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張作霖已是大元帥,見到退位的溥儀,為何依然選擇下跪?

蔣麗琴


我們知道張作霖土匪出身,能夠在那樣一個動盪的年代裡一步步的走到東北王這樣的高位除了際遇,還有就是張作霖它自身的性格特點所決定的。

張作霖的性格有著與土匪時的豪放,為朋友兩肋插刀,也有著獨攬大權時的心機深沉與老謀深算,那麼在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皇城後,張作霖在面見溥儀時為何還要下跪,按理說已不是皇帝的溥儀已經沒有值得利用的價值了,那麼張作霖為何還要這麼做呢?


我認為張作霖這麼做時基於兩方面的考慮的。

第一,當時溥儀雖然退位了,當時在一幫子清朝遺老的眼裡還是非常有地位的,當時很多的前朝達成見到溥儀之後依舊是行皇帝的跪拜禮,所以這一方面是拉攏前朝遺老,穩定地方,也可以為自己贏得一個比較好的口碑。

第二,打消日本人拉攏溥儀的小心思,最重要的就是打消日本人覬覦中華的念頭。

張作霖對日本任有兩種態度,一種就是張作霖還不是東北王的時候對日本人的妥協。這是在1904年日俄海戰,日本獲勝,當時清王朝式微,日本人聲勢大漲開始積極謀劃進行中國的計劃,而此時的張作霖還是一個地方小軍閥,無力抗衡,所以對於日本人有所妥協。

然而在馮玉祥發動北京事變後,溥儀被趕出皇城,這是日本人對於當時已經成為東北王的張作霖很不滿意,所以打斷藉助溥儀的聲望,立溥儀為傀儡。

張作霖也很聰明,在見到溥儀後依舊是執臣下之禮,這是表態溥儀與張作霖的關係,以此來制衡日本人的力量。

雖然日後,日本人設計了皇姑屯事件,完成了日本人的傀儡計劃。但是在張作霖生前可是一直穩穩地壓制住了日本人侵略中華的進度。


這個歷史很正


1925年,此時的清朝已經滅亡13年了,溥儀前往天津的曹家花園接見張作霖,當時張作霖已經是民國時期的大人物。

正當溥儀不知用什麼儀式來對待這位大元帥的時候,張作霖毫不遲疑,撲通一聲跪在了溥儀面前磕了一個響頭,並說道:“皇上好”,溥儀有點受寵若驚,不過趕緊彎腰把張作霖扶起來,說道:“上將軍好”。

當時的畫面還是有點滑稽的,不過也讓很多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晚年的張作霖已經是大元帥,見到已經退位多年的溥儀,為何依然選擇下跪呢?

第一:等級觀念根深蒂固

我先給大家說幾個小故事 ,可能就能體會當時張作霖對溥儀態度的原因了:

一直到共和國時期,溥儀特赦回到北京,在溥儀的家裡,還有很多滿清遺老和前清官員以及旗人給溥儀行跪拜大禮,到了溥儀跟前就下跪口稱皇上。

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以後,跑到天津,住在了昔日湖北提督張彪的家裡,這位張大人還每天畢恭畢敬請安,並且這位張大人每天早上拿個大掃把在溥儀院子門口掃地,還美名其曰是執古代臣子侍奉皇帝之禮。

以上說的是清朝遺老,那我們接著說一位領導新文化運動的新派人物胡適,1922年紫禁城裝了電話,17歲的溥儀為了好玩,打電話讓胡適去皇宮聊聊天,當時胡適進宮前很激動,還事前向很多人詢問,見了溥儀要不要磕頭,可見就連新派人物胡適都暫時擺脫不了等級觀念。

以上人物對溥儀的態度雖然誇張了點,不過說明當時即使溥儀退位多年,已經是民國,但很多人對“皇帝”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人的等級觀念仍然存在,張作霖給溥儀下跪也顯得很合情合理了。

