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典故叫做“國有三不祥”,你能談談對它的理解嗎?

雨林中的陽光


個人非常贊同晏子關於人才的發現和任用關乎國運的觀點,晏子認為國家的三個不祥是:有賢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個人深以為然。

這句話是晏子在回答齊景公的詢問時說的。齊景公帶著一幫人出去打獵,在山上碰到了老虎,在沼澤地裡見到了蛇。齊景公回來後召見了三朝老臣的晏子,問他這是不是國有不祥的徵兆。晏子回答說:山林是老虎的領地,沼澤是蛇的巢穴,你到了牠們的居所見到牠們,沒有什麼不祥的。國家真正不祥的是三樣:一是國中有賢能而國君卻不知道,二是知道了也不任用他們,三是任用他們卻不信任重用他們。

晏子講出了人才是國家興亡之本的道理。事實上,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組織、一個家庭,有賢德和才能的人才的發現、培養、任用、信任與否,都是其興亡的根本所在。


WILLSON39


說到“國有三不詳”這個典故,還得從齊景公和晏嬰說起。我們都知道齊景公是齊國的國君,晏嬰是齊國輔佐齊景公的宰相。

這個齊景公其實是很愛貪玩的一個國君,他本來是沒有資格當國君的,但是,他遇到一個比自己更加會玩的哥哥,也就是當時的齊莊公。

齊莊公做的最為讓人顛倒三觀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的兒媳的私通,另外,他還喜歡拿大臣來開玩笑。

最後,大臣們忍無可忍就把他給殺了。就是這樣齊景公才有機會當齊國的國君的。

齊景公也愛玩,但是,他能夠分的清輕重,最起碼他不會做違背道德倫理的事情。充其量他也就是僅僅愛貪玩而已。

有一次齊景公上山打獵,但是,在山上他看到了老虎。老虎是猛獸呀,會吃人的。他覺得這是不祥之兆。

所以,他就要打道回府,可是,下山的時候,他又在沼澤當中看到了長蛇。齊景公覺得自己晦氣到家了。

回到家中,他就把晏嬰給叫了過來,給他分析分析這一件事。

晏嬰來到之後,齊景公就把他看到的情況,告訴了晏嬰,問他自己見到的猛虎和長蛇是不是不詳之物?

晏嬰聽完後告訴他:“國家有三不祥,這三不祥分別是:國有賢才卻不知道;知道了卻不任用,任用了卻不信任。

這種事情才是不祥之事呢,你遇到的老虎呀和長蛇呀,這個根本什麼都不是,因為老虎的家就在山裡,遇到他們是正常的事情。

同樣你遇到長蛇也是如此,因為長蛇就是生活在山谷泥沼當中呀。

其實晏嬰並沒有選擇直接回答齊景公的話,而是選擇了一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答案應付了事。

但是,晏嬰的這句話是藏有大智慧的。

晏嬰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在間接的告訴齊景公,你一定要以國事為重,把國家給治理的好好的,這才是利國利民的事情。

至於你打獵呀,玩呀,這個實在是提不到檯面上來說的話。也就是說晏嬰這樣回答就是給齊景公提建議,以後少玩多操勞國事。

所以,晏嬰趁機說出來了國有三不詳這句話。


漢史趣聞


“國有三不祥”這典故出自東漢劉向所著的小說集《說苑》,具體內容如下: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大致的意思:就是主人公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覺很掃興,並且是不祥的預兆,於是將晏子找來問這個問題,晏子回答的也很乾脆,說對國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別是君王有眼無珠不識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卻不啟用他、任用他卻又不信任他!這才是真正的國有三不祥,你說的那些怎麼能算是不吉祥呢?

