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裡的生辰綱從河北大名府到汴梁,咋經過山東鄆城縣呢?

715457390177張建軍


很有可能,古時候又沒有導航走近路,也有可能官道就是要去鄆城,現在看鄆城好像無足輕重,但在當時也是重鎮,就和現在修高鐵一樣,不也是一樣沿途儘量經過重要城市嗎?難不成就走直線?舉個例子,比如京廣線,中途直接從武漢到廣州不就完了?還繞道長沙幹什麼?所以,古時候的線路也應該會這樣,經過重鎮!那時候修路可沒這麼簡單!



開弓不回


劫生辰綱實際地點是現在的,河南省南樂縣西邵鄉五花營樹,樹林沙崗地形地貌與歷史相符,當時屬於直隸京師犬名府南樂縣五花營,向北距離大名府四十里地,現在為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



用戶8424721167384


從這張地圖可以看出來,應該是為了過黃河,所以說順著運河往南從聊城臨清渡過黃河,那麼再走官道,到了運城,從運城順著黃河南岸到了開封,雖然我沒有走過,但我相信你也沒有走過,就按我說的這麼算吧![呲牙][呲牙]



安安穩穩一直前行


施耐庵寫書是非常嚴謹的,《水滸傳》中出現的地理位置,可謂一處都沒錯。如果我們也像作者那樣,仔細閱讀文本,認真考察故事的寓意,彷彿錯了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實際上都有其深刻的寓意。綠野老道曾經考證過書中的清河縣到底在哪裡,武松為何要在景陽岡打虎。也論證過宋江題寫反詩的江州並非潯陽江邊的九江,而是江蘇鎮江。

這些故事中的地名及地理位置之所以出現錯亂,是施耐庵在其中隱寫了其創作意圖,以及為即將寫到的歷史真實伏線。這個題目所講的生辰綱從河北大名府到汴梁,為何要經過山東鄆城縣,同樣有地理上的模糊。但是,假如認真的探討一番,施耐庵真的沒寫錯。怎麼回事呢?

智取生辰綱有故事藍本

施耐庵作《水滸傳》依據了很多歷史資料,包括《宋史》、《揮塵舊錄》等正史野史。其中,最主要的參考藍本,則是《大宋宣和遺事》。在這部筆記體野史中,就有智取生辰綱的故事。這個《水滸傳》藍本故事是這樣講的:

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師寶將十萬貫金珠、珍寶、奇巧段物,差縣尉馬安國一行人,擔奔至京師,趕六月初一日為蔡太師上壽。其馬縣尉一行人,行到五花營堤上田地裡,見路傍垂楊掩映,修竹蕭森,未免在彼歇涼片時。撞著八個大漢,擔著一對酒桶,也來堤上歇涼靠歇了。

這八個大漢就是《水滸傳》中智取生辰綱的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勝。當時,馬縣尉也像楊志等人那樣,喝了參著蒙汗藥的酒被麻翻,晁蓋等人劫走了生辰綱。

《水滸傳》中講到,晁蓋是鄆城縣東溪村人,劫走生辰綱的地點,也由五花營堤改為黃泥岡。這一改,似乎就改變了生辰綱的押運路線,讓楊志他們繞道到鄆城縣,故意讓晁蓋他們劫走。這也難怪一同押運的蔡夫人的奶公老都管,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了青面獸,還說他與強賊勾結,搶走了生辰綱。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絕對不是,生辰綱不可能途徑鄆城縣,然後再送到東京汴梁。

《水滸傳》在晁蓋打算劫取生辰綱時,就提到過一個地名:石碣村。書中說,石碣村是阮氏兄弟的家鄉,與梁山同在一個泊子裡打魚謀生,距離梁山泊很近。《大宋宣和遺事》中也講到,晁蓋等人劫走生辰綱之後,在宋江的幫助下,從石碣村上了梁山。

因為石碣村這個地名,就有可能把生辰綱的運輸路線搞得很清楚了。晁蓋他們完全可以按照施耐庵的設計,劫取生辰綱。而且,施耐庵絕對沒有出現地理位置上的差錯。

晁蓋本是東溪村保正嗎?

