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可持續發展為何需要區塊鏈?

1 月 20 日,2020 數字經濟與區塊鏈研討會暨數字資產(重慶)研究院成立大會在重慶舉行。本次會議由數字資產研究院、重慶郵電大學軟件工程學院和零壹財經主辦,江北嘴財經、隕石財經和國金公鏈協辦。多位業界、學界重量級嘉賓齊聚,一同探討數字經濟和區塊鏈技術在新時代遇到新機遇與新挑戰。

朱嘉明:可持續發展為何需要區塊鏈?

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中國投資協會數字資產研究中心專家組組長朱嘉明教授在剛剛參加完聯合國在紐約舉行的區塊鏈可持續論壇後,馬不停蹄地趕到重慶參加此次會議,並與現場各界朋友分享了他在聯合國區塊鏈論壇上的發言與思考。

朱嘉明認為,傳統社會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而在數字經濟社會,數據、信息和知識等是主要生產要素。而區塊鏈是目前能將物理和物質世界與非物質世界,即平行世界聯繫起來的唯一方式。他表示,雖然現在絕大數人難以像理解和體驗物質世界那樣理解已經開始的數字經濟社會,但是,數字經濟社會的來臨和逐漸處於主導地位,並不取決於我們是否理解和懂得其本質。此外,朱嘉明希望,不要簡單地將區塊鏈理解成一種可以應用於某些場景的技術,區塊鏈具有深厚的科學基礎,很大的發展空間,將是連接傳統世界和數字世界的一個橋樑。

朱嘉明希望,中國作為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的大國,要加強關於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和數字貨幣的教育和普及工作。

以下為朱嘉明教授演講實錄。

朱嘉明:可持續發展為何需要區塊鏈?

大家好。我剛剛參加了聯合國一些機構在紐約組織的一場區塊鏈論壇,「區塊鏈技術支持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也就是說,這個論壇的宗旨是討論區塊鏈技術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係。我在此次論壇發言的題目是「積極面對信任危機和信任赤字的挑戰」,副標題是「區塊鏈是重建人類信任的基礎結構」。今天在這裡,我想與各位分享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如何認知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2015 年,聯合國公佈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共 17 條:

(1) 在全世界範圍內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2) 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可持續農業;(3)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4) 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受學習的機會;(5) 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6) 為所有的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並對其進行可持續的管理;(7) 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8) 促進持久、包容、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的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驗的工作;(9) 建造具備抵禦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10) 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11) 建設包容、安全、有抵禦災害能力的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族群;(12) 採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13) 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14)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持續發展;(15) 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消失;(16) 創造和平包容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所有的人都能訴諸司法,在各級建立有效的負責和包容的機構;(17) 加強執行手段,促進可持續發展夥伴關係。

理解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有幾個「不易」:就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嚴重問題,將這些問題羅列出來和加以分類,絕非易事;聯合國所有的成員國,包括髮達和發展中國家,形成這 17 條的共識,絕非易事;在 2015 年至 2030 年的十五年時間裡,在世界範圍內落實這 17 條,絕非易事。

我於 2000 年至 2003 年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工作,2001 年聯合國本身和當時的秘書長安南分享了諾貝爾和平獎。我在聯合國工作期間深切感到,聯合國需要針對新的、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修訂聯合國憲章。只是我的這種想法可行性很低。如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 17 條目標,其實就是在新時代下對聯合國憲章的某種補充。憲章是所有成員國贊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 17 條目標,也是所有成員國贊同。在聯合國歷史上,類似這樣沒有爭議的共識是不多的。

第二個問題: 人類為什麼需要嚴肅解決「可持續發展」?

