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生物海岸的保護與發展

熱帶生物海岸是指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生產力方面具有特別價值、生物活動高度集中的海岸生態關鍵區。

海洋強國成為國家意志、南海島礁建設順利實施,這為我國熱帶生物海岸研究提供了戰略機遇期,前景可期。

一、熱帶生物海岸概況

根據塑造海岸的主導因素、海岸的物質組成來進行海岸分類。在潮間帶或潮下淺水區生長有一定規模的底棲生物群落,相關生物過程對海岸發育存在顯著影響。

熱帶生物海岸具有特殊的生物棲息環境,成為各種生物活動高度集中的海岸生態關鍵區,涉及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海岸高生物多樣性、海岸高資源生產力、海岸抗侵蝕和穩定、淨化和美化環境等。

典型的熱帶生物海岸包括珊瑚礁海岸、紅樹林海岸。

珊瑚礁海岸是由造礁石珊瑚群落原地碳酸鹽骨骼和各種生物碎屑充填膠結共同形成的,具有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結構。大堡礁海洋公園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珊瑚礁生態系統。

紅樹林海岸以潮間帶平均海平面以上生長的茂密耐鹽常綠喬木或灌木(稱為紅樹林)作為基本特徵。位於孟加拉灣的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紅樹林連續分佈區。

熱帶生物海岸中的珊瑚礁和遠海島礁,與海洋國土、海洋維權、海洋產業的關係尤其密切。由於面臨世界自然環境快速變異、海岸帶人類活動持續增強等問題,海岸帶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

二、我國珊瑚礁海岸情況

我國珊瑚礁分為岸礁和環礁兩大類:岸礁斷續分佈在海南島、臺灣島、雷州半島西南角等海岸區;環礁廣泛分佈在南海,128個環礁組成了南海諸島島礁的基礎。按照地貌類型範圍統計,我國珊瑚礁總面積為30000 km2,約佔全球的5%。

我國淺水區近表層礁面積為7300 km2,約佔全球的2.6%,位居世界第8位。其中,中國大陸部分為900 km2,中國臺灣部分為700 km2,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為5700 km2。

我國南海珊瑚礁的重要特點是島嶼沙洲偏少偏小,而沉沒型珊瑚礁廣泛分佈。南海諸島珊瑚礁島嶼、沙洲、礁坪和潟湖區是我國海洋國土重要的標誌和依據,也是遠海漁業活動和其他海事活動的重要基地。遠海島礁與海洋強國建設關係尤為密切。

聯合國認為,人類活動是珊瑚礁危機的主要原因,全球變暖已經成為珊瑚礁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威脅。1998年,因歷史性海溫升高導致嚴重白化事件,全球珊瑚礁損失了16%。我國應加強珊瑚礁調查研究、監測評估和管理保護。

三、我國紅樹林海岸情況

我國紅樹林斷續分佈於東南沿海熱帶、亞熱帶海岸的港灣、河口灣等受掩護水域,萬畝面積以上的連片分佈區有:海南清瀾港、東寨港,廣西珍珠港,廣東雷州灣通明海、英羅港高橋岸段。從海南島向北,隨著緯度升高,紅樹林分佈面積和樹種數量降低,林相由喬木變為灌木,樹高和凋落物產量降低。

根據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2013年紅樹林面積為253 km2,比2001年增加10%以上。在全球紅樹林面積逐年減少的背景下,我國初步遏制了紅樹林面積的下降勢頭。

我國制定嚴格保護政策、實施大規模人工造林,共建立18個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含國家級的6個),保護區紅樹林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0%以上。

海岸水文條件改變是紅樹林生態系統的最大威脅,應對失當,將嚴重削弱或喪失紅樹林防浪、護岸、捕沙、促淤、維持海岸穩定的生物地貌功能。仍然需要關注我國紅樹林結構與功能退化、過度圍墾造成極度缺乏適合鄉土紅樹林生長的潮間帶宜林灘塗等問題,而未來增加紅樹林面積的主要手段是“退塘還林”。

四、熱帶生物海岸保護和發展的政策建議

(1)國家層面在保護管理戰略和規劃方面提出新舉措。延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總體部署、《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等現行方針政策的指導,轉向關注宏觀自然環境的變化和影響,強調節能減排抑制全球變暖,嚴限開發、保護優先,維持和增強熱帶生物海岸的抗全球變化干擾和自然恢復能力。

(2)加強生態監測,開展全面調查。增設熱帶生物海岸的生態監控區域,逐步擴大範圍、覆蓋南沙群島海區,針對遠海島礁區及時開展全面普查。

(3)加強保護區科學管理,建立遠海大型海洋保護區。提高完全禁止捕撈的熱帶生物海岸保護區的面積比例,加強監測評估、突出管理實效,將盡量消除各種人類活動的干擾置於實施保護措施的首要地位。

(4)針對海洋強國建設的科技需求,加強遠海島礁相關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鼓勵和動員社會各界、尤其是海洋科技界更多地認識珊瑚礁、熱愛珊瑚礁、研究珊瑚礁、保護珊瑚礁。借鑑生態學、社會學來完善熱帶生物海岸的管理措施,擴大社會公眾對熱帶淺海生態系統保護價值的認知,更好實施保護並扭轉衰退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