果伏擊戰沒有勝利,不能繳獲到敵人的子彈,那麼紅軍就沒有子彈了,槍支成為燒火棍。

說通俗點,都是逼急了無奈奈何的打發。

即便這種特殊的伏擊戰,紅軍機槍的火力還是要持續的,機槍的子彈也是比較多的,伏擊期間可以大量射擊,作為火力支柱。紅軍也特別注重輕機槍手的培養和訓練,說明他們也是知道火力的作用,只是客觀實在缺乏彈藥而已。

很多作戰,紅軍其實也耗費了不少子彈。

比如紅軍長征期間,攻打甘肅臘子口魯大昌的區區2個營,就消耗了3萬多發子彈!!!

魯大昌的部隊利用碉堡和重機槍封鎖臘子口山道,紅軍沒有其他辦法,只能使用強大火力將其重機槍壓制,然後派步兵衝上去強攻。

如果紅軍火力不能壓制敵人重機槍,步兵衝上去就等於送死。

當時紅軍機槍手回憶:趁著暮色,我看見木橋兩頭的碉堡和附近幾座炮樓裡隱隱約約閃現出微弱的燈光,看清楚了碉堡和炮樓上的窗口射口,我知道,每個射口和窗口都架著機槍,正瞄準我們的方向。敵人居高臨下,我們稍有失誤就可能前功盡棄,傷亡巨大。

當前面的連隊敗退下來的時候,楊信義就命令我和其他幾名機槍手,分別對準臘子口上的碉堡和暗堡口射擊,我們瞄準輪番掃射,子彈像下雨似的傾瀉在敵陣地上。

這時,敵人的一個射擊口開始不斷地向我們這邊掃射,只聽得子彈簌簌飛舞的聲響,子彈打在岩石上胡亂飛舞,濺起一串串火花。我隱蔽在一塊大岩石旁邊,子彈貼著我的頭頂上飛來飛去,濺起的岩石碎片直砸在我們的身上,鑽心地疼痛。我們打了一陣,敵人的炮樓和碉堡卻絲毫無損。原來,敵人的碉堡和炮樓都是巨大的岩石做成的,衝鋒槍、機槍子彈根本打不穿它,而且從河溝裡向上掃射,很難打進敵人的射口。相反,敵人的機槍卻異常猛烈地向我方陣地掃射,幾個機槍手被敵人的機槍擊中犧牲。

我不得不停止掃射。

戰鬥中,六連連續發動了6次衝鋒,都被敵人兇猛的炮火壓制下來。這時,楊成武指示六連停止進攻,所有戰士隱蔽撤退。

最終紅軍消耗了3萬多發子彈,繳獲的槍支和子彈極少,而且都是甘肅土造的不能使用。


薩沙


抗戰時期,在正面戰場,每擊斃一名日軍,平均需要2000發子彈,而在蘇德戰場,蘇軍每消滅一名德軍需要4000發子彈,而美軍在太平洋戰場,平均擊斃一名日軍需要3噸彈藥。

到了越戰,平均打死一名越軍需要5萬發子彈。平均打死一名敵人的彈藥消耗量,從火繩槍,燧發槍,栓動步槍,半自動步槍一直到全自動突擊步槍,其實消耗彈藥量是越來越多了。

首先是,這裡所說的彈藥量是包括了訓練彈藥量的。美軍訓練開槍,都是打膩了為主,一次打靶一個新兵身邊就能堆起一大堆彈殼,而且要經歷若干次打靶訓練。這次二戰,新1軍,新6軍在印度接受美國軍訓,那些老兵的回憶錄可以看出來。

包括,正面戰場擊斃1名日軍平均2000發子彈,那是使用抗戰總消耗量計算出來的。實際上也包括了訓練抗戰入伍的1400萬新兵的彈藥消耗量,還有,因為其他各種原因損失的子彈在內的數字。

在戰場上,彈藥不僅僅是打掉了,還有很多彈藥是引發爆炸,從而被消耗。交通線遭到襲擊損失,以及遺落在戰場上等待各種原因。另外就是,現代步兵每人都有全自動突擊步槍,本身射速就超過二戰時期步兵幾十倍。毛瑟98步槍的射速才一分鐘10-12發子彈,士兵的手腕還要累的半死。M-16突擊步槍一分鐘射速750-900發子彈。