我本人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 17 條目標的第一條、第三條、第四條非常在意。第一條提出在全世界根除長期形成的人類的不平等和貧困現象。但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 17 條目標是不可分割的。

聯合國之所以提出可持續發展目標體系,是因為人類處於是否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十字路口」。如果人類不能在未來十五年有效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人類社會將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不斷改善的社會制度支持「發展」,因而陷入到全方位的「發展」危機之中。所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 17 條目標不僅與每個聯合國成員國有關係,超越主權、意識形態、信仰宗教、政治制度,與地球上的每個人慼慼相關。

這些年來,我個人尤其關注:

(1)人口問題。

作為經濟學家,我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口問題。中國最近公佈中國人口達到 14 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從 13 億到 14 億用了多少年?從 12 億到 13 億用了多少年?從 11 億到 12 億用了多少年?從 10 億到 11 億用了多少年?2005 年 13 億;1995 年 12 億;1989 年 11 億;1982 年 10 億。也就是從 10 億人口到 14 億人口,用了 38 年時間。我們這代人經歷從上個世紀 50 年代到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人口從 5 億至 10 億的過程,再從 10 億至 14 億。我上小學時的北京城。常住人口不足 400 萬,星期一到星期六街上很少遇到外地人,很多公園裡的遊人屈指可數。中國在 1980 年代有過關於最佳人口數量的討論和爭論。當時有兩派意見,一派意見認為中國人口在 10 億之內,一派認為 8 億左右。最後不了了之。1958 年的世界人口不到 30 餘億,現 2019 年至少 78 億。沒有懸念,在未來一代人,甚至更短的時間內,世界人口數量可能達到 100 億。地球可否承受 100 億人?不下結論,但很可能對地球和相關資源的壓力逼近極限。南亞的印度,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印度支那地區,還有中東,都是人口爆炸的區域。在過去 30 餘年,我去過世界不少地方,其中對印度、埃及、巴勒斯坦等國家印象極深,所經過的街道都佈滿了黑壓壓的男性,因為沒有太多事情可幹。

無論如何,不要輕率地和不加前提條件地誇大「人口紅利」,也不要將所謂「老齡社會」的負面影響絕對化,因為為了維繫「人口紅利」,或者消除「老齡社會」,就要不斷的增加人口基數。這是簡單的算數題。而人口不斷持續增長,擴大就業就成為最重要的社會課題,同時就要增加對地球資源的壓力。在經濟學思想史上,馬爾薩斯是了不起的,他首先揭示了人口和資源的關係,重要的不是他的結論,是他的思想。中國的馬寅初也是了不起的,他的《新人口論》的意義至今被低估。

(2)氣候變化問題。

所謂全球氣候問題,主要是指氣候變暖,及其導致的各種異常問題。現在,人們對於全球是否變暖的問題是有爭議的。在 2012 年,就有一些科學家質疑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的觀點。甚至有人直接提出,氣候變暖的提法是「偽命題」。我本人是相信和認可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最直接的後果是加快北極和南極,喜馬拉雅山的冰川的融化速度。現在已經不再是冰川厚度減少,而是冰川在大面積的融化、減少和消失,反作用於氣候,後果不堪設想:加速地球溫度上升,水災、旱災、火災及熱浪衝擊,冰封汙染物的釋放,海平面升高。現在,北極南極冰川,太平洋冰川,喜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正在加速度。我去年去了北極,親眼看到冰川崩塌,也腳踏很多黑色沙地,那裡在三、四年前曾被厚厚的冰川覆蓋,一年前還有冰川覆蓋。現存的冰川究竟持續多久?有樂觀的,有不樂觀的。我是相當不樂觀的。不遏制全球氣候繼續變暖的問題,意味著熱力學第二定理所說的「熵」不可抑制的增加,地球的生態系統走向失序,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將不復存在。

(3)人類本身被改變問題。

現在,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延長。但是,這種延長不是沒有成本的。人類本身正在被改變,被所謂的各類「生命科學」和「基因工程」改變,從「基因編輯」,各種各樣藥品和醫療技術,再到到被基因化的食品,正在全面進入人的身體。2018 年,賀建奎修改一對雙胞胎基因事件,不僅超越了倫理底線,而且敲響了人類本身可以被所謂「科學」改變的警鐘。在某些科學家和「精英」追求所謂的 「完美人類」的背後,其實是人類正在失去對自身的控制能力。如果考慮到機器人,大腦接口芯片技術,影響人類心理的藥物和硬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未來的人類很可能不再是今天的人類。所謂人類 3.0 已經不僅僅是理論,正在成為現實。《銀翼殺手 2049》展現的另類人類,似乎也正在走來。如果人類本身改變,人類文明的基礎和模式自然會「異化」。這樣的問題已經突破了前些年關於「後人類」認知的框架。

