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的《活著》裡,福貴所有的親人都走了,後半生又很悽慘,那麼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作者想表達什麼樣的中心思想?

俊姐姐愛生活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題主的問題,實際上作者餘華在中文版自序的最後一段就已經給出了回答。

很難懂很拗口很抽象是不?什麼叫為活著本身而活著?

也許是覺得自己解釋的不夠清楚,餘華在韓文版自序中為"活著"又做了一次註解。"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這句常用在古裝戲中的臺詞亦可以用作餘華對命運主宰人生的一種超脫性解讀的註腳。中文版自序中還說過:"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應該向人們展現高尚,這裡所說的高尚......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而在閱讀作品時,你也會看到主人公"福貴"從對物質、親情的竭力追求到最後的勘破、釋懷的漸進式成長。注意,勘破並不是說完全放棄,或是毫無反抗的"逆來順受",而是說,有,我很高興,但如若失去,那也沒什麼,我曾掙扎過,如果命運這樣安排,那我就安心接受,直到註定的死亡來迎接我。

對物質的勘破

福貴對於物質的追求前半生一直都未停歇過。生來是地主少爺的他,因為痴迷嫖賭,相繼失去了所有家財、老父親、以及自己的妻子家珍,他每個夜晚都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想啊、恨啊,最恨的就是他自己。這一階段的他執迷於物質不能自拔,直到奪走他家財的龍二在土改時被槍斃,他才近似於勘破這一關。

"福貴,我是替你去死啊。"龍二被槍斃前哭著鼻子對他說。這把福貴嚇了一跳,回家時脖子上直冒冷氣,他從戰場死裡逃生,又因為輸光家財而在土改中幸於免難,因而感嘆自己家祖墳埋對了地方,"這下可要好好活了。"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他開始期待自己的後半截人生會越來越好。[文本縮略]

這就是為什麼說他近似於勘破物質關,他開始觸摸到那個門檻,但還是期待冥冥之中的飛來福氣。妻子家珍比他看得清楚和通透,原文中寫道:"家珍用牙咬斷了線,看著我說: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能給你做一雙新鞋。"

家珍腳踏實地的走,並且將自己男人往前推了一把,但最後的勘破還是得由福貴自己實現。而真正的勘破,不顧物質的侷限,是放棄讓人家領養自己的啞女鳳霞。

讓人領養鳳霞是出於經濟的窘迫,兒子有慶到了上學的年齡,而鳳霞雖然能做事,但還是需要家裡出錢養活。"要是碰上一戶好人家,鳳霞就會過得比現在好。"福貴勸家珍。先後有兩戶人家來看過鳳霞,第一戶人家是想讓鳳霞幫忙照顧兩個老人,但嫌棄鳳霞不會說話;第二戶人家不嫌棄鳳霞是個啞巴,只要是個勤快人就成。做母親的家珍不是沒有掙扎過,她有時的傷心垂淚,以及鳳霞走之前特意讓鳳霞再過來見福貴一面都是無言的抗爭(書中家珍說是鳳霞自己跑去見福貴的,我覺得家珍撒了謊,理由有好幾個,不在這細說),但抗爭過後她接受了安排;接著是弟弟有慶的抗爭,他四處找姐姐,找不到了就鬧著不去上學,被打也硬是不喊疼,直到最後疼的受不了了才放棄抗爭,"他實在疼的挺不住,求我了:爹,別打了,我上學。";最後的抗爭則來自鳳霞自己,實際上鳳霞一直在抗爭,"她可聰明呢,我和家珍一說起把鳳霞送人的事,鳳霞馬上就會扭過頭來看我們......",被送人以後,鳳霞偷偷在深夜裡跑回來一次,一身被露水打透。在福貴送鳳霞回去的路上,家珍、有慶、鳳霞以及福貴自己良心的掙扎最終令福貴覺悟:"就是全家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

你們看,整個過程,每個人的抗爭都是有限的,但阻礙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一次次沖刷洗滌,有時帶來的不是好的結果,有時卻又能有意外的收穫。