第二:溥儀對張作霖有知遇之恩

張作霖跪拜溥儀,其實不僅僅是等級觀念,還因為溥儀對他有知遇提攜之恩,張作霖最初還是個小人物的時候,拉起一幫綠林好漢搞政權,活不下去了選擇投靠朝廷,接受招撫之後,張作霖多次剿匪,得到了清廷的重用。

溥儀升張作霖為洮南鎮守使,才有了後來張作霖的發跡,因此他從內心感念溥儀對他的知遇和提攜之恩,這一跪拜表達了自己的感恩。

第三:收買人心

張作霖當時是“東北王”,東方地區很多滿人和八旗貴族,張作霖這樣做是收買人心,在滿清遺老以及其他人心中留下“忠孝”的名聲,更有利於在東北地區的統治。

綜上所述,已經是大元帥的張作霖不論是從自身原因還是政治因素考慮,都會選擇對這位已經退位的皇帝溥儀下跪,


小聰歷史客棧


張作霖的作為民國時期數一數二的大軍閥,其心裡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在他的眼裡根本沒看上過誰,就連日本人他都不害怕,一個溥儀,還是一個娃娃,手裡也沒有實權了,張作霖為什麼還會給溥儀下跪呢?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溥儀。最初登基的時候,溥儀就是一個孩子,什麼都不懂,登基大典的時候還十分的哭鬧,面對著大清王朝,他根本不懂治理。

1912年,清帝退位,溥儀不再是皇帝,但是民國政府許諾他們可以在故宮裡居住,每年給皇家提供400萬大洋的花銷,其實,溥儀在故宮裡儼然就是一個小朝廷,他依舊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他也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公民,再也享受不到什麼優待條件,於是溥儀搬去了天津。

其次,我們再來說一下張作霖。眾所周知,這位張大帥是土匪頭子出身,本來是死罪的他卻被當時的清朝收編,搖身一變成了正規軍,而張作霖也是在清軍裡混的風生水起,到了清帝退位之前,張作霖已經做到了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可以說,他的崛起與大清王朝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1925年,張作霖第一次見到這個曾經的小皇帝,他不是用民國的禮節,而是選擇用古代君臣的禮法,直接跪下了。要知道,當時張大帥已經是東北王了,可以說跺一腳全國都要顫一顫。

其實,張作霖之所以給溥儀下跪,主要還是感念清朝對他的恩情,畢竟老張是一個重感情的人,而清朝對他有恩,面對清朝皇上,他自然要下跪,身為清朝舊臣,老張這樣做也無可挑剔。

還有一點,我覺得老張可能還有一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雖然這可能是臆測,但是我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此時溥儀已經退位,但是他的影響力還是有的,否則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就不會拉著他建立偽滿洲國了。

所以說,張作霖給溥儀下跪,既是有感而發,也是帶有一定的目的性,畢竟像張作霖這樣老謀深算的軍閥,做出什麼事來都不為過。


歷史還有哪些事


1959年溥儀被特赦,53歲的他剛在北京落戶還沒就業,提親的就上門了,據說還有滿族遺老把自己十幾歲的孫女輩要嫁給皇上,正式相親就七八回。

溥儀1922年大婚,自當時的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起,沒有不隨份子的,東北的張作霖送來了紅包。送禮名單裡還有黎元洪,吳佩孚,馮玉祥,送親進宮時,沿途上千軍警開路護送,還有軍樂隊奏樂。




後來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跑到天津,住在昔日湖北提督張彪的家裡,張大人每天早上拿個掃把在溥儀院子門口掃地,據說是執古代臣子侍奉天子之禮。而馮玉祥呢?更是被一頓好罵。



1922年紫禁城裝了電話,17歲溥儀為了好玩,打電話叫胡適去宮裡聊聊,胡適當時是十分的激動,甚至還特地打聽了溥儀的喜好,要不要行禮之類的,之後興致沖沖的趕了過去。