小說畢竟要經過二次創作,否則,照搬《大宋宣和遺事》就好了,多省事。但這樣幹,就不會有《水滸傳》這部偉大的名著了。

且說《水滸傳》第十三回“赤發鬼醉臥靈官殿,晁天王認義東溪村”中說,劉唐不知從哪裡打探到了生辰綱的消息,前來找晁蓋,試圖劫了這套富貴。劉唐見到晁蓋時,書中是這樣介紹的:

原來那東溪村保正姓晁,名蓋,祖是本縣本鄉富戶,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

那麼,東溪村屬於哪個縣管轄呢?毫無疑問,就是山東濟州府鄆城縣。因為,這個縣裡的馬步軍都頭朱仝、雷橫經常來這裡巡邏,東溪村屬於鄆城縣治下,晁蓋與他們很熟。

話休絮煩,施耐庵筆下,晁蓋就是鄆城縣東溪村的保正。然而,《大宋宣和遺事》中,晁蓋卻不是東溪村人:

為頭的是鄆城縣石碣村住,姓晁名蓋,人號喚他做“鐵天王”;帶領得吳加亮、劉唐、秦明、阮進、阮通、阮小七、燕青等(劫了生辰綱)。

晁蓋並非東溪村人,而是石碣村人,也就是吳用前往說服三阮撞籌的所在。而《水滸傳》中卻提到了東溪村與石碣村所隔的距離,大約有百餘里地。

施耐庵改寫了《大宋宣和遺事》的這段故事,把晁蓋從石碣村挪到了東溪村,是為了為後文做鋪墊:晁蓋是被吳用逼迫不得已上了梁山。假如按照藍本故事,就把晁蓋寫成石碣村人,那麼,吳用說三阮撞籌、暗地裡瞭解水泊梁山情況就寫不下去了。

即便如此,不管晁蓋是石碣村人,還是東溪村人,《大宋宣和遺事》和《水滸傳》都講得很清楚,這兩個地方都在鄆城縣。

既然晁蓋是鄆城縣人,那麼,生辰綱就必定會經過鄆城地界了嗎?上文講到,生辰綱不可能從鄆城縣過道,那麼,晁蓋他們又是到哪裡劫取的生辰綱呢?

《水滸傳》的石碣村在哪裡?

生辰綱案子破獲後,鄆城縣派一直闖董平前去捉拿捉拿晁蓋。鄆城縣押司宋江得知消息後,趕緊跑到石碣村報信,晁蓋因此上了梁山。

按照《水滸傳》中宋江報信的情節,可知《大宋宣和遺事》中的石碣村距離鄆城縣衙不遠,就像是施耐庵筆下的東溪村到縣衙的路程。

宋江、晁蓋都是鄆城縣人,這一點施耐庵嚴格的遵守了史料記載,只不過改寫了其中的細節而已。現在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北宋時期的石碣村真的是鄆城縣轄區內的一個村寨嗎?

查看地圖得知,現在確實還有石碣村,而且還不止一個。按照《水滸傳》及其藍本故事的記載,本文所講的石碣村大致應當在山東境內,那麼,是不是在鄆城縣呢?

查看地圖得知,山東石碣村在東平湖最北端,完全符合《水滸傳》所描述的地理位置。然而,按照現在的轄區,這個地方應當屬於山東省東平縣舊縣鄉。換做北宋時期,石碣村應當歸屬東平府管轄。如此,是不是施耐庵弄錯了呢?

我覺得,不是施耐庵弄錯了,而是現在的石碣村並不一定就是當年的石碣村。《大宋宣和遺事》講得很清楚,石碣村就在鄆城縣附近:

有那押司宋江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石碣村,報與晁蓋幾個,暮夜逃走去也。宋江天曉,進將文字呈押差,董平引手三十人,至石碣村追捕。

宋江一夜之間能打個來回,單程最多三十里地。假若把當時的石碣村弄到東平湖的最北端,則距離鄆城縣少說也有二百多里路程,與兩本書所描述的情況相去甚遠。因而,《大宋宣和遺事》的石碣村就是《水滸傳》的東溪村。而施耐庵所寫的石碣村,則在梁山附近,也就是距東溪村百餘里的地方(鄆城縣距梁山縣約一百五十里)。

水泊梁山在北宋時期,水域寬闊,現在只剩下東平湖的一部分。當年的石碣村現在大概已經在遠離湖泊的陸地上了,因而,被現在東平湖北端的石碣村取代了《水滸傳》中的石碣村。這一點,《大宋宣和遺事》已經提供了足夠的證據。

《水滸傳》的晁蓋是從石碣村上的梁山,卻應當是在鄆城縣境內的石碣村。假如從鄆城縣到東平縣的石碣村再上梁山,晁蓋他們就真的是路痴了。

因為,梁山就在鄆城縣的附近,相距不過八九十里地。而如果要從現在的石碣村上梁山,則必須是先經過樑山再到石碣村,又從石碣村折返上梁山。這樣走道,豈不是神經病嗎?

這樣,晁蓋是東溪村人,也是石碣村人,只不過施耐庵根據《大宋宣和遺事》把石碣村改做東溪村,又在梁山附近虛擬了一個石碣村。上文講到,這都是為了編故事。

晁蓋是在哪裡劫取的生辰綱

上文講到,晁蓋等八人是在“五花營”麻翻了馬縣尉,劫走了生辰綱。那麼,這個五花營在哪裡呢?從地圖上看,這個地方應當在河南南洛,也就是現今的南樂縣。這個地方是從大名府到汴京開封的直線路徑,押送生辰綱絕對不會繞道鄆城縣,更不可能經過石碣村附近。難道施耐庵又出錯了?

