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時朱元璋百萬子孫,為何鮮有類似劉秀、劉備這樣的宗親挺身而出?

亙古懷念說史


因為朱元璋百萬子孫自保都難,更是飯桶,成不了大事!


清軍入關也確實屠殺了朱元璋的皇室子孫,但是朱元璋皇室子孫究竟有沒有100萬?沒有任何人能夠證明。而且屠殺朱元璋後世子孫的也並非只有清政府,天災人禍,以及各地的農民起義軍都將各地的明朝藩王也就是朱元璋後世子孫屠殺殆盡,這種現象也十分普遍。但是這也並非一個不留,還有很多的血脈依然延續了下來。

明朝的藩王政策確實是絕無僅有的,但同時也給明朝政府帶來沉重的負擔。


因為明朝藩王在各地佔據大量的莊田和勞動力,同時明朝政府再窮也不能窮了這幫親戚,勢必就要加大對百姓的剝削,再加上軍費等開支不斷增長,中央的財政崩潰,各地藩王的責任也不可推卸。

在朱元璋統治時期,各地的藩王還是有軍權在手的,但是在朱棣以後繼續進行朱允文的削藩政策。藩王的政治和軍事特權就被收歸中央,藩王在政治和軍事上不會再對中央政權起到任何威脅,但是這些藩王的經濟特權卻並未因此而取消,甚至有所擴大。這也導致明朝藩王閒來無事,花天酒地而且醉生夢死子嗣繁衍眾多。他們並不會因為自己的這種奢侈無度而有所收斂,為了維持自己原有的經濟地位和享受,他們會撈取更多的財富,而這些財富都是普通民眾積累出來的。

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各地藩王都被當地百姓恨之入骨,當農民起義軍興起以後,各地農民軍起義最先要達成的軍事目標就是殺死各地的藩王瓜分他的財產。農民起義一次又一次的死灰復燃,各地的藩王一次又一次的被殺。這都使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們遭受多次屠戮,在當時混亂的政局之下,一些藩王的後人根本不敢承認自己也因此被迫改名改姓。有一些人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身份而堅持到底,堅持與農民軍走鬥爭,所得到的結果就更慘。

還有一些人並未因為農民軍的波及而存在的下來,但是此時滿清已經入關,這些藩王隨即被清政府扣押。他們為了鞏固統治防止這些藩王也向南明朝廷一樣成為反對自己的旗幟,也展開了屠殺。在滿清建立自己的朝代,並穩定政權以後,那些隱蔽在民間的朱明後代也已經無關緊要,但是在清政府建立的80多年時間裡他們也並不敢有任何動作,而清政府對他們也一直採取高壓限制的做法,一旦發現立即處決。

到了雍正時期則出現了一些較為細微的變化,雍正和乾隆為了將自己塑造成儒家傳統政治理論,當中的英明聖主的形象,將自己塑造成一位具有道德高標的寬仁聖主也取消了對朱明後代見到就殺的做法。甚至還讓一些姓朱的人獲得了守衛自己祖宗陵墓的資格,畢竟此時對於清王朝而言,朱明子孫已經沒有任何威脅自己的可能,清也已經進入盛世階段,不會再有民眾留戀那個藩王遍地,使民眾家破人亡的明朝。


世界史圖鑑


這個問題,追根溯源還要怪朱元璋啊。

劉秀、劉備因繼承製度遞減而淪落為普通人,但正因此他們才具備了把握現實世界的能力

歷史上各個王朝的皇室宗親,其爵位繼承製度一般都是隨著時間延續,爵位遞減,直至最後降為平民。

這是很正常的。不能因為血緣的關係,一直由國家養著,越往後,血緣越淡,就更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來為自己創造福利。

題主所說的劉秀、劉備就是這樣的情況。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而劉備的皇族待遇則更差。<strong>

劉備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劉備的祖父劉雄已經是平民了,但因為這點關係被舉為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劉備的父親劉弘早亡,少年劉備與母親以織蓆販履為業,生活非常艱苦。到劉備這裡,則完全沒有任何依靠了。

而對劉秀、劉備來說,正是他們從高處滑落之後,才讓他們能看到社會現實,能瞭解社會動向,能接觸到基層民眾。他們也因此有了社會閱歷和經驗。

當天下發生劇變之時,他們才有能力審時度勢,藉機崛起。

<strong>

但是,朱元璋對他的子孫太好了,把他們安排的永遠衣食無憂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了皇族子孫的爵位俸祿制度。


在《皇明祖訓》的“職制”篇中明確規定,“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

也就是說,無論皇族子孫血緣多遠、傳多少代,都由國家養著,按照奉國中尉的標準給予待遇。

那這個奉國中尉的待遇是什麼呢?

朱元璋給安排好了,“今定米貳百石”。

也就是奉國中尉的俸祿為每年200石,有朝廷提供。奉國中尉的兒子仍封奉國中尉,不再降等。

按照一石120斤計算的話,奉國中尉每年能收到24000斤大米。

這在今天折算成錢的確沒有多少,但是在當時,畝產不過兩石,這相當於擁有100多畝地的地主啊。這在當時的社會,絕對能算得上是富裕人家。

地主還需要經營管理,但奉國中尉不用,就等著朝廷給他送過來,什麼都不用幹。

衣食無憂這一點做到了。那皇族子孫不能為國做點事嗎?

