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止住淚水,面對“災難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2020年當疫情不斷擴散的時候,浮現出的世間百態、人情冷暖叫人心情複雜,憤怒與感動交織,生氣和悲傷交錯。北野武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面對採訪,曾說過一段話,大意是:“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我們從來不能夠籠統地用數字去做一個簡單的統計和羅列,因為這背後,是許許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他們如何從悲傷中癒合,如何面對永失所愛,如何走出逆境,卻甚少有人關注。就像當年那些非典痊癒後的病人如今的生活也並不樂觀,他們獨自承擔身體上的後遺症,他們的心靈還有著不可癒合的創傷。

該如何止住淚水,面對“災難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面對逆境,那些不幸的人該如何走出陰霾?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們?謝麗爾•桑德伯格在《另一種選擇:直面逆境,培養復原力,重拾快樂》中告訴我們:利用內在的復原力,解救自己,也幫助他人——“愛的復原力意味著從內在尋找可以與他人分享的力量。”

謝麗爾•桑德伯格的丈夫戴夫於2015年5月突然去世,這對她是一種重創,她以為自己和孩子都不會再擁有真正的快樂了,她陷入巨大的悲傷和空虛之中。

在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的幫助下,謝麗爾•桑德伯格才逐漸慢慢恢復過來,開始重新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與幸福,所以她才會和亞當•格蘭特一起試著分享她們的經歷、感悟和方法,來為那些曾和她同樣身處困境的人指引方向,幫助他們勇敢開始新的生活。

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復原力,它是我們戰勝挫折和失敗的重要能力。我們需要不斷培養、積極提高自己的復原力,從而引領自己、陪伴他人一同走出困境,重新開始人生。

01 先接受現狀——什麼在阻止我們恢復?

在面對悲傷、失敗、挫折、困境,甚至遭遇生離死別之時,個體都會無法呼吸,感受到重壓,無力動彈,此時,個體解決困難、走出逆境的反彈能力有所壓制,這其中不僅有來自現實的殘酷考驗,也有個體對自身所施加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發現有3個認知因素(3P模型)在阻礙著我們的復原力:

①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壞事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錯

②普遍性(pervasiveness):認為消極事件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持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件的殘餘效應將永遠存在。

謝麗爾曾認為是自己沒有早一點發現摔倒的丈夫,自己沒有做好妻子的責任,早點改善他的飲食習慣,但實際上都與她無關,戴夫死於冠心病而不是摔倒,而且她已經早就大大改善了他的飲食。並且她不僅自責自己是犯錯者,也自責在一切發生之後,給所有人帶來麻煩,不停和所有人抱歉。

我們都太習慣遇事先從自身身上找問題了,總認為是自己做的還不夠。伴侶不滿意自己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自己失敗了是因為自己不夠聰明,自己如果能早一點發現就不會……等等,這些想法都是錯誤的,完全是主觀臆斷,同時也不要認為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和態度就是全然正確的,人太多時候都無法客觀。這些也是為什麼精神控制如此盛行的原因。

我們應當客觀地認識到現狀發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地自責、內疚和抱歉,認為都是自己的錯,這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過多的心理負擔,反而將自己困在了陰影之中。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項關於“情感預測”的研究顯示:人們很難預測自己的未來情緒的強度和時間。但當我們處於負面事件之中,我們會傾向多過關注苦難,放大悲傷和痛苦,認為自己會永遠陷在困境之中,所有的生活全被毀了,而忽律其他快樂的事情。但其實我們的心理免疫系統自有其運轉的方式,它們會幫助我們適應和恢復。

該如何止住淚水,面對“災難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面對這些阻礙我們復原的認知因素,我們可以試著通過以下方式去解決:

①深呼吸,讓自己平復下來;

②釋放情緒,堵不如疏,壓抑情緒不如將情緒全都釋放、表達、傾訴出來;

③採用認知行為療法,書寫出令自己痛苦的事情,也寫出自己感恩的事情,避免不自主地強化負面感受。儘量準確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感覺特別難過”比“我不太好”要更具體;二是用“自放”代替“自限”,如用“我和他人是守望相助的”替代“依靠他人會讓我軟弱可憐”,也儘量不要使用“不會”“從不”“再也不能”等詞彙。

