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四合院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院式建築,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現今,在中國南、北方都還存有不少的四合院建築。隨著現代家庭結構和社會發展的變遷,四合院建築漸漸的退出了人們的視線,數量越來越少,逐漸成為文物景點。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2019年初,小編攜夫人暢遊大北京。上至大四合院北京故宮,小到什剎海一四合院民居,令人念念不能忘卻,這京味兒十足的四合院,除了可以一窺中國幾千年的家居生活外,還可以感受其中處處蘊含的傳統文化與藝術。今天小編就帶你走進四合院的大門,一步一步走進中國傳統民居——四合院。

<strong>進大門

常聽說一進、二進、三進、四進?都是什麼意思?四合院的門為何開在東南角?

四合院又稱四合房。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合”是指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

北京正規的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衚衕而坐北朝南(這也是北方民居比較正統的朝向),大門闢於宅院東南角,即“巽”位(寓意紫氣東來)。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光照充足,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佈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口”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

“日”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

“目”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完整的四合院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是垂花門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進院是廂房、正房、遊廊組成,正房和廂房旁還可加耳房,第三進房為正房後的後罩房,在正房東側耳房開一道門,聯通第二和第三進院。在整個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這其中也有反應“男外女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影響。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三進四合院基本佈局(圖片來源於網絡)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中國古代建築向來等級森嚴,各種建築單體也是按照主人的不同身份和社會地位分成不同的形制。四合院的大門按等級分類,可分為下列幾類: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等級最高:王府大門(圖片來源於網絡)

皇家宗室所用,佔三間或五間房的位置(兩根柱子為一間),兩側有影壁。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在房屋中柱上安裝抱框和大門,門前有半間房的空間,房梁全部暴露在外,因而稱“廣梁大門”。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在房屋金柱上安裝抱框和大門,門前有少量空間。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在房屋前簷簷柱上安裝抱框和大門,門前沒有空間。蠻子門是南方到北京經商的商人經常使用的一種住宅門形式。因為安全問題的考慮,他們把大門推到了最外面的簷柱上,就是為了不給小偷容身作案的機會。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在房屋前簷簷柱上砌牆,在牆上的門洞內安裝抱框和大門,門前同樣沒有空間。為什麼叫如意門呢,一般這種門在門框上方只有兩個門簪,上寫“如意”二字,故稱為如意門。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最低一個等級的是直接在牆止開門洞的隨牆門,有的裝飾有小門樓。還有模仿外車建築的西洋門,是在清中期西洋文化傳到中國後北京地區老百姓所用的宅門。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門環,俗稱響器,是安裝在房屋大門上的拉手,並供叩門之用,中國門環也常被稱為鋪首或門鈸,但嚴格說來,鋪首和門鈸只是門環不同形式的底座。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門環常以金屬製成,在中國古代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據《明史》記:親王府四城正門以丹漆金釘銅環;公王府大門綠油銅環;百官第中公侯門用金漆獸面錫環;一二品官門綠油獸面錫環;三至五品官門黑油錫環;六至九品官門黑油鐵環…………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看到門中間下面的那個壺形葉子了嗎,那就是護門鐵(圖片來源於網絡)

護門鐵,又稱門鐵、壺瓶葉子,是中國古代建築上用於保護大門用的部件。護門鐵的材質主要是鐵皮,也有用銅製成,一般位於門下方,佔大門面積的四分之一左右,分左右兩塊,分別位於左側大門的右下和右側大門的左下,大門合攏後組成一幅完整圖案,有葫蘆、瓶、如意等形狀。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門墩是在中國老式住宅四合院中,用來支撐正門或中門的門框、門檻和門扇的石頭。枕石的門內部分是承託大門的,門外部分往往雕以鳥獸花飾,又叫抱鼓石。抱鼓石也有方、圓兩種造型。門礅的雕刻頗為講究,選材考究,工藝精湛,雕刻物栩栩如生。圓石鼓的兩側圖案以轉角蓮最為常見,講究的可以做成其它圖案,如:麒麟臥松、犀牛望月、蝶入蘭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個獅子)圖案。圓鼓上面一般為獸形,上面有站獅、蹲獅或臥獅(俗稱獅子狗),方鼓子也多雕飾。它是四合院建築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種精美的石刻工藝品。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門墩通常由須彌座、抱鼓或方箱,以及獸吻或獅子(有說是狻猊)幾部分構成,根據門樓的形制不同,門墩的形制也有差異。須彌座是整個門礅的基礎,一般會刻有蓮花的形狀,上面通常有錦鋪。抱鼓是一個豎立著的鼓,在鼓面和鼓的側面通常雕刻有各種吉祥紋樣,有福在眼前,歲歲平安,福祿壽等圖案。方箱式一立面體,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紋樣。在抱鼓或箱體上面雕刻有獸吻或獅子。整個門枕石由一塊整石雕刻而成。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上馬石、栓馬樁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傳統建築中常見的一種碑石。多用漢白玉、花崗岩、大理石或木材等實木材料製成。置於家戶、寺廟、墓陵、宮殿等莊宿建築群的正門(即南門)左右兩側,為人們離走時上馬、栓馬方便而置。