這樣在戰場上的壓力火力,就必須要增強。在二戰,對方開一槍,你開一兩槍就能壓制對手。但是,現代戰場,所有人都是全自動步槍,彈雨縱橫。所以,你也必須火力全開才能壓制對手。從射速和武器來看,以同樣的方式戰鬥,M-16突擊步槍本身彈藥消耗量也會比二戰時期的毛瑟步槍,增長70-90倍。


深度軍事


在現代戰爭中,很多人都是死於炮彈和炸彈,而不是子彈

目前美國軍方使用的是5.56mm口徑子彈,配備的是STANAG彈匣,一個彈匣能裝30發子彈,美軍單兵共攜帶6個彈匣,也就是180發子彈。假設消滅一個敵人需要10000發子彈,那麼一個士兵需要至少55個彈夾才能消滅一個敵人。這似乎看上去是不符合邏輯的,因此很多人都質疑這種說法。

但在實際戰場上,子彈的消耗量確實驚人,並且覺大多數子彈都打不中目標。

(正在伊拉克執行任務的美軍士兵)

目前,美軍還沒有一個官方的數據顯示打死一個敵人到底要使用多少子彈,因為美軍每年消耗的子彈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於平時的訓練。

當然,在現代戰爭中子彈的消耗量是非常大,因為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是神槍手,大多數子彈是用來進行火力壓制的,打不著人。但是這不能算是浪費,因為如果沒有猛烈的火力壓制,那麼敵人早就衝到你面前了。

二戰時日軍就是一支崇尚“環保”的軍隊。鑑於國內銅礦資源貧乏,日本軍方十分重視節約子彈。日軍的口號是:如果一發子彈就可以解決敵人,那就絕不開第二槍。為此日軍槍支在設計上也偏重於射擊精度和射程,於是就誕生了著名的三八式步槍。

為了保證精度和射程,三八式步槍的槍管設計的非常長,這導致三八式步槍全長達到了127.6釐米,這個長度冠絕全球。

平心而論,三八式步槍的設計精度和射程都是極為優秀的,但是這種“唯精度至上”的理論也限制了日軍半自動和全自動步槍的研發。以至於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經常遭到美軍M3式衝鋒槍的火力壓制,這導致日軍的傷亡率遠遠高於美軍。

而且在二戰後期美、英、蘇、德等國就發現,槍支射程太遠根本沒有用。由於坦克的大規模使用,徹底地讓塹壕戰走進了歷史,步兵通常是伴隨著坦克往前推進的。而等到需要雙方步兵短兵相接的時候,雙方的距離已經很近了,完全用不著很遠距離的射擊。特別是進入城市之後,在巷戰中士兵更加希望手中的步槍能為其提供強大的火力輸出,而不是毫無用武之地的高射程。

因此在二戰後,各國都開始大量裝備全自動步槍,以求更加強大的持續火力,並且射程也從以前的八九百米,下降到五六百米。

全自動步槍的應用大幅提升了子彈的消耗量,但是擊中敵人的幾率卻要比半自動步槍高很多。畢竟一槍一發子彈,打30槍你也不一定能擊中一個敵人。但一連打出30發子彈,你就有更大地幾率命中目標。

所以在現代戰爭中,單兵消耗的子彈不一定就比以前多。但是武器的提升都是相對的,你的火力提升了,對方的火力也會很快跟上來。敵我雙方近距離交戰,若沒有持續的火力壓制,敵方就會迅速壓縮己方陣地,因此你必須保持自己的槍口“火舌”不斷。

(假如你面的這片叢林裡想起了槍聲,但你卻受限於樹木的遮擋而看不見敵人,你會怎麼做?沒錯,你會先衝著槍聲的方向給他一梭子子彈,對敵人進行壓制,雖然一梭子子彈不一定能打中對方,但是這些子彈卻迫使敵人躲到掩體之後,暫時放棄對你的射擊,你的安全係數就會提高了)