最重要的,是首先開始接受這個現狀,這種接受並想要戰勝它的願望會引領我們做出改變。

02 戰勝困境——自我復原的同時也可以依賴他人的幫助

生活中有太多挫折和不幸了,那些困境就像是沼澤,讓人無力地下沉,越是想掙脫卻越是陷在其中。

但是,正如畢達哥拉斯所言:“不要因為困境就低下了頭,只要我們拿起夢想的剪刀,用堅強去剪碎它的網,就能衝出心中的迷惘,到那時,你會發現,那時的天空格外的美!當一個人有勇氣從黑暗中抬起頭來,而向光明大道走去,他後面便不會有陰影了。”

面對那些已經無力改變的事實和難以抑制的負面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地幫助自己自我復原,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紓解情緒、改善狀態,每走出一小步,我們就遠離逆境,向著新生一大步。

該如何止住淚水,面對“災難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①停止自責內疚,學會自我同情,允許自己追尋快樂

我們已經知道自責內疚會影響我們的情緒,阻礙恢復,我們要做的就是停止譴責自己,停止懊惱和悔恨,相反,我們應當學會自我同情。

克里斯汀·聶夫在《自我同情: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告訴我們,個體的內在自我控制機制常常嚴厲地指責自己,並會命令自己做到一些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存在著不足,也會遭遇失敗和逆境,我們應當試著給予自己一些善意和關懷,同情自己的遭遇和現狀,減少自我懷疑,善待自己,提高一點自信,才是一切的開始。

接著,可以將所有感受都寫下來,將它們變成文字。前面已經說到可以記錄詳細的負面感受和感恩的事情,同時,我們也可以寫下一些小小的成功,比如“今天成功早起了”、“今天成功做了一頓飯”等等,不要小瞧這些事情,它們會讓我們重新恢復對生活的掌控感,從而改變我們的無力感。另外,我們也可以記錄下令自己快樂的事情,或是直接做一個快樂清單,去慢慢完成,以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態。

這裡要強調的是:不管經歷了什麼,都不應該阻止我們追求快樂,要克服內疚感和罪惡感,允許自己快樂。哪怕是那些已經離開的人,也會希望現在的你會是快樂和幸福的。

②敞開心扉,尋求他人安慰,也給予他人安慰

當所有負面情緒向著我們一起湧來,快要淹沒我們的時候,有的人會選擇向外尋求幫助,傾訴吐露自己的感受,至少表達本身就是有幫助的。

但也有的人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會選擇自己默默承擔全部,結果就是被負面情緒所包圍,陷在黑暗之中,遇見的所有一切都是悲傷。

中島美嘉有一首歌《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也許就是所有深陷絕望之人的心聲。2008年,中島美嘉因病近乎失聰,暫別舞臺,這對一個歌手來說無疑是重創,積極治療之後,2015年她在演出中踩著高跟鞋打節拍、跪下來感受音響的震動以跟上節奏,唱出了這首歌。歌的前半部分都是痛苦,但在最後“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我還沒有遇見‘你’。”

每個人都不是完全孤立的,身邊一定會有關心你的人,哪怕是陌生人,也會抱有善意的關懷。曾經有人在網上發佈想要自殺的帖子,最後被網友接力轉發,同城的人將他救回,開始了新的人生。

不管是深陷絕境的人,還是他身邊的人,都不要不逃避痛苦,因為怕使對方難過,而閉口不提,只會在彼此之間豎起壁壘,只有在彼此真正的分享和陪伴之中,所有人才能共同收穫打倒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建立更深層次的人際關係,共同面對,彼此幫助。

該如何止住淚水,面對“災難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③個人成長,尋找使命感和人生意義

尼采說過:凡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每一次難關,都是涅槃重生的機會,雖然“關關難過”,但終究都會“關關過”。我們可以從中讓自己更強大,也可能會找到新的人生追求,發現新的人生意義,讓生活擁有全新的可能性,重點就在於探索。

