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特朗普失敗,民主黨人的“身份政治”破產

當地時間2月5日,美國參議院毫不意外地否決了兩項對特朗普的彈劾案。在一共100席的參議院,民主黨人一共只有45席,要想拿到彈劾通過所需的67席,除非53名共和黨和2名無黨派議員立大幅反水。在特朗普氣勢如虹的當下,這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民主黨人唯一可供誇耀的,似乎只有代表猶他州的共和黨人羅姆尼反水,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支持彈劾本黨總統的參議員。羅姆尼2012年就曾代表共和黨與當時如日中天的奧巴馬競選總統,雖未成功,但奠定了黨內大佬的地位。此次出頭反對特朗普,羅姆尼事實上於情於理、於公於私都說得過去。

羅姆尼與特朗普素有個人恩怨,2016年,羅姆尼曾公開稱特為“騙子”,特朗普則曾試圖勸阻羅的前任延遲退休,以免讓羅當選參議員。此外,羅姆尼身為摩門教徒,來自強調自律與道德的猶太州,出頭反對個人作風槽點滿滿的特朗普,可以討好自己的基本盤。

從共和黨的角度看,羅姆尼的舉動甚至也是利大於弊的。羅姆尼非常清楚,自己的投票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反而彰顯了共和黨不是一味不問是非、迎合特朗普的。在麥凱恩離世後,羅姆尼就已隱約成為共和黨內建制派的領袖,對特朗普一直是小罵大幫忙的態度。在特朗普代表共和黨出戰2020年總統大選大局已定的情況下,羅姆尼的行為不僅無損黨派利益,反而有利於爭取理性選民。

可以說特朗普不僅從彈劾中全身而退,甚至還能在民主黨“同行襯托”的加持下,離成功連任更進一步。反觀民主黨,從啟動彈劾以來的表現就令人失望至極。在沒有挖出實錘、彈劾在參議院敗局已定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一個民主黨人叛變,與其說是團結一致,不如說是頑固不化。

推動毫無勝算的彈劾,顯示民主黨對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已經失去信心,而將精力集中到攻擊乃至抹黑對手身上了。近幾年來,民主黨的核心價值說來說去,不過就是“身份政治”四個字,也即通過一些自我認同強烈的群體的聯盟來贏得選舉。這些群體包括移民、黑人、女權主義者、環保人士、LGBT等等。

在奧巴馬時代,民主黨能贏得選舉,固然是依賴上述少數加少數變成準多數,也是因為他打著“變革”(Change)旗號上臺。奧巴馬來自並不富有的家庭,就讀哈佛法學院的助學貸款還了21年,長期為窮人提供法律援助,這種奮鬥成才、呼籲變革,對廣大工薪階層是很有吸引力的。

問題在於,民主黨在身份政治的驅動下,逐漸成為了少數群體的聯盟而非普通大眾的捍衛者和代言人。過度強調對少數人群的尊重和保護,導致被動員起來以後的少數派走得太遠,反而強烈刺激乃至深深得罪了沉默的多數人。當所謂的政治正確,衝擊到了多數人心目中的公序良俗,反彈就必然發生。

最典型的例子包括2016年奧巴馬政府頒佈的“跨廁所性別令”,即強制要求所有公立學校,必須允許學生根據心理認同而非生理屬性選擇上哪個廁所。在這一法令下,一個男學生,如果其心理認同為女性,就能在沒有醫療證明的情況下去上女廁所。對很多有女兒的人而言,哪怕他們能從類似奧巴馬醫改這樣的福利政策中獲益,跨廁所性別令激起的憤怒,也足以讓他們轉投共和黨。

可以說,奧巴馬執政的八年,美國的政治正確就已經走到極限了。但2016年以來的民主黨不僅沒有回擺,反而還在繼續玩身份政治的那一套,水平還呈下降勢頭。2016年,民主黨不顧民意,挑了一個被不少美國人視為虛偽精英典型,本身還有“郵件門”、班加西慘案等眾多黑料的希拉里出馬,這對於其一直想爭取的弱勢群體,只怕也算不上友好吧。

玩身份政治,民主黨人實際上未必贏得了特朗普。民主黨對付特朗普的套路之一,就是搶佔道德高地,聲稱自己是君子,對方是小人。正如奧巴馬伕人米歇爾曾引起滿堂喝彩的名言,“當他們墮落時,我們仍將高尚”(When they go low,we go high)。可是從彈劾這場鬧劇看來,民主黨的所謂高尚又體現在哪裡呢?

這也是為什麼在國情諮文的發佈現場,特朗普拒絕與眾議院議長、民主黨人佩洛西握手,而佩洛西隨後撕毀國情諮文作為回應,對民主黨的破壞性要比共和黨大。畢竟特朗普的人設向來就是我行我素,而真小人總比偽君子可愛得多。

更何況,特朗普自己就是玩弄身份政治的高手,他比民主黨人高明的地方,就在於把矛頭對準移民和所謂“佔了美國便宜”的所有其他國家。這最多不過冒犯一些人數很少的自由派精英,反而爭取了大多數深感被移民和外國廉價勞動力搶了飯碗的美國工人。特朗普的政策被稱為民粹主義,而民主黨的則被稱為進步主義。所謂民粹,很多時候不過是不被精英們青睞的多數的代稱。就從名字看,到底哪個更有群眾基礎,不是一目瞭然嗎?

特朗普可曾是熱門真人秀“飛黃騰達”的製片人和主持人。在這個真人秀的第一季和第二季中,特朗普設置的相互競爭的兩組,分別是女性對戰男性、高學歷者對戰低學歷者,看哪組能更好完成從街頭販賣到廣告設計的商業挑戰,這種充滿話題性的設計,足見特朗普對如何操弄身份早已爛熟於心。可以說,身份政治是特朗普的本能,也是民主黨的策略。如果打賭,我個人覺得本能的贏面更大一些。

作者系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校對:彭玉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