怎樣理解“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當中所蘊含的道理呢?我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理解:

這個典故它主要強調的是人才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對於國家而言,能夠發現人才、利用人才、信任人才是一件值得幸運的事,是人民之幸,國家之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為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擁有人才意味著發展,意味著進步,意味著實力的壯大,國泰才能民安,國強人民才能樂業,說到底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素,對國家而言是軟實力!基於這一點,對這幾年各國家,各省市地區開展的一系列人才搶奪大仗也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這個典故也提醒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慧眼識英,善於發現人才,不拘一格選人才。

(2)要知人善任,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

(3)要用人不疑,對於人才要相信他自身的專業性,給與他最大的信任,提供他所需的條件,使人才能在寬鬆、信任的氛圍下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做到這三件事,對於任何組織,對於國家而言是幸運的,吉祥的,否則就是國之三不祥了!


文淵閣達學世


國有三不祥,出自西漢劉向所著的小說集《說苑》:

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覺很掃興,並且是不祥的預兆,於是將晏子找來問這個問題,晏子回答的也很乾脆,說對國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別是君王有眼無珠不識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卻不啟用他、任用他卻又不信任他!這才是真正的國有三不祥,你說的那些怎麼能算是不吉祥呢?

但是,一個國家出現不詳,確實是有預兆的。這裡,我們舉一個單位為例,並收集一些句子,供大家參考。


舉例說明:

有一所縣級重點中學,他們的老師連公職都不要,紛紛隻身下廣東,有的家小還在這裡,也不顧了。

學校教學質量下落千丈,考上九八五、二一一大學的學生大幅下滑。

為什麼?

就連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也下廣東了。

我問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他只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可窺見一斑。

有一天,領導開會後照相。辦公室主任安排大家就座。等各位座落妥當,主任去叫校長來照相。

校長大怒:“我是你能來叫的嗎?”

辦公室主任悻悻而歸,彙報給了分管的副校長。副校長親自前去請校長來參加照相。

太過於講究級別,官僚盛行。

講到這,辦公室主任一臉的無奈。

所以說,一個組織開始破敗是有跡象的。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兩本論述的關於國有不詳的書籍:

1.《素書》

相傳為黃石公所作,傳給張良。張良不得其傳人,隨喪入墓,後盜墓賊盜墓發現,才重見天日。

1.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不重視人才,這是破國的先兆。

2.山峭者崩,澤滿者溢。自滿,高傲,聽不進別人的進勸。

3.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貌似強大,實則羸弱不堪。

4.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國之四梁八柱不強,大夏不穩固。

5.足寒傷心,人怨傷國。怨聲四起,這也是破國的先兆。

6.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7.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2.《反經》

相傳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寫,用“九風”來描述國之不祥。

1.治國之風:

上不勝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勝犯,故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

2.衰國之風:禮俗不一,職位不重,小臣讒疾,庶人作議。此“衰國之風”也。

3.乖國之風:君臣爭明,朝廷爭功,大夫爭名,庶人爭利。此“乖國之風”也。

4.亂國之風:上多欲,下多瑞,法不定,政多門。此“亂國之風”也。

5.荒國之風:以侈為博,以伉為高,以濫為通,遵禮謂之拘,守法謂之固。此“荒國之風”也。

6.叛國之風:以苛為察,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此“叛國之風”也。

7.危國之風:上下相疏,內外相疑,小臣爭寵,大臣爭權。此“危國之風”也。

8.亡國之風:上不訪下,下不諫上,婦言用,私政行。此“亡國之風”也。

9.強國之風:內無專寵,外無近習,支庶繁息,長幼不亂,昌國也。農桑以時,倉廩充實,兵甲勁利,封疆修理,強國也。”


通靈師犁子


民風,民怨,民怒之中可見一國之不祥,不必去虎穴,也沒必要去沼澤。市井,市俗走走,看看,聽聽便知曉了!


紀惡如仇


“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諫下》: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今……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本名晏嬰,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齊靈公26年,任齊國上大夫,歷經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著有《晏子春秋》。

晏子與齊景公圖

齊景公外出打獵,遇到一些狀況,深恐這是齊國的不祥之兆,因而詢問晏子。

晏子的回答很有策略性。他直接避開了齊景公遇到的兩種狀況,開門見山亮出自己的觀點:一個國家,確實有三種不祥之兆。

那麼,究竟是哪三種不祥呢?

