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詞新說:王昭君的墓為何叫青冢,原來和蒙語有關

在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詩詞《詠懷古蹟五首·其三》中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這段有名的詩詞講述了王昭君的出生地和最終歸屬地。王昭君的出生地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也就是杜甫詩詞中所說的荊門昭君村。

古詞新說:王昭君的墓為何叫青冢,原來和蒙語有關


但是關於王昭君的最終歸屬地青冢,歷來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在今天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市,一個是說在內蒙古的包頭市。那麼究竟在哪裡,學者的看法不一。

清代對王昭君的墓為何叫青冢曾經這樣解釋: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做黛色,故曰青冢。這種解釋可謂有中國山水畫的韻味了。還有人說胡地多白草,王昭君的墓上的草卻偏偏是青色的,所以叫青冢。

第一種說法其實是修辭首法,如果去呼和浩特去遊覽王昭君墓,在冬天的時候其實墓上面的草和田野中的草一樣都枯萎了,遠遠望去並沒有什麼差異。這個高大的墳堆也並沒有什麼黛色的特異之處。

古詞新說:王昭君的墓為何叫青冢,原來和蒙語有關


北風捲地白草折,蒙古地區的草和王昭君的草並沒有什麼顏色的差別,這種說法就更為淺顯了。

那麼為何王昭君的墳墓叫做青冢呢?在蒙古語中呼和是青的意思,烏蘭是紅的意思,浩特是城的意思。所以呼和浩特其實是青城的意思,烏蘭浩特就是紅城。王昭君葬在了呼和浩特,墳墓在漢語中稱為青冢也就理所當然了。

古詞新說:王昭君的墓為何叫青冢,原來和蒙語有關


在江淹《恨賦》中說道:“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這種說法其實還是非常符合王昭君當時到達異域的心境的。作為內地的女子在漢朝宮廷中生活,到了北方自然飲食生活習俗也不一樣,這種身在異域的心境也是王昭君35歲就早早過世的原因。

古詞新說:王昭君的墓為何叫青冢,原來和蒙語有關


王昭君作為湖北出身的南方女子,到達異域自然有家國之思。不過王昭君在漢朝傳播遊牧和農耕文明,緩和雙方對立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她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也都是紅顏薄命身世坎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