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你會如何生活?


疫情籠罩的這段時間,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早上睜開眼,就第一時間打開微博,關注“最新疫情地圖”。這兩天疫情擴散期,確診及疑似病例暴增,看完心碎一地。


這冰冷的數字背後,是幾百戶支離破碎的家庭。也許疫情終究會過去,我們的生活總會恢復平常,但這些家庭卻停在了這個時間點,與悲痛長久為伴。


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樣,跟隨著疫情的發展、變化,好消息壞消息的交替出現,我們彷佛被傳染了“情緒瘟疫”,時而恐慌,時而好轉;時而憤怒,時而又感覺看到了希望。


這些天,隨著情緒起伏,我有了不少思考。在此寫篇文章記錄之。


得知疫情,我就懷疑自己被感染了


疫情之後,你會如何生活?

我和倆孩子是1.15日坐動車回安徽老家的。當時春節搶票,我搶了兩條線路,一個是從北京到合肥,另一個是從北京到武漢。因為合肥與武漢,到我老家的車程幾乎一樣,都是2h。最終,我搶到的是合肥。


當時,還沒有疫情的概念,到1月20號附近時,才關注到情況一天比一天嚴重起來。我每天看著新聞,焦慮不已。一方面為大局勢操心,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和孩子:想到武漢來的大巴車一天天往老家運輸客流;想到回老家後我還帶倆孩子去過不少公共場合;想到回家途中,我們坐了高鐵、經過了火車站。這種種不確定性,讓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沒幾天,我就開始感覺自己嗓子不舒服,我開始咳嗽,肺裡也開始有痰音。接著,我發現小女兒媛媛也被傳染了。看新聞說,病毒有可能從眼瞼進。我又突然想起幾天前,我有一次劇烈地揉眼睛,眼睛彷彿進東西了一般又癢又疼,瞬間感覺很後怕。


生病那幾天,我每天都各種搜索消息,對照症狀,看自己的情況與冠狀病毒感染症狀有多少相似點。體溫也是隔幾小時就量一次。這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的求生欲有多強。我喝了中藥、西藥、每餐都吃兩碗飯增強營養、保持充足的睡眠、醒來就不停地給自己灌淡鹽水以促進新陳代謝。這樣高強度地與病毒作戰了幾天,我終於好轉了。


靜下心來,擺脫“情緒瘟疫“


疫情之後,你會如何生活?

生病期間,情緒格外焦慮。我每天看新聞,關注疫情動態,什麼也沒心思幹。


持續了一段時間後,我覺得不能再繼續這樣了。於是坐下來,打算好好地與自己的焦慮情緒來場對話。


情緒的功能就在於,它會讓我們產生動力去採取一些有效的行動。


我焦慮,是因為這件事帶給我的不確定感。那麼克服焦慮的辦法,就是讓這件事變得更可控。


我想到可以將事情分為三類:老天爺的事,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


在這樣的社會恐慌面前,疫情什麼時候能被控制住,接下來如何發展,顯然都不在我這個小人物的可控範圍之內。我得承認並原諒自己的無能為力——縱使我再焦慮再緊張,也不會對現實層面有任何影響。


那我能做的是什麼呢?我想了想,打開淘寶,捐了些錢;關心了我在武漢的朋友們,他們都安好,除此之外,在家閉關不出門就是對社會的貢獻了。


是的,我能做的就這麼多。分清界限,焦慮值也就降低了。


另外,我開始將自己的視線從手機屏幕放到當前的生活中:每天只留出一小時時間看新聞。其餘時間,就關注於當下:吃好每一頓飯、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陪孩子玩、讀一些好書、做做瑜伽。


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讓“情緒瘟疫”遠離我。


向死而生,我們要怎樣過一生


疫情之後,你會如何生活?

這是被疫情籠罩的這些天我想的最多的一個問題。


我對疫情如此焦慮,甚至總懷疑自己被感染了,說白了,就是怕死,是死亡焦慮。總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沒做,很多願望沒有達成,不能就這樣隨機的Game over了。


既然這樣,那不如好好探尋一下,我認為的值得一過、不會後悔的一生是怎樣的?


如此一來,才能在餘生更清醒地活著,不負自己。


有人說,這一次的疫情,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版的“官場現形記”。官員的不作為、粉飾太平導致了疫情的大爆發;國難當前,卻仍有官員腐敗、瀆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最美逆行者”,在前線鞠躬盡瘁的醫護人員,抗疫領軍人物鍾南山院士,與病毒賽跑的李蘭娟院士等等。


憤怒與感動之間,其實就藏有我們衡量人生的標尺。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作者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患癌之後就有如下思考。他說,

“工作中,因為對總體觀察的需求,我們養成了對等級的感覺:統轄人數越多的人越重要——首席執行官比總經理重要,總經理比銷售主管重要等。我意識到,上帝與我們不同,他不需要統計員和會計。據我瞭解,他不需要通過觀察總體來了解人類當中發生了什麼,他衡量成就的唯一標準是以個人為單位。

意識到這些後,當許多人以總體加法統計的方式——比如人數、獲獎文章的數量、銀行裡的存款等來衡量人生時,對我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標尺卻是每個我幫助過的個人,他們能夠成為更好的人。

當我與上帝對話時,我們的談話關注的是每一個個體,包括在我的幫助下強化了自尊心的人、強化了信念的人,以及減輕了痛苦的人,我是一個做好事的人,無論我的工作是什麼。這些都是上帝評價我的人生時的標尺。”

讀到這,我很感動。我問自己,將來某一天,當我站在上帝面前時,我希望他如何評價我呢?


我希望他能以道德標尺衡量我,以我“給出愛的多少”來衡量我。


想清楚了這一點,我就想清楚餘生奮鬥的方向。我想它會提醒我面對選擇時不迷失,也能教會我分辨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感與價值感。


疫情之後,你會如何生活?

除了“生而為人”的意義,我還思考了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很認同曾奇峰老師在非典時期寫過的一段話,他說,

“這樣的時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有時間審視自己的關係和情感。這種審視,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是不可能的。將來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不會想到自己還有多少銀行存款,曾經住過什麼房子或是吃過什麼東西,只會想到,我們愛過誰,被誰愛過,以及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都跨越過什麼樣的急流險灘。”


對於這一點的認識,似乎每一個人都是清晰的。但我們日常的所作所為卻在傳遞著相反的信息。我們常給所愛之人傳遞的是“工作重於家庭”、“成就感、滿足感只能從外部世界獲取”、“安全感不能指望關係”。


因為家人愛我們,所以常常支持我們追尋夢想。可我們卻忘了沒有關係的支撐,功名與利祿,不過是人生的幻光。


如果我們真的認為家庭重要、愛與被愛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溫暖重要,那麼就去投入。投入時間與精力,投入熱情與情感,哪怕它們無法用金錢來衡量,我們的心卻能感受到。


最起碼,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我們可以坦然一些,無愧於心,踏實溫暖。


疫情之後,你會如何生活?

龍應臺說,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有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子下。


世事本無常,我們卻將“順遂”當作了平常。


如果我們忘記要割捨貪念,要珍惜當下,要投入地愛、熱烈地愛、不計得失地愛。那就由大自然來提醒我們。


期待我們的“劫後重生”!



作者:心心媽,兩個女孩的媽媽,遊戲力育兒師,國際鼓勵諮詢師,育兒新書正在出版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