上馬石外形呈L狀,為兩臺階式。古時稍有身份的人們多使用馬騾交通,臨走外出時,僕人遷領馬騾到上馬石前,主人或客人走上上馬石再登伏馬身。

栓馬樁外形多呈豎根狀,頂部或身部多有各類各樣的民俗浮雕,頗有藝術價值。用於栓住馬匹,以免丟失。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從大門走進去,迎面就是影壁。影壁有遮擋外人視線的作用,即使大門敞開,外人也看不到宅內,還可以烘托氣氛,增加住宅的氣勢。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在宅門內呈一字形的影壁叫做一字影壁。有的獨立於廂房的山牆或隔牆之間,稱為獨立影壁;有的在廂房的山牆上直接砌出小牆帽並做出影壁開關,稱為座山影壁。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誇住宅》說“對過兒是磨磚對縫八字影壁”,指的是一種立於宅門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稱之為雁翅影壁。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告訴別人:我家是土豪,有錢、任性!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在門外的影壁,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顯然不是窮人家的院門前能有的建築。

簡簡單單的一個門、一個影壁,就有如此之多的說法,感嘆之餘不得不驚歎中國建築的博大精深和古時候的匠人精神。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描寫林黛玉初進賈府時是這樣寫的“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遊廊,當中是穿堂,當地放著一個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這裡所說的垂花門,就是一進院與二進院之間的一道門,也是整個四合院最漂亮最有門面的一扇門。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雕樑畫棟——東方之美(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為結構的原因,垂花門的兩個前簷柱可以不用落地而懸在半空,兩個倒垂下來的柱頭雕飾出蓮瓣、串珠或石榴頭等形狀,酷似一對含苞待放的花蕾,這對短柱稱為“垂蓮柱”,垂花門也因此而得名。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一座垂花門幾乎濃縮了中國建築所有的元素。大部分垂花門採用的是“一殿一卷”式的屋頂,即門外部分是起清水脊的懸山頂,門內部分是捲棚頂,二者勾連相搭接。屋頂下的空間像個小房子,前後有門,左右連通抄手遊廊。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垂花門向著院裡的門,一般是四扇,平時關著,漆以綠色,這就是四扇綠屏風啦。這個“二門”,指的就是垂花門,過去形容大戶人家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說的就是從來不邁出垂花門到外面去。(也夠可憐的,天天圈在這個小天地裡。)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斗方《中正仁和》,相聲裡有講(圖片來源於網絡)

進了二進院,還有個特別有意思的建築,那就是抄手遊廊。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垂花門兩側抄手遊廊(圖片來源於網絡)

過了垂花門就是二進院子。遇到雨雪天氣或無重要活動無需開放垂花門,進入正院就要經過抄手遊廊。(大戶人家就是講究)

這一圈連廊沿著內院外圍連通垂花門與東西廂房,直達正房。因形似人揣手形成的形狀而得名。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四合院除了內宅、外宅的主要院落之外,還會形成一些小的院子,如正房兩旁耳房前的小院,以及外院兩側被屏門隔開的小院。

內宅的院落中有正南北十字形的甬道,老北京的住戶大多會在院子裡栽上樹,除了松樹、柏樹和楊樹等因為多種在墳地而不能栽種外,其他各種樹木都有種植,過去北京有民諺:“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說的就是在庭院種樹的禁忌。比較常見的樹木有棗樹、柿樹等,花木主要有牡丹、芍藥、玉蘭、丁香、海棠、紫藤、石榴等。棗樹、石榴樹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柿樹代表事事如意,種丁香、海棠,表示主人有身份和一定的文化修養。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春可賞花,夏可納涼,秋季結果,可謂春花秋實。除去種在地上的花卉外,還有很多盆栽,可以任意搬動擺放,點綴宅院。四合院這一片小天地,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花木爭香斗豔,清香四溢,沁人心脾。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轉過抄手遊廊,就到了內院。坐北朝南的正房是給四合院的主人居住的,一般是三間或五間。正房朝向好,冬暖夏涼,並配有東西耳房,正所謂“三正兩耳”“三正四耳”。耳房一般作為倉房或書房來使用。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正房兩側的東西廂房是給小輩居住的,東廂房住兒子(好像皇帝大人的太子也是居住東宮呀),西廂房住女兒。朝向最不好的倒座房是作為倉庫或下人居住的房間,土豪家的私塾也會設在倒座房裡。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講到這裡,整座四合院的大致建築就介紹完了,一座簡單的四合院建築,不僅是中式古典建築精華的濃縮,也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那些雕樑畫棟,那些暗合陰陽八卦的建築佈局。當現代人看慣了鋼筋水泥的建築森林,這些漸漸淡出東方文明的古典建築,是否會讓我們更加珍惜呢。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什剎海附近一四合院——影壁

傳統四合院構造詳解,瞭解後再去北京旅遊就不用導遊啦

什剎海附近一四合院——正房及兩側廂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