而且隨著大量機槍的應用,更加劇了子彈的使用量。相比於士兵而言,機槍才是真正的子彈消耗大戶。

不過在現代戰場上,子彈打死的人其實相對更少了。舉個例子:

在二戰時,美軍分別於1945年3月10日和5月25日對日本東京進行了兩次大轟炸,造成了近10萬人死亡,但這其中美軍並沒有發射一發子彈。

(在電機的驅動下,現代機槍輕輕鬆鬆就能達到1000+發/分鐘射速,打光一萬發子彈很easy)


千佛山車神


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敵人,很可能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非常的荒唐、難以置信、這個小編怕是一個傻zi 吧。

如果真的是幾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敵人,那麼我這些年的“抗日神劇”都白看了嗎?怎麼說咱們家也是擁有32寸大彩電的“農村大戶”,平時在電視上沒少看見主角、或是我軍士兵,砰砰砰、三槍幹掉8個敵人,並且子彈還是無限不需要換彈匣的那種。你個啥子都不懂的小編,你跟我說幾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敵人,你當我小孩好騙是吧?

那麼在戰場上,真的是需要平均消耗幾萬發的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嗎?

雖然這個說法看似很誇張,但是小編覺得平均幾萬發子彈殺死一個敵人,這個說法已經是很保守了。下面咱們就列舉一下在各場戰爭中,世界各國在實戰情況下,平均要消耗多少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敵人。

以在二戰時期的我國軍隊來講,那個時候我國軍隊平均要消耗至少幾百發到1000發的子彈,才能夠擊中一名日軍,要清楚這僅僅只是擊中,而不是打死一名日軍士兵。在當時我國軍隊如果要徹底的打死一名日軍士兵,平均消耗的子彈至少要達到兩千到三千發以上。

這還只是在二戰時期武器彈藥拮据的中國軍隊,而同一時期的歐洲戰場,歐美國家的士兵消滅一個敵人,他們所消耗的子彈數量平均在1萬發以上、甚至2萬發。
而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初,亞洲東北部那一戰,當時我國軍隊的武器裝備相對來說也是比較落後,在戰場上也要平均消耗5000發左右的子彈,才能徹底打死一名美軍士兵。而武器裝備相對來說比較優越的美軍,在實戰中最少也要平均消耗5萬發左右的子彈,才能夠對一名我軍士兵造成致命傷害。

而到了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戰場上,這個在戰場上消耗子彈數量的數據變化不是很大,美軍士兵平均也要消耗5萬以上、10萬發以下的子彈,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夠打死一名越南北方士兵。而到了現代戰爭的伊拉克、阿富汗戰場,美軍在這些戰爭中平均消耗質量的數量,達到的一個極其恐怖的數據。有各種官方實際數據表明,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戰爭中,平均要消耗超過20萬發以上的子彈,才能正真打死一名敵方武裝的士兵。
這些數據看似非常的誇張,但這也只是平均消耗子彈的數據而已,還沒有將戰場上拼刺刀、手榴彈、炮彈、飛機轟炸等等數據包括在內。甚至可以說在戰場上,作戰的士兵噼裡啪啦打了一整天,很可能連一個敵方士兵都沒有命中。

當然,以上這些恐怖的數據也許有很大的水分與誇張性,但是這也確確實實的體現了,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一概念。

頭條“軍器戰位”報道!

發佈:牧小明

作者 : 感謝我們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願世界沒有戰爭。

軍器戰位:關注每天為你講解軍事武器裝備知識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軍器戰位”每天講解軍事知識


軍器戰位


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那是戰爭中的最高理想,是對最高效率和完美戰績的想象,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的。當然,這也是在彈藥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激勵下自己,提醒下大家,要好好珍惜子彈,不能浪費,因為浪費不起啊。

而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的說法,其實是來源於一份美軍的報告,說得是五萬顆子彈殺死一名敵軍士兵。這雖然顯得有點過於誇張,但背後還是有其特殊的邏輯和國情。


五萬顆子彈殺一個人的說法的依據

應該是整個美國在二戰中使用的子彈的數量,再除以消滅的敵軍士兵的得出的平均數,這個使用的子彈,不但包括直接用於戰場對轟的子彈,還包括訓練時,偵察時等等各種情況下使用的子彈總和。