不行。

經過朱元璋和朱棣的一再申令,皇族子孫不許干預政治、不能經商,只能老老實實待著。俗話說就是混吃等死。

最後的結果是,明亡時挺身而出的一個比一個無能

最早起來接續明朝法統的朱由崧,其登位後的國策竟然是“聯虜平寇”,還給吳三桂賜爵封賞。

他們真的相信了清兵入關是為了幫助大明消滅大順,給崇禎帝復仇。他們以為吳三桂借清兵收復了京城,一個個竟然興高采烈,還稱吳三桂“功在社稷”。朝廷還封賞吳三桂為薊國公,給誥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

然後竟然以為沒事了,在南京開始大建宮殿、選秀女,蒐羅各種珍寶,花天酒地去了。

再之後的隆武、永曆,沒有一個能建立像樣的政權。

這也是歷史上沒有“南明”這個稱呼的重要原因。

結束語:

人如果脫離社會久了,那麼他的生存技能就會被社會淘汰,人也就很難在社會立足。明朝皇族也一樣。他們從來沒有生存危機,只是發愁怎麼消遣。他們沒有接觸真實的社會,沒有閱歷和能力,因此,當明王朝遇到危機時,沒有一個人具備力挽狂瀾的能力。

這一切,都要歸因於朱元璋的制度設定。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面對明朝末年帝國的危機與亂局,作為朱元璋的子孫,的確有一位宗室曾挺身而出,出兵勤王。遺憾的是,出兵勤王的宗室最後被崇禎皇帝削去了爵位,關押了起來。這位赤膽忠心的藩王,在後來成為了南明某一小朝廷的皇帝,此人便是唐王朱聿鍵,南明朱由崧政權覆滅後,被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做擁立,繼承皇帝之位,建號隆武。

唐王是明朝存在時間較長的一個藩王爵位,第一代唐王乃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個兒子朱桱,及至明朝末年,唐王一系的血緣與皇室(即燕王朱棣一系)已經間隔較遠。朱聿鍵是朱桱的八世孫,論輩分,朱聿鍵與明神宗萬曆皇帝是同輩,雖然他的年齡僅比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大九歲,但按道理崇禎還得叫他一聲“叔爺爺”。朱聿鍵在年輕時期,不僅是一位才俊,同時也懷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他對於大明朝的現狀痛心疾首,認為作為朱元璋的子孫,應當為大明朝做些什麼。

終於,機會來了。崇禎九年,清朝後來的英親王阿濟格率軍南下,連克河北城池,最後抵達北京城下。朱聿鍵得到消息後,立即上書崇禎皇帝,請求允許自己派兵勤王,崇禎皇帝嚴格遵守明朝藩王不得領兵的原則,當即拒絕了朱聿鍵的要求。但朱聿鍵依然招募了數千軍士,從封地南陽出發,北上京城,沿途被地方官攔截,勒令退回。歸途中與農民軍交戰,互有勝負。阿濟格退兵後,崇禎皇帝開始對朱聿鍵進行了清算,下令將其廢為庶人,唐王爵位由其兄長繼承,將朱聿鍵關押在鳳陽的皇室監獄。

朱聿鍵出兵勤王,反遭到嚴懲,說明明朝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皇室不允許藩王掌握任何實際權力。

明成祖朱棣本身就是藩王上位,因此在他當上皇帝之後,開始了對藩王的打壓。從朱棣到朱瞻基,逐步取消了藩王的護衛,藩王逐漸成為了閒散人員,由國家負責其一切生活用度而自己不需要從事任何生產活動。同時,藩王要接受地方官員的監視,不允許離開自己封地一步,這種模式,被戲稱為“國營養豬場”。在家天下的模式之下,皇帝一系認為對自己威脅最大的是皇室支系,而非外部力量。因此,即使在大明王朝已經到了十分危急的時刻,皇帝依舊不允許藩王帶兵勤王。


庭州行者


看了一堆回答,就沒有一個靠譜的,我就轉發一個知乎寧南佐侯的文章,朱元璋的子孫對得起大明瞭,不知道滿清覆滅的時候,哪些人在幹什麼。

1、太祖諸子

1.1、秦王系

(1)秦王朱存木釜,弘光元年五月為孫守法奉之起兵漢中五郎山抗清,稱漢中王,永曆三年為趙榮貴奉稱秦王,攻階州兵敗,投河自盡。

(2)永壽王朱存梧,永曆三年襲封,永曆五年往赴聯絡秦、豫兩省義兵起事抗清,事敗被殺。

(3)宜川王朱敬鑃,永曆六年起兵紫陽縣抗清,兵敗被殺。

(4)崇信王朱誼㳨,永曆四年起兵惠州,兵敗被殺。

1.2、晉王系

(1)晉王朱審烜,崇禎十七年為李自成所俘,後降清,永曆二年被清廷殺死。

(2)西河王朱敏淦,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殺。

1.3、周王系

(1)周王朱倫奎,朱恭枵孫子,弘光元年襲封,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2)遂平王朱紹焜,弘光元年請往河南聯絡義兵抗清,南京陷後依附松江吳志葵起兵抗清,吳志葵兵敗,走太湖依吳易抗清,吳易兵敗,入閩,為叛徒劫入清營,永曆元年被殺。

(3)原武王朱肅氵㞧,南京亡,出家為僧,永曆元年起兵淮安抗清,兵敗後入海,後再攻淮安,兵敗被執,死。

(4)鄢陵王朱肅汭,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5)潁川王朱在釒集,隆武二年降清。

(6)義陽王朱朝墠,南京城陷,與黃蜚等據崇明抗清,後兵敗往依鄭成功,永曆十二年同鄭成功北伐,舟敷羊山港,落水死。

(7)堵陽王朱在⺮鐻永曆二年起兵和州,兵敗被殺。

(8)召陵王朱在鉞,福州城陷後三度起兵抗清,永曆六年奉命聯絡福建義師,兵敗被殺。

(9)東會王朱肅泳,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10)保寧王朱紹火巳,依益王抗清,後降清被殺。

(11)安昌王朱恭木梟,依附隆武帝,力阻鄭芝龍降清不果,曾往日本徵兵不果,福州淪陷後走舟山,不知所蹤。

(12)東平王朱在釒其,弘光時同黃毓祺守江陰,兵敗後依吳勝兆,永曆五年出任監國魯王麾下的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督師江北,賜尚方劍便宜行事。永曆八年起兵通州、泰州,響應張名振,被部下出賣,被殺。

