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又叫“扶桑之國”?

似水流年840570568


西周時期,從秦皇島出發的漁民,覺得中山王國(原琉球群島,今日本沖繩縣)的外海有一片綠地,稱之為蓬萊仙島,隨著漁民的大量湧入,隨既向西周王朝作為封地,賜名扶桑國,後根據日本四島在東海之濱,更名東瀛國。




星空154767304


這個問題學界還沒有公論,古代扶桑是指日本還是指墨西哥,上網一搜還有大堆的爭論。不過我還是認為從唐代以後的“扶桑”才逐漸代指日本。

唐代韋莊《送日本國僧敬龍歸》:“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風。”說明及至中唐,扶桑與日本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應該在日本與中國之間,比如對馬島。唐代之後扶桑逐漸代指日本,我覺得有下面兩個原因:


1.沒有發現關於扶桑的特定國家或族群

唐以後與日本的交往漸次親晰,地理,人文的情況也逐漸瞭解,而日本也結束了數百個小部落分立,形成了初步統一的封建國家,突然發現原先的指江浙以東海上的國家並不存在。而出自“山海經”中的扶桑國本就是與太陽息息相關,而日本恰又是太陽崇拜,自命為“日出之國”,所以扶桑就直接按到了日本身上;

2.富士的音讀與扶桑相似

自大和族統一日本之後,富士山便日益成為日本的象徵,一些日本人也以“富士山”來代指自己的國家,日語中的“ふじさん”與吳語閩語的“扶桑”頗為相似,於是便如澳門被葡萄牙人命名為”macao”一樣,與日本接觸的唐人宋人也稱日本為“扶桑”。於是連沿至今“扶桑”的說法。


hantao18694


扶桑是古書裡記載的一種樹名,在《山海經》裡最早提到這種樹。傳說中,太陽出於扶桑之下,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因此有時也用“扶桑”指太陽。據說扶桑樹最高可長達四十多米,葉子略像桑葉,春季花朵與葉同放。喜歡陽光,多生於山麓河谷,秋葉鮮紅。漢唐時人所認為的“扶桑樹”,多指這種巨樹。



扶桑還是古書中記載的一個國名,《梁書?扶桑國傳》中記載:“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史書上還說扶桑國人以扶桑果實為食,以樹皮績布為衣,以扶桑皮為紙。扶桑國按照方位來說,約相當於日本,因此後世就用扶桑作為日本的代稱。

從“日本”的字面意思來看,“本”字,具有草木本根的涵義;以“日本”為名,就寓有太陽、太陽樹本根之所在的意思。在日本島上的古代列國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稱的國名或族名,這正是以太陽所在的神樹之地而自命。日本人的這種觀念,反映出上古時代的中國人和日本人所共有的一種宇宙結構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