就好比美軍在和日軍打仗時,一支千人隊伍,幹掉了對方五百人。這裡使用的子彈就包括了這一千人訓練時的幾十萬發子彈,偵察時盲掃的幾萬發子彈,戰鬥時你來我往膠作在一起,火力壓制打空的百萬發子彈,以及直接命中的子彈。


實際上,二戰中和美國人打的日本人,早就打油了,他們很擅長躲閃,也有了應對美國強大火力的經驗,在實際戰鬥中,命中率其實是沒有我們想象的高的。即使是衝鋒好像等著你一排排掃,其實也不是電視裡演的一片片來,而是分散進攻,躲避火力,講究策略,不斷移動,這樣打中就更難了。

美國的彈藥充足,打起子彈來比較土豪。

美國軍工業很發達,戰士彈藥充足,他們打仗基本上可以做到相對敵人來說是無限量的持續活力,彈藥堆過去都能把對方堆死,這個和抗美援朝時,他們用彈藥將一座座山頭直接轟平是差不多的意思。


所以,美軍對彈藥的使用相對於其他各國來說,基本上不會考慮節省的問題,更不會跟我們的游擊隊同志一樣,一個士兵一 杆槍都配不齊,即使配齊,一年到頭也配不了幾顆子彈,大部分子彈都靠收拾戰場而來。這個就是窮人和土豪的差距,說起來都是血淚啊。



不過,無論如何,戰爭都是生命的收割機,子彈就是死神的屠刀,捲入戰爭的人永遠不知道會被那顆子彈擊中,我們還是遠離戰爭的好


李藝泓


作為一個上過實戰演習的軍人,我覺得應該可以有個比較穩點的看法。

第一,這個戰場平均幾萬發子彈殺死一個人的說法,其實在整體軍事使用中是被全球拉了一個平均值。各國的作戰理念和習慣不同,消耗的彈藥數量也會各有迥異。比如中東國家比較偏向於火力無限輸出流,甚至有的土豪國家把彈藥消耗作為每日的作戰任務,幾萬發甚至十幾萬發才消滅一個人,實屬正常情況。而非洲很多游擊隊和各類武裝,越過頭頂的信仰射擊和只求爽快的火力壓制,也是拉昇彈藥消耗比例的重要因素。當然,少不得美帝的重視人命不在乎彈藥消耗的玩法,更是引領世界軍事力量高消費的重要群體。

相比較而言,中國軍人強調的“首發命中”和日本軍人強調的“精確射擊”,可以說在訓練有素的情況下,利用攜帶的兩三百發子彈擊斃數名敵軍,還是在理論之中的。並且不會被其他國家的消費習慣所影響。所以在亞洲大部分戰場中,這種誇張的換算比,是很難出現的。

第二,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這個幾萬發殺死一個人,也是被平均化了。這幾萬發的子彈,其實是己方損失的消耗,用子彈這種簡單的計量單位作為一個粗略體現而已。因為這種損耗不單單是雙方士兵對射時產生的損耗,還有軍需物資被敵方大量損毀所產生的損失。比如雙方一開戰,指揮部、彈藥庫、倉庫都是雙方特種部隊、導彈和飛機攻擊的重中之重,大家看新聞也經常看到中東戰場某某倉庫被攻擊命中,一旦倉庫被攻擊銷燬,那就是幾百幾千萬發子彈瞬間蒸發,卻同樣計算在戰鬥消耗之中,無形中就拉昇了戰場消耗比例。

而且,如果在戰場上簡單得能以幾萬發子彈就能換取一個敵人,那麼戰爭相對而言居然還是划算的。因為一發子彈成本也就一兩毛錢人民幣,而從家庭出生就開始培養的一個男人成為一個合格軍人,其中花費的代價超過百萬人民幣,再考慮到對家庭因素和對社會的潛在貢獻,或者加上兵種的珍稀程度,甚至幾千萬都有可能,用幾萬發子彈也就是幾千塊錢來換取,實在是很有賺頭。但是戰爭作為一個大家都不賺錢的無底洞,就是它的消耗並不是簡單用子彈衡量的。它有大量國防物資消耗,有炮彈消耗,導彈消耗,油料消耗,經費消耗,槍械零件消耗等等,密密麻麻,涉及的品類多達數千種,而子彈消耗,只是放在紙面上最直觀,也最容易衝擊引起對軍事領域涉及不深的人們的驚歎。

