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全力救治每一個危重患者

白衣天使:全力救治每一個危重患者

於卓(左三)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共同資助了金銀灘醫院第一批醫務人員。(圖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提供)

經過28天的抗疫,這位57歲的婆婆“活了下來”。2月4日,家人將經確認符合出院標準的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危重醫學科患者送回家隔離康復。回顧李婆婆的診療經驗,該院危重病內科副主任於卓教授感慨地說,當時診療組的認真研究和決策,不僅挽救了李婆婆的生命,但也阻止了醫務人員被感染。於卓教授和他的團隊面臨更多的危重病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和永不放棄,他們才挽救了生命。

今年1月6日,已感冒發燒9天、體溫高達39℃的李婆婆被緊急送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她還有典型的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一系列的檢查顯示她的肺顯示出病毒性肺炎。經解熱、抗感染治療後,李奶奶的症狀沒有明顯緩解。由於呼吸困難、高血氧飽和度,當晚她住進了醫院重症內科。於卓帶隊立即研究判斷婆婆的病情。李奶奶的病情進展比大家預料的要快。進入危重內科僅3小時,她的呼吸困難就持續加重——在高流量溼化治療儀100%氧濃度下,她的血氧飽和度下降到70%左右,隨時面臨呼吸衰竭和死亡。我很快做出了決定,並指示值班醫生在緊急情況下進行氣管插管,以及呼吸機輔助呼吸,這暫時救了他的命。經進一步檢查,李女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症等基礎疾病,有30多年肝硬化病史,給治療帶來很大困難。於卓帶領醫療組認真診治,繼續對婆婆進行抗病毒、抗菌、激素治療,並用丙種球蛋白提高免疫力、營養支持,保持內部環境穩定等綜合治療,穩定婆婆病情。

加強感染防護

當李奶奶住進醫院危重病區救治時,新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還沒有完全爆發。然而,於珠決定將婆婆轉移到負壓病房進行隔離治療。同時,他要求全體醫務人員加強感染防護。1月19日,李婆婆成功取出呼吸機和氣管插管,並通過鼻子將呼吸機換成高流量加溼器吸氧。躺在床上13天后,婆婆的肌肉出現萎縮的跡象。組織護理期間,危重病科護士長王莎莎鼓勵婆婆躺在床上騎自行車進行康復鍛鍊。同時,她多次讓家人來看望她,安慰和鼓勵患者勇敢地與疾病抗爭。

儘管1月18日俞鑄奉命增援武漢金銀灘醫院,但他仍對病情嚴重的患者感到擔憂,要求治療組姚蘭醫生等密切關注病情,查明原因。1月22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實驗室開展全省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後,李婆婆首次接受檢測,結果證實為陽性。之後,經過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婆婆的病情一天天好轉。1月底,她能獨立進食,頭腦清醒,生命體徵穩定,基本吸收肺部感染。經過兩次核酸陰性檢測,醫務人員確定她已達到出院標準。2月4日,家人帶著婆婆從危重病科回家進一步休息,並叮囑婆婆在家期間要加強自我隔離。據俞正聲介紹,自2019年12月31日第一例疑似病人入院以來,他們科室148名醫務人員一直處於高強度、高風險狀態,但至今未發生感染。這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反覆強調醫務人員要有自我保護意識,做好疫情期間的自我保護工作的結果。

消除超負荷工作中的所有困難

除夕夜,於卓脫下防護服,用溼漉漉的上身和短袖的照片上網。網友們被這些一線“白衣兵”的辛勤勞動所感動,紛紛向一線醫務人員致敬作為一名黨員醫生,我要好好照顧和做好重症病人的診治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多治療危重病人,“我沒有時間關注自己。我完全致力於危重病人的治療。1月18日晚,由於卓帶隊進入金銀灘醫院。據於卓介紹,每隔一天就要花兩天半左右的時間開工。6層病房接收危重病人,同時完成改造。”當時這裡什麼都沒有,護士也沒有在ICU工作的經驗,“ICU病房需要專業設備。重建初期,許多配套設施跟不上,也沒有監視器、呼吸機、輸液泵等,但於珠帶領醫療隊排除了一切困難,頭幾天,他接連收治了危重病人。儘管困難重重,但ICU擴大對危重病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餘說,只有六層的重症監護室有很多病人被送到普通病房。”經過小組兩週的努力,危重病人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儘管速度很慢。但隨著這裡各方面越來越接近正常ICU的標準,治療方案不斷優化,危重病人的治療成功率有待提高。”很難想象臨時團隊已經超載了。俞敏洪和他的團隊每次完成一天或一晚的工作,都需要換幾次防護服。每4到5個小時脫下防護服後,每個人都汗流浹背,渾身溼透。”我們的最高紀錄是29個病人。當時全科護士只有34名,其中只有7名有ICU背景。護士和床位的比例遠遠達不到標準。”於卓認為,隨著省內外三批ICU護士的加強,護理壓力在後續工作中可以明顯緩解。於竺認為肺炎危重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核心症狀是難治性低氧血癥。如何幫助難治性低氧血癥患者生存,避免多器官損害是治療成功的關鍵。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激素休克治療,早期有創機械通氣,深度鎮靜,減少耗氧量,減少人機對抗,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充分的營養治療是他從多例重症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診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戰爭“流行病”仍在繼續。餘準和同志們還在一起努力,讓更多的病人康復回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