1.4、楚王系

(1)楚王朱華壁,往福州依隆武帝,與淮王朱常清共同會審被俘的靖江王朱亨嘉。出居衢州,城陷被殺。

(2)楚王朱華堞,南京城陷後力說潞王監國以謀恢復,潞王不從,裂冠帶擲地,發誓“不復中原則以此老地下”,弘光元年閏六月起兵杭州反清,後被魯王任命為督師浙直義師,隆武二年襲封楚王,三年六月恨於國事,持刀自剄。

(3)楚王朱華塵,永曆三年七月襲封,將樂城陷,被殺。

(4)永安王朱華堧,轉戰廣西抗清,永曆十年勢蹙降清。

(5)滎陽王朱蘊鈐,隆武二年八月起兵徽州,永曆二年二月率苗兵恢復貴州黎平,永曆十一年二月雲南府陷,降清。

(6)通山王朱蘊鉞,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7)通山王朱蘊釪,依附永曆帝,因反對劉承蔭而被打掉牙齒,後從瞿式耜守桂林,桂林城陷,不知所蹤。

(8)通城王朱英焀,與瞿式耜同守桂林,桂林城陷,不知所蹤。

(9)江夏王朱蘊鋏,永曆時與陳奇策起兵海上。永曆十三年入廣西,聯絡土司抗清,為南寧知府出賣,被殺。

(10)東安王朱盛蒗,依附夔東十三家。劉體仁、郝永忠等人兵敗,夔東覆滅,不降被殺。

(11)武岡王朱華增,南京城陷,起兵徽州,兵敗不知所蹤。

1.5、魯王系

(1)魯王朱以海,輾轉東南沿海抗清,永曆十六年病逝金門。

(2)魯王世子朱弘桓,居臺灣,永曆三十七年同鄭克塽降清。

(3)嵫陽王朱弘懋,李成棟反正後起兵惠州響應,稱“翊運大將軍”,擁眾數萬,請出師北伐。李成棟北伐,弘懋遣眾助守南雄。永曆四年李士璉叛降清軍,弘懋被執,罵賊而死。

(4)鉅野王朱壽釒朐,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5)鄒平王朱壽碒,衢州城陷,被殺。

(6)樂陵王朱以泛,永曆三年十月被執,不降被殺。

(7)翼城王朱弘橺,福州城陷,被殺。

(8)陽信王朱弘楅,永曆四年李士璉叛降清軍,被殺。

(9)東原王朱弘橞,崇禎十七年五月清軍入山東,降。

1.6、蜀王系

(1)蜀王朱至澍,崇禎十七年六月張獻忠破成都,被殺。

(2)華陽王朱至潓,清軍陷九溪,被執,械送北京,行至武昌,自盡。

(3)內江王朱至沂,張獻忠圍成都,至沂出私財守城。城陷,不知所蹤。

(4)德陽王朱至濬,同賀珍抗清,兵敗入安南莫朝,永曆十四年降清。

(5)石泉王朱奉釒舍,永曆十六年五月馬湖淪陷,被殺。

(6)慶符王朱宣㛑,成都陷,走董卜韓胡宣慰司,永曆十四年,郝承裔奉之起兵雅州,兵敗,不知所蹤。

(7)富順王朱平檙,居貴陽,永曆三年十一月為孫可望所殺。

(8)太平王朱至淥,張獻忠陷成都,投井自盡。

1.7、代王系

(1)山陰王朱鼎濟,永曆二年四月,武大定奉之起兵漢中毛壩關,三年二月兵敗被殺。

(2)棗強王朱鼎氵冊,降清。姜瓖請嗣藩大同,清廷不聽。不知所蹤。

1.8、肅王系

(1)延長王朱識釒穿,永曆二年三月丁國棟米喇印奉之起兵反清,五月被執涼州馬家坪,被殺。

1.9、遼王系

(1)遼王朱術雅,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2)遠安王朱儼䤭,弘光元年六月起兵據郴州,為曹志建所殺。

(3)巴東王朱儼鈺,永曆六年從幸安龍,淫亂後宮,永曆帝令其自裁。

(4)巴東王朱尊江,朱儼鈺之子,後依鄭成功,永曆三十七年自臺灣降清。

(5)松滋王朱儼釒宰,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殺。

(6)松滋王朱儼鍢,朱儼釒宰之弟,從昭宗入緬甸,死於咒水之禍。

(7)益陽王某,南京城陷,起兵嚴州。後走廣州,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8)光澤王朱儼鐵,與總兵楊祥轉戰廣西抗清,兵敗退入安南,為安南人執送清軍,被殺。

(9)寧靖王朱術桂,依附鄭成功,永曆三十七年鄭克塽降清,自盡。

1.10、慶王系

(1)濟王朱帥釒炊,北京城陷,為德州謝陛等人奉之起兵山東直隸,稱濟王,崇禎十七年六月降清。

1.11、寧王系

(1)翼王朱議氻,謀起兵山東長清,永曆三年被執,被殺。

(2)瑞昌王朱議瀝,弘光元年六月同盧象觀起兵,攻溧陽、宜興、金壇,謀復南京,隆武十月被手下出賣,被殺。

(3)瑞昌王某,瑞昌王朱議瀝之子,永曆十四年九月扈從昭宗幸緬,慷慨有鯁直,結怨馬吉翔。永曆十五年七月憤恨吐血而亡。

(4)宜春王朱議衍,南京城陷,出家為僧。永曆二年四月,鄒華等奉之起兵汀州,三年十二月兵敗被執死。

(5)樂安王朱議淜,永曆八年八月某起兵江西,兵敗被殺。

(6)樂安王朱議濬,樂安王朱議淜之弟,依鄭成功,永曆三十七年降清。

(7)石城王朱議氵㜽,永曆三年十一月守將軍寨,城陷被殺。

(8)弋陽王朱議澳,入連州山區結寨抗清,永曆四年城陷被殺。

1.12、岷王系

(1)岷王朱禋氵純,弘光元年閏六月襲封,永曆元年清軍逼近武岡,劉承蔭挾之降清,被殺武昌。

(2)岷王某,岷王朱禋氵純之子,扈從昭宗入緬,後輾轉入暹羅。

(3)黎山王朱禋氵穹,永曆中居貴陽,永曆六年八月為張獻忠所殺。

(4)南安王朱企鈺,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5)南安王朱禋黎,南安王朱企鈺之子,起兵隆回,遙應滇黔,昭宗崩,不知所蹤。