(4)科學技術「奇點」問題。

如今,沒有人可以否定科學技術的進步,甚至沒有人可以否定科學技術進步的全面性和高速度。科學技術的影響力達到了歷史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科學本身的生命力,自我發展邏輯也越來越強大。任何人群,包括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已經無法把握科學技術對生命、對人工智能、對太空、對海洋、對能源,以及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影響和改變。例如,因為數字革命導致了數字經濟和數字貨幣的爆炸性發展,這是所有經濟學家始料不及的。現在更為尖銳的問題是,是否科茲威爾在《奇點臨近》所描述的時刻正在到來?如果是這樣,人類是否準備好了?我認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不僅沒有準備,甚至缺少基本的思考。所以,馬斯克是值得關注的,因為他在與可能到來的「奇點」賽跑。

(5)傳統的地緣政治問題。

今天這個世界,畢竟是由近 200 個國家構成,每個國家都有其主權、人口和地理空間,以及所選擇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每個國家需要制定其經濟、國防、外交的戰略和政策。因此,所謂的「地緣政治」的理論和實踐得以豐富。但是,現在的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畢竟是在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基礎上形成的。其中,也有冷戰的影響。但是,自上個世界世紀後期,IT 革命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恐怖主義的形成,民粹主義的重新興起,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特別是中國崛起,還有海洋和空間的深度開發,導致傳統的地緣政治體系的動搖。所以,即使仍舊使用「地緣政治」這個概念,也需要新的思維。

第三個問題: 平行世界問題

因為信息社會推進著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的到來,人類進入到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的境地。

其一,傳統的物理和物質化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傳統農業生產、農民、農村並沒有完全消失,繼續存在於身邊。同時,工業社會還在持續擴張,工業產品,從機械、機器到汽車和家用電器充斥。中國民眾經歷了街上幾乎沒有汽車到遍佈汽車的歷史過程。還有,農村逐步消亡,城市化爆炸性增長。即使在世界範圍內,物質匱乏的貧窮的時代正在走向消失。所以,人們不得不討論諸如生產是不是過剩、產能是不是過剩等問題。

其二,信息社會,基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建立起來的新世界。在這個世界,生產要素和前面的傳統社會完全不同。傳統世界的生產要素是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而在這個世界,主要生產要素是數據、信息、知識,整個社會最終要向數字經濟和數字貨幣轉型,其最重要標誌就是「數字化」。數字貨幣或者數字化世界,需要認知數碼科學,計算機科學,或者算法的基本原理。現在,以數字經濟和數字貨幣作為經濟基礎的數字社會已經來臨,而且開始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並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

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沒有辦法像理解和體驗物質世界那樣來理解已經開始主導我們的數字經濟時代的本質。數字經濟或者數字社會的來臨,並不取決於我們是否理解和懂得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並非第一次,當工業革命發生的時候,絕大多數人並不理解和不懂得工業社會一樣。

我們將來會清楚地看到,兩個平行世界的關係正在加快演變,傳統經濟在將來的宏觀經濟中所佔的比例會越來越小,就像當年農業佔比越來越小一樣,而數字經濟的比重正在急劇增長,就像工業革命之後的製造業一樣。在中國,數字經濟比例已經達到 30%,如果超過 50%,甚至達到 60%、70% 的時候,整個社會形態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認為,這樣的過程不會很長,很可能只需要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

我們需要在這樣的廣闊的歷史場景下認識區塊鏈技術集群,而不是一種傳統技術。區塊鏈技術正將兩個世界聯繫在一起的一種方式,一種新的基礎結構,或者說,是連接傳統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一個橋樑。現在距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 17 個目標,還剩下十年的時間。在未來的十年內,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發生重大轉型,而區塊鏈技術將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 17 個目標,需要連接我們需要面對的「平行世界」,不僅要繼續解決傳統物質世界、傳統經濟政治體制下的挑戰,而且需要解決信息社會、知識社會和算法社會所產生的新挑戰。

剛剛過了 2020 年新年。現在的 80 後,90 後,甚至 00 後,從 20 歲到 40 歲這代人,生存空間跨度很大,不僅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裡面,而且更為熟悉非物質的世界和虛擬世界,肩負前所未有的歷史使命,就更要拓展視野,更加努力學習。

人類正在進入學習與工作,學習與生活完全融合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