第三,隨著各國軍事水平的提升,殺傷一名敵軍的難度也在不斷遞增。刨除軍事水平極其低下的落後國家,各國都會不斷學習現代化條件下的作戰經驗,見識和水平增長的士兵們,往往也學會了如何在戰場上保護自己。一戰二戰時期那種大規模集團衝鋒不再出現,配合著武器裝備的提升,一個步軍士兵的作戰半徑由之前的幾十米和幾百米,直接延伸數公里。以往三公里陣地需要一個團,甚至一個師的兵力進行攻防,現在可能僅僅需要二三百人甚至幾十人就堪堪足夠。彼此之間戰鬥少了過去戰鬥的熱血拼殺和人在陣地在,更多了許多的膽戰心驚和步步為營,多了許多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也多了許多的相互試探和火力覆蓋。這些軍事技巧的提升,增加了戰場擊殺的難度和兇險,同樣,也增加了許多的彈藥消耗。


天下榜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2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越南戰爭中,擊斃一名敵人需要消耗12萬發子彈;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平均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麼這個數字如此龐大,為什麼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

首先,統計裡的彈藥量是包含了訓練消耗和戰場消耗的總彈藥量。一名新兵從入伍到能上戰場需要進行很多的軍事訓練,其中就包括射擊打靶訓練。

說的簡單易懂點,就是咱們玩第一人稱射擊類遊戲,你想要從菜鳥練到電競職業選手,那肯定要經過無數局遊戲的磨練,遊戲局數你也許可能記著,但是打了多少發子彈那就沒數了。

其次,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第一次世界大戰,平均消耗1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平均25萬發子彈擊斃一名敵人。從一戰到伊拉克戰爭,子彈消耗增長了25倍。

這裡面步兵武器的發展,自動武器不斷普及,有著主要貢獻。百餘年時間,槍械也隨著科技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比如,玩吃雞,98k打一發子彈後,想要再打下一發子彈,需要拉一次槍栓;這個時間做夠拿突擊步槍打出一梭子子彈了。現在士兵幾乎人手一把的突擊步槍,射速就超過一戰、二戰時期步兵的主要武器栓動步槍的幾十倍。

而且在槍械發展日新月異之時,步兵面對的戰場環境卻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依然是你拿著槍與敵人對射,要麼你打死敵人,要麼敵人打死你。戰場環境沒變,但是步兵槍械的射速更快了,原來打一發子彈的時間,現在打幾十發子彈,子彈的消耗當然會成幾何倍數增長。


其三,士兵單兵防具不斷髮展。一戰,二戰時期,哪怕是最財大氣粗的美國,給單兵的防具也不過一頂鋼盔而已,士兵身上穿的都是沒有任何防禦能力的普通軍裝。再看看現在士兵的單兵防具,頭上的鋼盔已經被防護更好的凱夫拉頭盔取代;身上單薄的普通軍裝外面套上了厚重的防彈衣。

原來一槍就死的敵人,現在裝備了三級甲。一槍打不死了,得多打機槍才行。

其四,醫學的發展使很多原來不治的傷員,可以活下來。例如,二戰時,很多傷員死於傷口感染,而當時最好的抗生素消炎藥青黴素(盤尼西林)不但價格高昂,產量也不多,滿足不了戰爭的需求。1944年2月29日,蘇聯瓦圖京大將在烏克蘭視察時,遭到烏克蘭民族主義游擊隊伏擊,身負重傷,後傷口感染,結果因為沒有青黴素,最終導致這位名將不治身亡;這還是蘇聯有大將軍銜的高級將領,普通士兵的待遇就可想而知了。在中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因左手中指被手術刀割破感染,並轉為敗血症,最後醫治無效在河北省唐縣黃石口村逝世。