施耐庵絕對不會出錯,他寫了黃泥岡是在鄆城縣境內嗎?

《水滸傳》中第一個提到黃泥岡這個地名的,是入雲龍公孫勝。當時,七個人在晁蓋莊上聚義,商議打劫生辰綱的具體行動,吳用說正要辛苦劉唐再跑一趟,搞清楚生辰綱具體起運時間和所經路途。公孫勝接過話頭,說道:

此一事不須去了。貧道已打聽,知他來的路數了,只是黃泥岡大路上來。

聽了公孫勝的話,晁蓋說道:“黃泥岡東十里路,地名安樂村。”這兩人言語之間,都沒有提到黃泥岡的具體地址,誰又能說施耐庵的黃泥岡就在鄆城縣呢?

卻說楊志押著生辰綱從大名府出發,南下汴京。《水滸傳》中交代,楊志他們走了十四五日,便來到了黃泥岡。施耐庵這麼寫,似乎有點誇張了。不過,這正是為了晁蓋他們從鄆城縣趕到黃泥岡騰出足夠的時間。

也就是說,晁蓋等人從鄆城縣東溪村出發,趕到外地劫了生辰綱,然後又悄然返回。濟州府破案後,晁蓋便從東溪村逃了出來,到數十里外的梁山落草。這個情節,與《大宋宣和遺事》講得毫無二致,鄆城縣石碣村的晁蓋,也是趕到了五花營劫了生辰綱的。《大宋宣和遺事》沒有寫生辰綱從鄆城縣經過,《水滸傳》同樣也沒寫黃泥岡就在鄆城縣境內。

至於《水滸傳》中說,吳用假稱他們是濠州棗客,前往東京販賣棗子。這是吳用故意暴露晁蓋的一個損招,絕對不是施耐庵出了差錯。

濠州的治所就在現今的安徽鳳陽,從這個地方去開封,絕對不會經過鄆城,更不可能先北上繞道南洛,再南下取道汴京。施耐庵曾經在張士誠帳下效力,而張士誠的勢力曾涉及安徽。這一點地理常識,想必施耐庵先生還是具備的。為了故事的需要,才故意繞了這麼大的圈子。

生辰綱絕對不會經過鄆城縣,施耐庵沒寫,藍本故事也沒講,而是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晁蓋是鄆城人,黃泥岡也就一定在鄆城縣了。


綠野萍蹤01


《水滸傳》作者對地名、方位,混淆是很多的。

魯智深在五臺山醉打山門後,智真長老修書讓他去開封大相國寺。魯智深帶著書信,從黃河乘船順流而下,卻越過開封,去了山東桃花山,演繹了“拳打小霸王周通”,又去了二龍山聚義。

山東的”桃花山、和二龍山“在哪裡?也是作者虛構出來的。

同樣,《水滸傳》裡還有登州府打老虎的獵戶解珍、解寶兄弟。引出了孫新、孫立、顧大嫂一系列人物,和發生的故事。

其實在登州府——現在的蓬萊城在海邊上。周圍不是山區,不會有老虎、也不會像京劇《鎖麟囊》的發洪水的。

這些都是作家們演義出來的!


江千里2014


這個很好理解!

哥給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們的鄭州,你從滎陽到中牟

按理說應該是走(1)號線!

可實際你要走(2)號線!

為啥呢????

(1)號線貨車不讓走,只能走(2)號線!

也就說只能繞道!

[耶][耶][耶][耶][耶][耶][耶][耶][耶][耶][耶]



非恭誠媾


主要原因應該是洪水期黃河氾濫使百姓流離失所,莊稼減產糧食斷絕導致途中盜賊又多,所以楊志選擇繞道走!

我們來看一個自西漢至北宋時期,黃河決口改道的年數資料:兩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間為15年。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間為9年。隋唐五代:公元581年至960年間為39年。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間為66年。從以上的資料不難看出,北宋一朝黃河氾濫的年份,幾乎是以往七百多年的總和!