溥儀在天津當寓公的時候,張作霖也曾求見。見到立馬就給溥儀跪下,喊皇上萬歲。溥儀連聲說:上將軍請起。這個人是有傳統的忠義孝道在裡的。



溥儀雖然是一個亡國的皇帝。但是清朝之後也沒有再建立一個封建王朝,而皇帝也不曾再有過,尤其是在清王朝還剛滅亡的時候,總有人懷緬前朝,故而對前朝皇帝行大禮,也是不足為奇的,更何況溥儀還是最後一位皇帝。


圍知歷史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先還原一下張作霖見溥儀的場景和背景及時間。時間為1925年,此時大清已經亡了十幾

年了,溥儀早就成一個剛剛在上的皇帝變身為一個在天津閒居的散人了,而這個時候的

張作霖已經成為東北王,可謂名震一方的諸侯,手上是要錢有錢,有人有人,要槍有

槍。

但是讓人們萬萬想不到的是,在這個時候,張作霖主動拜訪了溥儀,兩人相見後,溥儀有點不知所措,他是在不知道用什麼禮節和這位已經牛過半邊天的大人物應付,之間說話間,張作霖就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咣的就是一個響頭,嘴裡還唸唸有詞道:皇上萬福,皇上好。

這個時候溥儀也驚了,他打死也想不到老張竟然還用這老禮,慌忙的彎腰扶起張作霖,邊扶邊說,上將軍好,上將軍好。

晚年張作霖跪溥儀其實是有原因的聽說在以前溥儀在位的時候,曾經就誇獎過張作

霖,而且還給予他很高的讚賞,送給他很多東西,其中就送給了他一件非常珍貴的蟒

袍。雖然現在溥儀已經退位了,而且張作霖已經是大帥,但是不管他是不是皇帝,畢竟

在以前賞識過他,所以就對溥儀進行了跪拜,並且在跪拜的時候還高呼萬歲萬歲!

張作霖這個人是非常有思想一個人,自從他加入綠林之後,他的勢力就開始慢慢崛起。

清朝政府對他也是很重用,張作霖也沒有讓朝廷失望,他能夠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實

力也很是強大。鑫海革命結束以後,清朝政府就直接崩潰了,在這段時間,張作霖還一

直在保護溥儀。

所以說,張作霖向溥儀下跪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大概是很特別的情感吧。

在說個事兒,張作霖是個老傳統這個不用在多言了,就連當時標榜新文化運動的新派人

物胡適,按理說他要是見到退位的皇帝不應該有什麼意外了吧。

但是,真相還真就讓你驚掉下巴,那是在1922年,溥儀一個電話邀請胡適來故宮喝茶

(要知道,那個時候已經民國11年了,溥儀早就下臺了),胡適接到邀請後,屁顛屁顛

的就來到了故宮。


在去之前,他還曾經打電話問莊士敦,見到皇帝要不要磕頭呀?所以你看,這種等級觀

念,就連所謂的新派也都無法避免,因為有些事兒,真的深入骨髓,深入膝蓋了......

歡迎關注江水趣談,與您一起去解讀經典中的奧秘!


江水趣談


晚年張作霖先生已是大帥,見退位的清宣統皇帝溥儀時,依舊跪拜叩首。其實不單是張大帥如此,很多前清官吏亦是如此。

清末民初,社會上層依然秉承華夏傳統道德,堅守仁義禮智信,為人記人恩德,注重信義。

張大帥是在清朝末年,由清政府授與的官爵。並且由此開啟了張大帥的輝煌人生。張大帥不但沒反清,也沒背叛過袁世凱大總統。張大帥是個記恩德、守信義的人,所以他一生不叛國,不當賣國賊。

張大帥見退位清帝溥儀,行叩拜之禮,是因為他不忘清廷的提攜知遇之恩。這與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一致的。

如果世人,口口聲聲只強調個人權益、個人面子丶個人情感、個人尊嚴,但是卻淡化人情世故、不記恩德、不講信義。到頭來為了金錢丶個人慾望…不擇手段,沒有底線。最終會導致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旦社會風氣變壞,人人都得承擔後果,無人能得已倖免。