(6)善化王朱禋潬,永曆中居貴陽,永曆六年八月為孫可望所殺。

(7)祁陽王朱禋濘,兩廣陷落後入廣西土司自保,不知所蹤。

1.13、韓王系

(1)韓王朱璟溧,同夔東十三家共保夔東,永曆十六年兵敗自殺。

(2)長沙王朱璟湲,永曆十八年五月降清。

1.14、唐王系

(1)唐王朱聿鍵,即位福州抗清,隆武二年被俘,絕食而亡。

(2)唐王朱聿釒粵,即位廣州抗清,隆武二年被俘,自縊而亡。

(3)唐王朱聿鍔,同將軍王興據文村抗清,永曆十三年城破時服毒而亡。

(4)鄧王朱器䵺,弘光即位時襲德安郡王,隆武即位晉鄧王,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5)陳王世子朱琳渼,隆武的侄子,汀州城陷,不知所蹤。

(6)安陽王朱器埈,弘光即位後居無錫,後與弘光一起械送北京,次年被殺。

2、太宗諸子

2.1、趙王系

趙王朱由棪,弘光元年夏與黃蜚起兵太湖,隆武二年冬為李士璉奉之監國,後降清,永曆元年通陳子壯,事發被殺。

3、仁宗諸子

3.1、鄭王系

(1)鄭王朱常瀓,隆武二年廣州城陷,被殺。

(2)鄭王某,鄭王朱常瀓之子,依鄭成功臺灣,永曆三十七年降清。

3.2、襄王系

(1)襄王朱常澄,朱翊銘之子,弘光元年襲封,居九江,後徙汀州,不知所蹤。

3.3、荊王系

(1)荊王某,居九江,城陷被執,械送北京。隆武二年五月被殺。

(2)荊王朱常巢,弘光元年十二月起兵復太湖,永曆二年三月城陷被殺。

3.4、淮王系

(1)淮王朱常清,依鄭成功於廈門。

(2)永豐王朱由桐,永曆四年李士璉叛降清軍,被殺。

(3)德興王朱由枍,弘光元年夏,起兵江西,兵敗不知所蹤。

(4)高安王朱常淇,隆武元年十二月起兵婺源,次年十二月兵敗被殺。

(5)嘉興王某,永曆元年起兵江西都昌,兵敗被殺。

(6)金華王朱由㯆,福州淪陷後起兵饒州,兵敗被殺。

4、英宗諸子

4.1、德王系

(1)德王朱由櫟,崇禎十七年六月濟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殺。

(2)泰安王朱由木弼,崇禎十七年六月濟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殺。

4.2、崇王系

(1)崇王朱慈爚,隆武二年六月衢州陷,被殺。

(2)懷安王朱由札,北京陷,留居河南,隆武元年九月降於清。

4.3、吉王系

(1)吉王朱慈某,長沙城陷,同桂王朱常瀛走梧州,十七年六月病逝。

(2)吉王朱慈煃,南京亡,輾轉閩粵,永曆四年朝梧州行在,扈從入緬。永曆十五年咒水之難,自縊。

(3)長沙王朱常淠,永曆二年全州陷,被執死之。

(4)谷城王朱由木害,南京陷,起兵,兵敗被殺。

(5)德化王朱常汶,永曆四年李士璉叛降清軍,被殺。

4.4、徽王系

(1)徽王朱常渰,隆武元年十一月居都勻,永曆六年六月為孫可望所殺。

(2)新昌王朱載墇,隆武元年九月起兵海州雲臺山,兵敗被殺。

(3)隆平王某,康熙二十八年起兵福建浦城,兵敗被殺。

(4)懷慶王朱常濯,永曆二年七月在浙江被俘,被殺。

(5)延津王朱常湌,南京亡,起兵旌德,後歸福州。隆武二年六月起兵攻婺源,兵敗,不知所蹤。

5、憲宗諸子

5.1、益王系

(1)益王朱慈炲,南京城陷。起兵撫州抗清。後依隆武帝福州,福州陷,走廣州,廣州城陷被殺。

(2)舒城王朱慈火者,依附魯王,後入東寧,永曆三十七年降清。

(3)阜平王朱翊釒興,李成棟陷廣州,自盡。

(4)銅陵王朱由榳,永曆四年李士璉叛降清軍,被殺。

(5)筠溪王某,同鄖西王朱常潮入閩,永曆二年三月於沙珵被執,被殺。

(6)羅川王朱由木玄,從益王起兵,兵敗戰歿。

(7)德化王朱慈燁,永曆元年二月起兵平和,復漳州。三年十一月兵敗被殺。

(8)鄖西王朱常潮,永曆元年四月入閩,起兵復建寧、邵武,二年三月兵敗被殺。

(9)瀘溪王某,南京亡起兵抗清,福州陷,入鄭成功軍。永曆五年六月被執潮州,被殺。

(10)瀘溪王朱慈爌,瀘溪王某之子,依鄭成功東寧,永曆三十七年降清。

(11)峽江王某,南京亡,起兵江西,兵敗不知所蹤。

(12)安義王朱由枻,南京亡,起兵江西,兵敗不知所蹤。

(13)新建王朱由模,永曆元年八月起兵福建永安,四年三月兵敗被殺。

(14)奉新王朱常漣,福州淪陷,絕食七日而死。

(15)仁化王朱慈㶧,永曆四年李士璉叛降清軍,被殺。

(16)興安王朱由橦,起兵建寧,兵敗後從鄭成功軍。

(17)和順王朱常火疑,福州城陷不知所蹤。

(18)嘉祥王朱慈火若,崇禎十七年被執。

(19)嘉祥王朱慈瑩,嘉祥王朱慈火若之弟,隆武元年八月兵敗被殺。

(20)昌王朱由木惪,起兵江西,兵敗被執械送北京,至盧溝橋自盡。

5.2、衡王系

(1)衡王朱由棷,崇禎十七年五月起兵復青州,七月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殺。

(2)玉田王朱常洦,自山東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自刎。