對親情的勘破

而在對親情的釋懷上,家珍一開始走在了福貴的前邊,臨了卻落在了後邊。家珍從嫁進徐家,就一直在竭力維護整個家庭。當福貴還是不顧家的少爺的時候,她就試圖將自己男人從妓院、賭場拉回來。她用四樣小菜用來開導福貴"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樣的。"到後邊又挺著大肚子到賭場跪著求福貴回去,卻換來一頓拳打腳踢,一個人夜裡走十多里的雨路回家。後面福貴問過家珍那時是不是恨死他了,家珍搖搖頭,說:"沒有。"

家珍的"逆來順受"似乎比福貴更貼近《活著》的主旨,福貴混賬的時候她忍著;福貴被抓去當兵的時候,她獨立支撐門戶;福貴回來後,她又繼續聽從福貴的一切安排,為有慶、鳳霞操勞......但家珍的一生幾乎都是為別人活著,一旦"別人"死去,支撐她活下去的信念就開始崩塌。

書裡提到,家珍好幾次從鬼門關掙扎回來都是因為放心不下家裡的男人和子女。而當這些牽絆割裂、破碎時,本就多病的身體便再也支撐不住,她已然油盡燈枯。臨死時她似乎看開了一部分,因為她發現,無論於早夭的有慶還是生產時死去的鳳霞,她實際上都沒有遺憾。

"鳳霞、有慶都死在我前頭,我心也定了,用不著再為他們操心,怎麼說我也是做孃的女人,兩個孩子活著時都孝順我,做人做成這樣我該知足了。"

但她仍舊執迷於為他人活著,所以她對福貴說:"你還得好好活下去,還有苦根和二喜。"

(也有可能是怕福貴隨她走了,得給他留個念想,但最後家珍死的時候突然捏住福貴的手也說明家珍還是沒有完全放下。)

而福貴,從年少時的浪蕩不念家到後來的竭力維繫家庭,他的心路歷程顯然和家珍有明顯的差異。或許是受父親的影響,福貴從落魄時就開始領悟得失有數,有些東西強求不來。還記得福貴賭輸了家產老爺子讓他挑銅錢去還債麼?還債回來,老爺子只問了一句話:"債還清了?",看著福貴也只多說了一句:"肩膀也磨破了。"後面就是晚飯時的自言自語以及戲劇性的過世。老爺子似乎完全不惦念自己死後一大家子人會發生什麼,他的使命就是與徐家曾經的光輝一同謝幕。

老爺子的死對福貴的影響書中並沒有談及太多,一頁的篇幅就過去了,但細心去讀的時候,你會發現,老爺子的影響實際上波延到了書的結尾。

"......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塊錢......."

福貴對過去一切的"總結"以及為自己後事的安排,都體現出一種"債還清了"的釋負感,而這正是老爺子死前為他上的最後一堂課。

如若還糾結於福貴活著的意義,不妨再揣摩一下餘華在日文版自序中對於"生活"與"倖存"的分界在哪的回答。

"......對《活著》而言,生活是一個人對自身經歷的感受,而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我說,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於是那些意大利中學生的祖先,偉大的賀拉斯警告我:"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之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賀拉斯的警告讓我感到不安。我努力說服自己:以後不要再去議論別人的人生。"

不要再去議論別人的人生,這是觀照他人生活時我們應有的態度。

07年餘華在麥田新版自序中又補充了關於對自我人生態度的觀點: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以上一些論說都是個人體會,大家辯證看待,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偏離文本基礎。

附上我最喜歡的一段:

我就在黃昏的時候揹著她到村裡去走走。村裡人見了家珍,都親熱地問長問短,家珍心裡也舒暢多了,她貼著我耳朵問:

"他們不會笑話我們吧?"