回過頭來再看張大帥叩拜前清帝溥儀一事,就可以看出,張大帥不僅是銘記清朝的提攜之恩,而且是以社會上層人士的身份,在堅守社會道德,在給民國初年的民眾作出表率。希望以身作則,希望上行下效,希望安定亂世之中的天下人心。


鬼影147951010


張作霖跪拜前任皇帝溥儀是奴性十足的表現,哪怕他貴為東三省的大元帥,在皇權面前也腿軟。

這事發生在1925年,也就是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把溥儀趕出紫禁城的次年。

當時馮玉祥命令溥儀限時搬出紫禁城,溥儀無奈只好躲進了天津日本人的租界裡。

當消息傳到張作霖的耳朵裡時,他致信溥儀:“你跑到日本租界讓日本人保護你,難道我堂堂的「東北王」張作霖就保護不了你嗎?這樣吧,我去天津拜見你,不過我不去日本人的租界”。



張作霖前往天津,在曹家花園密見到了溥儀。

當時溥儀正為用什麼儀式對待這個曾經的手下、現是民國大人物犯難的時候。張作霖卻毫不遲疑地走到溥儀的面前,趴在地上磕了一個響頭,畢恭畢敬的地問道,“皇上萬福”。

溥儀做夢也沒想到張作霖會給他磕頭,受寵若驚急忙彎腰扶起張作霖,忙不迭地說道“上將軍好,上將軍萬福”。

這就是張作霖給溥儀磕頭的經過。



張作霖密見溥儀還另有目的,他順道到北京想把故宮的寶物偷著運出一些佔有。

張作霖密見溥儀後,偷偷調動了數百輛軍車,準備把故宮的寶物挑著一些貴重的運往瀋陽。

當時交通銀行的經理葉恭綽往見張作霖,說:“人們一向造馮玉祥的謠,說馮逼宮是為了盜寶,但無確鑿證據,說說而已,如今大帥調用數百輛軍車公然進故宮搬運寶物,將來人們就會說盜寶的是張大帥而非馮玉祥。”

張作霖聽聞恍然大悟,連聲說“我幾乎上了大當,快把軍車撤去。”

張作霖給退位的溥儀下跪除了奴性之外,還有感恩的意思。

民國時期的人身上,都有被奴役留下來的後遺症,說難聽點就是奴性十足,賤骨頭。

溥儀在1912年退位,清朝滅亡,民國建立。

當時民國規定必須剪掉辮子,就連溥儀自己都剪了辮子(如圖)



然而當時有一部分老百姓誓死不剪辮子,比如前清辮子軍首領張勳。他就是標準的保皇派。

不剪辮子不算,還在1917年再次擁立11歲的溥儀復辟。不過到最後溥儀只做了12天的皇帝而再次退位。在段祺瑞護國軍的攻打下,張勳倉皇逃走。

當時雖然溥儀再次退位了,但跪拜溥儀的人不在少數。

1924年,馮玉祥在直奉大戰期間,為防止溥儀再次死灰復燃,在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老百姓稱其為“逼宮”。馮玉祥乾脆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

這時出於政治目的,張作霖臭罵馮玉祥,表現出了對溥儀的同情。當時有人提醒張作霖,不要和帝制走太近,對其影響不好。



但老張是個守舊人物,一方面支持民國政府,一方面留戀皇權,說來說去還是千萬年來皇權對人統治的結果。

張作霖向溥儀磕頭有感恩的意思。

張作霖最初是土匪出身,到後來被清廷詔安做了巡防隊長,再後來一步步高昇,直至做了“東北王”。

張作霖上位時,雖然溥儀還很小,主政的都是他父親攝政王載灃,但是簽署任命書的都是皇帝的大印,也就是最後溥儀拍板,儘管是名義上的。

張作霖能有以後的成就也多多少少沾了溥儀的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張作霖向溥儀磕頭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張作霖是個老狐狸,磕頭歸磕頭,要想讓他像張勳那樣輔佐溥儀是不可能的事,張作霖不過是在溥儀面前做樣子而已,東三省是他張作霖的一畝三分地,張作霖不傻,不可能找個太上皇壓在自己頭上。你覺得不是這個理嗎?