歷代黃河故道北宋期間,黃河的災害大大超越前代,由於北宋的京城開封就處於黃河下游,所以歷代北宋皇帝對黃河水患的治理都盡心盡力。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黃河在澶州(河南濮陽)橫隴埽決口後形成了新的河道。宋朝人稱為“橫隴故道”。

歐陽修有記載說“橫隴既決,水流就下,十餘年間,河未為患”。這條河道,穿過河南之後,從東北方山東入海了。一開始這條新的河道還算順暢,然而黃河泥沙居多,若不勤於疏通,不久河道就會淤塞。果然七年之後,也就是宋仁宗慶曆八年,公元1041年,黃河又從澶州商胡埽決口。這次決口後,黃河水一路向北而去了。又過了十年,公元1051年,向北流的黃河再次決口。

第二年,新衝出的河道淤塞不暢,又有重新決堤改道的風險。這時候宋仁宗還在位,他召集群臣商議治河之策。是順其自然讓黃河往北流呢,還是恢復到原來的橫隴故道讓黃河往東流。當時的河北轉運使李仲昌提議堵塞商胡北流河道,回覆橫隴故道。不過這提議遭到了歐陽修的反對。他認為橫隴故道已經淤塞20多年,這條河道難以恢復。然而,恢復橫隴故道的建議卻被宋仁宗採納。實施的結果正如歐陽修所料,引黃河水入橫隴故道的當晚,即由於水流宣洩不及而決口,河北數千裡地一片汪洋,人民死傷無數。橫隴故道的回覆以失敗而告終。此後的英宗、神宗、哲宗三朝,關於北流還是東流之爭一直不斷。堵了決、決了修,反覆進行。

一條黃河,搞得北宋政府心力交瘁,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黃河水在北宋最後一次回覆成東流不到五年,再一次決堤。洪水滔滔,重新衝出一條河道,向北而去。從此之後一直到北宋滅亡,黃河的河道再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公元1117年,北流的黃河水在河北境內多地大決口,淹死一百多萬人。這正是政和八年,宋徽宗在位的時候。黃河水決口之地,滔滔洪水過後,泥沙淤積,土地變得貧瘠且鹽鹼化,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泛區。黃泛區百姓流離失所,莊稼減產糧食斷絕,赤地千里,這時候盜賊能不蜂擁而起嗎?大名府到開封的中間這地段,終北宋一朝,一直是黃泛區。

由此推測,楊志從山東走遠路,正是為了繞開這一兩百公里的黃泛區!首先,蔡京的生日是農曆六月十五,正是北方雨季發洪水的季節,這時候帶著沉重的財貨從黃泛區過,一旦決口遇到洪水,在千里平原上沒有可躲避的高地,連人帶財物都會被衝得無影無蹤。再者,楊志也說過“途中盜賊又多”,而這片黃泛區更是重災區,帶著十萬貫財貨從這裡過路,還不是往槍口上撞嘛!綜合這兩點,楊志選擇了繞路走。


古今未


作者不識道,開封在大名府的正南偏西一點,鄆城在大名府的東南方向。





泰山7353992905848


施耐庵先生創作《水滸傳》,有關地理方面的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千萬不要斤斤計較,件件考證。

在施耐庵老師的頭腦中,地理的概念不是太強烈,位置和距離的把握不是太準確;由於地理知識的匱乏,造成了時空上的錯誤,不足為奇!

其它不說,我僅舉一個現代人都耳熟能詳的地名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就能夠充分支撐我上述觀點。

呼保義宋江因和晁蓋私通,洩露軍機,放走智取生辰綱一撥人馬。晁蓋上了水泊梁山,為感謝宋江救命之恩,派人下山送錢財於宋江。誰知此事被宋江內人閆婆惜發現並威脅告官,宋江失手殺了閻婆惜成為罪犯被刺配江都。

大家記住,宋江殺人,成為罪犯,從山東鄆城來到江西九江。兩地距離大概在1000公里以上。

宋江人緣好,雖是罪犯,但在江都,卻也自由自在,好生快活。可惜不幸酒後在潯陽樓吟誦反詩被小人陷害判處死罪候斬。

千里之外的晁蓋得知恩人宋江消息,大驚失色,馬上部署營救措施,結果忙中出錯,又搭上神行太保戴宗。

官家即刻準備大開殺戒,要把宋江和戴宗等人斬立決。在此關鍵時刻,晁蓋親率梁山全部人馬,浩浩蕩蕩,殺向江都,準備劫法場,救下宋江等人。

大家記住,從山東梁山縣到江西九江市,1000多公里,2000來裡地,梁山好漢只有三天時間!這麼長的距離,如果騎馬,一天三百里,需要一個星期;如果步行,一天100多里,至少半個月左右。開始梁山好漢只用了兩天,真是“飛也似”的!

最終,梁山好漢劫了法場,成功救出宋江,勝利凱旋迴到水泊梁山。

晁蓋等人,來回4000多里地,只要區區數天。這裡,不是因為梁山好漢們的腿快,而是施耐庵老師的地理知識的疏淺和混亂。



一風2008


從大名府去開封,濮陽是必經之路(現在的國道106),因當時的濮陽歸大名府管轄,繞道山東省鄆城一是為了公費旅遊,二是濮陽到處限行,三是京九高鐵能繞過濮陽,據說就是為了走當時生辰綱的路線。純屬虛構,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