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家”到底研究什麼?

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陰陽家的學問“深觀陰陽消息,而作迂怪之變。”《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則直接受到鄒衍學說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

陰陽家思想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進一步發展,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陰陽家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道家“陰陽說”和“五行說”。

“陰陽說”是把“陰”和“陽”看作事物內部的兩種互相消長的協調力量,認為它是孕育天地萬物的生成法則,這和道家創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構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陽,陽生陰,陰陽生八卦,太極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相同。

“五行說”則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不斷循環變化”的理論發展出“五行相生相剋”的理念。研究陰陽五行說,能從天體的運行的計算來制訂曆法,掌握世間萬象。到後來,發展出專門研究天體運行規律的“天文家”、研究曆法的“歷數家”後與“五行家”相結合。

在矇昧的科學洪荒時代,為了避免災厄,人們總是希望能預先得知天地變遷的異動,“陰陽五行說”的出現將這一願望變成了現實。其代表典籍就是自周朝流傳至今的《老子》、《文子》、《黃帝四經》、《列子》、《莊子》、《易傳》、《鶡冠子》、《管子》、《黃帝內經》、《三十時》、《陰陽家佚書輯本二種》等道家著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