(3)高唐王朱常澤,降清。

(4)齊東王朱常漎,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自刎。

(5)平度王朱常湍,降清。

(6)寧陽王朱翊釒漱,降清。

5.3、榮王系

(1)榮王朱由楨,江西陷,居湖廣辰州。辰州陷,走苗峒土司,被執死之。

(2)貴溪王朱常滮,永曆元年冬起兵永寧,兵敗被殺。

6、穆宗朱子

6.1、潞王系

(1)潞王朱常淓,南京陷,監國杭州,未幾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殺。

(2)寶豐王朱常㳴,潞王降,常㳴不從,走入閩,不知所蹤。

神宗諸子

6.0、福王系

福王朱由崧,崇禎十七年五月入南京,先監國後即位,改元弘光。弘光元年五月被執送清軍大營,隆武二年五月被斬於北京。

6.1、瑞王系

瑞王朱常浩,居重慶。崇禎十七年六年張獻忠攻重慶,城破被殺。

6.2、惠王系

惠王朱常潤,南京陷後走廣州,隆武二年城陷被殺。

6.3、桂王系

(1)桂王朱常瀛:弘光即位時居梧州,病重不起,同年十一月病逝。

(2)桂王朱由木愛,桂王朱常瀛之子。隆武二年三月病死。

(3)桂王朱由榔,桂王朱常瀛之子。即位肇慶,年號永曆。永曆十六年被俘,六月縊殺於昆明。

7、崇禎諸子

7.1、太子朱慈烺:失蹤

7.2、定王朱慈炯:失蹤

7.3、永王朱慈炤:隱於民間,康熙四十七年在山東汶上縣為清廷捕獲,全家處斬。

8、靖江王系

(1)靖江王朱亨嘉,隆武元年八月自稱監國,為兩廣總督丁魁楚所平。械送福州,被殺。

(2)靖江王朱亨歅,靖江王朱亨嘉之弟,同瞿式耜守桂林,城破時自縊。


獨自奔跑的蛇


一句話便可概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藩王制度,吸取了宋與元的經驗,認為朝代的滅亡就是因為朝廷沒有得到宗室的庇護,所以在明朝只要你是姓朱,那麼就說明了你有了一張永久的飯票,而食堂就是大明政府。

明代藩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罔替,爸爸是藩王兒子也是孫子也是,只要大明朝不倒閉那就一直傳下去,藩王也不需要承擔義務,並且享受著很大的權利,光一年的俸祿就是朝廷一品大員的十幾倍,不用幹活天天玩,這種事情擱誰身上都會馬上墮落,所以大明朝的藩王大部分都沒有才能,就像是一群被一直圈養的“豬”。

而反觀漢朝的宗室,雖然劉備自稱為中山靖王之後,但是中山靖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種馬,光兒子就有一百多個,更別提子孫後代了,到了劉備這代就只能編草鞋為生了,所以劉備自就歷經了人間疾苦,從而立下了偉大的抱負,那就是光復漢室,雖然離成功還差一點,但是也比明朝的宗室要強的很多。

讓我們再看一下成功的案例,漢光武帝劉秀。別看他姓劉,但是劉秀也皇親國戚沾不上一點的關係。自己的祖上也算得上的是當地的有錢人,但是父親去死後家道中落,劉秀兄妹被自己的叔父撫養成人,而劉秀也成為了一個普通人。

雖然劉秀當時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他做的確是不普通的事,那就是光復漢室,並且過了數十年的努力最後還成功了,建立了東漢,開創了一個盛世——光武中心。

所以身為普通人的劉秀與劉備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創出了一片天,而明朝的藩王吃著國家的俸祿自己的精神早已退化,沒有了宏圖大志,最後淪為了一隻好吃懶做的“朱”。


七七談歷史


明朝末年挺身而出的宗室不是鮮有而是很多。

只不過他們既沒有能夠像劉秀一樣成功平定天下、重建朝綱恢復明朝統治,也沒有像劉備那樣擁有如《三國演義》等眾多文學作品加持而使得他們的事蹟廣為人知而已。

這其中以南明第二任皇帝隆武帝朱聿鍵最具有如劉秀和劉備的特質。同時也明末最具有代表性的藩王,我們可以從他的人生中探知到明朝宗室眾多卻沒能挽救明朝的原因。

原因一:崇禎一朝禁止宗室藩王起兵勤王

明朝自明成祖以後鑑於藩王接連造反之事,就禁止各大藩王掌兵,違者給予重罰。

當到明末危局之時,藩王起兵反抗的話就仍會被嚴懲。隆武帝就是其中之一。

崇禎九年,清軍越過長城進攻北京,當時還是唐王的隆武帝,自募兵丁北上勤王,卻被崇禎勒令返回封地,並將其廢為庶人進行圈禁。

有前車之鑑後,縱使藩王中有心為國,且有錢有糧。卻不敢再次興兵為明廷效命,只能坐著等死,或者四散逃命。

原因二:崇禎死後農民軍業已成勢,清軍也已入關,此時起勢為時晚已

崇禎吊死煤山之後,宗室成員中有血性之人,接連起兵,建立軍隊企圖重振明朝,然而此時宗室再來起兵為時晚已。


宗室成員臨時建立起的武裝力量拿來對陣已征戰多年的農民軍或者是清軍無異於以卵擊石。下是部分起兵宗室成員的記載:

遂平王朱紹焜
弘光元年請往河南聯絡義兵抗清,南京陷後依附松江吳志葵起兵抗清,吳志葵兵敗,走太湖依吳易繼續抗清,吳易兵敗,入閩,為叛徒劫入清營,永曆元年被殺。
堵陽王朱在鐻
永曆二年起兵和州,兵敗被殺。
永壽王朱存梧
永曆三年襲封秦王,永曆五年往赴聯絡秦、豫兩省義兵起事抗清,事敗被殺。

崇信王朱誼㳨
永曆四年起兵惠州,兵敗被殺。
永壽王朱存梧
永曆五年往赴聯絡秦、豫兩省義兵起事抗清,事敗被殺
宜川王朱敬鑃
永曆六年起兵紫陽縣抗清,兵敗被殺。

而時間較長的南明小朝廷,又因為皇帝是立的無權無勢的藩王,無力掌控朝政,使朝廷其一心共同抗敵。

各種實力派都各自擁立自己的小皇帝,就算共同擁立的有又想要獨掌朝政,爭當曹操。使得南明內部不僅不配合,反而內鬥叢生。

隆武帝一朝也不例外,雖然其想勵精圖治,改革苛政,然而確無法將政策貫徹下去。

他自上次起兵後被崇禎廢為庶人,南渡之後,不僅無權無勢,更祖輩積攢的錢糧。在鄭志龍等人的擁護下才當上的皇帝。

隆武帝南明朝廷最後對內被實權派人物鄭志龍給謀奪了權力,最後被當做與清廷談判的籌碼,而被出賣。對外因為血統等原因,還要為正統地位與魯王相互鬥爭。

這種鬥爭的結果是明朝最後的勢力內部的自相殘殺下消磨殆盡。

最後題目中說所的明末宗室有百萬之眾是編造的,我在另一篇回到中系統的分析過。這個說法只是一些無良的人,為博人眼球而編造的。


歷史小知


公元1644年,隨著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龐大的明王朝,在經過了276年的風水雨打後,終於落下了帷幕。

相比於其他王朝,明王朝的滅亡時,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皇族宗室人口極多!

據相關資料顯示:明朝後期萬曆年間,朱姓皇族的數量,總數達到了將近四十萬之多。如果再算上家眷的話,說皇族數量達到百萬,也是絲毫不誇張的。但是,在明朝滅亡的過程中,這些朱姓皇族,卻沒有出現任何一個出彩的人物。

歷史上其他的末代王朝當中,西漢末年出了劉秀,東漢末年出了劉備,西晉再怎麼窩囊好歹出了個司馬睿,北宋再怎麼恥辱好歹出了個趙構。

那麼,到了明朝末年,為何朱姓皇族裡面,就沒能出現一個稍微出彩一點的人物,幫明朝再演國祚呢?

1.明朝的宗藩制度

要問明朝末年,為什麼沒能出現一兩個力挽狂瀾的朱姓子孫?這個責任,還真不能埋怨這些後世子孫如何不肖。最主要的責任,得怪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

眾所周知,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曾經做過和尚,做過乞丐。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總是害怕自己的子孫後代都餓著。同時,老朱同志也擔心自家後輩,未來血緣關係漸漸淡化之後,一個個手握重拳,容易禍起蕭牆。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老朱在做了皇帝以後,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宗藩制度。除了限制藩王的權力外,對於普通的宗室,也是本著花錢養閒人的原則,對其進行供養。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明確規定:

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定米兩百石。

兩百石米是個什麼概念呢?按當時的產量折算,大致相當於120畝地的耕種所得。如果趕上災年,土地產量降低的話,還會更多。

對於一個龐大帝國來說,區區120畝地的收穫,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老朱大概也算過這筆賬,覺得這筆俸祿,足以讓子孫後代衣食無憂,又不至於給國家添太大負擔。

但是老朱大概忘了,人一旦衣食無憂之後,生孩子的能力是很恐怖的!

在明朝最初的一百年裡,這份宗藩政策,被很好的執行貫徹下去。因為人少,對於國家財政的負擔也不大。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宗室人數呈幾何級上升,這個負擔就開始變得異常龐大了!

以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為例,全國的稅糧總收入為2285萬石,而宗室歲祿開支,就達853萬石,佔全國稅糧總收入的37%!

更要命的是,因為老朱當初怕皇族宗室同室操戈,嚴令後世子孫,不得從事生產和商賈,只能留在家裡生孩子。這本來也是出於好心。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卻出現了朝廷財政短缺,養不起如此規模龐大的宗室,地方上又嚴格貫徹老朱的指示,導致很多底層宗室,最後甚至直接餓死的慘劇。

2.明朝末年的宗室,實在沒什麼本事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宗藩制度,導致明朝末年,絕大多數宗室,除了生孩子和享樂之外,根本沒有任何別的技能。

相比之下,劉秀當年家裡至少還算個大地主,劉備好好歹還會編個草鞋。

自身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而且是祖祖輩輩一直都是這樣。這就使得明朝末年的很多宗室,就算想要挺身救國,也是一樣有心無力。

更可樂的是,寥寥幾個被推出來的,也只能淪為笑柄。

比如南明的弘光帝、隆武帝、永曆帝,要麼昏聵不堪,要麼志大才疏。反正是沒有任何一個,能夠成為真正的中流砥柱。

客觀來說,清軍入關打下北京後,明朝在南方的根基,依然非常牢固。南明弘光帝即位的時候,處境也要比南宋趙構登基的時候,好上太多。但問題是,弘光帝始一登基,便開始荒淫無度,徹底斷絕了明朝的希望。