韓紅做慈善的初衷是因為奶奶。2005年,奶奶去世後,韓紅受到很大打擊,哪怕在多年以後的採訪中,提及仍忍不住要落淚,當時,她陷在失去奶奶的痛苦之中,思考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後來我一想,好了,已經沒有人愛我了,那我就愛別人好了,我就去愛那些跟我一樣需要愛卻沒人愛的孩子們。”從此,韓紅開始做公益,她傾其所有做公益,親力親為,公正透明,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當其他基金會不再具有公信力的時候,韓紅基金會成為了許多人捐贈的第一選擇。

木心說:生命好在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而賦予怎樣的意義,就是在我們的經歷和過往中走出來的,也是我們在穿過黑暗之中所尋得的光明。

當然,戰勝困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怎樣開始,怎樣繼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情況,從中選擇合適的方法,慢慢恢復和改變。

03 走出群體困境——懷揣共同的希望,凝聚向前

馬丁·路德·金曾說:整個人類處在難以掙脫的相依相存之網中,共同的命運將我們牢牢捆綁在一起。無論有什麼直接發生在某一個體身上,都會間接影響到人類整體。

要知道,我們個體所面臨的挫折和磨難並不僅僅是單一個人的,其他人也都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生離死別、貧困、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等等。

謝麗爾•桑德伯格在《另一種選擇》中告訴我們:此時個體所需要的正是這樣一個群體,大家緊緊依靠在一起,憑藉所有人的力量抵禦風浪和苦痛。這其中,所有人都懷著共同的希望:跨越這道坎重新出發,分享彼此相似的經歷和故事,在痛苦的回聲之中獲得真正的理解和體諒,也共同形成一股願意與之抗爭的力量。

該如何止住淚水,面對“災難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這種更深層次的人際聯繫是一種凝聚力,彼此之間同病相憐,有著同樣的希望,也就能夠快速地建立起一種信任,一起復原,一起探索人生的新方向和新可能。

這也是為什麼在國外有很多互助小組的原因,比如戒酒會。在這種群體之中,個體會受到約束、提醒和鼓勵,能夠表達自身的感受,他人的言行也會有激勵、提攜的作用,個體保持行動、做出改變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

因為國內之前一胎的生育政策,有的家庭在失去了唯一的孩子之後,就成了失獨家庭,在他們尋求自救的同時,他們也自發地成為了一些“失獨”群體公益組織的一員,擁有相似經歷的家庭在此相互安慰、抱團取暖,他們會自發地為一些失獨家庭提供心理危機干預,幫助他們走出痛苦,也會積極地開展互助互愛活動。在2020年的疫情中,他們也依然貢獻出自己的愛心,用捐款表達支持。諸如此類的自救社群還有很多,比如抑鬱症互助小組、癌症康復俱樂部、婦女救助會等等。

所以當個人覺得無所適從、無所解脫之時,可以試著尋求這些擁有同樣經歷的人,他們更能夠理解彼此的感受,群體的話語和行動也會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群體能夠帶領個人走出迷霧。

該如何止住淚水,面對“災難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除了個人和群體,組織、團隊面對失敗和困境,也同樣需要快速應對的復原力。面對當下,疫情所影響的範圍之廣之深遠,正在逐步顯現,不少企業也開始面臨艱難,某餐飲集團也曾為餐飲業發聲,並率先在外賣中加入安心卡,記錄菜品經手人的實時體溫,許多顧客在看到了他們的採訪後,也留下了溫暖的留言,表示支持和加油。

共克時艱,不是一句簡單的話語,人類是命運的共同體,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我們應當共同堅持、堅守,既幫助他人走出陰霾,開啟新的生活,也幫助自己,共同創造未來。

在群裡,看到有一線的醫護人員尋求幫助,他們壓力太大了,一直處於焦慮和不安之中,而大家也立刻伸出了援手,專業的心理醫生站了出來,各種心理諮詢的聯繫方式被不斷髮到了群裡。所有人都是一個緊密的群體,共同支撐,一起對抗著。

願我們都能夠早日度過難關,為自己也為他人,開啟一個更好一點的世界,讓生活能夠容易一些。


彩虹誒:和你一起分享閱讀的樂趣,團結向上,嚴肅活潑,奮發有愛。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