秉燭讀春秋


要知道,張作霖能夠從一介匪流蛻變成為“東北王”,倚靠的絕不僅僅只是謀略和膽量,除此之外,還有仁誠和道義。

(1)“東北王給末代皇帝”下跪的背景

第一階段:直奉戰爭爆發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首領為吳佩孚,奉系首領為張作霖。雙方之間引發戰爭的聚焦點主要就是搶奪北京政權(北京政權當時由直系所控制,張作霖為了爭奪北京政權,於是便引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眾所周知,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最終勝利的果實是由奉系集團所摘取,但張作霖的這次獲勝,如若不是危急關頭軍閥馮玉祥的“挺身而出”,究竟花落誰家,恐怕還是難有一番定論的!

此次直奉戰爭爆發前期,直奉雙方打的不可開交,但由於張學良、郭松齡部隊的遲遲未援,導致奉系軍隊前方戰線十分吃力,損失極度慘重。與此同時,馮玉祥等軍閥早已對吳佩孚所不滿,於是便暗自密謀臨時倒戈。北門口一戰,直奉雙方均損失慘重。馮玉祥卻在雙方打的十分膠著之時,於北京推翻了“曹錕政權”,將北京政權緊攥在手。

最終,吳佩孚部在張作霖部和馮玉祥部的聯合夾擊之下灰飛煙滅。直系軍隊主力全軍覆沒,只剩下可不到兩千人,吳佩孚也倉皇逃竄。馮玉祥控制北京之後,張作霖違背了“奉軍不入關”的承諾,隨即由山海關揮師進入北京,將北京政權強行奪之。

第二階段:馮玉祥驅逐溥儀

馮玉祥驅逐曹錕之後便控制住了北京,在此期間之內,馮玉祥第一時間便將紫禁城嚴密封鎖,第一舉動就是下令強行驅逐溥儀,將溥儀等人趕出紫禁城。

1924年,溥儀無奈被趕出紫禁城之後,於是便逃亡到了天津的外國租界居住。溥儀在天津居住的這個階段,張作霖不遠萬里、千里迢迢地奔赴到此,下跪的故事就從此說起。

(2)張作霖為何下跪於溥儀

其一:溥儀曾有惠於張作霖

正如我開頭所提到的,張作霖能夠做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轉變,考得不僅僅是謀略和膽識,還有情分和道義。那麼有人會問了,張作霖和溥儀還有道義情分可講?

公元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隨即席捲全國,革命黨人的運動開始以燎原之勢熊熊燃燒起來。時任奉天巡訪營前路統領的張作霖此時響應了朝廷的命令,開始血腥鎮壓革命黨人,終因鎮壓有功,被溥儀任命為關外練兵大臣。也就是這素昧謀面的一次封官進爵,讓張作霖對溥儀有了深刻印象。先不管溥儀對張作霖人生道路上的改變影響大與不大,但張作霖卻因此深刻銘記了溥儀一輩子。因故,張作霖對於“下跪喊皇上”一事完全做得出來!

其二:唯恐天下譁變

想當初,袁世凱大總統可是同隆裕太后簽訂了《優待清室條約》的。溥儀宣佈退位、封建社會宣告結束的前提是:中國民國(北洋政府)必須要優待皇室,保留清室在紫禁城居住生活的基本權利。袁世凱當初同隆裕太后簽訂這一協議一方面是為了讓清帝全身而退、迎接共和;另一方面就是為了間接地“麻痺和統治”國人。因為封建社會對於中國的影響8太過深刻了,如果不保留且優待清室的話,那麼恐怕國人一時之間會難以接受,更深層次來講,這一舉措也能為新上臺的民國政府營造一個良好的形象。

可是馮玉祥卻全然沒有顧及整個北洋政府的臉面,公然違背了當初袁世凱同清廷簽訂的優待協議。如此一來,豈不是變相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嘛!從這一層面入手,張作霖當時已經控制住了北京政權,他這一跪當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有為了挽回北洋政府臉面的因素。