  • 其一,朝廷(民間)有賢明的人才,大王卻不知道。
  • 其二,大王知道有人才,但是不肯去重用他們。
  • 其三,用是用了,但對人才缺乏信任,不敢放手讓他們去施展才華。

一一列舉過之後,晏子概括地說,這三種不祥與大王您遇見的虎、蛇,風馬牛不相干。

此話怎講?蓋因山是虎的巢穴,溝是蛇的洞穴。你去到虎、蛇的穴窩裡了,踫見它們,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啊!

晏子深入淺出的回答,總算徹底打消了齊景公心中的憂慮。

那麼問題來了,上山見虎,下溝見蛇,如此稀鬆平常的一件小事,怎麼會令齊景公心慌意亂,需要找人答疑解惑呢?

其實,齊景公的這種心態,是所處時代使然。通過占卜、占夢和測字等手段來預卜吉凶,在商周春秋時期已蔚然成風,甚至一度成為統治階級的信仰,成為國家的一種制度。

在《蜀志·魏延傳》裡,就有這樣一段故事,它融合了占夢與測字兩種手法:

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為前鋒。延夢頭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曰:“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附之象。”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後(延)果為楊儀所殺。

占夢師欺騙魏延說,麒麟本是傳說中的神獸,神獸現身百獸自退,它頭上有角而不必用。你魏延是武將,上陣殺敵憑的是刀槍,儘管夢到頭上長角,也派不上用場。你做先鋒,敵人也會不戰自退。

而魏延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死後,他同長史楊儀爭權,最後被馬岱斬殺。

這段故事雖然出自史書,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占夢的情節純屬杜撰。樓主之所以引用它,只是為了說明,像占卜、占夢、測字等神秘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專家們考證,一直到秦、漢以後,它們才逐漸由官方轉轉到民間,連同算命、八卦等,一併進入迷信活動範疇了。

顯而易見,“國有三不祥”的典故傳承至今,通過破除封建迷信的言論,體現了晏子的唯物主義思想。

另一方面,晏子的“國有三不祥”,實際上就是不折不扣的“人才論”:由發現人才到錄用人才,再到大膽信任人才。

三千年前的晏子,已經充分認識到,能否重用人才,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妒賢嫉能,不埋沒人才,不扼殺人才,才是社會穩步向前的致勝法寶。


今月何又是


三不祥,文中只談其一:糟蹋人才。第二不祥:腐化奢糜。第三不祥:不重教化。


佛寧黎明靜


“國有三不祥”這個故事其實是一篇小說,來自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雖然是一部小說作品,但裡面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比如故事裡出現的齊景公和晏子,就是春秋時期的人。

齊景公是齊靈公的兒子,本來他是沒有資格做齊國國君的,但因為他的哥哥齊莊公發生了意外,私通下屬之妻,還拿著下屬家裡的帽子到處去炫耀,結果被下屬殺了。齊景公因為哥哥出了意外,因此而做上了齊國的國君。

齊景公做了國君後並不像他哥哥這樣荒唐,他雖然也貪圖玩樂,但也會重用忠臣,比如晏子就是他非常信任的人之一。

晏子就是晏嬰,在影視作品《鍾無豔》和評書作品《醜娘娘》裡都有這個人物,但文藝作品裡把他與齊宣王放在一起來講,這是沒有歷史依據的。晏嬰輔佐了齊國三代君主,分別是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齊宣王在歷史上出現得更早一些,那時候晏嬰還沒出生呢。

“國有三不祥”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遇到了老虎、下山在沼澤地裡遇到了蛇,於是他的心裡非常不爽!打獵回來把晏嬰叫到跟前問:“我今天出去打獵,上山遇虎,下澤遇蛇,這是不祥之兆嗎?”

