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麥收回憶記憶猶新,你對農村麥收時還有多少難忘記憶?

用戶9439806972693


我是80年代出生的農村娃,小的時候農村麥收時,都是用鐮刀割麥子。大人們為了搶收麥子,每天披星戴月的勞作,凌晨4點鐘就起床下地割麥子,割完麥子再一捆一捆捆好,還要用小拉車拉到場裡。後來慢慢才有了安裝在拖拉機上的自動收割機,部分家庭購買了三馬車(燒柴油的三輪車),小型機械農具的出現開始大大提高了麥收的速度。



那時打麥場大人的勞動場,在孩子心目中就如同現在的遊樂場,麥秸堆既是孩子們的跳跳床,也是藏貓貓的藏身之處,玩困了就找個窩躺那睡,大人們忙的根本顧不上孩子。勞動人民都是藝術家,把壓好沒有麥粒的麥秸堆成垛,堆出穩定性好美觀漂亮的蘑菇形狀,也是極富有技術含量的工程,麥收後放眼望去一個個麥秸垛,也是當年農村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下一步就是趕在有風的時候揚場,用木鍁把壓好的有麥糠麥粒堆一鍁鍁迎風拋向空中,借用風力把麥糠及其他雜物吹去。



揚好的麥粒還需要曬乾後,一袋子袋子裝好才能運回家入囤。



一個麥秋下來多則半月少則10天,人力替代現代的機械化,黑天白天的乾飯都吃不上。想起那個年代一半是美好的回憶,一半是滿滿的心酸。



以上是冀魯小苗對童年麥收的回憶,歡迎大家交流對農村麥收的回憶,謝謝閱讀!(圖片來源網絡)


冀魯小苗


我出生在一個鄂西北最偏遠的地區,交通非常落後。家裡97年才通電,我是80後,所以小時候都是依靠煤油燈陪著我長大的。關於收麥的記憶非常多了,我來簡單回憶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下。

鄂西北屬於秦巴山脈,主食以玉米,小麥,土豆等雜糧為主。麥子屬於細糧,玉米屬於粗糧。所以麥子豐收如何,關係全年一家溫飽問題了。

麥收季節也是梅雨季節的來臨,所以每年收麥季節,從學校放學後,第一時間就是去幫忙爸媽割麥子,家鄉比較落後,曬場都是泥巴曬場,搶晴天氣收割。

收割完後,晚上有月亮的晚上,還幫忙挑麥子,就是割好後,用草繩子捆成捆,然後用衝擔(農村挑麥,挑谷,挑柴火用的,木頭做的,也有竹子做的),挑回來,立在曬廠裡曬。

我很小的時候,沒有脫粒機,爸媽就用槤枷來打麥子,幫助脫離,然後用風車風麥子。後來是用笨重的柴油機帶動的脫粒機來脫粒麥子,那是比較熱鬧的事情了,因為是山路,柴油機和脫粒機比較重,基本上都是一個灣子一個灣子的輪流脫粒,因為大家一起把機器抬到各家各戶。後來有電了,就用電動機帶動脫粒機來收麥子。

脫粒完後,就攤在曬廠裡曬,曬乾了用風車除去雜質,然後就裝進木桶裡儲存。

我父母是一個沒有文化,但是非常開明的人,從小就要求我好好讀書,說只有讀書才有出息,我通過艱辛努力,讀高中,讀大學,在選擇大學時,又選擇了農學專業,畢業後考取了一個地市級農業科學研究院,現在從事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我立下了“出生農村,學習農學,熱愛農民,投身農業,奉獻三農”的誓言,在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中貢獻我自己的力量!


三農職業經理人


我是93年天秤妹子,小時候對麥收時節記憶猶新,每年6月6日忙種,小麥也會在這前後收回家裡,熱幹風吹過幾天后,原本還微微泛青的小麥瞬間變黃變幹,好像沒有一絲水汽,這時家裡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姑父都會一人拿一個鐮刀,一人頂著一個白毛巾下地割麥子,割好的麥子被困成一把一把的,放在拖拉機上拉回場地裡,這時候就輪到溜軸商場了,拖拉機頭安上溜軸把麥子顆粒壓出來,前面的人壓,後面的人用叉把麥秸翹起來再壓,這樣反覆,麥子顆粒就慢慢脫離出來,再來回曬幾遍,麥子就能如袋子裡了,直到把一袋袋麥子運會家,一年一度的收麥大戰就告一段落了,那時候很小,每次農忙我們最高興,因為大人們忙了,受累了才會捨得買點冰棍兒,豬頭肉,方便麵之類的美味來犒勞犒勞大家。當然我們也會跟著吃到好吃的,記得那年我七八歲,中午大人們都回家吃飯去了,我媽給我兩毛錢讓我在場地看麥子,記憶猶新我拿著那兩毛錢在地上玩耍,等著大人們回來我可以自己去買好吃的去了,嘿嘿😁。後來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了,農村基本都是機械化了,人們再也不用那麼受累去種地了,每家每戶日子也好了,吃冰棍吃豬頭肉再也不用捨不得了,這還得益於我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日子越來越好,我們就幸福了



捏涅聶鑷躡


馬上就又到了端午節,城裡人把端午節過的熱熱鬧鬧的,但我們農村人把端午節看的很平常,因為端午節期間我們要收麥子啦!