亮郎才不盡


從很多資料上來看,張作霖和溥儀的確見過,而且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不一般,當然,這種不一般並不是指有多麼鐵,而是因為在一段時間內,張作霖充當了溥儀的支持者和保護神,而溥儀則在同樣時間段內,成了張作霖的道德制高點。

在1925年的時候,張作霖見到了已經不是皇帝的溥儀,這一年,張作霖五十歲,已經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閥,和土皇帝沒有什麼區別。但這個土皇帝,見到了已經不是皇帝的溥儀,卻做出了令人不解的行為,使用前清最隆重的跪拜禮來見溥儀。

張作霖為什麼要怎麼做,從張作霖性格看,這個人是一個聰明的粗人。綠林出身的張作霖,匪氣十足,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對於一些禮節禮儀方面,向來是嗤之以鼻。但和普通土匪不一樣之處在於,張作霖在原則問題上,相當不差事兒。

張作霖面臨的問題

如果從1925年,張作霖面臨的複雜局勢看,張作霖這一跪,的確有他的精明算計。

1925年,這是中原大戰幾乎要結束的時候,圍繞著北京以及北洋政府歸屬,直系、奉系、皖系三大派系以及其他小勢力,打成了一片,最後居然誰也沒有佔到便宜。

而張作霖身在東北,志在中原,趁著中原大戰之時,一舉囊括了河北,山東一帶,勢力達到了頂峰。但很快,遭到了其他軍閥的合力圍剿,再次退回東北。

中原大戰雖然張作霖稍稍佔據上風,但最終也只是慘淡收場而已。問鼎中原的夢想破滅之後,張作霖內部也 出現了裂痕,這才有了1925年11月的郭松齡兵變。而這場兵變,早在1924年,就已經有了苗頭。只是張作霖雖然精明,卻也無法做到算無遺策。

中原大戰沒有佔到便宜,內部又出現裂痕,而第三方勢力也開始蠢蠢欲動,這方勢力就是日本人的勢力。

日本人早在日俄戰爭結束後,就開始滲透東北,勢力一天比一天大。張作霖經營東北三省,非常小心的平衡著各方勢力,以張作霖外粗裡細,精明圓滑的個性,讓日本人著實有些頭疼,在張作霖統治東北這些年間,他和日本人的關係,始終是若即若離。

大巧似拙的計謀

奉系的內憂外患,恰好是日本人的機會,面對日本人咄咄逼人,張作霖也展現出精明狡詐的一面,也下了一招絕妙的棋,這顆棋子就是溥儀。

溥儀很是無辜,但絕非無用,在1924年中原大戰接近尾聲,溥儀被接進日本領事館,同年,日本人開始大肆宣傳同情溥儀言論。日本人的小九九,無非就是想要扶植一個傀儡而已。所以向全世界放出了這樣一個信號,日本人站在溥儀這邊。

張作霖敏銳洞察到這個關鍵點,於是下了一招絕妙的反客為主的棋。當他見到溥儀,立刻用臣子大禮下跪,和日本人一樣,張作霖的做法,也放出了一個信號,自己也站在溥儀這裡。與其說是 做給溥儀看的,倒不如說是做給日本人看的。

仔細想想,就知道張作霖這招乾坤大挪移的厲害之處。張作霖明白日本人的野心,但也需要日本人的幫助,因此,他明白什麼時候應該精明,什麼時候應該裝糊塗。下跪溥儀就是在裝糊塗。

於是,日本人悲哀的發現,他們和張作霖之間多了一個溥儀。換而言之,日本人和張作霖,都成了一個戰線上的戰友,這樣一來,日本人被張作霖死死的堵住了嘴。總不至於在這個節骨眼上和張作霖翻臉吧?