3.歷朝末代宗室,大多如此

其實,不單單是明朝末年,宗室皇族如此。歷史上其他朝代,大概率也都是如此。

比如,滿清後期的八旗子弟,除了在各種玩樂上是一把好手之外,其他方面同樣一塌糊塗。元朝末年,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除了相互低水平內鬥之外,同樣拿不出什麼真本事來。

歸根結底,其實就是這些宗室皇族,在骨子裡已經被常年的安逸給腐蝕透了。

反觀歷史上,那些成功幫國家延長國祚的中興之主,大多早年有著非同尋常的磨練經歷。正是這些磨礪,才逐漸打磨出真正的才能。

這也啟示我們今人:對孩子好是可以的,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也是可以的。但要想指望自己這一代的努力奮鬥,讓子孫後代永遠衣食無憂,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絕對優渥的生活,只能養出米蟲!如果自家後輩不學好,走上敗家的道路,再多的家產,敗光也就是遲早的事情。


深藍妖火


有一種現象叫做“溫水煮青蛙”,就是把一個人放置在絕對舒適的環境當中,讓其生存下去,隨著環境緩慢的像惡性發展,當事人也不會有絲毫的察覺,最終被現實所取代。朱元璋留下了成千上萬的子孫,這並不是說朱元璋是皇帝中的例外,生育能力強,而是因為朱元璋對子孫的保障措施做的太好,使這些人能夠以皇族的身份出現在大眾視野。

劉備,說是皇族後裔,實際上已經和布衣沒有了區別,現在史學界還一直在爭論,劉備的皇族後裔或許只是他的“政治外衣”。劉秀是有地位的,但也是出於皇族權力末端。在這個時候,一個人的能力就完全凸顯了出來。

明末朱姓子孫沒有能力挽狂瀾者,與朱元璋善待子孫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換句話說就是,朱元璋是這種想象的締造者。

秦始皇建立大秦之後,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將貴族政治轉變成為了官僚政治。皇親國戚直接參與政治的想象被極大程度的扭轉。漢武帝時期,劉徹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了“推恩行”,將原由的封國嫡長子繼承改為了嫡長子繼承、庶子降級繼承的措施。封國被無限分割,達到了削藩目的。

古代的政治統治階層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一個諸侯國在傳承四代之後,一大批的皇族就淪落成為了士人階層,再往下分就成了平民,除非有皇帝的恩典,否則就成為劉備那想的沒落皇族。

這個想象在明朝的時候完全改變了。《明皇祖訓》規定:“六世孫以下,世授奉國中尉。食貳佰石。”也就是說,朱元璋的後代,在數次推恩之後,最不行能做一箇中尉,每年有國家奉養。同樣的,《明皇祖訓》對於受封的皇族規定是十分嚴苛的,入“無奉召不得入京”、不得經商、不得參政等等。

朱元璋處於子孫考慮,為他們提供了衣食無憂的生活處境,同樣也將他們的政治權利剝奪一空。皇族們每天渾渾噩噩,毫無奮鬥精神,再這樣的政治制度之下,血性早已經被磨幹,與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

其次,朱元璋子孫能力突出者極少。

筆者想,這與朱元璋的皇族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或者說這就是朱元璋皇族制度的直接影響。俗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但是在朱元璋的皇族制度之下,皇族成為了代代都能享受國家待遇的人,奮鬥的精神早已經從骨子裡面消失。平時逗逗鳥、聽聽曲兒還行。不識五穀、不知民間疾苦著比比皆是,又怎麼能扛得起匡扶大明江山的重任呢?

朱元璋等於是把自己後代的能力給“閹割”了。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那些世代享受國家待遇的皇族生怕受到牽連,逃走的逃走,隱姓埋名的隱姓埋名。雖然有南明政權的存在,但那都是有志之士扶持之下勉強成立。軍權完全在那些有血性的將軍手中,皇帝在位而不謀其政,仍舊渾渾噩噩,說難聽一點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這樣的政權連李自成的農民軍都難以抵抗,又怎麼能抵擋的了滿清鐵騎呢?

結束語:朱元璋後代雖有百萬,但都是養尊處優的主子。他們沒有過劉秀與劉備的實踐經歷,也沒有他們二人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政權不是被推翻,就是被篡奪,毫無用武之地。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strong>


楚南青史君


明朝的滅亡,跟朱元璋的子孫數量有直接關係,皇室宗親太多就是罪魁禍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建立了大明帝國。朱元璋從一個和尚,經過多年的拼搏,最終成為了東方大國的一代梟雄,萬民敬仰的天子。

為了維護大明帝國的統治,朱元璋開始實行各種各樣的新制度,他希望在新的制度下大明王朝能夠永遠保持。

朱元璋頒佈了很多新的制度,主要就是為了強化他的中央集權,或者說是為了強化朱姓王朝的統治地位。所以,在這樣的權力轉型中,就出現了一大批被朱元璋封王封侯的宗室王親。但是,朱元璋的這個新制度日積月累就慢慢成了大明王朝滅亡的巨大毒瘤,它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要毀滅大明江山。

1644年3月大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也離開了人間。在離開的當天夜裡,崇禎得到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城的消息之後,便拔劍砍死了袁貴妃,接著又逼迫皇后自殺。隨後,崇禎來到了萬歲山下,吊死在了一顆槐樹上。

為什麼看上去牢不可破的大明王朝卻這樣不堪一擊,其實這和明朝的暗派黨爭有關,朝臣之間都喜歡相互攻擊,致使很多有才能的大臣被殺害有關,政治上的腐敗只是大明王朝滅亡的催化劑。

而大明王朝在滅亡自己有的朱姓子孫投靠了李自成,有的卻投靠了清軍,這主要是和大明王朝的黨派權力競爭有關。估計朱元璋也沒有相到他死後,他的子孫竟成了大明的叛徒。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的時候實行的分封制,逐漸繁衍出來兩個矛盾,這兩個矛盾一直伴隨著大明王朝的滅亡:(1)數量越來越龐大的朱姓皇親貴胄;(2)明朝後期很多農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最終導致了陝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農民起義,明朝江山社稷豈有不倒塌的道理。