我說:"我揹著自己的女人有什麼好笑話的。"


一往文學


人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人生下來就是為了生存在這片土地上,你來的時候什麼都沒帶著,你走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

只是為了活著的這個過程,因為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經歷死亡。

你過得好也是幾十年光景,過的不好也是幾十年。這中間過的好的人可能覺得沒白來這世上,對死亡的恐懼感也往往大於過的不好的人。

富貴活著,所有人都離他而去,真的太慘了,就沒有一件好事發生過在他身上。換成誰我都覺得沒辦法像他那麼強大,可他活下來了。而他的活也並不是別人那樣的要追求什麼東西,或者期盼未來怎樣。

他就像完成一件工作一樣,活著,就是他的工作。

他對於生命的意義,童年的時候可能跟絕大多數小孩一樣是冰糖葫蘆和衚衕裡的夥伴。

長大了,可能就是在賭場多贏點錢,多睡幾個好看的姑娘。

落敗了之後,可能就是多掙點糧食,媳婦能生個大胖小子。

有了孩子,可能就是希望全家人能天天吃飽肚子,女兒長大了嫁個好人家,兒子身體硬朗,還能出人頭地。

兒子死了,可能就希望媳婦病能好了,女兒能好好過日子。

媳婦死了,就只惦記著女兒一家三口了。

女兒死了,女婿孫子過得去就行。

女婿死了,就跟孫子將就過。

孫子死了...

他這輩子的希望都落空了,所以他不會再有任何希望,甚至不想要再得到任何東西,得到了就會失去,那還不如不得到。

富貴就像是一條長長的晾衣繩,媳婦,女兒,兒子,女婿,孫子都是掛在他身上的衣服。溼漉漉的掛起來,把他的身體壓彎,兩頭拴著的結也一點點鬆開,他們曬乾了就被拿走,他的身體也越來越輕,沒有了牽掛,他反倒輕鬆了。

沒人再去他身上晾衣服,孤零零的就懸在那,說不定還會有衣服掛上來,可他已經不在乎了。拴著的繩子慢慢就會被曬糙,總是會斷。斷了就好了,他就不用再曬衣服。


胡藥九


說真的,剛開始讀這本書是因為它的開頭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沒有經歷過富貴年輕時的那個年代,然而當他坐在田間地頭講著自己一生的時候,我就能在腦海裡清晰的勾勒出一幅畫面,我想每個人的回憶中應該都有這樣一幅畫吧,那是一個關於年少的再也回不去的夢,那時的樹林和池塘、蛙聲和蟬鳴、炊煙和夕陽,在那個相機還是奢侈品的年代,沒有留下任何記錄,唯有回憶和夢~



這本書看了三遍,第一次哭的不成樣子,覺得人這樣活下去該需要多大勇氣,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把富貴寫的如此殘忍,總是短暫的得到和永久的失去,直到最後唯有老牛相伴。可讀了三遍以後我又覺得富貴是幸運的,可以在那樣的歲月裡走過來,嘗完世間苦辣酸甜,然後安靜的坐在那裡回憶著自己的一生,那些得到和失去是那麼的清晰和久遠,他對著牛兒叫著親人的名字,他們彷彿就都活了過來,然後安靜的陪著他過完這一生~

正如書中所寫: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世間的生命但凡有一絲機會都會倔強的生長,不信你去看那石縫間的蒼松,大漠裡的胡楊。對於人而言更是這樣,《鋼鐵》裡講:人這一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活著就是品嚐這世間的酸甜苦辣的唯一入場券~

和生命一樣寶貴的是回憶,沒有回憶的生命只是一具會動的屍體,因為你所經歷的一切都在裡面,每個人的心裡都藏著回憶的弦,想什麼了就去撥弄一根,聽著聽著就回到了過去,想想這一生,還有什麼能比回憶更能無時不刻的陪著你呢,就像富貴一樣,那牛兒就是他全部的回憶,有了它就有了一切,有了它才會有活著的力氣~



我想我不會再讀這本書了,因為我覺得我已經從這本書裡明白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是屬於我,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同的,所以每個讀它的人都會從裡面悟出自己的東西,雖然故事漸漸的模糊了,但只要你記住這本書的名字就沒有白讀——活著,只有活著,明天才會到來;只要活著,一切都會過去~


溪雲丶初起


我剛看完時和你有一樣的疑慮,困惑,甚至焦慮。感覺富貴活著是沒有意義,我都替他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但是我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我就開始和自己對話並找到出口,把自己解脫出來,最後我確實想通了。就像餘華作者自己都在說,“我寫的明明是希望,為什麼很多人在書中卻看到的是絕望!”

