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集體戰“疫”:無人,但“有愛”

新華社上海2月6日電(記者周琳 張建松)人工智能全肺定量分析技術為臨床專家提供基於CT影像的智能化新型冠狀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療效評價等服務;消毒機器人360度無死角消毒,巡邏機器人宣傳,降低醫護和社區人員感染風險;“無人機+大喇叭”喊話,智能語音系統在線答疑、分診,紅外非接觸式系統測溫、安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一線中,科技企業也正在用急智、巧智,試圖在這一抗疫戰場上,儘可能減少一線人員的風險,提升防疫效率。

人工智能集體戰“疫”:無人,但“有愛”

算法、算力,為智能診斷、藥物研發提供“智腦”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難點之一就是醫療資源高度短缺,快速診療能力出現結構性缺失,尤其是核心疫區。短時間內爆發式就診,院內交叉感染風險增加,如何實現快速精準診斷及分診?

1月28日,由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依圖醫療開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已經正式上線,基於CT影像,解決智能化新型冠狀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療效評價。

“CT影像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要診療決策依據之一。”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副院長施裕新說,通過人工智能影像產品和業內領先的圖像算法,可以對CT影像進行智能化診斷與定量評價,對局部性病灶、瀰漫性病變、全肺受累的各類肺炎疾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依圖科技表示,以往採用傳統手工方法進行量化評估,往往需要5-6小時,效率低,臨床推廣難,而利用這個新AI系統能夠實現病變區域的自動檢測,在2-3秒之內就能完成定量分析,極大提升精準定量分析的效率。

科研工作者儘快認知病毒、研發藥物,與時間賽跑,背後離不開計算力量的支持。超級計算機是科研的必要工具,在基因測序、藥物研發、病毒結構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加速研究進度。

在春節期間,上海超級計算中心就已聯合了甘肅省計算中心、江西省計算中心、蘇州超級計算中心、崑山超級計算中心等兄弟單位,通過互聯互通合作研究機制,統籌協調了大規模的免費計算資源,為各單位對此次冠狀病毒的治療和研究提供了藥物虛擬篩選和分子動力學模擬支撐。

人工智能集體戰“疫”:無人,但“有愛”

一些互聯網大平臺也在迅速啟動“智腦”支持。疫情期間,阿里雲宣佈向全球公共科研機構免費開放一切AI算力,幫助支持病毒基因測序、新藥研發、蛋白篩選等工作;百度研究院宣佈,向各基因檢測機構、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學研究中心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LinearFold以及RNA結構預測網站,以提升新型冠狀病毒RNA空間結構預測速度。

消毒、答疑機器人“出戰”抗疫一線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人工智能機器人正在大顯身手。

上海靈至科技公司與合作伙伴推出的一款“消毒機器人”成了搶手貨,正在武漢戰“疫”一線有效應用於消毒工作中。“疫情發生以後,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在人工智能領域,機器人確實可以代替人做許多危險工作。目前我們客戶的訂單增加了近十倍,許多客戶迫切需要提供整套消毒解決方案。”該公司總經理張克軍說。

公司所在的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尚處於封閉停工狀態,但在上海市經信委等相關部門特批下,靈至的骨幹員工已於1月30日加班加點工作。記者看到,這款白色的“消毒機器人”非常聰明能幹,不僅可以支持過氧化氫、紫外、次氯酸等多種消毒模式,通過採用多種傳感器和新型的視覺AI處理技術,自主導航、自主移動,高效、精準地對室內進行360°無死角消毒防疫。

上海鈦米科技開發的智能消毒機器人,能識別環境內的物品進行自主避障;配備消毒管理軟件,自動根據空間面積計算消毒時間,並自主圍繞消毒目標進行360°無死角消毒;機器人全程智能操作,人機分離,有效地避免、降低醫護人員被感染風險,也提高了消毒的效果,也在戰“疫”一線奔忙著。

疫情面前,不少人工智能企業都緊急針對這一場景,設計了新方案。例如,科大訊飛、雲知聲等智能語音系統,可以為醫院的智能分診提供幫助;通過“疫情地圖”,還可以看到疫情後各區域人員去向,更精準地追蹤瞭解可能感染者的出行軌跡。

測溫、巡邏、喊話遠程非接觸式系統“發力”

在火車站、醫院、商場等人流比較大的場所,遠程的人體測溫熱像儀已經緊急“上崗”。來自徐彙區的巨哥紅外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種測溫方式採用非接觸式成像測溫原理,不同的溫度在熱像圖中以顏色進行區分。人群通過時即可自動完成體溫檢測,不僅檢測快、適合大規模人群測溫,而且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在湖北的一些公共場所,上海像我信息科技也將自主研發的人臉識別算法技術結合無感熱成像測溫系統,投入到了前線疫情防控工作中,為“全國戰疫”保駕護航。這種熱成像測溫設備統一加裝人臉識別算法,在戴口罩的同時,仍可進行精準的身份識別,幫助追溯疑似人員和密切接觸者,及時隔離。

在上海,一些巡邏機器人正在園區和街道,實時在線,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防“疫”宣傳;已經在農業植保等領域成熟應用的“無人機”,這次也解鎖了新姿勢。

在奉賢區金匯鎮南行達苑小區的高空,一架無人機搭載著兩個高音喇叭在空中盤旋,高喊疫情防控情況。居委會工作人員說,天氣晴朗後,小區有居民出來閒逛的可能性增加,社區幹部巡邏外,無人機也成為“好幫手”。

事實上,數據驅動的人工智能,可以為疫情防控提供不少參考。“上海市肺炎防控平臺”就已完成對接公安、街鎮、醫療機構、文體旅、交通、通訊、12345舉報、企事業單位等第三方平臺。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基於醫療機構推送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信息,查找所有涉及到的交通密接者信息,便於街鎮進一步對密接者進行管理,提升發現密接者和管理密接者的防控手段。

在浦東新區,萬達信息就牽頭建設了“新型冠狀病毒防控聯動平臺”,針對正在接受觀察管理的留觀人群,充分利用了通訊基站以及GPS提供的數據精準定位人群的觀察位置,動態管理預警留觀人群的位置動向,防止管理人群脫離掌控地理範圍,真正做到管好人,看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