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粗2目漂怎樣調平水釣2目?

13867230599


浮漂吃鉛1.6克,兩目加粗;魚鉤4號赤秀,雙鉤重7目(非加粗部分)……前兩天買了黃金眼“不忘初心”版兩目加粗,準備明天去釣魚,今晚剛剛在調漂桶調完漂。分別試了帶鉤調平水釣兩目和帶鉤調兩目釣四目(暨忽略加粗尾的兩目,進行調平水釣兩目)。由於浮漂本身吃鉛只有1.6克(兩目加粗部分吃鉛量也相對較小),兩種調釣方法均未出現鉛墜到底情況,但調平水釣兩目為雙鉤完全躺底,兩根子線均彎曲;調兩目釣四目為下鉤躺底(子線彎曲)、上鉤半觸底(子線繃直),因此調兩目釣四目較為科學合理。

另外,本人因為用的漂吃鉛量較小,兩目加粗部分吃鉛量也小,所以未出現鉛墜到底。但如果吃鉛量大,調平水釣兩目,極有可能出現鉛墜到底情況(當雙鉤重小於魚漂兩目加粗部分吃鉛重量時鉛墜暨到底),所以建議使用調平水釣兩目釣法時,選用吃鉛量較小的浮漂,避免鉛墜到底。

10月19日實戰紀:早6點出發,7點到達計劃地點開釣,用餌:一餌藍鯽加麝香米開拉餌,一餌蚯蚓;麝香米打窩;1.2號主線、0.8子線,調兩目釣4目。由於釣點底部不平,不是每杆都是都是4目,但只要目數小於9目(調目加雙鉤重量),鉛墜就未到底;同時越接近2目越靈敏,小於兩目,就要考慮是否到底,但由於浮漂吃鉛少,本次作釣應該不存在不到底的問題。PS:收貨鯽魚若干…切子線一次(應該是二斤以上鯉魚)因工作有急事,9點左右就早早打道回覆了。


大大邊


調漂方法如下:

1、重鉛到底浮漂漏出目數

2、下移浮漂子線長度+漏出目數+10公分左右。

3、慢慢減少鉛皮到漂尾頂端與水面基本平行。在剪鉛皮的過程中注意剪掉得量。

4、調整浮漂完畢。

5、通過幾次拋竿入水,幾次上移浮漂直至浮漂漏出2目。

6、雙鉤掛餌再次拋入水中,浮漂到位後是否還是2目。如果不是通過微調加以解決。

調平水釣2目,注意加粗2目的材質,尤其是泡味材料,在調平水的情況下會加大浮漂的吃鉛量,再調平水釣2目時會出現鉛墜到底,子線躺底的現象。這種加粗方式不建議調平水。個人見解請指正。


釣魚老趙


加粗尾調平水釣二目,很簡單啊。

調平水:

鉛座纏重鉛,下拉浮漂至浮漂完全沒入水中。這時,再下拉浮漂大於子線長度。然後,修剪鉛皮至浮漂露出水面一個小點即可。這時我們得調平水完成。

釣二目:

拋竿釣點,上擼浮漂至兩目即可。

我多說兩句,別介意啊。加粗尾沒有必要這樣調啊。加粗尾的一目相當於細尾五六目的樣子。這種調釣,會造成雙鉤躺底,子線彎曲。甚至,八字環觸底。

建議不帶鉤半水調二目,調二目。


小懵哥釣魚


針對題主的問題。我來加以解答,希望對新手朋友有所啟示。調漂的方式,雖然有很多種。但其原理是相通的,調漂的流程是一樣的,無論你漂尾加粗,或是變細。

調漂的流程,我簡單概括一下,重鉛找底,鎖定水深;下拉浮漂距離大於一漂深,修剪鉛皮。至微露出漂尾視目或與水面平行。加餌拋竿入水,浮漂沒入,上推浮漂至設定釣目2目,此時調釣設定大體完成。

而此時,倘是加粗漂尾,不管是加粗漂目空心,或是實心材質。理論上的狀態是下鉤躺底,上鉤輕觸底的。此時為上鉤為靈,下鉤為鈍,程度取決於鉤距。但在實際垂釣過程中,浮漂的吸水性及子線的柔軟度,還包括線徑的重力都有可能改變鉤餌在水下的實際狀態,即鉛墜觸底,雙鉤躺底。此時,便是釣得很鈍了。

釣無定法,在垂釣過程中,我們不要拘泥於形式,弄清了原理,掌握了方法。便調無定數,釣無定目。調目在心中,釣目在於魚口的真實反應。根據在垂釣過程中的中魚情況,來進行調節,釣靈一些,或是釣鈍,以匹配魚情魚口,而非一成不變。


魚不開口咋整


我近視眼,五米四以上杆子都是用加粗尾的浮漂,也考慮過你這個問題,我解決的辦法是加粗部分不考慮!倆目加粗,調倆目釣三目。跟正常浮漂調平水釣一目就一樣了。


奶瓶V酒瓶


方法都是一樣的,重鉛找底,下拉浮漂,一般超過浮漂長度,剪鉛調平水,掛餌上拉浮漂至二目。


識途老馬1969


如果已經調好了,以後每次作釣,我建議先釣三目,多找幾次底,確定水深以後再下拉一目釣兩目,不然的話直接釣兩目很容易變成釣離底


淡淡菸圈


調漂一般用的比較多的方法就是,重鉛找底,然後下拉浮漂,一般超過子線長度的二十釐米吧,然後剪鉛皮,注意一定彆著急要一點一點的剪,因為釣魚就不是個著急的事情,調到浮漂露出水面一點點差不多就是平水狀態,然後掛上餌料上拉浮漂至二目,基本完成,可是野釣河底不是很平,在你陌生的水域垂釣時我建議還是掛餌先釣三目然後看看魚情然後在選擇適合您的釣目


野釣老張


近視漂調的時候要注意鉤重,例如3目加粗的漂,不帶鉤半水調2目,帶鉤後,鉤重可能是1/5目,找底後帶餌就釣2+1/5目,大概就行,這時應當是一鉤躺底,一鉤觸底。帶鉤半水調2目釣2目,可能是一鉤躺底,一鉤離底


釣客叼客


答:鉤掛餌,鉛皮上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