開始看到主人公徐福貴開始回憶和講述自己的故事開始一氣呵成看完的。

影響比較深的是當時最後章節看完時,是半夜一個人睡覺前看完的,因為太入迷,一直祈禱最後能讓富貴最後的外孫陪他一起就這樣結局,對於我脆弱的小髒還是能接受的。但是事與願違,所有人都離他而去。我不淡定了,書是看完了,可是我睡不著了,並且好幾天沉浸在這種悲傷的氣氛中不能出來,還有那像死衚衕一樣的消極的想法讓我怎麼都出不來,這本書看到給想法就是:“活著沒有意義……”我找不到他在這個世上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更重要的我自己也想不通,同時我又知道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一定要讓自己走出來,真正的想通。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後來幾天一直和自己的思想做著鬥爭,富貴從含著金湯匙長大到賭博敗光全部家產,這何嘗不是一道大坎。但在那個大背景下,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每個人的命運隨時會被轉變。會從德高望重的縣長瞬間變成人人喊打的批鬥對象,會從耀武揚威的惡霸變成“階級敵人”在街上眾人活活打死。去街上買東西都會被拉去當成壯丁打仗,隨時沒了性命或與家人永失聯繫。這樣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貴全部都有經歷過,人生面臨巨大的變動和挫折,生活中悲劇又一次一次打擊著他,也打擊著我作為讀者的承受能力,從第一個突然去世的兒子有慶開始,我的內心就已經糾在了一起,到後來的老婆家珍的病故,女兒鳳霞生孩子大出血去世,女婿在工地被石板壓死和最後噎死的外孫苦根。整個過程中我不停的祈禱希望他們不要相繼離開,最後還是離開了。

那時看完真的很痛苦,壓抑,因為自己並沒有走出來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自身本來的想法是消極的,甚至扭曲吧。是的,人生本來就是痛苦的,在你慢慢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如意。但是任何事情也都是有守恆定律的,小時候經歷的事情越多,化解困難的能力越強,長大後接受挫折的承受的度也會越強。反之,從小就沒接受過什麼挫折,或者一直有人在為你遮風擋雨,成年了再面對挫折,承受力度肯定是會弱很多,也就像我當時看完《活著》的感受一樣,不敢想象,遇到如此大的困難和波折該如何去面對和接受。

後來突然想通了,富貴遇到如此多的波折,最後和一頭老黃牛依然生活在一起過完自己孤獨的老年生活,這就是活著的意義。活著意義就是在面對任何困難與波折的時候,應該坦然的接受並要堅強又樂觀的活著,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就是在面對和戰勝挫折和困難,遇到巨大的挫折的時候活著不是沒有意義的,活著本身就是有意義……


WD楊妍


《活著》是我幾年前的一個夜晚連夜看完的,我一個大爺們哭的稀里嘩啦!然後我就想到了我的姥爺。姥爺生於1938年,經歷了無數的歲月磨難:三歲喪母,四歲喪父,然後寄養在舅舅家裡,舅舅家裡孩子也多,他的表兄弟各種欺負他折磨他!經歷了抗日戰爭、三年自然災害差點餓死,好不容易長大成人,然後娶妻生子,30多歲時,多才多藝的大女兒突患疾病夭折(才15歲),40幾歲姥娘也因病去世。姥爺獨自撫養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長大,並且讓兩個舅舅成功娶妻生子。姥爺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悲慘,人生的四大悲一個不拉!我時常在想,如果是我能不能承受著那麼大的打擊?能不能承受著那麼多年獨自一人的漫漫長夜?我只能說,這是時代造就的悲劇,富貴的悲劇也是如此!但他們在經歷了一件又一件磨難後依然勇敢的活著,因為只有活著才有希望,只有活著才能看到更加美好的明天!