小時候因為農業機器還不發達,小麥都是用鐮刀一點點割倒,再捆成捆放在手扶拖拉機上拉回家。拉回家後放在場上用杈子在場上鋪滿一層,拖拉機後面掛個石滾在場上來回打轉,直到麥粒被壓下來,因為壓下來的麥粒裡摻雜了很多的麥秸稈,所以這時還需要揚小麥,把碎的麥秸稈用風給揚出去。

因為手工收小麥的時間很長,我家有十幾畝地如果把麥子收完曬完進屋子囤起來總共時間大概得個把月吧,這期間呢我媽會買兩箱方便麵,(斯美特,阿凡提),中午來不及回家吃飯就帶兩包方便麵湊合一下。作為孩子的我沒就很開心了,因為有零食可以吃了。

現在收麥子因為有聯合,可能兩三天就收完了,沒什麼很難忘的事,還是小時候的回憶比較深刻難忘!



雪芹生活錄


童年麥收回憶記憶猶新,你對農村麥收時還有多少難忘回憶?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麥子收成時節用麥子換面線吃,那是一個難忘的童年時光,有著難忘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種過,而且村挺多人種的。那是晚稻收成後,在稻田上撒上柴火灰等肥料,再用耕牛犁耙耙松田面,撒上小麥種子,然後把田面修整一下就好了。畢竟地域氣候問題,廣東並不是北方作物冬小麥的本家,自然產量不高,慢慢的種植的人就很少,直到後來沒有人種了。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麥子收成時節用麥子換面線了

小麥收成時節,也就是村裡那個叔公開始做面線的時候,我們這個面線是要經過蒸熟的一種鹹面線,就是現在我們這邊知名的梅州豐順美食“湯南面線”(可以網上搜:湯南面線)。面線出蒸籠的時候,那個香味撲鼻呀,嘖嘖~村裡的孩子們都聚攏到了叔公家,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盯著飄逸著熱氣,散發著誘人鹹面香的面線,簡直垂涎欲滴的不得了!叔公會把面線從蒸籠裡搬挪出來,擺放到地上的草蓆上,然後綁成大小差不多的一捆捆,孩子們在旁邊時不時的撿上一根面線吃,最愛面線頭了,吃上一根就覺得美味開心了!經不住誘惑就會回家纏著大人拿麥子來換,成功的話就可以大快朵頤啦!不過吃多了會感覺很鹹,得多喝水了。不知您吃過我們這種面線嗎?你們那有什麼特別的面試食呢?

我是【聚焦豐順】全景哥,關注【聚焦豐順】更多鄉村精彩。喜歡上面的內容的話,幫忙點贊、評論、分享支持,感謝!


聚焦豐順


以前沒有收割機,麥收只能是靠鐮刀去割!農民們都是割完麥子用排車(不知大家對排車都有印象吧)拉回家,然後用打麥機器把麥子打出來,鋪在路上晾曬!

小麥季的時候,農村每個街都是黃黃的一片,好不壯觀,一堆堆的麥稈也是充滿了鄉村氣息!

農村的孩子都喜歡在麥稈堆裡上上下下,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電腦的時代,真是好快樂,好高興!玩得不亦樂乎!

現在的孩子體會不到沒有汽車的喧鬧,下雨還能玩泥巴的時代了!每天放學後不是看手機,就是看電視!

過往的種種都只是過往雲煙,充滿了回憶,割麥子的場景將是人生中最快樂的記憶!


小聰生活圈記


烈日當空照,

布穀啾啾號。

一鐮十滴汗,

千穗不成面。

彎腰草帽低,

抬眼麥壠長。

全家齊上陣,

只為肚腹圓。


六福雅士


滿滿回憶,最深的記憶就是打場的時候在秸稈堆裡把自己埋起來


濰坊蒙哥


我是八零後記得小時侯收麥都是用鐮刀人工割麥子,割下耒後捆成麥個子,在用馬車拉到場裡,曬乾後用雙馬拉石磙壓,工序可多了,現在在也沒有原來的忙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