於是,日本人雖然獲得了很多好處,卻始終沒有得到更大的利益。而張作霖順利平定郭松齡兵變,甚至當上了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因禍得福,權力達到了最高點。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內在原因,尤其是像張作霖這種級別的人物。絕對要足夠精明,足夠圓滑,足夠冷靜,足夠理智,才能在一團亂麻中找到那根不起眼的線頭,從而做活全局。


參考資料:《亂世梟雄》、《張作霖傳》等


小小嬴政


摘要:


1925年2月,在曹家花園的溥儀被突如其來的跪拜大禮弄的一時間不知所措,因為溥儀也想不到當時傭兵50萬的張作霖見到自己會行跪拜大禮,而此時距離清朝滅亡以經過去了13年。

一、張作霖曾為清臣,封建君臣禮儀思想根深蒂固

在曹家花園的溥儀被看到張作霖後,他還心裡想用怎樣的禮儀接待這樣“東北王”的時候,張作霖咕咚一生,在了溥儀兩米遠的面前,一邊磕頭,一邊向溥儀說:“皇上好!”。這是溥儀沒有想到的,一時間不知所措,他趕快把張作霖扶起來,回應到:“上將軍好!”。


張作霖如此的卑躬屈膝,在一個退位的廢帝面前表現出了一個前朝遺臣的禮儀。眾所周知,我國曆史上君臣之力莫過於行跪拜大禮,這不是個人對自己的貶低,而它僅僅是一種禮儀,就和如今的握手一樣,表達的是臣對君的尊崇。

雖然清朝已經滅亡,但大部分人受封建君臣之禮思想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

溥儀走在大街上,前清遺老遺少看昔日的“皇帝”後,照樣噗通的跪在地上行跪拜大禮。解放後在秦城監獄裡面,哪些曾經的臣子照樣公然給溥儀行禮,雖然同為階下囚,但是他們始終認為溥儀還是皇上,見到皇上還要跪拜!

二、張作霖藉此感恩清室的知遇之恩!

張作霖原本是個綠林土匪,他想要做大做強,就必須成為讓朝廷承認的武裝力量,他無時無刻不想著被清庭招安。

後來在地方官員的活動下,張作霖的綠林好漢被收編,正式成為清朝的軍隊,之後他奉命剿匪,多次立功,得到了朝廷賞賜,溥儀升他為洮南鎮守使,張作霖開始傭兵。

張作霖骨子裡是個受傳統封建禮數約束的男人,他接受了君臣思想,也就決定了讓他要做出了君臣禮儀的行為這一點來說也就合情合理!

可以說,沒有清朝的招安也就沒有後來的張大帥,張作霖可能一輩子就做個土匪了!

三、張作霖下跪表面是行禮,其實是利用溥儀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清朝雖然滅亡,但是他的影響力與號召力還在,張作霖給溥儀下跪正好可以做給天下人看,以此來籠絡北洋軍閥人心。


眾所周知,北洋軍閥的各個勢力頭子曾經都是出自袁世凱的新軍,而袁世凱是給清朝練得新軍,因此他們曾經都是清朝的臣子。

張作霖能夠做大成為東北王,這和他做人做事的圓滑,阿諛奉承見機行事分不開,他討好日本人才有了如今的兵力,可見他的處事本事。

但是作為曾經清朝的臣子,給溥儀下跪正好可以讓天下人覺得他是禮遇皇帝的,可以獲得很大部分尊皇派人的擁戴,而東北清朝的遺老遺少最多,這對於張作霖在東北的經營是有好處的!

而東北雖然被張作霖佔領,但是各路軍閥無不覬覦東北三省這塊肥肉。在軍閥混戰的民國初年,直奉戰爭就是爭個你死我活!

這一點從日本人擁立溥儀當偽滿洲國皇帝可以看出來。而討好溥儀,張作霖就給自己經營東北爭取更多人的支持!

結語:


張作霖生在清朝末年,接受的啟蒙教育也是儒家傳統忠君愛國,這一點張作霖一輩子也抹不去。

雖然貴為民國統帥的他還是給前朝皇帝行跪拜大禮,這是他出於自身需求的需要,更是他思想在作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