VINCENT47695312


餘華的《活著》講述的是徐福貴的一生,講述他是從一個闊少爺一步步變成一個無依無靠家徒四壁的老農民。

講述他的父親,母親,妻兒又是如何一個個從他身邊離開的,最後,就剩下他跟一頭名喚“福貴”的老牛相依為命。

  可以說,福貴而言後半生相當的悽慘。那麼,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來聽聽有書君的分析吧:

  死對於福貴而言其實很容易,他擁有比別人更多死的理由,而他卻還活著,因為這些似乎都不是他活著的意義:

  1.當他家庭沒落,一無所有,輸掉了所有的家產時,他沒死,說明物質不是他活著的意義。

  2.當愛他如命,對他始終如一的父母撒手人寰,自己的家庭支離破碎時,他沒有放棄生命,他還活著,父母親情不是他活著的意義。

  3.一直愛他,惟命是從的媳婦家珍生病去世的時候,他沒有放棄生命,說明愛情不是他活著的意義。

  4.一雙可愛的兒子有慶因為輸血,女兒鳳霞因為生孩子失去生命,女婿張二喜因為意外去世的時候,他沒有死,說明兒女不是他活著的意義。

  5.當他看著自己曾經一起出生入死,有過命的交情的兄弟春生死的時候,他也沒有死,說明友情不是他或者的意義。

  那什麼是福貴活著的意義呢?

  一個不為物質,不為親情,不為愛情,更不為友情而活著的人,那他活著還為什麼?答案其實很簡單。

那就是餘華的那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告訴我們,人之所以活著沒有別的意義,就只是單純的為了活著,如果非要賦予一定的意義,恐怕還是活著的本身。

  那麼,作者想表達什麼樣的中心思想?

  《活著》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又一個死亡的過程,一場病,一次意外,又或者是一次輸血,再或者女人生個孩子都可能要了你的命,以此揭示死很簡單,活著才是最艱難的事情,也因為活著異常的艱難,所以,活著才更具有意義。

  所以,有書君提醒大家,活著不易,不管你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你都要勇敢的活下去,只有活著才有意義。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第一次讀《活著》大概是在十年前。我記得當時我花了兩個晚上讀完這本不到14萬字的小說,我讀 得很認真,因為它簡潔明快的語言、生動曲折的情節和所表現的意蘊深刻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我驚訝於餘 華不動聲色的冷靜敘述,但在這“零度敘述”的帷幕背後,我感受到的是作者濃郁的溫情。

餘華在自序裡講過,《活著》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 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由此看來,《活 著》並不是悲劇小說。

小說跨越了“民國時期”、“解放戰爭”、“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多個歷史時期,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的洪流的裹挾之下,徐福貴和他家庭不斷遭遇的苦難。

福貴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含著金湯匙長大,吃穿不愁,養尊處優。然而慾望把他推向了墮落的深淵 ——染上嫖賭惡習,敗光了家產,氣死了親爹;後來他去為母親抓藥的途中被國民黨大兵抓去當壯丁,死 裡逃生;回家後發現母親已然去世,女兒鳳霞因為一次高燒燒壞了聲帶,變成了啞巴;再後來他兒子有慶 就讀的學校組織學生為產後大出血的縣長的夫人獻血,有慶因為獻血過量而失去了生命;幾年後他妻子家 珍也撒手人寰。後來,命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次又一次冷冰無情地插在福貴頭上——女兒鳳霞在醫院分 娩死於大出血;女婿二喜在工地上突發意外被奪去了生命;他的七歲的外孫苦根也因一次吃豆子撐死了。 最後,陪伴福貴的是一頭像他一樣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老水牛。福貴接二連三失去了親人,接踵而至的打擊 並沒有讓他失去生存的勇氣,他樂觀豁達,熱愛生活,作品無疑把福貴塑造成了一個時代英雄。

福貴在講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時心緒平靜,娓娓道來,好像講述的是別人的故事。這就是這部小說獨特 的藝術魅力所在,講述的是苦難,但又不侷限於苦難,上升到中華民族在苦難中不屈服於命運的抗爭精神 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

