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唯一倖存的中國艦艇

1895年2月,北洋水師的最後一戰,威海衛戰役結束。2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軍艦耀武揚威地駛入當時亞洲最大的軍港,承載了無數榮耀的北洋水師灰飛煙滅。

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匈帝國、意大利、美國)。


甲午戰爭中唯一倖存的中國艦艇

北洋水師官兵合照

北洋水師成軍之時共配備主力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經過甲午海戰其主力艦船遠字號或沉或被俘,其餘軍艦也被日本繳獲。

此時只有一艘中國軍艦在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佑亨特別批准下得以離開,該艦在解除武裝後,懸掛滿清龍旗離開威海衛港,在瀟瀟細雨中悽然駛向煙臺。該艦為北洋水師的練習艦康濟號炮艇。


甲午戰爭中唯一倖存的中國艦艇

康濟號炮艇練習艦

該艦艇是福州船政局所造第22艘艦船,是一條兵商兩用船,屬於“威遠”級鐵脅木殼船,造價 21.1萬兩銀,由船政學生吳德章等設計監造,1878年7月12日開工,1879年7月20日下水,1880年1月9日竣工。

該船為鐵脅雙重木殼,採用鐵釘連接捻縫工藝製造。長72.37米、寬11.17米、型深5.93米、艦艏吃水5.13米、艦艉吃水5.30米、主匡面積34.55平方米、風帆面積933.24平方米、採用康邦省煤立式2汽缸蒸氣機、4座圓式鍋爐、功率750匹馬力、航速12節、排水量1310噸、編制124人,管帶為遊擊銜。

該艦原屬福建水師,於1880年4月4日調配給招商局,成了一條客輪。1888年,該船劃歸北洋水師用作練船,由於火力較弱,航速較慢,所以沒有參加黃海海戰,威海衛保衛戰中,曾和其他殘餘軍艦,抵抗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攻擊。


甲午戰爭中唯一倖存的中國艦艇

康濟號炮艇練習艦設計師吳德章先生

該艦主要武器:火炮15門,由於調配至北洋之後編為一艘練習艦,所以該船武器平臺五花八門,主炮為80磅“瓦瓦蘇爾”火炮,配備12磅“阿姆斯特朗”2門,還有87毫米口徑的“克虜伯”舢板火炮4門,並配備“格林”機關炮2門和“諾典菲爾德”機關炮2門,同時裝有金陵製造的10磅小口徑火炮4門,然後為了進行魚雷教學,又增設魚雷發射管1具。

1895年的康濟號炮艇上,有5具北洋水師將領的遺體。他們分別是丁汝昌、劉步蟾、戴宗騫、楊用霖、張文宣,在威海衛之戰中壯烈犧牲,以身殉國。


甲午戰爭中唯一倖存的中國艦艇

時任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將軍

1896年,清廷重建北洋水師,該船改名"復濟"。1898年7月1日,中英《租威海衛專條》在北京簽字。復濟號參加了英國租借威海衛儀式,並於1910年退役。

值得一提的是康濟號的指揮官是薩鎮冰將軍。在威海衛保衛戰中,薩鎮冰率領艦船抵抗了11天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