公元前


仇恨太深,李自成和張獻忠這些起義軍專殺藩王,當真是見一個宰一個、見一對殺一雙。所以,明代的藩王宗親們,別說挺身而出,就是能活下來,都得算萬幸。

養得太肥,得說朱元璋算是一個愛民如子的皇帝,但是愛其子嗣來也是不要不要的,所以明代藩王的待遇不僅極其的好,而且永世不絕。

01.劉秀和劉備是宗親,但更是平民

像劉備和劉秀這種人,也就是頂著個皇室宗親的名號,其他啥也沒有,跟老百姓已經沒有區別了。劉秀在洛陽求學的時候都買起了大力丸,而劉備潦倒的時候就更慘,去賣起了草鞋。

所以,淪為平民的漢室宗親們,官府不會高看他們,起義軍也不會仇視他們。所以,但凡有個出色點的人物,扛著一個大漢宗親的旗幟,就能拉出一支隊伍來。

先看劉秀,劉秀是劉邦的九世孫,但是被推恩令搞到他父親這輩,也就做個縣令小官。所以,父親去世的時候,劉秀這個皇親血脈只能投靠叔父劉良,徹底成了平民。

公元22年,劉秀造反,打的旗號是“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實際上,他就有這麼一個旗號,跟普通的農民起義領袖沒啥區別。當然這個旗號在後期的作用越來越大,因為得建立政權、得號令天下,就必須得有一個複雜的故事,而劉秀能講大漢正統的故事,所以也就擁有了合法性。

再看劉備,劉備都不敢說是漢高祖的幾世孫了,直接說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就是一個漢室藩王之後而已。黃巾起義爆發,劉備作為大漢宗親,當仁不讓,於是也拉出一支隊伍,要為國效忠。立了戰功,也就封了個縣尉小官,他這個大漢宗親在體制內啥用不管。而且,後來受督郵欺壓,還被擠兌走了。如此狼狽,哪有什麼皇親的樣子。

所以,劉秀根本就不是什麼挺身而出,他就是要造反,造新朝王莽的反,只不過扛了一面漢室宗親的旗幟。劉備算是挺身而出,為大漢朝鎮壓黃巾起義,但是根本沒人把他當成什麼大漢宗親。因此,與其說劉秀和劉備是宗室挺身而出,倒不如說他們是平民英雄,只是故事講得冠冕堂皇而已。

02.老朱家的藩王待遇實在太好,讓人眼紅死

劉秀和劉備這倆人,官府不把他們當回事,農民起義軍自然不會把他們當成造反的對象了。甚至,劉秀還能跟綠林軍搞到了一起,咱們大家一起造反。

而朱家子孫就完全不是這樣了。官府每年都要花錢養著他們,自己還有數不盡的特權,簡直就是地方土皇帝。所以,農民起義軍必須把他們當成第一打擊對象。而這些人又養得實在太肥,真得出不來什麼有骨血的人物了,都給養廢了。


看一下明朝的藩王制度: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這是總原則,也就是說明朝的藩王就根本沒有淪落成劉秀和劉備這種可能,有多少國家養多少。

皇子封親王,然後從親王往下開始,封爵和待遇逐漸遞減,依次是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輔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然後到此為止。六世以後,一律封奉國中尉,別想讓老朱家的子孫淪落成平民。

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

這是親王的待遇,有明一朝光親王就多達87位。親王以下雖然封爵和待遇遞減,但是人數卻幾何級數的增長。而老朱家又極能生養,所以到萬曆朝的時候,朱家宗親就已經突破了六十萬大關了。國家養宗室,比養朝廷的開銷都大。

天下財賦,歲供京師米四百萬石。而各藩祿歲至八百五十三萬石,山西、河南存留米二百三十六萬三千石,而宗室祿米五百四萬石。即無災傷鐲免,歲輸亦不足供祿米之半,年復一年,愈加蕃衍,勢窮弊極,將何以支?

簡單說,就是這麼玩下去,國家就沒法玩了。一年養活京師官員才400萬石,而養活藩王的就能達到850萬石,以後還得增加,因為這些人還得生孩子。

財政負擔不斷加重的同時,藩王宗親手中還有特權,土地兼併、商業壟斷,就成了藩王的另外財源。

所以,不要問為什麼,李自成等一眾農民起義軍,只要揭竿而起就會奔著藩王和宗親去。因為到官府,他們不見得能搶到糧食,到藩王家中肯定能搶到糧食。

03.愛之深就是害之切,朱家子孫到最後就是過街老鼠了

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

不是朱元璋的這些子孫們沒有英雄人物,而是因為這些人”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成了天下公敵。

李自成光在山西殺掉的藩王宗親就有一萬多人,張獻忠這個殺人魔頭就更是囂張,只要是朱姓子孫,無論投降與否,全部殺掉、一個不留。

農民起義軍如果殺不乾淨的,還有滿清幫著殺。

順治期間,殺掉的明朝藩王宗親,光郡王以上級別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不是殺一個人而是殺全家,無論少長、格殺勿論。

真是問蒼天能饒過誰。“天潢貴胄,轉徙流亡,無不改姓自晦”,所以能僥倖活下來的,就只能改名換姓,再不敢稱什麼皇親國戚了。

藩王們吃空了大明江山,官員們早就不滿意了,所以誰也不會護著他們;宗室們取盡天下之利,農民起義軍更是早紅了眼睛,所以專門殺藩王;朱姓子孫是對滿清這個外族政權最大的威脅,所以寧可錯殺一千,也絕不能放走一個。

大明的藩王宗室制度,富養了幾百年的皇族宗親們,到最後比歷朝歷代的宗室遺孤都要慘。所以,這裡面就是有劉秀和劉備這樣的人才,各方勢力也不會放過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