現在,比青黴素更好抗生素早就被研製出來,而且價格低,產量足,大大減少了傷員死於傷口感染的死亡率。

現在槍械射速高火力猛,可是士兵的防禦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受傷後醫療保障也更加先進。當所有條件綜合起來,戰場上平均幾萬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也就不奇怪了。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隨著現代戰爭的模式和武器裝備的革命,單兵用輕武器在現代戰場上的作用越來越小。受槍械的射程、精度、單兵防護和戰場因素的影響,在戰場上子彈殺傷敵人的效率是很低的

有人統計過;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人擊斃一個日軍需要500~1000發子彈。

二戰歐洲戰場:擊斃一名德國兵盟軍需要1500~2000發子彈。

越南戰爭:美軍擊斃一名越南武裝人員需要15萬~20萬發子彈。

自衛反擊戰:我人民解放軍擊斃一名越南鬼子需要5萬~7萬發子彈。

伊拉克戰爭:美國大兵每打死一名伊拉克武裝人員則需要20萬~25萬發子彈。

美國大兵受傷

據相關統計,在戰場上子彈消滅的敵人只佔10%,而炮彈、炸彈、導彈產生的破片和衝擊波是主要殺傷敵人的主要“功臣”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世界上主流輕武器的性能;

1、解放軍配備過的56式衝鋒槍:口徑7.62毫米,有效射程300米,射速600發/分鐘,彈匣容量30發。

56式衝鋒槍

2、解放軍的現役裝備95突擊步槍:口徑5.8毫米,有效射程400米,射速650發/分鐘,彈匣容量30發,可配備75發彈鼓。

95突擊步槍

3、俄羅斯的裝備AK12自動步槍:口徑7.62毫米(另有5.56毫米、5.45毫米口徑)射速800~1000發/分鐘,彈匣30發和60發兩種。

AK12突擊步槍

4、美軍的M16步槍:口徑5.56毫米,有效射程600米,射速700~950發/分鐘,彈匣30發。

M16步槍

目前,單兵武器射速最快的是;美軍的M134加特林射速槍,理論射速6000發/分鐘,口徑7.62毫米,有效射程800米,初速910米/秒。被稱為“射速狂魔”“子彈神獸”!

M134射速機槍
<strong>


東義義


現代戰爭中,幾萬發子彈也開始“不夠用”了,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每殺死一名敵人,平均就需要消耗二十餘萬發的子彈,如果幾萬發就可以殺死一個敵人,美軍也就不用深陷伊拉克與阿富汗兩場戰爭中不能自拔了!

其實早期的戰爭都是力爭“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在一戰時候,都是以栓動步槍為主,各國之間的戰爭都是“陣地戰”。雙方之間“你方唱罷我登場”甚至還出現過兩國士兵一同向天放槍,過節的時候還一起過節的情況。

所以一戰的時候,子彈的消耗也都是比較少的,平均一萬發子彈就可以消滅一個敵人,到了二戰的時候,軍事思想發生了轉變,不再垂青“穩準直”的栓動步槍,而是希望以“彈幕”方式壓制地方,為己方佔領奪取優勢。

所以這個時候,自動步槍開始問世,對於子彈的消耗也變成了小國接受不了的消耗,但這也更加的促進了大國之間的比拼,火力壓制思想開始佔據各個大國軍事將領的作戰思路。

而在這個思想上成績最突出的可能就是美軍了,美軍的作戰思想一向就是炮彈管夠,子彈管夠,火力攢射,一通炮火與彈幕掃過去,可能那個地方的海拔都被打下去幾米。

而各國為了提高彈幕強度也想出了不少的強力武器,比如說“加特林”這個一分鐘可以發洩出數千發子彈的神器。

隨著各國之間軍事實力的提高,子彈的消耗也被各國越來越不看重,因為就像是一戰與二戰,現在的作戰思想也發生了轉變,以精準打擊有生力量為主,步兵因為負重問題,也在戰爭中越來越少見到。

隨著軍事技術的提高,戰術思想的轉變,步兵也會在戰爭中越來越少大規模出現,更多的就是以小股部隊出現執行任務,像是以前的陣地戰現在來說就是活靶子。

總的來說,就是時代的發展讓子彈消耗量越來越大,可能殺死一個敵人只需要一顆子彈,但為了那殺死敵人的一顆子彈,有數十萬發的子彈就被“攢射”過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