晏嬰解釋說:“國家有三不祥,但你今天這事還真不在其中。這三不祥分別是,有賢才卻不知道,此為一不祥;知道了卻不任用,此為二不祥;任用了卻不信任,此為三不祥。你上山見虎,下澤見蛇,這有什麼不祥呢?那裡本來就是他們的家啊!”

從故事的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辯論,齊景公遇到猛獸毒蛇心裡害怕,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晏嬰則勸說他要破除迷信,別自己嚇唬自己。但繼續想,晏嬰是否答非所問了呢?

齊景公打獵遇到虎蛇,其實他擔心的是自己的安危,他口中所說的不祥是出於對自己的想法。晏嬰對答的卻是國家的安危,希望君王可以廣招賢才,重用有才能之人。這看似牛頭不對馬嘴的對話,正是體現了晏嬰的高明之處!

晏嬰向齊景公提出“國有三不祥”,不僅是解答齊景公心中的疑慮,更重要的是要告誡他:你不要整天只顧著玩樂,還跑到老虎和毒蛇的家裡去,回來又覺得害怕了?你還要把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想想怎樣去發掘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結束語

“國有三不祥”的故事雖然是西漢作者寫的,但歷史上的齊景公也確實是這樣的君王,他重用賢才,也會聽取忠臣的意見,同時他又貪圖享樂,身邊也有一群為他尋找樂子的大臣。

齊景公在位58年,雖然沒有重現齊桓公時期的霸業,但齊國的整體情況還算穩定,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齊國的百姓也能夠在這春秋亂世中暫得安穩生活。


水煮汗青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
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
晏子對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晏子春秋.內篇諫下》

“國有三不祥”這個故事是這樣的:齊景公上山打獵,遇到了猛虎,而後又遇到了毒蛇,齊景公認為是國家將要不吉祥的預示,便將此事告訴了晏子,晏子便對齊景公說:“一個國家的確是會有不吉祥的事情,而且還有‘三不祥’,第一不祥是有了賢明的人才而不去選拔;第二不祥是即便知道有了人才而不去錄用;第三不祥便是即便錄用了也不信任。這三點才是國家將出現不吉祥的徵兆,您今日上山遇虎,那是因為山是老虎的巢穴,下水遇蛇,那是因為這裡是蛇的巢穴,這兩件事跟齊國不祥有什麼關係呢?”

這個故事揭示的真理就是一個國家的興亡主要是看對待人才的態度上,“賢而不知、知其賢能而不用、用其人而不信其人”,這三種對待人才的方式是一個國家的三大不幸。

我們可以回顧幾千年來我國的歷史,晏子所說可謂是至理名言,任何一個興旺發達的朝代,都非常重視人才。

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客卿制”就是對人才進行極致的籠絡,也正因此,秦國有著遠多於其他六國的人才儲備,所有才能在六國之中脫穎而出,最終一掃天下,成就霸業。

說起“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能流傳至今,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西漢史學家劉向,他是《說苑》、《戰國策》等經典典籍的作者,“國有三不祥”這個故事最初記載在《晏子春秋》裡面,而《晏子春秋》在“焚書坑儒”的時候,被秦始皇嬴政視為“歪理邪說”而銷燬了,到了西漢時期,劉向多方收集才把此書復原。

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政治家,《晏子春秋》是記錄他一生中的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在這部著作中有很多形象鮮明的人物和幽默風趣的小故事,故事雖小,但是卻飽含人生大道理,並且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晏子“懟”齊國君主的事情,晏子是個“諫臣”,有關於晏子的故事也常常出現在教科書中,比如“晏子使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國有三不祥”這個故事非常值得警示,也適用於現在社會,人才是事業發展的基石,不過對於人才而言,也不能只看才,而不看德,德才兼備才是真正的人才。



鴻涵先生


不知有賢能,是耳目閉塞,不思招賢納士,使國家強盛;知有賢能而不用,是三觀不同,心胸狹隘;用賢能但不重用,則是偏聽偏信,所謂的用,只是流於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