我的長篇小說《愛無止境》已在頭條連載,故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希望讀者過去閱讀、收藏。


黔中雲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人活著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生活的本質是什麼,人是什麼,這些類似的很抽象的問題,剛從學校畢業之後的前三年,我經常思考,尤其是工作到深夜,一個人踩著破舊的單車行走在通往板房宿舍的路上,路邊常常躺著極度疲憊的工人師傅,身上的衣服沾滿了油泥同灰塵,已成了一塊漆黑的布,臉也成了一塊黑布;我就會想,同樣是活著,我活著的意義和他活著的意義有什麼不一樣呢,其實也差不多,就會越想越覺得物質上的東西越來越虛無,到後來,我發現這些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或者說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問一個人“你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有點類似於問一座大山“山在那裡的目的是什麼”,從哪之後,再也不想這些問題了,人們常說難得糊塗,順其自然,很有道理的,雖然很難做到,做到了,你就會獲得快樂,灑脫…………人和人之間不能攀比,誰都是過一生,怎麼都是過一生,一生很短暫,百年之後誰還記得誰。在社會規則之下,怎麼走都是路,很多時候,沒有對錯之分。


船塢好兒郎


小時候看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對劇中“富貴”的悲慘人生哭了好多次。心中常想,這世上怎麼會有如此可憐的人呢?

長大後,我離開農村老家去河北上大學,又考上研究生。考完試回農村老家,母親給我講了一件足以能改變我的事。

大家都知道在農村忙完農忙後,都要家家戶戶把農作物存放起來。村裡面有個老頭把玉米棒放在屋子外面,因為怕晚上有小偷偷玉米棒,他在外面睡覺以防萬一。半夜的時候,他感覺臉面發痛,一看,一條瘋狗在啃他的臉。

第二天,村裡人都勸他打個疫苗,他不聽,怕花錢,怕自己沒錢拖累子女。不過幾天,他就去世了。在旁人看來,甚是可笑。畢竟打個疫苗也花不了多少錢啊!但人有時候就是那麼可笑,那麼無知,即使下一秒自己就不在了。

正如《活著》中的“富貴”,在旁人看來,在世上他實在是沒有任何值得寄託的人了,一切眼前的希望都破滅了。他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嗎?

但他看多了死,流乾了淚。心中早已麻木,早已行屍走肉。已經不知道活著是什麼,像一條狗似的活在世上,更像一條狗沒有尊嚴的死去。

他活著就是活著,沒有希望,沒有明天,直到死去的一天。


悟看說道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在人生低谷,生活一度過得非常糟糕。

一次非常偶然的情況,我陪孩子去書店看書,等待地過程中,隨手拿起了它。

這一看就是一下午,我一口氣走完了福貴艱難的一生,合上書我在想,他是真實存在的嗎?怎麼會有人這麼慘?

小說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娶妻生子,連遭不幸,被國民黨抓去戰場,兒子被抽血而死,女兒高燒導致不能說話,最後還死於產後大出血,女婿做工時被砸死,唯一的外孫因為吃多了豆子,被噎死。

故事的結尾,除了福貴,全部都死了,小說敘述平淡,卻讓人無法心緒安寧,平實的文字卻給人一股強大的力量。

後來我明白,世上本就沒有那麼多的歲月安好,與福貴相比,我那些挫折、磨難,只能算雞毛蒜皮的小事。

很多人說看了這本書感到難過,可我當時的感覺確實慶幸,慶幸自己在此時遇見它,慶幸生活在和平年代,因為《活著》,我對生活又燃起了希望。

再後來,我就去把很多年前的同名電影翻出來看,葛優和鞏俐主演的。

沒有絲毫意外地,再一次哭腫了雙眼。

很好看的一部電影,它雖然是一部電影,但是電影題材的選擇和電影中所展示的人物命運都深刻的反應了當時的中國社會的現狀,寓意深刻。

這或許也是那些年代千百個“福貴”的真實人生。有些人迫於死,有些人,也迫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