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平原為什麼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

用戶71914037107


四川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但要明確的是這稱號指的是位於四川北面的成都平原,並不包括川子與川西南的山區。那麼為什麼四川又被稱為天府之國呢?有以下幾點:

一、食物上,民以食為天,食物富足可以吸引來更多的人口。四川盆地地理位置優越,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在戰國時期農業就比較發達。秦朝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讓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土”。在這之後,四川也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地,因為,稱之為“天府”。

二、區位上,冷兵器時代,有利的地理位置,直接決定著兵家勝負,國家興亡。

1.四川盆地四周崇山峻嶺,北有秦嶺,南有云貴高原,西有青藏高原,東有山地,交通閉塞,在古代被稱為“四塞之國”,是易守難攻的絕佳戰略位置。歷史上,張良、諸葛亮等軍事家都將四川作為立圍根基之地。

2.四川盆地既可以避免戰爭破壞,保證社會環境安定,又可以發展社會經濟。唐中期,關中發生戰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將四川作為避免戰亂的首選之地。在他們眼裡,四川是一片笙歌宴舞、安全穩定之地,因此稱之為“天府之國”。

三、文化上,天府本是一種官名,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新車,後人便用“天府”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

1.《戰國策·秦策》中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決定定都關中,張良論證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以上說的“天府之國”雖然主要指得是關中平原,但不難看出,無論是蘇秦還是張良都是將“天府之國”用於形容富庶之地。

2.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有言:“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而漢時的益州正是如今的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

3.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至此,“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





時窩旅遊


不是這樣的。

天府之國最初是指的關中秦國故地,尤其修建鄭國渠之後,關中物產豐富,糧食產出極為可觀,所以,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這是最早出現“天府之國”的文字,主要指的就是關中平原。

到了唐代,關中地區經歷上千年開發,水土流失情況突出,糧食產出減少,如唐高宗開始就每年春耕後攜大臣士兵等幾十萬人到洛陽地區就食,其實就是等江南河北地區的糧食經水運到洛陽,以節省運輸到長安的時間與損耗費用。

大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中說,“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間得及此間無”,這首詩是歷史上第一次將“秦”與“蜀”比較同時對四川地位加以確立的詩,成都也因此取代關中而獲得“天府之國”的專利權。


四川達州


四川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物產豐富,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